香爐的名品基本種類特點有哪些
香爐有著悠久的歷史,那么香爐有哪些種類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香爐的種類特點,一起來看看。
香爐的種類特點
香爐,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門法物,也是華人家庭中必備的供具。中華民族文化開發(fā)得很早,古時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穢,所以古人讀書彈琴,喜歡先焚一爐香,可以凈雜念而使精神集中。重視欽水思源,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來,華人都拜天地神祗,祭祖先;上香表示敬意,是祭拜儀式中的一個主要項目,香爐就派上用場了。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娑羅門教也有燒香的習慣,佛教傳到中國,很快就能溶入華人社會,中國的香爐,就進入佛教的殿堂了。
香爐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圓、長,短不一;質料也有銅、鐵、錫、石、陶瓷之別,以示身價有異;刻著不同的花紋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別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個香爐。如果佛教徒在家里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個香爐;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爐,都作焚香之用,
香爐種類繁多,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燒不同的香。如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的,用以焚燒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檀香的精致小香爐,盤子前垂著刺繡的爐圍,很莊嚴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專用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后到配殿上香。臥香爐則較適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銅、瓷兩種,把線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斷,平放在臥香爐里燃燒,使灰爐不致飛揚而弄臟供桌。小型木質刻著蓮花形的香爐,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爐。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為銅鑄,分三層,下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體的“壽”或“喜”字,鑄成連續(xù)不斷的回形岡狀圖案,厚約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麗的圖案;在起點燃著,蓋上爐蓋讓它順序燃燒,非常典雅;這種香爐,很少用來供佛或祭祖,多用在書齊焚香。
香爐在華人社會歷史久遠,本來只供焚香用,后來被愛好古物的人收藏,成了人們玩賞的古董和藝術品了。于是,年代久遠、質料名貴、雕工精美的香爐,已失去焚香供養(yǎng)的意義。
香爐,佛教中稱它寶鼎,除了方形的香爐外;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后,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寶,缺一不可。佛事儀式開始,都先唱香爐:“寶鼎熱名香,普遍十方………”、或“爐香乍熱,法界蒙熏……”等贊語,唱到“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的時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會繞到正中圣象前跪下來,恭恭敬敬的獻上三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對佛菩薩的敬意。
供養(yǎng)佛菩薩的供品中,可分為:香、花、燈、涂(水)、果、茶、食、寶、珠、衣十種,而香在十供養(yǎng)之首,香爐的身份自然也高起來了。許多禮佛的人,不懂燒香的意義,把佛菩薩當神拜,常常燃一大把香插在香爐內(nèi),熏得人淚水直流,甚至香爐起火燃燒;有些人甚至把香爐灰抓回去當靈丹妙藥。
香爐的經(jīng)典名品
宣德香爐
明代宣德三年創(chuàng)制銅爐,遂開銅鑄香爐之先河。宣德爐配料嚴格,冶煉尤精,一般須經(jīng)過六至十二煉。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nèi)融,從黯淡中發(fā)奇光。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鐘愛。
明萬歷青花乳足爐
明萬歷青花乳足爐,出自景德鎮(zhèn)窯,直徑22厘米,高9厘米,青花鸚鵡牡丹圖案,枝繁葉茂,畫面構思精巧,線條流暢。爐上繪有的三朵牡丹花,呈迎風而怒放之態(tài),還有兩朵含苞欲放的花蕊羞答答地藏在一邊。在牡丹花蕊與樹葉的空隙之間,還有一只小蜜蜂來補白。
無論是鸚鵡,還是牡丹,所有構圖,均采用單線繪制,這些線條如鋼絲一般挺拔。爐內(nèi)胎施的是青白釉,釉肥色正。上下兩節(jié),留有接口縫隙,為明代制造的瓶、爐等瓷器常見的工藝特點。而這尊爐的接口處,修胎精致平整,接口完全被釉料所覆蓋。爐內(nèi)還有一些小黑點,零星地撒在爐底,這便是俗稱的窯粘,是燒制瓷器時草木灰飄落留下的。如今,窯粘已成為鑒定瓷器真?zhèn)蔚拿卦E之一。足底露胎處可見所用瓷土為典型的乳白色高嶺土。爐的三只乳足極其飽滿,留有較深的摩擦痕跡,是寺廟或大戶人家祭祀用的禮器。
南北朝博山香爐
南北朝博山香爐小巧玲瓏,造型新穎,博山香爐也稱博山爐,又名熏爐,是西漢時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來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穢。
博山爐出現(xiàn)在西漢時期,與燃香原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武帝時,南海地區(qū)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并將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xiàn)了形態(tài)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六朝《詠博山爐》詩曰:“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唐李白《楊叛兒》詩云:“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記述的都是博山爐熏香時香煙繚繞的迷人意境。
兩漢時期,博山爐已盛行于宮廷和貴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就是見證,其造型和工藝已達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xiàn)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爐。
北宋陶蓮花香爐
灰色陶器蓮花香爐,高13厘米,直徑14厘米,看上去比較大氣,造型比較別致,拿在手里分量較輕,十分罕見。蓮花瓣片片向上,自然微微收口,顯得十分莊重。蓮花瓣爐身竟達五層之多,錯落有致,下有連結一體的三層臺基,比例得當,沉穩(wěn)典雅。從灰陶釉色剝落之處可看出來,胎骨為橘紅色陶土,燒制溫度在850℃左右。從蓮花造型的香爐來看,很大程度上同中國佛教文化與祭祀活動有密切的關系。
明代漆器大香爐
明代大型漆器香爐高157cm,爐身直徑60cm,由底足連托泥、腹部爐身和頭部龍馬爐蓋三部分組成。整體造型仿商周青銅鼎,爐身仿三足圓鼎,爐腳則仿四足方鼎,把圓鼎之柔和與方鼎之剛勁融為一體。爐蓋上的龍馬為龍頭馬身帶飛翼,爐之腹足相連處為神龜,爐足為象鼻。綜觀整個寶爐,外形簡練,制式大氣,簡約而不簡單、古拙而不粗陋、空靈而不空洞。浮雕神龜臉面為泥金工藝,細部刻畫精致古樸,瑞獸動態(tài)傳神,爐蓋上那昂首長嘯、蓄勢待發(fā)的龍馬,充滿力度和動感。靈性之氣充溢全爐,尤其是爐身的外表黑漆、朱砂襯底描金,漆面光潔如新,髹漆技藝非常講究,色彩沉著瑩潤,包漿厚澤。爐蓋上踏在水波紋之中的龍馬背部以點線構成奇特圖案和爐腰部的神龜,正是《周易·系辭》所說的“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的寓意。
宋代介休窯香爐
宋代山西介休窯香爐造型別致,施釉均勻,白中泛黃,色澤瑩潤,釉面帶有密密麻麻的細小開片,做工精美,格調高雅,是中國古代香爐發(fā)展中比較少見的。過去,有人將此爐視為燈具,但陜西耀州窯博物館將其作為香爐展出。香爐高10.5厘米,面上直徑11厘米,香爐的口沿為厚唇,自然下垂,形成小坡度,厚唇寬度為3厘米,看上去十分自然和諧。爐心為圓形狀,深約6厘米,內(nèi)里露胎,清晰地留下了當時工匠手工拉坯的痕跡。底座呈喇叭口敞開,不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骨,足底還遺留三只燒制時所用的支釘。整個器物分成三層,由小及大,十分規(guī)整。香爐器物雖不大,卻符合宋人“小器大做”的原則。
介休窯的白瓷燒制水平、燒造規(guī)模、歷史影響略遜于定窯,但它燒造的器物白度較高,經(jīng)科學測試為78.3℃,胎質細膩,透亮堅硬,敲擊聲音清脆,燒造溫度應在1300℃左右,幾乎可與現(xiàn)代白瓷媲美。具有“小家碧玉”的風范。碗、盤和盞等器物的裝燒方法多采用支釘墊燒,在器物的圈足上一般都墊有3個小支釘,支燒時釘尖朝下,依次疊放,燒成出窯后,碗、盤和盞等器物的內(nèi)側會留下3個細小的支燒痕跡,這種支燒方法為介休窯所獨有。
青花海水紋香爐
青花海水紋香爐,明永樂,高55.5cm,口徑37.3cm,足距38cm。
爐闊口,短頸,鼓腹,下承以三象腿形足,肩部置兩朝天耳。內(nèi)施白釉。外壁通體繪海水江崖紋。
此器與青海省博物館藏“大明永樂年制”款銅爐器形相似。其形體碩大,青花色澤濃艷,暈散明顯,凝結的黑斑密布于紋飾中。紋飾寓意江山永固。能夠燒造如此有氣魄、紋飾精美的瓷器,反映出當時景德鎮(zhèn)
窯工高超的制瓷技藝。
明永樂、宣德時期瓷器上的海水紋通常有起伏相疊的波浪及涌起的浪花,其裝飾性比元代大大加強。
香爐的作用
香爐的作用,是盛載香支,以作日常供奉神明之用。香爐亦分兩大類,一是瓷器造的香爐,另一種是銅造的香爐,兩者作用略有不同。瓷器的香妒,因為是土器制品,較適宜與地界作溝通可供奉地界神明之用,譬如供奉祖先或土地、地主財神等、宜用瓷器制的香爐,這一種爐卻不宜用于供奉天界的神祗。
天界與地界宜分清楚,因為天界上的是天神,佛菩薩,是具有無上的威力。而地界所供奉的卻是陰靈,不可與天界的神祗混而為一,兩者要有區(qū)別。天界供奉時所用的香爐,卻宜用銅制的那一種,自古代以來,歷代帝皇向天祭祀時所用的爐,都是青銅制造,銅香爐卻就不宜用于供土地,禱告祖先等地界神祗。
至于香爐和形狀。金屬的香爐,因為是供奉天界,在八封而言,乾為天,乾卦的形狀,以圓為主。供奉地界的時所用的香爐,以瓷器為主,屬士,在八卦而青,屬于八卦,坤為地,形狀應以方形為主,所以供奉祖先地主的香,應以方形的瓷器香爐為主。天圓地方,這是古代人對宇宙看法,傳統(tǒng)風水學,亦套用了這一種看法。香爐上面的門主要作用是起到空氣流通和清理香灰的作用。開六個門主要是怕刮風,這樣就是有風,煙也會隨風飄走。
猜你感興趣:
1.佛教燒香拜佛禮儀
2.香道與茶道的融合
3.茶道與香道的關系
4.拜佛上香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