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與茶文化的關系
茶文化融合了儒家、佛、道家思想的精華。那么,在儒家文化中儒家思想與茶文化有何關聯(lián)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儒家與茶文化的關系,一起來看看。
儒家與茶文化的關系
一、中國茶道與儒、釋、道三教精神的聯(lián)系
反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基本上是由儒、釋、道三教精神及其影響組成的,而這一切又直接影響和制約著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與走向。比如儒學的“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道家的“寧靜致遠,道法自然”,佛教的“茶禪一味,梵我一如”,其要義均在于人與大自然的精神聯(lián)系與心靈感悟。儒、釋、道的思想精髓滲透到茶文化,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其中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禪,從茶中體昧苦寂的同時,在茶文化中注入佛理禪機;道家強調人在品茶時要樂于與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并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guī)律;而儒家則是以茶作為溝通自然與心靈的契機,重視自然與人文的高度契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與和諧心境。表面看,中國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與價值取向不盡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燈孤寂,要在明心見性;道家茗飲尋求空靈虛靜,避世超塵;儒家以茶勵志,溝通人際關系,積極入世。無論意境和價值取向都有著各自的獨特色彩。這種表面的區(qū)別確實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即:和諧、平靜,實際上是以儒家的中庸為提攜。
二、儒家思想對中國茶道的影響
中國茶道思想融合了儒、佛諸家的精華而成,而儒家思想是其中的主體,處于主導的地位。儒家思想產生于古代,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fā)展中表現(xiàn)出極大的生命力。它的特點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貫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可以增進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為前提。清醒、達觀、熱情、親和與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歡快格調,這既是中國茶文化的主調,也是與佛教禪宗的重要區(qū)別。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飲,寓教于樂。在民間茶禮、茶俗中儒家的歡快精神表現(xiàn)特別明顯。中國茶道,也多方體現(xiàn)了儒家中庸之溫、良、恭、儉、讓的精神,并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哲理于品茗飲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1、儒家把“仁禮”與“和”的思想引入中國茶文化。儒家主張通過飲茶溝通思想,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通過飲茶可以自省、省人,以此來加強彼此理解,促進和諧,增強友誼。儒家認為中庸是處理一切事情的原則和標準,并從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反觀我們的茶文化,無一不是滲透著和的思想。從采茶、制茶、煮茶、點茶、泡茶、品飲等一整套茶事活動中,無不體現(xiàn)和的思想。在泡茶時,表現(xiàn)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時表現(xiàn)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xiàn)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huán)境與心境方面表現(xiàn)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F(xiàn)代的茶學家莊晚芳先生也把茶德歸納為廉、美、和、靜,均賦予茶“節(jié)儉、淡泊、樸素、廉潔”的品德,寄托思想人格精神。中和是儒家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思想。孺家經典著作之一《禮記·中庸》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心不為各種感情所沖動而偏激,處于自然狀態(tài),就是中。感情發(fā)泄出來時又能不偏不倚,有理有節(jié),就是和。這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共同規(guī)律,能達到這種狀態(tài),自然會天地有序,萬物欣欣向榮。
2、儒學獨創(chuàng)茶道以“清”為美意識,升華了中國茶道的美學意境。清于俗塵,清于高潔,清于香馨,清于明哲,兩袖清風,清心寡欲。方可脫逸超然,感情自然,寄情山水。茶葉的平和、沖淡、閑潔的特性很早就被儒家文人們所注意,并將之與儒家的人格思想聯(lián)系起來。如北宋文人晃補之在《次韻蘇翰林五日揚州古塔寺烹茶》詩中就說:“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節(jié)。”比喻蘇軾具有中和的品格和氣節(jié),如同珍貴的名茶,即使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也不會改變自己的節(jié)操。
3、中國茶道講究儒學思想的“中庸”與“適度”。茶事活動要取得完滿結果,關鍵在于把握準確的“度”。這個度就是中庸。首先,茶人必須調節(jié)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不能有偏激走極端,要心平氣和,進退有節(jié),待人有禮;其次,有具體活動中也要不偏不倚。例如制茶過程中,焙火,就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沖泡茶葉時,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飲茶時,也應按照同樣的原則,不多,也不少,恰恰相反到好處。當然,具體的量,可以因人而異,基本的中庸之度,卻是一致的?,F(xiàn)在公認的中國最早茶書唐代陸《茶經》,雖說主要是對茶事的具體記錄,沒有明確涉及茶道,但也體現(xiàn)了許多嚴格把握茶事的“度”的觀念。例如論采茶“有雨不采,睛有云不采”;論評茶“茶之否,存于口訣”;論煮茶“慎勿。使涼炎不勻”;論沸水,一沸不用,三沸太老,而取二沸恰恰相好,等等。
而恰到好處的“度”,就是中庸的基本內涵之一。中國歷史上,無論煮茶法、點茶法、泡茶法,都講究“精華均分”。好的東西,共同創(chuàng)造,也共同享受。從自然觀念講,飲茶環(huán)境要協(xié)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藝手段既要與自然環(huán)境協(xié)調,也要與人事、茶人個性相符。青燈古剎中,體會茶的苦寂;琴臺書房里體會茶的雅韻;花間月下宜用點花茶之法;民間俗飲要有歡樂與親情。
4、茶詩中也蘊含儒家學說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歷代茶詩中,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這一千古絕唱有幾句最能代表儒家思想對茶的詮釋: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v觀全詩,盧仝表面上是喝茶,而實質上是借茶來抒發(fā)自已的儒家精神抱負。事實上,盧仝本身也是由棄佛入儒的。
儒家思想與中國茶文化的關系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揚“仁”即愛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時,強調“仁”的實行要以“禮”為規(guī)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治國理念。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為核心的思想文化體系,并形成影響人類文化數千年的東方文化圈,當今包括全世界華人、華裔、日本、韓國及東南亞諸國都從儒學中尋找真理。而中國茶道,也多方體現(xiàn)儒家中庸之溫、良、恭、儉、讓的精神,并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哲理于品茗飲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與浩翰宇宙和神奇的太空相比,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實在太小,隨著世界人口增長和工業(yè)技術進步,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便不斷產生矛盾與沖突,在尋求解決人類之間矛盾沖突的辦法時,東方人多以儒家中庸思想為指導,清醒、理智、平和、互相溝通、相互理解;在解決人與自沖突時則強調“天人合一”、“五行協(xié)調”。儒家這些思想在中國茶俗中有充分體現(xiàn)。歷史上,四川茶館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調解糾紛。某某之間產生分歧,有法律制度不夠健全的舊中國,往往通過當地有威望族長、士紳及德高望重文化人作為進行調解,這在四川收“吃茶”。調解的地點就在茶樓之中。有越的是,通過各自陳述、爭辯、最后輸理者付茶錢,如果不分輸贏,則各付一半茶錢。這種“吃茶評理”之俗延續(xù)到全國解決。
機械唯物論認為,水火不相容。但被儒家推為五經之首的《周易》認為,水火完全背離是“未濟”卦,什么事情都辦不成;水火交融才是成功的條件,叫“既濟”卦。茶圣陸羽根據這個理論創(chuàng)制的八卦煮茶風爐就運用了《易經》中三個卦象:坎、離、巽來說明煮茶中包含的自然和諧的原理。因為,“坎”()在八卦中為水,巽()代表風,離()在八卦中代表火。在風爐三足間設三空,于爐內設三格,一格書“翟”(火鳥),繪“離”的卦形;一格書“坎”,繪坎卦圖樣;另一格書“彪”(風獸)給巽卦??偟囊馑急硎撅L能興火,火能煮水,并在爐足上寫“坎上巽下離于中,體均五行去百疾”。中國茶道在這里把儒家思想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至。
此外,儒學認為天地人文都在情感理性群體和諧相處之中。“體用不二”,“體不高于用”,“道即在倫常日用、工商稼耕之中”,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運動之中,人有艱辛、也有快樂,一切順其自然,誠心誠意對待生活,不必超越時空去追求靈魂不朽,“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這就是說,合于天性,合于自然,窮神達化,你便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快樂,達到人生極至。我國茶文化中清新、自然、達觀、熱情、包容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鮮明、充分,客觀而實際的表達。
儒家與茶文化的關系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