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長的跨河大橋
跨海大橋指的是橫跨海峽,海灣等海上的橋梁,這類橋梁的跨度一般都比較長。短則幾千米,長則數(shù)十千米,所以對技術的要求較高,是頂尖橋梁技術的體現(xiàn)??绾哟髽虻某霈F(xiàn),有效的提高了海峽兩岸的交通。利于人類的生活。下面讓小編為大家介紹歐洲最長的跨河打橋。
歐洲最長的跨河大橋
厄勒海峽大橋
厄勒海峽大橋全程跨度16公里,連接丹麥的哥本哈根和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于1995年動工,2000年5月完工,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承重量最大的斜拉索橋。大橋的咨詢設計工作由丹麥和瑞典的科威、VBB兩家公司共同承擔。大橋從馬爾默出發(fā),海峽中建造了一座人工島,靠近哥本哈根的一段是鐵路與公路合用的海底隧道,因此大橋由三部分組成,其中8公里橋梁、4公里人工島上公路、4公里海底隧道。它所連接的丹麥東部地區(qū)和瑞典南部地區(qū)將成為北歐及波羅的海地區(qū)國際性都市群最密集、經濟最活躍、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qū)。
基本資料
路面寬度:23.5米
橋下凈空:57米
交通流量:13,602
通行費:32歐元
地點:丹麥哥本哈根和瑞典馬爾默
厄勒海峽大橋經緯度:北緯55度34分31秒,東經12度49分37秒載有:4條歐洲E20公路的行車線2條瑞典國家鐵路/丹麥國家鐵路的鐵路線
主建筑師:Georg K.S. Rotne
工程介紹
厄勒海峽大橋,也稱歐爾松大橋,連接哥本哈根和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哥本哈根市與瑞典的馬爾默隔厄勒海峽相望,是20世紀較繁忙的水道之一。這一海上走廊的建成將歐洲大陸的中部和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連成一體,從而把整個歐洲連接起來。歐爾松大橋的東橋建有200米高的中央橋墩和57米高的船舶通過空間,保證過往海峽的船只從橋底順利通過。大橋工程經過兩國政府的認真論證和調查研究,對確保大橋不影響進入波羅的海的水流及減少對海洋生物破壞等都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
厄勒大橋是一架國際跨海大橋,連接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自治市和瑞典的工業(yè)重鎮(zhèn)馬爾默,是一座由橋梁,人工島,海底隧道構成的世間罕見的大橋。該大橋于2000年7月1日正式通車,全長16公里,其中西側海底隧道長4050米,寬38.8米,高8.6米,位于海底10米以下,由5條管道組成,他們分別是兩條火車道、兩條雙車道公路和一條疏散通道,是目前世界上最寬敞的海底隧道;中間的人工島長4055米,將兩側工程連在一起;東側跨海大橋全長7845米,上為4車道高速公路,下為對開火車道,共有51座橋墩,中間是斜拉索橋,跨度490米,高度55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承重量最大的斜拉索橋。
建橋原因
丹麥和瑞典有一條天然的分界線厄勒海峽,這條天塹將丹麥和瑞典一分為二,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和瑞典的工大橋業(yè)重鎮(zhèn)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能隔空而望。隨著社會進步,兩岸居民更加需要互通有無,特別是在勞動力與住房上:丹麥哥本哈根的居民需要更便宜的住房,而瑞典馬爾默的居民需要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兩點連一線,必將產生巨大的經濟能量。而厄勒海峽則成了無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于是在1991年,兩國政府達成協(xié)議:建造一架橫跨厄勒海峽的國際跨海大橋。
發(fā)展現(xiàn)況
厄勒海峽大橋于2000年6月建成完工,并于7月1日正式通車。其工程投資將通過征收過橋費收回。厄勒海峽大橋獲得國際橋梁與建筑工程協(xié)會頒發(fā)的“杰出建筑工程獎”。用以獎勵它在工期、環(huán)保等方面的成就。
厄勒海峽大橋的通車,使瑞典和丹麥人民近100多年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哥本哈根市與瑞典的馬爾默隔厄勒海峽相望,是20世紀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據(jù)統(tǒng)計,1956年,有1100萬旅客從厄勒海峽經過,1967年時達到2400萬人。
以1990年價格計算,歐爾松大橋建設工程的預算為210億丹麥克朗。橋梁建成通車后預計日車流量為1萬輛,隧道設計能力為日車流量3萬輛,經提高通風能力后,可以繼續(xù)提高車流量50%。
自1886年始,瑞典和丹麥兩國專家就提出過建立海峽聯(lián)接方案,但對建大橋還是建跨海大橋一直研究考證。1991年,瑞典和丹麥正式簽訂建橋協(xié)議。每輛小轎車須付過橋費230丹麥克朗。如過橋者購買月票,則每月需付3400克朗。一些司機認為過橋費太高。還有的司機認為橋上不讓超車,影響車速,因此情愿從其他地方乘輪渡過厄勒海峽。
大橋的設計者希望大橋的落成,能同時建立一個稱為厄勒區(qū)(Oresund region)的地方,由丹麥的哥本哈根人和瑞典的社群合組而成。這個地區(qū)位于海峽的東邊,所形成的都會區(qū)是全北歐最大的都會區(qū)。設計者也希望該處能成為一個經濟活動的中心。
在經濟融合的過程中,其中一個阻礙就是缺乏一種單一的貨幣,因為瑞典和丹麥都各自保留自己的貨幣,分別是瑞典克朗和丹麥克朗。雖然這兩種貨幣在兩國之間的一些地方都能相通,兌換率并不吸引。而很多的交易,尤其是不在旅游區(qū)的地方,都不接受其他貨幣。
另外一個阻礙就是缺乏在課稅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協(xié)調。經常在兩地穿梭的人都害怕被雙重征稅,失去失業(yè)人士享有的福利,因為受顧于外地的公司并不會津貼本地政府。同時也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擔心他們的小孩不能入讀幼稚園。這些種種問題在經過兩國的商議后,大多都獲得解決。
正式通車前,丹瑞兩國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儀式。該橋被稱為“瑞典通向歐洲的大橋”。大橋的開通,將使北歐地區(qū)成為歐洲著名的教育、科研和商業(yè)中心之一,有1100萬旅客從厄勒海峽經過,1967年時達到2400萬人。
由于厄勒海峽大橋的建設,哥本哈根國際機場進行了多項配套工作,如擴建機場、修建連接市中心的公路、鐵路,建設新的國際列車站,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哥本哈根國際機場進一步提高知名度和擴大客貨流通量,加強丹瑞兩國和它們與歐洲大陸的關系。厄勒海峽大橋完工后,它所連接的丹麥東部地區(qū)和瑞典南部地區(qū)將成為北歐及波羅的海地區(qū)國際性都市群最密集、經濟最活躍、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