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體型最小的毒蛇
蛇這個話題,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談及。但我們確實有必要了解,下面我們要說的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毒蛇!
世界上體型最小的毒蛇——納米比亞侏膨蝰
納米比亞侏膨蝰(學名:Bitis schneideri):是最小的蝰科咝蝰屬蛇類,體長約為18至25厘米,最長達28厘米。身體短粗,頭三角型。和所有蝰亞科的物種一樣,眼與鼻孔之間不具有頰窩。眼位于頭頂部,瞳孔縱置,鱗片厚實具強棱,身體土黃色,和沙漠融為一體,并有大塊的淡褐色斑點,尾部黑色,可以引誘獵物。夜間出來活動捕食,白天躲在沙層下或植物陰影下,眼睛露出沙面。為劇毒蛇類,毒性很強。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如小沙鼠、鳥類和其他小的脊椎動物。卵胎生,每次產4-10個幼體。該物種適合極其干旱的生境。分布于納米比亞和南非的沙漠地區(qū)。
形態(tài)特征
納米比亞侏膨蝰是最小的蝰科咝蝰屬蛇類,體長約為18至25厘米,最長達28厘米。身體短粗,頭三角型。和所有蝰亞科的物種一樣,眼與鼻孔之間不具有頰窩。眼位于頭頂部,這是蛇類中唯一有此特點的就是納米比亞侏膨蝰,這樣的眼睛構造有利于他在沙層下觀察。爬行方式很特殊,在流動的沙丘上做對角向側行運動,留下J字形狀的痕跡,非常迅速,并可以迅速地把身體埋在沙中,隱蔽自己,只把眼睛露出觀察周圍的動靜。瞳孔縱置,鱗片厚實具強棱,身體土黃色,和沙漠融為一體,并有大塊的淡褐色斑點,尾部黑色,可以引誘獵物。
具有空心獠牙,在咬住獵物時會注射毒液進入受害者的軀體,不使用時,這些尖牙可以折返,并靠在嘴的上顎處。
生活習性
很少有人知道這種罕見的物種。夜間出來活動捕食,白天躲在沙層下或植物陰影下,眼睛露出沙面。為劇毒蛇類,弱毒性,毒液注入細胞會引起疼痛和腫脹,因生活在偏遠的沙漠地區(qū),一般不會對人造成危害。白天采用伏擊方式捕捉路過的小蜥蜴,晚上主動追捕獵物,主要捕食蜥蜴、石龍子和壁虎,也吃小型哺乳動物,如小沙鼠,及鳥類和其他小的脊椎動物。卵胎生,夏季繁殖,每次產4-10個幼體。平均壽命10年。
毒性研究
學者胡瑞爾(Hurrell, 1981)曾因左手食指遭納米比亞侏膨蝰所咬,而作出相關的毒性研究。被納米比亞侏膨蝰所咬后的即時癥狀包括傷口疼痛、腫脹、肌膚褪色、流血等。被咬一天后,傷口附近會出現(xiàn)一塊寬約5毫米的血腫。根據胡瑞爾的情況,約于3至4天后,其傷口腫脹及痛楚均明顯開始平復;兩周后傷口痊愈。除了傷口肌肉組織的損傷外,沒有任何身體內部系統(tǒng)出現(xiàn)受創(chuàng)的現(xiàn)象。尚未有專治此蛇毒素的血清。
分布范圍
分布于納米比亞和南非的沙漠地區(qū),該物種適合極其干旱的生境。主要生活在納米比亞海岸沙丘地區(qū)和納米比沙漠,亦分布于南非納馬夸蘭的海灣。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199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