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哪
太平洋是地球最大的海洋,覆蓋著地球約46%的水面以及約32%的總面積??缍葟哪蠘O大陸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峽,西面為亞洲、大洋洲,東面則為美洲,跨越135°緯度,南北最寬15500公里。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大洋,下面跟著學習啦小編來看看吧。
世界上最大的大洋
包括屬海的面積為18134.4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16624.1萬平方公里。它的平均深度為4000米左右,其最大深度為馬里亞納海溝(在馬里亞納群島之東),深達11,033米,很大一部分洋面位于近赤道與熱帶緯度。
范圍
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印度洋分界(東經147度),東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經線與大西洋分界(西經68度),北經白令海峽與北冰洋連接,東經巴拿馬運河和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溝通大西洋,西經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通印度洋,總輪廓近似圓形。
太平洋北到白令海峽,北緯65度44分,南到南極洲,南緯85度33分,跨緯度151度。東到西經78度08分,西到東經99度10分,跨177個經度。南北長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19900千米。從南美洲的哥倫比亞海岸至亞洲的馬來半島,東西最長21300公里。包括屬海的體積為7144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69618.9萬立方千米。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939.5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4187.8米,已知最大深度11033米,位于馬里亞納海溝內。北部以寬僅102公里的白令海峽為界,東南部經南美洲的火地島和南極洲葛蘭姆地(Graham Land)之間的德雷克(Drake)海峽與大西洋溝通;西南部與印度洋的分界線為:從蘇門答臘島經爪哇島至帝汶島,再經帝汶海至澳大利亞的倫敦德里(Londonderry)角,再從澳大利亞南部經巴斯海峽,由塔斯馬尼亞島直抵南極大陸。
島嶼
太平洋島嶼眾多,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中部海域,按性質分為大陸島和海洋島兩大類。大陸島一般在地質構造上與大陸有聯(lián)系,如日本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以及世界第二大島新幾內亞島等。海洋島分為火山島和珊瑚島。太平洋中部偏西廣大海域,自西向東有三大群島︰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其中美拉尼西亞群島多為大陸島,波利尼西亞群島的夏威夷群島是著名的火山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幾乎都是珊瑚島。
國家和地區(qū)
太平洋地區(qū)有30多個獨立國家。西岸有俄羅斯、中國、韓國、朝鮮、越南、柬埔寨、老撾、日本等;東岸有智利、秘魯、墨西哥、美國、加拿大等;南邊還有澳大利亞、新西蘭、西薩摩亞、瑙魯、湯加、斐濟等,此外,還有十幾個分屬美、英、法等國的殖民地。
賦名
以“太平洋”命名的企業(yè)不在少數(shù),例如:太平洋人力集團,以太平洋命名,寓意在人力資源管理和服務的過程中給客戶帶來穩(wěn)定、安全、太平;太平洋又寓意著人力資源行業(yè)是一個藍海市場,像太平洋一樣浩瀚,海納百川,諸流入海;在中國的奇門遁甲和五行中,太平洋代表“水”,水代表財富,寓意公司的事業(yè)可以輕易獲得成功。比較知名的以太平洋命名的公司還有“太平洋保險”等。
1513年,瓦斯科·努涅斯·巴爾波發(fā)現(xiàn)太平洋。太平洋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16世紀20年代,它是由大航海家麥哲倫及其船隊首先叫開的。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270名水手組成的探險隊從西班牙的塞維爾啟航,西渡大西洋,他們要找到一條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12月13日船隊到達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灣稍作休整后,便向南進發(fā),1520年3月到達圣朱利安港。此后,船隊發(fā)生了內訌。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麥哲倫鎮(zhèn)壓了西班牙船隊發(fā)起的叛亂,船隊繼續(xù)南下。他們頂著驚濤駭浪,吃盡了苦頭,到達了南美洲的南端,進入了一個海峽。這個后來以麥哲倫命名的海峽更為險惡,到處是狂風巨浪和險礁暗灘。又經過38天的艱苦奮戰(zhàn),船隊終于到達了麥哲倫海峽的西端,然而此時船隊僅剩下三條船了,隊員也損失了一半。
又經過3個月的艱苦航行,船隊從南美越過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這段航程再也沒有遇到一次風浪,海面十分平靜,原來船隊已經進入赤道無風帶。飽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員高興地說:“這真是一個太平洋啊!”從此,人們把美洲、亞洲、大洋洲之間的這片大洋稱為“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深的洋,原面積1億8130萬平方公里,在南極洋成立后,面積調整為1億5,555萬7千平方公里。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它從美洲西岸一直延伸到亞洲和澳洲的東岸,它同時是島嶼、海灣、海溝和火山地震分布最多的海洋。
世界上的海洋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極洋、北冰洋?,F(xiàn)在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洋。不過美洲大陸和亞洲大陸正在以每年 1-2厘米的速度靠近。所以太平洋正在變小,相應大西洋正在變大。
地理分布
西太平洋沿岸很早就是具有高度文化的地區(qū)。但是歐洲人直到16世紀才開始對這一大洋進行探察。他們尋求所謂“南方之地”——澳大利亞,從而進入太平洋島嶼。1513年,西班牙占領者巴爾沃亞(Vasco Nunez de Balboa)在巴拿馬地峽的達里恩(Darien)山頂看到浩瀚的太平洋。之后,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橫渡太平洋。17世紀時,荷蘭航海家塔斯曼(Abel Tasman)發(fā)現(xiàn)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和斐濟。18世紀時,英國航海家科克、法國航海家布干維爾(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等在太平洋航行考察。19世紀時,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于1831~1836年乘“比格爾號”(Beagle)環(huán)球航行,他在太平洋地區(qū)進行考察,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偉大的貢獻。
太平洋 太平洋南起南極地區(qū),北到北極,西至亞洲和澳洲,東界南、北美洲。約占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
其面積,不包括鄰近屬海,約為16525萬平方公里。是第二大洋大西洋面積的2倍,水容量的2倍以上。面積超過包括南極洲在內的地球陸地面積的總和。平均深度(不包括屬海)4187.8米。西太平洋有許多屬海,自北向南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東亞大河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和湄公河均經屬海注入太平洋。西經150°以東的洋底較西部平緩。西太平洋水下600米以上的海脊在有些地方形成群島。自西北太平洋的阿留申海脊向南延伸到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雅浦和帕勞;自帕勞向東延伸至俾斯麥、所羅門群島和圣克魯斯;最后由薩摩亞群島向南至湯加、克馬德克、查塔姆和麥夸里。由于北部陸地與海洋的比例高于南部,以及南極洲陸地冰蓋的影響,北太平洋的水溫高于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無風帶和變風帶海水的含鹽量低于信風帶。對太平洋垂直海流影響最大的是南極大陸周圍生成的冷水。極地周圍密度大的海水下沉,然后向北蔓延構成太平洋大部分底層。深層冷水在西太平洋以比較鮮明的洋流自南極洲附近向北流往日本。該深海主流的支流以攜冷水流向東然后在兩半球均流向極地。深海環(huán)流受鄰近洋流會聚區(qū)表層海水下沉的影響。在太平洋熱帶會聚區(qū)分別在南北緯35°至40°之間,距赤道越遠海水下沉的深度越大,最重要的會聚區(qū)在南緯55°至60°之間。
分區(qū)
太平洋通常以南、北回歸線為界,分南、中、北太平洋,或以赤道為界分南、北太平洋,也有以東經160°為界,分東、西太平洋的。北太平洋:北回歸線以北海域,地處北亞熱帶和北溫帶,主要屬海有東海、黃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中太平洋:位南、北回歸線之間,地處熱帶,主要屬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蘇祿海、蘇拉威西海、班達海等。南太平洋:南回歸線以南海域,地處南亞熱帶和南溫帶,主要屬海有塔斯曼海、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和阿蒙森海。
太平洋海盆可劃分為3個區(qū)。
1、東區(qū)︰美洲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從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島,除了最北、最南段峽灣海岸的島群以及深入大陸的加利福尼亞灣之外,海岸平直,大陸棚狹窄,重要海溝北有阿卡普爾科海溝,南有秘魯-智利海溝。
2、西區(qū)︰亞洲部分結構復雜,海岸曲折,大陸東緣有突出的半島,岸外有一系列島弧,形成眾多的邊緣海。從北向南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島群外緣有一系列海溝,北有堪察加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南有東加海溝、克馬德克(Kermadec)海溝等。
3、太平洋中部是面積寬廣的海盆,是地殼構造最穩(wěn)定的地區(qū),海水深度一般在4570公尺(15,000尺)左右。西經150°以東為東太平洋海盆,從中美地峽經科科斯(Cocos)海嶺至加拉帕戈斯群島一線以南是秘魯-智利海盆和東南太平洋海盆。再向南越過東南太平洋海隆即為太平洋-南極洲海盆。這一海盆與西經150°之間的地區(qū)為太平洋-南極洲海嶺。西經150°~180°,自東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馬里亞納海盆和菲律賓海盆;在新西蘭與東澳大利亞之間為塔斯曼(Tasman)海盆,向南為麥加利(Macquarie)海嶺,即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水下界線。
氣候形成
太平洋有很大一部分處在熱帶和副熱帶地區(qū),故熱帶和副熱帶氣候占優(yōu)勢,它的氣候分布、地區(qū)差異主要是由于水面洋流及鄰近大陸上空的大氣環(huán)流影響而產生的。氣溫隨緯度增高而遞減。南、北太平洋最冷月平均氣溫從回歸線向極地為20 ~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太平洋年平均降水量一般為1 000~2 000毫米,多雨區(qū)可達3 000~5 000毫米,而降水最少的地區(qū)不足100毫米。北緯40°以北、南緯40°以南常有海霧。水面氣溫平均為19.1℃,赤道附近最高達29℃。在靠近極圈的海面有結冰現(xiàn)象。太平洋上的吼嘯狂風和波濤洶涌很是著名。在寒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和西風帶內,多狂風和波濤,太平洋北部以冬季為多,南部以夏季為多,尤以南、北緯40°附近為甚。中部較平靜,終年利于航行。
太平洋由于面積廣闊,水體均勻,氣候有利于行星風系的形成,特別是南太平洋更為突出。北太平洋情況不同,東西兩岸差異懸殊,以俄羅斯東海岸的嚴冬和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和的冬季對比最為鮮明。信風帶位于東太平洋南北緯30°~40°之間的副熱帶高壓中心和赤道無風帶之間。
中緯度地區(qū)、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輻合形成副極地低壓帶。兩個風帶氣溫、濕度相差懸殊,極地東風帶鋒面甚為猛烈,冬季尤為突出。西太平洋(北緯5°~25°)菲律賓以東、南海和東海洋面上,夏秋之間,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產生超低壓中心,形成猛烈的熱帶風暴,即臺風。夏季亞洲大陸為低氣壓,北太平洋氣流向大陸運動,冬季情況完全相反,形成廣大的季風氣候區(qū)。北太平洋的海水溫度比南太平洋高,這是因為南太平洋水域更廣闊,并受南極地區(qū)冰山及冷水團的影響。信風帶的海水含鹽度比赤道地帶低。赤道附近含鹽度小于34;最北部海域含鹽度最低,小于32。太平洋的洋流在信風影響下自東向西運動,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南、北赤道暖流之間的中軸線上產生相反的赤道逆流,從菲律賓東岸流向厄瓜多爾西岸。北赤道暖流在菲律賓附近轉北流向日本東面,為著名的黑潮;北赤道暖流的支流經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稱對馬暖流。黑潮在東經160°附近轉向東流,稱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東運動,到北美洲西海岸轉向南流,稱加利福尼亞寒流。這樣形成北太平洋環(huán)流。此外,白令海海流向南流,稱為堪察加寒流,又稱親潮,流向日本本州島東面,在北緯36°附近與黑潮相遇。南赤道暖流抵所羅門群島之后,向南流成為東澳暖流,折向東卷入西風漂流,至南美洲西面、南緯45°附近分為兩支,一支向東經德雷克海峽進入大西洋;另一支折向北流,即秘魯寒流。這樣形成南太平洋環(huán)流。
自然資源
太平洋資源豐富。西太平洋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是重要的漁場,出產鯡魚、鱈魚、金槍魚、蟹等。北美西海岸的哥倫比亞河以出產鮭魚著名。海底有大量的錳結核,海水可提取海鹽、溴、鎂等。大陸棚是世界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如加利福尼亞南部海域、黃海、東海以及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南部等海區(qū)。
太平洋生長的動、植物,無論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魚類和其它動物都比其它大洋豐富。
漁業(yè)
太平洋淺海漁場面積約占世界各大洋淺海漁場總面積的1/2,海洋漁獲量占世界漁獲量一半以上,秘魯、日本、中國舟山群島、美國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漁場。盛產鯡、鱈、鮭、鯖、鱒、鰹、沙丁魚、金槍魚、比目魚等魚類。此外海獸(海豹、海象、海熊、海獺、鯨等)捕獵和捕蟹業(yè)也占重要地位。
礦物
資源 近海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煤很豐富,深海盆地有豐富的猛結核礦層(所含錳、鎳、鈷、銅四種礦物的金屬儲量比陸地上多幾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錫礦、金紅石、鋯、鈦、鐵及鉑金砂礦儲量也很豐富。
航運
太平洋在國際交通上具有重要意義。有許多條聯(lián)系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線經過太平洋;東部的巴拿馬運河和西南部的馬六甲海峽,分別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徑和世界主要航道。海運航線主要有東亞-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加勒比海、北美東海岸航線,東亞-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沿海航線,東亞-澳大利亞、新西蘭航線,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東、西海岸航線等。太平洋沿岸有眾多的港口。 縱貫太平洋的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船只由西向東越過此線,日期減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海底電纜太平洋第一條海底電纜是1902年由英國敷設的,1905年美國在太平洋也敷設了海底電纜。在太平洋上空開始利用人造通訊衛(wèi)星進行聯(lián)系。
通訊設施
太平洋第一條海底電纜是1902年由英國敷設的,1905年美國在太平洋也敷設了海底電纜。加拿大至澳大利亞,美國至菲律賓、日本及印度尼西亞,香港至菲律賓與越南,南美洲沿海各國之間都有海底電纜。在太平洋上空開始利用人造通訊衛(wèi)星進行聯(lián)系。
2016年5月,阿根廷一名研究人員馬塞洛·伊加祖斯塔第一個發(fā)現(xiàn)在太平洋深處,坐落著“一座完美金字塔”,這一巨型建筑基座的一條邊似乎長8.5英里(約合13.6公里)。
海水性質
太平洋水溫隨緯度而異,在極地附近接近冰點,在赤道則大約為25至30°C(84°F)左右。海水的含鹽量則在中緯度較高:靠近赤道的水全年雨量充足,靠近極地則因寒冷而少蒸發(fā),以致這兩處的含鹽量較低。整體來說,太平洋的海水要比大西洋的溫暖。 在北半球,太平洋表面海水主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北太平洋渦漩),在南半球則以反時針方向流動。北赤道洋流沿北緯15度,受信風帶動向西推進,到達菲律賓附近轉向北方,與日本洋流(又稱黑潮)會合。
在大約北緯45度,黑潮分成兩支。往南的一支重返北赤道洋流。另一支往北形成阿留申洋流,接近北美洲時推動白令海峽反時針方向的水流,往南成為寒冷緩慢的加利福尼亞洋流。
南赤道洋流沿赤道往西流動,在新幾內亞往東南一轉,在大約南緯50度完全轉往正東方向。洋流在這段自西沿南太平洋流動,是為南極繞極環(huán)流一段。到達智利海岸時,洋流分成兩支:一支經合恩角流進大西洋,另一支向北成為秘魯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