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因果報應的成語接龍
因果報應,因果:原因和結(jié)果。佛教迷信,認為今生種什么因,來生結(jié)什么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下面學習啦網(wǎng)小編教你如何用因果報應做成語接龍,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因果報應的成語接龍
因果報應 → 應有盡有 → 有口無心 → 心口如一 → 一步登天 → 天外有天 → 天倫之樂 → 樂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鐵 → 鐵證如山 → 山窮水盡 → 盡善盡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謀 → 謀事在人 → 人定勝天 →天壤之別 → 別有洞天 → 天翻地覆 → 覆地翻天 → 天外有天 → 天倫之樂 → 樂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鐵 → 鐵證如山 → 山窮水盡 → 盡善盡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謀 → 謀事在人 → 人定勝天 → 天壤之別 → 別有洞天 → 天翻地覆 → 覆亡無日 →日薄西山 → 山清水秀 → 秀水明山 → 山明水秀
用因果報應的最后一字接龍
應付裕如 應答如流 應權(quán)通變 應天承運 應運而生 應天從人 應時對景 應變無方 應付自如 應對如響 應接不暇 應答如響 應機立斷 應弦而倒 應天順民 應有盡有 應名點卯 應節(jié)合拍 應對如流 應刃而解 應天順人
因果報應造句舉例
1) 中國古代小說的絕大部分屬于前者,起源甚早的自然論世界觀融合中古時代傳入中國的佛教因果報應觀念,形成了古代小說的敘事意識形態(tài)。
2) 還有更多的印度教和佛教的深奧思想影響瑣羅亞斯德教,比如化身,因果報應和星形的位面。
3) 相信因果報應!相信輪回!
4) 自然界中沒有獎賞和懲罰,只有因果報應。
5) 因果報應如響應聲,如影隨形。
6) 我們看到,因果報應思想封建的忠孝節(jié)義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觀念,溶化在戲曲形象中,潛移默化地對人們產(chǎn)生影響。
7) 我們不相信所謂的因果報應,但我們卻相信,凡是壓迫人民的人必將受到歷史的審判。
8) 妙法老和尚的一席話說得大家無不信服,連連驚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9) 因果報應,可以不信,天道酬勤,確是真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不拋棄,不放棄,不等待。沒機會,創(chuàng)造機會,相信自己,你一定行。祝福合作兄弟的事業(yè),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10) 除了明顯的具有賞善罰惡特征的因果報應敘述模式之外,他還借助于預言模式象征模式點評模式命運模式建構(gòu)著對天道的執(zhí)著信仰。
11) 自然界中沒有獎賞和懲罰,只有因果報應。英國作家瓦謝爾。
12) 本文對蒙古族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和藏傳佛教因果報應說作了對比,分析和揭示了佛教道德思想在蒙古人中傳播的過程及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
13) 因果報應觀念貫穿了整個初傳漢譯佛經(jīng)敘事.
14) 我們看到,因果報應思想封建的忠孝節(jié)義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觀點,熔解在戲曲形象中,耳濡目染地對人們產(chǎn)生影響。
15) 假如您相信因果報應的存在,那麼您就相信人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一個起因.
16) 宗教的精髓,就是生命輪回因果報應靈魂不死.
17) 只是在腦海中遵循因果報應的規(guī)則生活就能簡單而輕松.
18) 明清艷情小說中的因果報應觀念,是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中的重要因素,是由欲的極度張揚到曲終奏雅的“空”之間必不可少的轉(zhuǎn)換環(huán)節(jié)。
19)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話也許有點道理,可因果報應論可能真的很邪惡,因為照這種說法有些孩子生來殘疾是因為他們在前世做惡。
20) 佛教中的好生惡殺,六道輪回,因果報應等觀念符合善良百姓的心理。
21) 雖然他還不能完全確認他干的這一切是因果報應論在起作用,可他已經(jīng)覺察到這一點了.
22) 其民間倫理思想的內(nèi)容主要是:福善禍淫因果報應的民間人生倫理信念,“諸善奉行”的民間善良意識,“改過”“謙德”的實踐道德。
23) 這是一個不幸的誤解,因為是否一個人僅能解脫因果報應的枷鎖,最終香巴拉就是對任何人可以理解接受的地方。
24) 但是,總有經(jīng)手人吧,這就對了,一些事情的因果報應會讓你寢食難安,沒聽說過銀行工作的人就是很幸福的。
25) 自然界中?獎賞和懲罰,只有因果報應.
26) 我今天殺了一只動物。我并不是為了好玩或者讓自己變成虐待狂。我希望因果報應不會因為一只可笑的松鼠就降臨在我身上。
27) 易緯球說,“咒語”短信的影響比較大,不管信不信,但一些人由于相信所謂的“因果報應”都選擇轉(zhuǎn)發(fā),這就造成了惡性循環(huán)。
28) 那由看客和角兒合謀的濃縮的一生,在戲里有板有眼地漸入佳境。將相布衣,愛恨情仇,因果報應,一出戲罷,入戲的人要沉湎許久,才悠悠醒轉(zhuǎn),如輪回重生。收盡淚眼的看客,也許從此對身邊人身邊事多了份珍惜和知足。陸蘇
29) 佛教教義從人生多苦觀入手,尋求人生解脫之道,它否定了婆羅門教創(chuàng)世神說,但繼承了因果報應業(yè)報輪回的傳統(tǒng)觀念。
30) 我處決了那個人,是由于服從需要;但是需要是舊世界的一種怪物,需要的名字叫做因果報應。
看了因果報應成語接龍的人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