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讀后感
《走向海洋》讀后感
《走向海洋》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全面的海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準備的《走向海洋》讀后感,僅供參考!
《走向海洋》讀后感篇一
近日,我饒有興致的讀了一本以海洋為題材的科普讀物——《走向海洋》。
在太空中遙望地球,這是一個湛藍色,晶瑩剔透的星球。海洋面積約占地球面積的四分之三。萬物起源于海洋,其最初的生命與生存方式,就是在海洋中開始的漫長的適應與進化過程。自從原始生命誕生于海洋以后,荒涼寂寞的地球就煥發(fā)出勃勃生機。人類依海,依河澤而居,開始繁衍壯大。他們捕魚,捉蟹,曬制海鹽,靠海謀生。海洋——文明的起源。
人類逐漸形成海洋意識,又對海洋的恐懼到對海洋的探索直至現(xiàn)在對海洋的占有與開發(fā)。海洋蘊藏者豐富的資源。海洋素有“富饒的地球第六大洲”的美稱。海洋是人類最大的淡水庫。海底分布著富饒的油氣田,海洋這個藍色的聚寶盆不但儲存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也沉睡著數(shù)以萬計的沉船,埋藏了數(shù)不清的金銀財寶和珍貴歷史文物。關于對海洋的探索,我國有悠久的海洋歷史。例如,殷人東渡,徐福出海,鄭和七下西洋等事跡。鄭和七下西洋的輝煌功績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最重要的是他把中國海洋事業(yè)推向高峰,對人類的海洋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海運貿易迅速增長,遠洋貿易帶動了制造業(yè),加工業(yè),運輸業(yè),服務業(yè)的興盛。
然而,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明清時代的禁海鎖國,這種政策限制了對外貿易,帶來了海防廢弛的嚴重后果。就在中國緊閉國門,實施禁海同時,世界上列強正在加緊向全球擴張殖民地,他們對中國早已垂涎欲滴。1514年以海盜著稱的葡萄牙艦隊率先闖入廣州。1557年,強占澳門,緊隨其后的荷蘭。1624年,攻占了臺灣南部。兩年之后,西班牙殖民者又占據(jù)了臺灣南部。兩年之后,西班牙殖民者又占據(jù)了臺灣北部。到了清朝時期,又發(fā)生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不僅如此,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又簽訂了《馬關條約》。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于1901年9月7日,簽訂了《辛丑條約》。它標志著從1840年開始,歷經(jīng)六十年的風雨,中國變成了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仡欉@些恥辱,表面與海洋并沒有什么關系,但這些確實我國海洋上的重要海戰(zhàn)。如果當時中國沒有實施禁海鎖國政策,而是建設海防政策,善于遠洋航行,提高造船工業(yè)等,或許就不會一次有一次的失敗了,就不會一次有一次血染海疆,任人宰割,就不會一次有一次的帶給國家恥辱。國家之淪喪,一次有一次的驗證了海權理論是生存真諦,有海無防,國家必亡啊。
值得慶幸的是,1989年2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發(fā)布命令確立1949年4月23日華東海軍成立。這一天,在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人民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海軍。1994年12月第49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上宣布,1998年為國際海洋年,將,海洋,人類的共同遺產(chǎn)作為主題,將每年7月1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海洋——未來的財富。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已經(jīng)在南海有計劃地實施戰(zhàn)略部署,維護領海主權權益。
21世紀是人類爭奪海洋的世紀,也是人類認識海洋的世紀。在這場藍色革命運動中,首先靠的是海權意識,另外還需要強大的國家實力。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類的利益是共同的。當海洋世紀的鐘聲敲響之際,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高歌與海洋同行。
《走向海洋》讀后感篇二
最近,我讀了學校給我們免費配發(fā)的一本書《走向海洋》,覺得獲益匪淺。
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我們中國人的海洋國土意識非常的弱。有關方面曾經(jīng)對北京、沈陽、大連等地10所中小學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幾乎100%的學生都把960萬平方千米作為國土面積來回答,甚至有的高校竟然有98%的大學生不知道中國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嗚呼哀哉!追究其根源,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的小學生課本里就這樣印著: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千米……2007年7月《中國青年報》以“南海諸島丟失誰之過”為題報道,南京市石門坎地區(qū)聯(lián)華超市出售的“愛我中華”中國地圖益智兒童拼圖玩具上竟然漏標了中國南海諸島。結果是,多米諾骨牌效應產(chǎn)生,電視臺在出現(xiàn)中國版圖時,采用現(xiàn)代復印技術,“咔嚓”,拷貝下這張“權威地圖”。真應該讓民眾看一看同樣享有主權國家的其他國家是怎么做的。在美國的地圖上,確鑿地印著海洋國土橫跨大西洋和印度洋,最遠距離本土海岸線超過10000千米。在日本,小學課本里這樣寫著:我們沒有土地,沒有資源,只有陽光、空氣和海洋。整個日本面積不到38萬平方千米,但在孩子的心中,卻有著45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海洋是陸地的10倍。1987年,大和民族為了搶救一個即將消失的小島,歷時3年,耗資300億元。這個叫做沖之鳥的珊瑚礁并無人居住,漲潮時露出水面的面積只有0。3平方米,他們這樣一擲千金,貌似慷慨,實際上是經(jīng)歷了一番精明計劃的,《聯(lián)合國海洋公約》生效后,只要這0。3平方米還漂浮在海面,日本就將獲得43萬平方千米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日本人的海洋國土意識太強烈了。我看了這本書,我也增強了海洋國土意識。我也聽到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海洋,未來的財富。
讀了這本書,我才了解到,實際上,我們中華民族和海洋已經(jīng)有了悠久的打交道的歷史了。從殷人東渡、徐福出海到海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民也是曾經(jīng)親近過海洋的。特別上明朝時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只是明末以來,我們國家才開始禁海鎖國,和海洋的距離日甚見遠,所以近代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就很快地敲開了我們的國門,被迫和他們屈辱地交往。我們近代受盡了凌辱,但又無可奈何,我們落后呀。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落后面貌和狀態(tài)才能昂首挺胸地佇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的海洋意識逐漸地提高,我們的海軍建設也駛上了快車道,我們有了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北海艦隊,還增加了海軍航空兵,以有力的國防力量來保障我們的藍色海洋國土。期間涌現(xiàn)出了許多英雄人物和集體,如戰(zhàn)斗英雄林文虎,被譽為“東海青松“的安業(yè)民,誓死堅守崗位的麥賢德,威懾海天的“海空雄鷹團”?,F(xiàn)在,我們有了自己的航母,不久的將來它將為我們更好地保衛(wèi)我們的藍色國土貢獻更大的力量。
《走向海洋》讀后感篇三
我出生在美麗的黃海之濱,時常有機會徜徉在大海的懷抱里,感受大海胸懷的博大和那咸咸的海風。當波濤洶涌的大海肆意發(fā)怒時,我總在想:有一天,我能遨游在深海中,把大海“通讀”一遍,那該多好啊!
《走向海洋》這本書帶我盡情遨游,我如饑似渴飽讀全書,展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全面的海洋。
在這本書中,我知道了,我國領土有960平方公里,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積。地球陸地面積是1。49億平方千米,海洋占3。6億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1%。由此可見,海洋真大。
《走向海洋》還告訴我,海洋不僅大,而且有許多動物和礦物。動物有烏賊、箭魚、金槍魚等,礦物資源有金鈾、鎂、鉀等眾多礦物。有的海域甚至還有沉船寶藏,海洋里還有很多豐富的資源等著我們去開發(fā)??磥?,大海里的寶藏還真是豐富啊!
記得老師曾告訴過我,大海,是無邊無際的,她包羅萬象,與地平齊,連接著天地;爸爸說,海洋是地球表面被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在她的體內蘊含著大量資源能源,是天然的寶藏,但她對我們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有利有弊;媽媽唱過一首歌,“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xiāng)……”,這首歌伴著我長大。這一切都說明了海洋是我們人類生產(chǎn)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海洋與人類是密不可分的。像超市里的海鮮,電視里的海洋生物,還有藥店里的深海魚油等等,每樣都和海洋有著緊密關聯(lián)。
《走向海洋》詳細地敘述了海洋與人類之間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文明的起源,是藍色的寶藏,也是人類最終的歸宿……他講述了海洋與中華民族的關系,講述了中國悠遠的海洋歷史;他展望未來,發(fā)現(xiàn)“百廢待舉,起步艱難”。作者崔京生認為“海事興”,便“萬事興,民族興”。他呼吁全世界的人們——當海洋世紀的鐘聲敲響之際,全人類應該攜起手來,共同高歌,與海洋同行!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類的利益是共同的,全世界人民應該團結起來,合理開發(fā)海洋資源。
在這本書中,我還認識了很多著名人物,他們對祖國的海洋事業(yè)有著重要的貢獻,他們有:鄭和、鄭成功、魏源等。
我,作為21世紀社會主義的新一代接班人,面對可惡的小日本竟然公開來強搶我國釣魚島事件,我是有我自己的想法的。他們之所以來搶我們的釣魚島,是因為我們海上的實力不夠強大,但我知道,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國的領土,是任何人都不能侵犯的,所以我長大以后要當一名海上軍事家,用所學的知識,努力發(fā)展我們國家的海上軍事實力,成為海上強國。正如作者崔京生所說,“海事興”,便“萬事興”,便“民族興”。
看過“《走向海洋》讀后感”的人還看了:
2.走向海洋手抄報
4.關于海洋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