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坡舊事》讀后感:蹉跎歲月,舊事并不如煙
編者按:《蹉跎坡舊事》講述的是一位老人回憶自己的悲慘遭遇,講出了一段難忘的歷史。蹉跎歲月,舊事并不如煙,看歷史,品人生。
沈博愛,一位普通的中學(xué)教師,回憶他的一生,這樣的書除了給自己的子孫后代看,還會有多大的價值?我想,如果只關(guān)注名人傳記、名人回憶錄,那么你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粉絲經(jīng)濟”的時代。
但是,歷史是豐富的,也是屬于每一個親歷之人的,“親歷歷史”并不僅僅屬于希拉里這樣的政要和名流。當年梁啟超先生批評二十四史,說它們所記載的無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如今,隨著文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平民也可以拿起筆書寫屬于自己的歷史,留下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對社會的思考,因而歷史變得更加鮮活、更加生動,更加貼近每一個人。
沈先生生于1936年,隨著大人躲過日本人,躲過國民黨,建國后考入師范學(xué)校,然后做了小學(xué)老師。由于和幾個同事組織讀書會,編了幾期刊物,二十出頭的沈博愛被打為右派,入獄五年,家破人亡。出獄之后,頂著右派的帽子種地、做裁縫以謀生,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蹉跎歲月,直到“”結(jié)束被平反,回到教師的崗位上,人生已經(jīng)過去了大半。
過去,我們熟悉的是一些大右派,他們基本都是大知識分子,學(xué)問大、影響大、名氣也大,懷著一腔愛國熱情從民國進入了新中國。他們的人生遭際體現(xiàn)了一代知識人在新政權(quán)建立初期的艱難歷程,體現(xiàn)了20世紀知識分子與政治糾纏不清的獨特命運。然而,當我們把目光從高層轉(zhuǎn)移到底層時,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政治掛帥的時代下,每一個平民都可能無法幸免,無法逃避,一不留神就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
沈博愛出身農(nóng)家,深受“耕讀傳家”的湘文化影響,從小接受了良好的基礎(chǔ)教育。但不管怎么說,一個鄉(xiāng)村學(xué)校的教書先生,終究算不得什么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平民寫作,會有人為他們記述從而將那段波及深廣的荒.唐歲月銘刻在歷史的冊頁中嗎?人們總是感慨大浪淘盡英雄,而無數(shù)的平民大概也就是滾滾黃河中的一粒細沙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沈先生的私家記錄,與那些大人物的記述相比,也許更加有價值。
更可貴的是,沈先生記錄自己的悲慘遭遇,卻并不悲情。坐牢也好,種地、做裁縫糊口也好,其生活不能不說艱難困苦,然而從字里行間我讀到的是拼勁全力活下去的頑強意志。這不僅是屬于湘人的蠻勁,也是屬于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可貴生命力。
五年坐牢,每天進行倒計時,告訴自己永不放棄;算得上幸運的是,自己憑著畫畫的本領(lǐng)獲得了更好的生活條件,這也印證了老百姓多個手藝多個活路的生活智慧。(監(jiān)獄里也得區(qū)分你的利用價值)二十年種地,一邊磨煉自己的“四張皮”,扎扎實實地成為一把農(nóng)活好手;另一邊跟著妻子學(xué)做裁縫,風里來雨里去,為家庭增加更多收入,成為苦難時代的“余糧戶”。作者的敘述平平淡淡,但透過樸實的文字,你能感受到一個人的遭遇,更能感受到一個人偉大的生命力。
蹉跎歲月,舊事并不如煙。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歷史虛無主義更是要不得。歷史的真實,不僅體現(xiàn)在史書上,更蘊藏在平民百姓的記述里,流傳在那些無法書寫的田間地頭。感謝沈博愛先生,在人生的暮年,他用自己痛苦的回憶和艱辛的書寫為我們留下了歷史的真實,留下了歷史的細節(jié)。在無數(shù)的宏大敘事中,能觸摸這些真實的細節(jié),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作者:陳浩
公眾號:教書匠陳浩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