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的學生讀后感800字
罪與罰的學生讀后感800字大全5篇
《罪與罰》中對于拉斯柯爾尼科夫來說,如果甘愿做逆來順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馬爾美拉陀夫的悲慘結局。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罪與罰的學生讀后感800字大全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罪與罰的學生讀后感800字篇1
圍繞著靈魂的拷問和救贖,《罪與罰》開始了直逼人心的解剖。冷峻峭厲的文筆,讓人讀得異常艱難;深入骨髓的文字,無情地展示人性的虛偽、冷酷、殘忍和搏斗。
19世紀的俄國文學燦爛輝煌、光彩奪目,涌現(xiàn)出像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享譽世界的文學大師,讓后人敬仰不已,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一位作家,他們被冠之以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統(tǒng)地講,這大體不錯;但從細微處看,從文字魅力看,從語言的圈套來看,從人物塑造來看……從各個方面來看,用心品鑒,我覺得這遠遠概括不了陀氏的風格。
有人說《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哲理小說。與許多俄國同時代的小說一樣,作者在《罪與罰》反應了俄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探討了貧窮與犯罪等一些社會問題。
有人說《罪與罰》,是一本社會心理小說。小說以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展現(xiàn)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殺害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及其妹妹麗莎維塔后掙扎、焦慮、懺悔、亢奮、抑郁、頹廢的復雜內心,復雜的心理活動交織出現(xiàn),呈現(xiàn)出令人難以想象的巨大心理落差和事件的跌宕起伏,讓人驚愕與困頓……
然而,我倒覺得《罪與罰》是對人類靈魂的拷問和救贖,是對不合理現(xiàn)實的控訴和憤懣,更是對人類自身的前途和未來進行了艱難的探索與瞭望,正是對人類命運前途的不懈揭秘才更顯得謎團重重,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從這維度上來說,撼人心魄的心路分析使之具有了更為形而上意義上的文學價值和享受。
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人有三個層面——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本我(ID)是在潛意識形態(tài)下的思想,代表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沖動的欲望,如饑餓、生氣、性欲等;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fā)展。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pleasureprinciple),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欲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xiàn)最突出的時候。
自我(EGO)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這里,現(xiàn)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qū)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huán)境中進行調節(jié)。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zhí)行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于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guī)范的符號內化,由于對客體的沖突,超我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
圍繞著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一系列人物極其形象鮮明地呈現(xiàn)了出來。
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表面上看沒有明顯的動機,而實際上拉斯科爾尼科夫則認為她是社會的毒瘤,鏟除她理所當然,客觀上無意識中又殺死無辜的麗莎維塔,這既是邏輯的圈套,也是語言的圈套,更是生活的圈套,還是作家的圈套。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出現(xiàn)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后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ń萘漳壬踔翆⑵洚敵杉依锏目可胶途刃?,指望著他能夠幫助她開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脫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后,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并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圣母”。
斯維德里蓋洛夫,這是一個老__巨猾的享樂主義者,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哪怕去栽贓陷害別人,只要對他有利他就去做,而從斯維德里蓋洛夫的行事說話來推斷,他很可能年輕時和拉斯科爾尼科夫一樣,曾經很狂熱,也很聰明博學,但當一切夢想破滅后,他所選擇的道路就是縱欲和享樂,但是當他對漂亮女人的無限欲望在杜尼亞那里受到挫折之后(他甚至想強__杜尼亞,但最后一刻放棄了),他就意識到自己的生命終歸虛無。
盧任要娶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妹妹杜尼亞就是因為她貧窮而且美麗,所以能把她很方便收做自己的奴隸,并且還要她感激他,把他當作恩人。
陀氏的小說世界,揭示了一個殘酷扭曲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面充滿著人和人之間的對峙和戰(zhàn)爭,伴隨著吵鬧和咒罵,甚至是癲狂的吶喊,無怪乎魯迅這樣的作家也說妥思妥耶夫斯基太偉大,但是只敬服,卻總不能愛。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一文里,魯迅說:“一讀他二十四歲時作的《窮人》,就已經吃驚于他那暮年似的孤寂。到后來,他竟作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時也是殘酷的拷問官而出現(xiàn)了。他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里,來試煉他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要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的潔白來。而且還不肯爽利的處死,竭力要放它們活得長久。而這陀思妥耶夫斯基,則仿佛和罪人一同苦惱,和拷問官一同高興似的。這決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事情,總而言之,就因為偉大的緣故。但我自己,卻常常想廢書不觀?!?/p>
眼下,艱難地閱讀這本小說,正暗合了某種心理,在這種心理和生活的壓迫下,《罪與罰》刻骨銘心,這是很多年輕人無法理解的,也許有些書注定要用心才能讀得通……
罪與罰的學生讀后感800字篇2
接觸陀思妥耶夫斯基從《罪與罰》開始,初讀的時候覺得人物心理刻畫精彩,而且情節(jié)跌宕緊湊,如同在觀看一部犯罪電影。但過分關注和沉溺于故事之中時,便忽略了外延的一些東西。繼而看了《白癡》、《卡拉馬佐夫兄弟》以及茨威格的《三大師》以后,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與宗教觀有了漸漸明朗的線索。
跨越
拉斯柯爾尼科夫把世間的人分為平凡和不平凡,前者循規(guī)蹈矩、逆來順受,后者傾向于違法和破壞,前者是被壓迫者,后者是統(tǒng)治者、主宰者。為了檢驗自己是否屬于拿破侖類“不平凡的人”,他進行了一場殺人形式的實驗。拉斯柯爾尼科夫這個人物形象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是位善良而且樂于助人的年輕人,另一方面他卻又是殘酷、嗜殺的罪犯,這種二重性格這也是他不斷動搖自己的“理論”和舉動反復無常的根源。茨威格在《三大師》中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時說道,“只有當他的人物具有使自己生命增強而且成為分裂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的時候,只有當他的任務還是將要變成命運的混論狀態(tài)的時候,陀思妥耶夫斯基才愛他們”。誠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力圖打破統(tǒng)一性,創(chuàng)造混合的、模糊不清的、不和諧的人物,在其肉體里,上帝和野獸毗鄰而居。
在思想的驅動下,拉斯柯爾尼科夫殺死了當鋪老板娘和她的異母妹妹,同時他好像“用剪刀把他與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剪斷了”。他走到了一條界線旁邊,突然止步,跨還是不跨?他一直在糾結,并充斥了一系列的疑問“我是像大家一樣,是個虱子呢,還是一個人?我能跨越過去嗎,還是不能跨越過去?”那些所謂的“不平凡的人”,對這類壞事惡行根本不屑一顧,并且毫不猶豫地跨越過去。拉斯柯爾尼科夫卻仍然留在了這邊,痛苦而不幸,但“跨過去呢,也許會更加不幸”。因為跨越過去的不只是兩具死尸,而是拉斯柯爾尼科夫自身的人性、原則、道德。通過他的經歷,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傳達的是,不能用作惡的方式反抗黑暗,毀滅是雙方的,內心的懲罰終其一生。拉斯柯爾尼科夫為了實踐自己的哲學,卻墜入了黑暗的深淵。參考尼采《查拉圖斯特拉》中蒼白的罪犯一篇,犯罪心理包括事后的瘋狂,“人們總抱有僥幸心理,以為在他身上的特例會變成法則”,但拉斯柯爾尼科夫試圖建立自己的法則卻無法承擔。另外還有事前的瘋狂,“你們要深深地透視這個靈魂”,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毀滅也是與“真實的自我”進行搏斗的結果。
新生
結尾拉斯柯爾尼科夫自首入獄,但他并未認罪,“痛苦和眼淚——這也是生活嘛。然而對自己的罪行,他并無悔過之意”,而把一切歸咎于沒能經受住考驗和沒能跨越過去。但索尼婭的陪伴改變了他的思想,“難道現(xiàn)在她的信仰不能成為我的信仰嗎?至少她的感情,她的愿望”。而且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在比法律更深的層面上認罪了,獲得了最徹底的救贖。在《卡拉馬佐夫兄弟》的結尾,阿廖沙建議米卡越獄時說,“你想用承受苦難的方法使自己重新做人,我看呀,不管你跑到哪里,只要你一輩子永遠記住你重新做人的決心,能做到這樣也就夠了?!崩箍聽柲峥品蛴肋h困頓在“一俄尺見方的空間”的愁苦里,感受到承受十字架的大苦難,也是獲得真正的新生。
“在這兩張仍然帶有病容的、蒼白的臉上已經閃爍著獲得新生的未來的曙光。愛情使他們獲得了新生,這一個人的心包含有另一顆心的無窮無盡的生活源泉”,但這一刻的光亮似乎穿透了整本書的黑暗。
罪與罰的學生讀后感800字篇3
我們知道,拉斯科尼科夫和他同病相連,他們雖然殺人動機不同,但面對的良心的懲罰確是一樣的。他們都沒有真正越過良心的障礙,我覺得這是好事,最起碼他們還沒有完全泯滅人性。斯維里加洛夫面對良心的痛苦和煎熬,失去了活著的希望,最后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沒有看過小說,我們或許會問,拉斯科尼科夫的命運也會和斯維里加洛夫一樣嗎?沒有希望了嗎?
小說中,拉斯科尼科夫沒有自殺,他最后活了下來。他不是戰(zhàn)勝了內心的恐懼,他也不是越過了良心的障礙,像有些我們所崇拜的人那樣。讓他活下去的是愛,人性最大的光輝和最高貴的屬性是愛。是愛給了他希望,是愛給了他新生,他復活了。拉斯科尼科夫在索尼婭“愛”的力量下終于潰敗下來。是愛不斷的把他從泯滅人性的路上慢慢拉回。仿佛在他們中間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在角力。拉斯科尼科夫決定還要在較量一番,與自己的良心較量。一個要戰(zhàn)勝良心的人不能動感情,否則怎么能跨過障礙呢?一旦動了感情,怎會泯滅人性呢?拉斯科尼科夫一方面很需要索尼婭,因為他的痛苦需要索尼婭分擔。另一方面,他也有點怕見索尼婭,因為她的愛讓他更痛苦。愛是戰(zhàn)勝無情的大敵。索尼婭的愛不斷的刺激他的良心,愛不斷的滲入到他的心中。終在索尼婭愛的力量下,拉斯科尼科夫重新拾得感情,重獲人性,重新有了愛,做回真正的人。愛真的是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人良心中的明珠。
當拉斯科尼科夫告訴索尼婭是他殺了麗莎維塔的時候,索尼婭的反應讓拉斯科尼科夫震驚。索尼婭不但沒有痛恨和棄絕,反而去擁抱拉斯科尼科夫。索尼婭看到的不是拉斯科尼科夫的喪心病狂,而是他的可憐不幸與痛苦。因為她真正理解一個人在罪中的痛苦和良心的煎熬。所以她可以生發(fā)出如此強烈的接納與包容。這就是愛,不管你多么不堪,無條件的愛。這愛超越了情欲,超越了自私,是純潔的愛。這愛是無條件,完全為著別人益處的愛。這愛的力量無堅不摧,使根本不配被愛,封印自己感情的拉斯科尼科夫留下了淚水。也徹底改變了他的生命。
神就是愛,他是愛的源頭。他愛我們,愛到一個地步,從他榮耀的寶座上來到人世間。萬物的主宰,宇宙的王,甘愿道成肉身,成為一個人。他愛我們到一個地步,甚至為我們的罪甘心死在十字架上,并且受盡人的羞辱和辱罵。上帝竟愿為罪人而死,上帝為我們竟愿受如此大的羞辱。他可是宇宙的君王,萬物的創(chuàng)造主啊。這樣的愛何等震撼!這樣的恩典何等奇異。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或多或少都犯過錯,也都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后果。你的良心真的平安嗎?還是說,你已經把良心封印起來,變得沒有人性。一個沒有良心的人,我們能稱他為人嗎?我們會說,你不是人,是惡魔。人死不能復生,過錯也不能挽回。欠下的罪債如何償還?不安的良心如何慰藉?
福音好消息就是,上帝的獨生子親自成為了那替罪的羔羊。虧缺的良心在基督里得到醫(yī)治,不安的良心在基督里得到了安息。因為你的罪行,他已為你承擔。你的審判,他已為你承受。你的死亡,他已為你代替,在他里面有真正的平安。
罪與罰的學生讀后感800字篇4
一個有良心的罪人,在殺死一個無辜之人時,也殺死了他自己
---《罪與罰》
這是一部浸透著血與淚的社會悲劇,這是一部綜合了愁與苦的精神巨著,這更是一部探知人性本源的哲學之思,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作《罪與罰》,必將雕刻在世界文化的長廊,讓萬千后人去景仰!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大學生拉斯柯尼柯夫窮困潦倒,無力支付學費,只好輟學。在如蟻穴般的出租屋內,他冥思苦想,得出了一種理論——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真正的人”,是不受任何束縛,想殺人就殺人。而另一種人是“低等的人”,他們只是前者繁衍的材料,是無用的虱子。為了論證這個觀點,以及證明自己是第一種人,拉斯柯尼科夫,手持利斧砍死了一個敲骨吸髓的放高利貸的老太婆與她無辜的妹妹。案發(fā)之后,大學生有出人意料的全身而退。然而,真正的審判——良心的處罰來了。人性與理論,美好與惡念,周圍的惡人與好人,時刻都在爭斗,讓大學生心中恍若煉獄。最后,大學生在同學,家人與戀人的愛的感召下,在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人心叵測后,投案自首,故事就此戛然而止。
看完這篇小說,我久久不能平靜。
本書正如其名,描述的是罪惡與懲罰。罪惡是什么?是大學生用顫抖的斧頭砍殺了老太太,是大學生病態(tài)的想法,更是書中許多的市膾中人性所流露出來的邪念與罪。而罰又是什么?是法律的罪罰,也更是人性的懲罰。人性,是貫全書的永恒話題,大學生因它創(chuàng)造罪惡,也因他重拾良心,在這本書中所描述的社會,仿佛是一桿秤,一邊是不齒的罪惡、而另一邊就是人性,也是因為如此,世界才能平衡,社會才能平衡,明天才能公正的成為未來,而不是今日墮落的明日重現(xiàn)。人性的重要,可見一斑。
提到人性,又不得不提起拉斯柯尼科夫病態(tài)的理論。很多人認為,作者就是為了此理論而著該書。其實恰好相反,而這種病態(tài)的思想又毫無依據(jù)嗎?每個時代的每個人,都有大學生所云的“第一等人”,他們殘暴,黷武,又為了自己的凌駕萬人的地位,而不惜泯滅人性,說出這種荼毒眾人的言論,把自己捧上了神座、而這些“第一等人”,卻必死無疑。從____到拿破侖,從成吉思汗到皇太極,無一幸免。就此而言,人性的重要,可見一斑!
在拉斯柯尼科夫的人性中,善良與殘忍,平靜與瘋狂,柔弱與倔強,熱情與冷血,在一個個登場。這個作品中充滿掙扎與崩潰,拉斯柯尼科夫也是如此,在無數(shù)次良心崩潰的邊緣徘徊,掙扎。最后在戀人索尼婭的感召下自我救贖重新得到正義與善良。也許拉斯柯尼科夫如一個投影儀,映出來的是這個社會,它絕望,殘忍,毫無人性,可在某個未知的事物的作用下,他必定回歸美好。在誰的感召下呢?作者認為是十字架,是上帝。而我認為,是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當每個人都懺悔,都重拾久違的人性時,罪與罰將消失,善良終會回歸!
在浩如煙海的世界名著中,《罪與罰》憑借高超的描寫,完美的剖析以及深度的思考占據(jù)了首位。我年齡尚小,等以后,我必會在此書中,洞悉人性的善,生活的美與惡,領悟這本書的真諦!
罪與罰的學生讀后感800字篇5
罪與罰,是一本非常卓越的小說,這是以前我表哥跟我說的,我一直不相信,直到表哥拿了罪與罰這本書給我看后,我就被這本罪與罰給深深吸引了。
罪與罰書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寫。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郁、孤僻。他在公園碰見被人騷擾的年輕女子,他用他自己僅剩的幾個錢為她付車費送回家。
在馬爾美拉陀夫被馬車撞傷的時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見他們連舉辦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要知道那些錢是來之不易的,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母親以養(yǎng)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人,陰郁、孤僻···他讓貧窮給壓垮了,他欠了女房東一身債,怕和她見面,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偸窍褙垉簶訌臉翘萆锨那牡剡^去,偷偷溜掉,讓誰也別看見他。這個年輕人心里積聚了那么多憤懣不平的怒火,他蔑視一切,所以盡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愛面子心理,有時非常注意細節(jié),可是穿著這身破爛兒外出,卻絲毫也不覺得不好意思。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出現(xiàn)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后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ń萘漳壬踔翆⑵洚敵杉依锏目可胶途刃?,指望著他能夠幫助她開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脫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后,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并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圣母”。
這就是罪與罰,這本書里的一切都深深的吸引著我,而我能夠看到這么卓越的小說,我也舉得非常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