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罪與罰》讀后感7篇
羅加原本是一位大學生因為繳不起學費而休學家教工作也丟了,房租也有好幾個月沒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guān)于《罪與罰》讀后感7篇,歡迎借鑒參考。
《罪與罰》讀后感一
黑夜已深。
窗外交錯的樹影如同鬼魅一般,搖曳不定。
開燈,昏黃的燈光照映在翻開的書頁上。書頁上行行的鉛字在我的眼中漸漸
模糊了。我開始尋找腦海中些許殘存的記憶碎片。
一個孤獨的靈魂在黑暗的深淵里拼命掙扎,但在黑色的迷霧中,他無法尋到出口的方向……我一點一點走近陀思委耶夫斯基的«罪與罰» ,走進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世界。
這兒的彼得堡只有灰藍的天空,一派暗無天日的景象。干草廣場上聚集著眼
睛被打得發(fā)青的女人,污濁的河水中掙扎著自盡的女工,喧鬧的街頭橫躺著被馬
車軋得渾身鮮血的小官員……發(fā)瘋的女人帶著孩子沿街乞討,老馬被主人抽打得哀哀慘叫,最后斷了氣。在拐角的別墅里還有放高利貸的老太婆正瞪大貪婪、兇狠的雙眼,渴望榨干窮人的最后一滴血汗……
拉斯科爾尼科夫生活在這種社會背景中,他為了擺脫痛苦與折磨,追求光明
與美好而踏入了一個可怕的夢魘。
在那昏暗的月夜, 那孤獨的黑影, 進入了老太婆的家里。在清冷的月光下, 他用那雙干凈、顫抖的手舉起了一把晃著寒光的利斧,向放高利貸的老太婆的腦后狠狠地掄去。那時,他也許不僅是對老太婆,更是對社會無邊的黑暗砍去。他渴望能撕破黑暗與痛苦的幕布,使人們能看到光明與希望的展臺!
可當黑影看到倒下的老太婆汩汩流出的鮮血,看到被紅色液體浸染的尸體,
看到自己被血跡濺到的褲腳時,他行兇成功的驕傲消失怠盡,只剩下滿心的懊悔、驚恐和手足無措。
他意識到自己干了一件最卑鄙、惡毒的事——奪走了一條鮮活的生命,把自
己推向了犯罪的深淵。他的手再也無力握住那沉重的斧,只得任斧落下,發(fā)出刺
耳的悶響……
拉斯科爾尼科夫本為著追求美好,本為著自我的救贖,但現(xiàn)在卻被自己所折磨,一步一步走向毀滅。靈魂深處的孤獨和罪惡感壓迫著他,正義和良知無情鞭打著他,他覺得自己就像兒時見過的那匹垂死的馬,承受了所有的奴役,還要遭受孤獨與痛苦的嘲笑。他脆弱的精神崩潰了,他陷入了一種神經(jīng)質(zhì)的、敏感的病態(tài)中。但即使這樣,當他看到悲慘的馬美梅拉多夫一家時,他仍傾盡全力地幫助他們,只因本性的仁愛和善良。
讀到這兒,我為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糊涂與無知而流淚,為他的善良與博愛而
感動,為社會的丑惡與骯臟而憤怒。因為黑暗而動蕩的社會扭曲了他本性的美好,
使他變成一個集中了理性與非理性的,罪惡與善良的,性格孤僻、陰暗而暴躁的,
卻又渴望與人傾訴,向往光明、平靜生活的矛盾人格者。他在對立的世界中掙扎
徘徊,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力量。但這矛盾者在心中愛和信念的感召下,終于自
首贖罪,重獲新生??吹竭@兒,我含淚地笑了。
我領(lǐng)悟到,人類以肉體犯罪,受到上帝最嚴厲的懲罰的卻是他的心靈。孤獨、痛苦和惶恐時刻包圍著他,折磨著他,甚至將其吞沒。這種心靈的拷打是人救贖的必然,而人類靈魂深處善與愛的激起才最終使人獲得新生。
是的,正是人類自身的信念、希望以及仁愛與善良的存在,才讓我們的存在變得合理,使人成為不可磨滅、征服抑或是戰(zhàn)勝的生物,因為肉體永遠不可能超越人性和理性的閃光點……
合上書,我停止了我的隨想。
天隱約破曉,
《罪與罰》讀后感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與列夫·托爾斯泰并峙的俄羅斯文學雙峰之一。魯迅曾說他既敬佩又愛的作家一是但丁,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出走,在阿斯塔火車站的站長房中逝世時只帶著兩本書,一本是蒙田的《隨筆集》,一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在德國哲學巨擘海德格爾早年大學的閱讀書單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也赫然在目。毋庸置疑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深深影響的這幾位先賢也深深地影響著全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chǎn)。
作為法律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豐厚的文學遺產(chǎn)中,最會關(guān)注的應該是《罪與罰》。筆者最初看到這部著作的名稱,是在初中閱讀《中文自修》雜志的時候,當時的感覺是作者的名字夠古怪(因為此前還未曾接觸過俄羅斯姓氏),書名卻呈現(xiàn)出幾何式的對稱。認真閱讀這部著作,卻是在工作十五年后。
罪與罰,與其說是一種幾何式的對稱結(jié)構(gòu),不如說是一種戲劇式的推進。本來,人生如戲。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jīng)是一位廢除俄羅斯農(nóng)奴制度的擁護者,一位接受過西方正式科學訓練、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自有知識分子,也深受沙皇專制的迫害。但他的父親被農(nóng)奴殺死后,他就成了沙皇、東正教的虔誠信徒,一位泛斯拉夫主義者,但同時他又是一位博愛主義者。雙重的性格氣質(zhì)讓他的著作,包括《罪與罰》在內(nèi),具有更多的對抗性和戲劇性。
《罪與罰》讀后感三
陀思妥耶夫斯基將《罪與罰》的背景設置在19世紀60年代的俄羅斯圣彼得堡。19世紀60年代,正是彼得大帝一心將俄羅斯引向西方發(fā)展道路的年代。在這樣一個年代,有一批以《罪與罰》里的盧仁為典型的“60年代人”。他們崇尚自然科學,在人類有限的理性和智慧中尋找精神指點,即使是對藝術(shù),他們也認為藝術(shù)的價值在于指明人生前進的道路。他們信仰合理的利己主義,這是他們的辯證法。將他們的“合理的利己主義”發(fā)展到極致的是車爾尼雪夫斯基。
《罪與罰》里的盧仁曾經(jīng)大言不慚,煞有費事地推介他的愛情辯證法:“科學告訴我們,你愛人,首先只要愛你自己,因為世上一切都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chǔ)的。你只愛自己,那你就會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好,你的套褂才能保持完整。經(jīng)濟學的真理補充說,社會和人的事業(yè)辦得越多,也就是所謂完整的套褂越多,那么社會的基礎(chǔ)就越鞏固,社會上的公共事業(yè)也就辦得越多。所以我個人發(fā)財,也就是為大家發(fā)財,從而使得親友得到的就會比一件破套褂更多的東西。這已經(jīng)不是個人私下的饋贈,而是社會普遍繁榮的結(jié)果……”
在這個年代,俄羅斯社會彌漫著自由主義、虛無主義和懷疑主義的濃霧。在這層濃厚的迷霧中,仍然有著俄羅斯民族傳統(tǒng)的注重和諧、相互信任、倚重道德和集體的精神習慣。這兩種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截然對立的精神特質(zhì),構(gòu)成了《罪與罰》的時代基調(diào)。而圣彼得堡,則是彼得大帝一心學習西方,奮發(fā)圖強的標本,連城市的命名都是西式的。
彼得大帝希望舊有的俄羅斯洗心革面,成為“新荷蘭”,以西式命名方式命名的圣彼得堡自然成了俄羅斯接納歐洲各種新思想的窗口,自然也就成了需要突出戲劇性、對抗性的《罪與罰》的標配舞臺。
《罪與罰》讀后感四
書本中最吸惹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犯法前后的心理描述。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典范的存在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腸仁慈、樂于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情陰郁、孤僻。他在公園碰見被人騷擾的年青女子,他用他自己僅剩的多少個錢為她付車費送回家。在馬爾美拉陀夫被馬車撞傷的時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見他們連舉行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要知道那些錢是來之不易的,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母親以養(yǎng)老金作典質(zhì)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揣摩的人,陰郁、孤僻???他讓貧困給壓垮了,他欠了女房東一身債,怕和她會晤,甚至畏懼見到任何人。老是像貓兒樣從樓梯上靜靜地從前,偷偷溜掉,讓誰也別看見他。這個年輕人心里積累了那么多憤懣不平的怒火,他鄙棄所有,所以只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愛體面心理,有時十分留神細節(jié),可是衣著這身襤褸兒外出,卻涓滴也不感到不好心思。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有名的批評事實主義作家?!蹲锱c罰》是他的一部出色的社會哲理小說。與很多的俄國當代小說一樣,作者在《罪與罰》反映了俄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探討了貧窮與犯罪等一些社會問題。
《罪與罰》是一本社會意理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具備不可替換的位置。小說以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展示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殺殺放高利貸老太婆和老太婆的妹妹后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感到讀不下去,但是緩緩地就會發(fā)明,里面充斥了玄機,讓人感覺壓抑,想要大聲的吶喊。
《罪與罰》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是僅僅占了全書的前面兩章,而“罰”貫串了大半。不是身材上的懲罰,而是比這更嚴格的道德的處分。所以法律只是咱們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道路,而另一種就是人心坎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意識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清楚自己所犯下的過錯。
越日清晨,拉斯科爾尼科夫收到警察局的傳票,驚駭萬分,后來得知是為追交欠款時才松了口吻。他在分開時無意入耳到警官念叨昨晚兇殺案,百麗官方購物網(wǎng)站,緩和得昏厥過去,引起一警官注意。他蘇醒后回到家里就臥床不起,幾天不省人事,后來病情有所好轉(zhuǎn),但內(nèi)心卻處于更痛苦的抵觸抵觸中。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后,盡管沒露痕跡,然而卻無奈解脫內(nèi)心的膽怯,他感到自己本來的一切美妙的情感都隨之泯滅了,這是比法律懲罰更嚴厲的良心懲罰。他意識到自己的“實驗”失敗了。他懷著疼痛的心情來到索尼婭處,受到索尼婭宗教思惟的感召,向她說出了犯罪的本相與念頭。在索尼婭的勸告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拉斯柯爾尼科夫被判處8年苦役,來到了西伯利亞。未幾,索尼婭也來到了那里。一天凌晨,兩人在河邊相遇。他們決心虔信上帝,以懊悔的心境蒙受一切苦難,獲取精力上的新生。
小說的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住在貧民區(qū)一家公寓的五層樓小房里的一個窮大學生,他因交不起膏火而輟學在家,靠母親和妹妹從拮據(jù)的生活費中節(jié)儉下來的錢保持生涯。他已經(jīng)良久不交房租了。房主太太不僅結(jié)束供應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緊。他閱歷了一場苦楚而劇烈的思維奮斗――他要斷定自己是屬于能夠隨心所欲的不平凡的人,九陽豆?jié){機哪款好,仍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一般人。“我正要下決心做一件什么樣的事件啊,但卻懼怕一些微不足道的瑣事!”這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原話。他知道從那幢房子的大門出來要整整七百三十步,在走神的時候曾經(jīng)數(shù)過。他又一次去了那幢大屋子把他父親的一塊扁平的舊銀表典當給了放高利貸者,他細心的察看了高利貸者的習慣,跟房間的陳設,他在為那件事做籌備,為那件還沒決議的事做預備。他既不能用言詞、也不能用感慨來表白本人的沖動與不安,在他覺得壓制和不安的極其討厭的時侯他遇見了小公務員馬爾美拉陀夫。馬爾美拉陀夫因失業(yè)而陷入絕境,長女索尼婭被迫當了街頭妓女。拉斯柯爾尼科夫不愿像馬爾美拉陀夫那樣任人宰割,他終于下定信心盤算用“試驗”來證實自己是一個很“不平常的人”,醉逍遙外掛。就在第二天,他得悉放高利貸老太婆的妹妹晚上6點到7點不在家,他曉得機遇來了,當天他就假借典當之名又來到印子錢老太婆的房子,用斧頭砍死了她,又把她所有的錢財拿走,就在這時老太婆的妹妹外出回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忙亂中又殺逝世了她,他逃出后把貨色都放在了一塊石頭底下。糊里糊涂的回到了住處。
名義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呈現(xiàn)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后又出資贊助其孤兒寡母部署葬禮;在索尼婭受到搭救時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將其當成家里的靠山和救星,指望著他可能輔助她創(chuàng)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脫貧窮悲慘的運氣。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援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后,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惻隱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發(fā)生了一種性命感和力氣感,認為自己的生命并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恰是他終極取得救命的“圣母”。
《罪與罰》讀后感五
《罪與罰》這本書是大一的時候就很想看,一直拖到現(xiàn)在,上周才終于完全讀完。
俄國小說的人物名字都還挺長的,所以以下男主就簡稱為拉絲。
這本書簡單來說就是講了拉絲殺了倆人,且由他的“超人理論”來說自己的行為沒啥不妥。在經(jīng)歷了很多事情后,思想發(fā)生了轉(zhuǎn)換,決定自首,重新做人,最后被發(fā)配到了西伯利亞接受改造的故事。
小說沒有體現(xiàn)天網(wǎng)恢恢,只充滿走投無路的主旋律。
《罪與罰》讀后感六
剛好之前讀完了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納,這兩個人都是堪稱小說界的四大天王之一。
相比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利寧娜,罪與罰是十分入味好讀的,罪與罰讀起來就像在看一個情節(jié)緊湊,跌宕起伏的偵探故事,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納真是半天才能翻一頁紙,常常一個普通情景的描寫有紅樓夢細節(jié)描寫般的繁瑣冗雜即視感,里面的主要出場人物傳說有150位,而且名字加上姓非常長,看起來不把讀者給淹死不罷休之感。但是讀完后真?zhèn)€畫面感非常震撼,給人以深刻的思考。由于罪與罰里面男主角具有像分裂人格般的雙重人格,自然而然對罪犯的心理和人性描寫也比較多,總體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語言功底還是比托爾斯泰要扎實。
兩者的共同點我想就是把故事放在第一位,沒有考慮太多語言上的問題。剛好也讀到了毛姆對這兩位作家的描述:’人們總就寫作分風格小題大做,我們想要寫的再好一些,我們努力把文章寫的簡單,清楚,精煉,我們力圖句子的平衡,有節(jié)奏。大聲朗讀,看它們聽起來好不好。然而事實上,從古至今,最偉大的四個小說家:巴爾扎克,狄更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作的時候根本不關(guān)心語言,事實證明,如果你會講故事,創(chuàng)造人物,設計情節(jié),而且如果你真誠,具有激情,那么你的語言如何根本無關(guān)緊要。’當然,我覺得毛姆也是一個把故事放在語言形式前面的作家,但是同時他的語言也非常簡練,生動得令人喜愛。
里面和安娜卡列尼那一樣有很多宗教的問題,關(guān)于人性與救贖的主題是換湯不換藥。 但罪與罰比較側(cè)重的是探索一個人的靈魂。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有一點人格分裂的傾向,他內(nèi)心是非常善良的,但是他的行為體現(xiàn)出來有時候讓人覺得他的軀體是被惡魔占領(lǐng)著的。他的善良體現(xiàn)在:他明明非常貧窮,但是卻可以去救助寡婦卡捷琳娜,他也會為了救火,燒傷自己也要去搶救一個小生命。所以以至于他殺了債主老太婆都是那么顯得那么冠冕堂皇,因為老太婆常常壓榨窮人的錢財,因為他家中有著貧窮得不得不犧牲自由,要嫁給一個狼心狗肺的彼得洛維奇的妹妹還有為了要讓他順利完成學業(yè)不得不砸鍋賣鐵的老母親,剛好他也病得厲害,神志不清,他毫不猶疑拿了斧頭砍死了老太太,老太太的無辜妹妹偶然遇上這一幕,也被他砍殺了,殺了后。他以為可以拿到很多錢,可是老太太只有很多珍貴的首飾和珠寶,他搶到了又不敢拿去換錢,只好藏在一個石頭底下,然后接下來一直都活在惶惶不安的日子中。故事有他和警察波爾菲力斗智斗勇,還有他發(fā)病起來陷入噩夢中的各種光怪陸離的世界里,善良的朋友拉祖米欣怎么照顧患病的他,還圍繞著和他一樣貧窮的階層發(fā)生的故事(遇上貧窮得不得不賣淫的妓女索非亞,幫助她并愛上了她),最后,在親友灌輸了一些列的宗教教條下,不信教的男主角還是去自首,獲得最后的安寧與救贖。
首先讓我感嘆的是,惡與善真是一念之間的選擇,而不是一個人固有永恒不變的性質(zhì)。男主角在常人看來是非常善良和崇高,以至于連警官波爾菲力在面對一些很明顯指向兇手是男主角線索的時候,他都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懷疑錯了,所以最后即使他已經(jīng)知道男主角是兇手,他也只是勸他去自首,因為他是從心底覺得男主角是個很善良正直的男人。其實,現(xiàn)實中很多變態(tài)殺人案件里面有很多在親朋好友看起來是老實淳樸的人,絕不可能做這件事的人。所以,也許,善不能保持在一個比較連續(xù)的狀態(tài),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樣,善良的人不可能偶爾做出一個在常人看起來非常’惡’的事情。那如果一不小心沖破了那條線呢?就要否定以往全部的善了嗎?所以這也大概是為什么法律之外還要有人去審判,有人文關(guān)懷在這里面吧。
人間苦難至極,這里作者提供了兩種的造福人類的方法:1.改造社會。2.完善自我。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憎恨社會的貧富差距過大,厭惡社會的不公,決意親自改造社會。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在一個雜志上發(fā)表了一套理論,在他看來,歷史由兩類人創(chuàng)造,一種是超人,他們通過流血建立新的一個社會新的秩序,而讓社會上另一種人,常人,去遵守,常人的義務就是遵守規(guī)范。比如歷史上的拿破侖就是屬于’超人’,他在血流成河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國家,他的功績無疑是被后代人所歌頌和贊賞的,雖然可能他手上沾滿了無數(shù)無辜人的鮮血。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覺得自己也是屬于像拿破侖一樣的超人,他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沖破社會常規(guī)道德的束縛建立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
但是,沖破那層社會所強加給人的約束的代價是沉重的,其實一個人在社會道德規(guī)范下能夠做的事情很多,個人的發(fā)展空間很大的,如果一開始拉斯科爾尼科夫能從自身出發(fā)改造自己,而不是去改造社會,或許他一想從自己的缺陷著手也許會有一個更好的結(jié)果。
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惡不是像通俗的人一樣的本性的惡,他是思想的惡,他做惡首先是本著一個美好的愿想,但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就是,無論是出于善還是惡的目的,都不能去做惡,因為在書里面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雖然由那套自己自以為合理為善的準則去做惡,沒有受到任何一點良心的譴責,但后面的罰無疑也是存在的。愛他的人時不時守著煎熬,還有無辜的人作為他的替罪羊,他最后進監(jiān)獄導致母親病逝。為了制造善而引發(fā)一系列的惡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主角最后從沉湎幻想回歸現(xiàn)實生活的歷程就是他最后的救贖。他從‘改造社會’走向‘完善自我’。
我會給這本書80分的書,不讀也沒什么損失。
《罪與罰》讀后感七
說到世界文學名著,就不得不提到列夫·托爾斯泰,說到托爾斯泰,就不得不提到與他同一代時同在俄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說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得不提到同學們開始變得昏昏欲睡的神情……
我想,我們長久以來由于被動讀書而造成的對“世界名著”的恐懼在某種程度上誤導了我們。塞萬提斯、狄更斯、司湯達、巴爾扎克……這些名字總讓我們感到難以仰望。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卻不一樣。著名作家格非在提到這部作品時說,即便把《罪與罰》和其它暢銷書放到一起,它也可以是一本毫不遜色的懸疑小說。如果我們排除如上所述的感情色彩和對俄國拗口人名的不習慣,重新審視這本小說,就會發(fā)現(xiàn)它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罪與罰》的情節(jié)布置得十分緊湊,而且懸念設置十分到位。就以開頭來說,“七月初,天氣特別熱的時候,傍晚時分,有個年輕人走出他在C胡同向二房東租來的那間斗室,來到街上,然后慢騰騰地,仿佛猶豫不決地往K橋那邊走去。時間,人物,然后就是事件,沒有大段的風景描述,也沒有寫這個“年輕人”的衣裝身著,只說他“仿佛猶豫不決”,也就是說,他有心事,是什么心事呢?作者并不急于說破,慢慢開始傳達關(guān)于這個年輕人的各種信息,到了第三段才說,他決定要做一件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讓他想到都會感到恐懼的計劃,是什么計劃呢?作者又打住了,只是說他去抵押東西之事。吊足了我們的胃口之后,作者轉(zhuǎn)向敘述他遇到醉漢和家信,導出另外兩條重要的線索。直到我們的耐性消磨待盡,作者終于說,他是要去殺人!于是我們馬上打起精神來,想要看看一個品行并不算差的大學生(即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怎么去殺人、能否成功……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跟著作者的腳步走進小說里,被情節(jié)本身所吸引住,從而讀完這樣一本“世界名著”。
當然,如果僅只是情節(jié)具有吸引力,那么《罪與罰》也算不上偉大?!蹲锱c罰》所表現(xiàn)的對于小說中人物行為的評價是前所未有的,他對人物的評價是:沒有評價。對于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作者同時把可憐、正義、兇殘、軟弱各種性格集中到了他的身上,而且從始至終沒有對他是正是邪作出論斷。這與我們通常所看充滿了正義與邪惡對抗的小說是不一樣的,與諷刺小說是不一樣的,與頌揚小說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對生活稍微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真實面目就是如此,我們幾乎不可能對身邊的任一個人物作出其是正是邪的判斷(如果你足夠公正的話),也就是說,這樣一部小說不再是對我們進行教化,而是反應出我們生活最真實的狀態(tài),然后帶著我們一起去思考,生活中的某些事情,究竟是對是錯,是好是壞。最終我們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事總是復雜萬分,難言是非。意識到了這點,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成長。
《罪與罰》情節(jié)布置的平易近人讓我們感切親切,帶給我們思想上的精進又讓我們仰首。我們發(fā)現(xiàn)這是一部“可以仰望”的世界名著。讀完了這本書,你定會大聲感嘆,原來世界名著也可以這么精彩!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