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言多不辯》的教案設計及原文
《墨子言多不辯》的教案設計及原文
墨子言多不辯出自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大家學習了《墨子言多不辯》這一課文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關于《墨子言多不辯》的教案和原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墨子言多不辯》的教案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1、 本文在初中文言文體系中的定位
本文是北京版語文教材第15冊文言文單元的第四課,適合初二年級的學生閱讀。本單元學習的重點是在熟練誦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繼續(xù)積累文言詞匯,感受文言語句的特點,并能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同時在閱讀中注意體會文章的層次結構及類比、諷喻等方法。
2、 文本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結構簡單,僅是一問一答,層次非常清晰,對于初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很容易讀懂。針對這個特點,設計用一課時完成疏通文意、梳理結構、體會類比的論證方法這三項任務。
因為"言多不辯"這個觀點不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況且本文是節(jié)選的片斷,僅從這片斷看不出作者的本意,因此又突破教材,拓展學習的空間,設計第二課時,給學生補充一段文言材料,讓探究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讓學生明白本文的可取之處。再聯(lián)系生活實際,因勢利導,使學生對"說話要不要修飾"這個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1、 我講課所用的206班是年級上學習成績最好的班,學生人手一
冊《初中文言文全解》,翻譯語句,疏通文意對他們來說,是小菜一碟,因此在設計第一課時時,除了疏通文意,我還滲透了一些相關的古文化常識,讓學生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旨在激發(fā)學生自主探討、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2、206班的很多學生善于思考,愛質疑,他們也認為"言多不辯"這個觀點不符合生活實際,我就因勢利導,設計第二課時,給學生補充一段文言材料,讓探究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讓學生明白本文的可取之處。再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學生對"說話要不要修飾"這個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1、 學生在熟練誦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積累7個文言詞語,并能把文言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2、 了解相關的古文化常識,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
(目標1、2在第一課時完成)
3、 結合一段課外的文言材料,學生理解大意,探究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
4、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生通過討論,認識"言多不辯"的局限性,對于"說話要不要修飾"這個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
(目標3、4在第二課時完成)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兩千多年前,處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在文化思想界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他們著書立說,相互論辯,各個學派從大到救國方針,小到飲食起居,言談舉止,都有不同的見解,形成了不同的風格。以前我們學過《論語》,這是儒家的代表作,(一起背"學而時習之......",從中可以感受到夫子的溫文爾雅、寬容敦厚。今天我們學習法家韓非的一篇文章《墨子言多不辯》,感受法家作品的風格。
(二) 文本解讀:
1、 了解韓非和《韓非子》。
本文出自哪一本書?《韓非子》的作者是誰?
韓非和《韓非子》關系你理清了嗎?
(可以比較:大家以前學的《論語》寫作者名字嗎?〈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師生的言論編排起來,整理成冊,就是《論語》,那是集體創(chuàng)作的,中國古代早期的作品都是集體創(chuàng)作的,所以都不寫作者名字,后來才有了個人創(chuàng)作,《韓非子》就屬于個人創(chuàng)作。由此也可以判斷,孔子和韓非生活的年代誰早誰晚一些?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韓非生活于戰(zhàn)國末期。)
2、 首先請大家聽老師范讀課文,認真聽,不認識的字不要忙
著注音,注意聽第一遍的感受。(2分鐘)
3、 請大家自學課文,自己把課文讀一遍,不認識的字注上音;
然后自學注釋,如果有疑問,小組討論解決。(5分鐘)
4、 (師:好了,你的疑問可能在小組內(nèi)得到了解決,但肯定
還有一些問題,小組也解決不了,那就提交全班,師生一起解決。答疑之前,請大家把課文齊讀一遍。要注意幾個字的讀音。(3分鐘)
(幻燈片展示生字:)
從衣文之媵七十人 飾以玫瑰 (熟悉 比較)
輯以翡翠 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未可謂善鬻珠也
5、 答疑、疏通文意(逐層推進):
?、?咱們先看標題,標題是什么意思?"辯"怎么理解?
(明確:辯,指言語巧妙動聽。標題就是說:墨子這個人說話很多,卻并不動聽。)
?、谡堃幻瑢W把楚王的問題讀一遍。關于這句話,誰有疑問?
教師強調(diào)重要的文言詞并加以點撥:
顯學。
聯(lián)系注解②。墨家和儒家并稱顯學,都是著名的學派,是流行的、熱門的、時髦的學派,人數(shù)多,分布廣,影響大。儒家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72個,分散到各諸侯國做官,影響很大。墨子本來也從師于儒門,因不滿于儒家禮數(shù)的繁瑣,于是自創(chuàng)墨派,聚眾講學,有門徒300人,他也同樣派弟子到各國從政,聲勢浩大,與儒家并稱顯學。
其身體則可
身體 古今異義 在文中指親身實踐。
(墨子親自參加生產(chǎn)勞動,還是一名能工巧匠,比魯班還技高一籌。他曾制成'木鳶',據(jù)說三天三夜飛在天空沒有掉下來。他不是為了生活才勞動,而是同情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
關于"言多不辯"舉例:鏈接至一篇文章(譯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墨子"言多不辯"的特點。
公孟子對墨子說:"君子應該拱手以待,別人問到自己就說,不問就不說。好像鐘一樣,敲則鳴,不敲則不鳴。" 墨子怎么回答的?...)
② 以上是楚王的提問,我們接著看看田鳩回答。
說說接下來的兩行。若有人提問,請他先把這兩行讀一遍,再提問。
理解重點詞:媵、文。
教師提問:"從衣文之媵"的目的是什么?(為了排場,為了襯托秦穆公女兒身份的高貴。)
結果怎樣?("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
為什么落得"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這么一個結果?
(秦國把陪嫁的女子打扮得太漂亮了,太追求外表的華美了,把秦穆公的女兒比下去了)
這里講了"秦伯嫁女"的故事。現(xiàn)在有一個成語與這個故事有關,是什么成語?
(秦晉之好,秦國和晉國的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人就用它指兩家聯(lián)姻。)
(學生可能會問到的的問題:關于媵、秦穆公為何又稱"秦伯"?答案見后的附記。)
?、?接著學習下一個故事。學生提問。
強調(diào)重點詞:玫瑰:指紅色玉珠。 鬻,賣。
楚人是怎么裝飾匣子的?
(用木蘭做的匣子,木蘭是一種香木,本身有香氣,有"木蘭花開,香飄十里"之說,形似于現(xiàn)在的玉蘭樹,在地球上已消失近百年。然后熏以桂椒,月桂和花椒,都是古代的高級香料。這個匣子一定是香氣濃郁。他還用珍珠美玉來點綴,其中有紅色的玉珠,也有青色的翡翠。顏色也非常美麗。一句話,楚人把這個盒子裝飾得漂亮無比。)
楚人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他的目的是想用美麗的盒子來襯托珍貴的珠子)。
結果呢?(結果卻適得其反,"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哪個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買櫝還珠")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錯在哪兒?
(錯在楚人把匣子裝飾得過分漂亮了,太追求外表的華美了)
前兩個故事有哪些相同點?
(都追求外表的華美,結果都深受其害,使得別人也只重浮華,不重實質。)
④ 最后三行。齊讀。
田鳩又列舉了當時社會上的一種現(xiàn)象,是什么現(xiàn)象?
("今世之談",人們都說一些動聽的話,結果君主只欣賞外在的文采,而忘記了它是否有用。)
因為追求外表的華美會有嚴重的危害,所以,墨子在說話時是怎么處理的?
6、總結文言詞語。(PPT2張 )(依據(jù):單元提示中的文言詞。)
墨子言多不辯 墨子者,顯學也。
從衣文之媵七十人 未可謂善鬻珠也
皆道辯說文辭之言 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
以宣告人
三、理清思路。
理結構思路。(同時寫板書)
文章結構很簡單,就是楚王一問,田鳩一答。田鳩的回答很有層次,舉秦伯嫁女、楚人鬻珠兩個反面例子,又列舉"今世之談"的現(xiàn)象,說明了只重視外表華美的危害,從而論證了"墨子言多不辯"這個問題。這里用了舉例、類比的論證方法,說理透徹、充分。
板書設計:
墨子言多不辯
楚王一問:
田鳩一答: 秦伯嫁女
楚人鬻珠 注重外表華美的危害
今世之談
墨子之說 重道
恐以文害用
《墨子言多不辯》的原文閱讀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而不辯,何也? ”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晉, 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
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 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 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
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
《墨子言多不辯》的譯文
楚王對田鳩說:“墨子,是聲名顯赫的學者。他親身實踐還可以,他講的話很多,但不動聽,這是為什么呢?”田鳩回答說:“從前秦伯把他的女兒嫁給晉國的公子,叫晉國給她準備好首飾服裝,跟著陪嫁去的穿著華麗衣服的婢女有七八十人。來到晉國,晉國人喜歡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兒。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說善于嫁女兒。
出國人中有一個在鄭國賣珍珠的,做了一個木蘭的匣子,這匣子用肉桂花椒熏過,用珠子和寶玉點綴著,用紅色的美玉裝飾著,用綠色的翡翠環(huán)繞著。鄭國人買了他的匣子而還給他珍珠。這可以說是善于賣匣子,不能說是善于賣珍珠啊。
現(xiàn)在社會上的言論,都說一些巧辯華麗的話,君主只看重那些華美的言辭,卻忘了它們是否有用。
墨子的學說,傳揚先王的道理,論述圣人的話,來宣傳眾人;如果修飾他的言辭,就怕人們流連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價值,為了言辭而損害了實用。這和那個楚國人賣珍珠,秦伯嫁女兒完全一樣,所以墨子的言論大多不好聽。”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