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詩歌鑒賞解題方法
掌握好高考詩歌鑒賞的解題方法,不僅有利于讓我們在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的題目中取得好成績,還可以提高我們的語文閱讀能力。下面學習啦小編就來告訴大家高考詩歌鑒賞解題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高考詩歌鑒賞解題方法
表達技巧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從詩歌鑒賞的角度說,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修辭手法(比喻、借代、夸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互文)、表現手法(用典、聯想、想象、襯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對比、對照、抑揚、照應、動靜、正側、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這是詩詞考核鑒賞的重點,再次強調答題要領:內容(寫什么)、方法(怎么寫,也就是表達技巧)、效果(怎么樣)。(注意:這三者的順序可以按需要倒換,但答題時不可缺漏。)
詩歌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集要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1.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過程。例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
2.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huán)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詩歌從水中月景寫起,生動地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fā)出撥剌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3.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詩的后兩句,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4.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具體的抒情手法有:
?、俳杈盎蚪栉锸闱?。作者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fā),這種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發(fā)出對自然規(guī)律不可抗拒的感嘆。
?、谠⑶橛诰?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比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fā)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借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以上兩種抒情方式均屬間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tài)度的一種抒情方式。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fā)了詩人甘愿為天下貧寒的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直接通過登幽州臺表達了詩人功業(yè)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④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征等。比如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四句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寫蟬餐風飲露,居高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后四句直抒己意,他鄉(xiāng)薄宦,梗枝漂流,故園荒蕪,何不歸去。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
?、萃形镌⒗?。一般是哲理詩,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⑥用典抒情達意。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謙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邤⑹率闱?。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嘟韫胖S今。如戎昱《詠史》:"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自安史亂后,朝政混亂,國力削弱,藩鎮(zhèn)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倍受禍害。因此詩人對朝廷執(zhí)行屈辱的和親政策,以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二)表現手法:用典、聯想、想象、襯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對比、對照、抑揚、照應、動靜、正側、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1.用典:(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tài)度、個人的情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例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2)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的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例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聯想:由一事物聯系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例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征義。
3.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例如劉禹錫《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像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于紙上。
4.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例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zhàn)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5.渲染:對環(huán)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例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象征: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如李德?!兜茄轮莩亲鳌罚?quot;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這兩句描寫青山環(huán)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抒寫思歸不得的憂傷。
7.對比對照: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對照,互相比較。例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后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8.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或先抑后揚之分。例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地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9.照應: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例如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里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10.動靜:對事物、景物作動態(tài)、靜態(tài)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第四句魚跳的"動"更襯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靜"。
11.正側: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例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白詩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tài)。王詩第二句側面描寫戰(zhàn)況,一方面寫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寫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zhàn)事的緊張狀態(tài)突現出來。
12.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表達詩人面對自然景象所產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例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寫景,后兩句直接抒發(fā)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面不著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fā)感情。例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故人的身影越來越遠,最后完全消失,滾滾江水猶如對友人的不斷思念。
14.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例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托物言志,寫柳樹獨出荒園無人觀賞,抒發(fā)人才被埋沒的感慨。
(三)修辭手法:比喻、借代、夸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虛實結合
第3課時
一、高考原題詳析
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2006年高考福建卷)
端 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1)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他詞?請簡述理由。
答:
(2)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
答案:(1)不能換成"對"或其他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涼的情狀,抒發(fā)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凄愴之情。用"對"或其他詞難以達到這種表達效果。
(2)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觀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從其他角度(或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古人重"煉"字。"僧敲月下門"的"敲",以動襯靜,更加表現了山的幽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頓時讓滿園充滿了生機;"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表現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同樣一個"敵"字,用字險而穩(wěn),除了客觀環(huán)境的清寥凄寒之外,更兼有主觀心靈的寂寞凄愴。仔細品味,方覺韻味無窮。
(2)藝術手法即詩歌的表現技巧,可以從詩歌的抒情方式、詩歌的寫作手法、詩歌運用的修辭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如從修辭運用方面,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互文手法。三、四句中的"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寥落"與"愁",都是互文錯舉。"雨中"與"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間出現的景象。但當詩人面對其中的一幅圖景時,自不妨在心中浮現先前經歷過的另一幅景象。這樣把眼前的實景與記憶中的虛景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涵擴展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的通宵不寐,思念遠人已非一夕。
高考詩歌鑒賞試題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1)詩人運用了哪些反映時間變化的意象來表現其情感?
(2)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
答案:(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葉 流螢 孤燈
(2)詩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樹,酒已半醒,周圍一片冷清幽寂。詩人獨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傳達出詩人的孤獨、徘徊的情緒。詩人又坐在林中百無聊賴地"數"起了流螢,"數"字傳神地描繪出詩人苦悶無聊的心境。
本題第一個問題是對詩歌意象的考查,屬于鑒賞詩歌的形象的考查,第二個問題是對詩歌精妙詞語的考查。
解析:做這類試題,要關注古典詩歌"意象"與作者情感存在著的相對固定的對應關系。如下表:
宮殿樓臺、鷓鴣、煙柳霧堤歷史變遷,今昔盛衰、物是人非 折柳、柳絮送別、愁緒、飄零 明月、春光、梅花落、大雁、歸帆對月懷遠、思家懷親、羈旅愁思 菊花、梅花、荷花高潔、傲視、潔身自好 暮春、流水年華易逝、美人遲暮、報國無門 落葉、落花傷春、悲秋 搗衣、玉關思念征夫 香草、美人忠臣賢相、治平盛世 梧桐、細雨、寒蟬凄楚、悲涼 青鳥、鴻雁、驛路信使、音信
因此,對此類問題的解答,從意象與感情的對應關系入手是捷徑。
高考詩歌鑒賞試題分析
一、總體發(fā)展趨勢:注重經典性,體現導向性,追求綜合性
古詩詞的考查,在選材范圍上堅持突出經典性,以唐宋詩詞為主體,兼及其他時代詩詞曲等。2014年考查杜甫的《奉陪鄭駙馬韋曲》,2015年考查蘇軾的《醉翁操》,2016年考查陸游的《西村》,2017年考查王維的《曉行巴峽》,均為唐宋詩詞作品。
北京高考古詩詞閱讀鑒賞的題型多年來穩(wěn)中有變,體現導向性,追求綜合性。一是將古詩詞語言鑒賞能力、對詩歌內容的概括能力以及讀后感受的表達能力結合起來考查。如2011年北京卷第13題:閱讀張耒《示秬秸》,要求針對張耒的家教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二是將詩歌鑒賞與課內所學的詩詞在內容或手法方面的異同進行對比賞析,如2016年北京卷第17題:“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這是陸游的另一首紀游詩《游山西村》。結合具體詩句,比較這首詩和《西村》在內容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三是將詩歌鑒賞與古詩文閱讀、古今名言名句積累的考查綜合起來,如2015年的第17題(2)和第18題,2016年的第18題,2017年第18題。
北京卷古詩詞鑒賞試題向外進一步延伸,實現課內、課外的有效鏈接,引導學生拓展利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閱讀課外淺易古詩文。這正是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評價的必然趨勢。
二、基于學科素養(yǎng):重視基礎性、綜合性,追求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
新考試大綱的修訂,注重梳理“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的層次關系,體現了素養(yǎng)導向,標志著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建構,將在高考考核目標中落新實,在各學科高考試題中踐行。
北京卷一直注重古詩詞命題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注重課內與課外聯通、必修與選修滲透,經常呈現富有突破性的題型,促進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建構。
2017年北京古詩詞試題的題型及分值、考核目標定位以及開放度,基本與2015年、2016年保持一致。2017年詩歌選材清新別致,詩句理解略有難度,但是第15題基本上闡釋了詩意,學生應該能夠理解。4道試題涉及所學過的課文4篇:陶淵明《歸園田居》、王勃《滕王閣序》、杜甫《秋興八首》、辛棄疾《菩薩蠻》,體裁包括詩、詞、散文;涉及課外古代詩歌5首,都是古代文化經典。試題考查的視角仍然保持多元化,總體難度基本與2016年持平。
2017年古詩詞閱讀注重考查學生積累、運用的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主要是古詩詞常用意象的理解、賞析能力。
第15題和第16題,側重考查考生對“意象”的理解。古人常常通過意象來表情達意,學生通過對意象的分析來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手法,這是考生學習古詩詞的基本功。這兩題對應《考試說明》中“古典詩歌內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體察”和“古典詩歌語言、表達技巧和意境的賞析”兩個考點,與2015年第16題、2016年第15題一樣,均考查對詩歌內容和手法的理解與把握。
第17題考查古詩詞對比閱讀能力。2017年第17題:同樣是描繪山峽,《曉行巴峽》與下列詩句(略)相比,在運用意象、抒發(fā)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這與2015年第19題,2016年第17題,題型和分值都一樣,2015年需要學生回憶背誦篇目《醉翁亭記》后再進行比較,2016年將所要對比的詩歌《游山西村》全部呈現出來,2017年選擇了杜甫和酈道元的兩句詩并直接呈現,無需學生完成回憶后才能做題,這就大大降低了難度,使試題考查目標直指閱讀鑒賞能力。
第18題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和運用名句名篇的能力”,與2015年的第17題(2)和第18題、2016年的第18題基本一致。這些題目以具體情境為試題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容,避免以單純的知識點和能力點設計考題而導致死記硬背。第18題的3個小題目均給出了詩詞的上句或下句,降低了難度,便于學生作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