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法雨寺導游詞
法雨寺又名后寺,坐落在普陀山白華頂左,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普陀山法雨寺導游詞,歡迎參考!
普陀山法雨寺導游詞1
法雨禪寺又稱后寺,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距普濟寺2.8公里,為普陀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現(xiàn)存殿宇294間,依山取勢,分列六層臺基上。入山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又后依次為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致生動,九龍殿內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整座寺廟宏大高遠,氣象超凡;不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北宋王安石曾贊之“樹色秋擎書,鐘聲浪答回”。
法雨寺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八年,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歷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zhèn)海禪寺”。后毀于戰(zhàn)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朝廷賜帑,同時興建;后法雨寺的明益禪師又孤身入閩募資,歷時三年,將所募財物用以建圓通殿,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后又建大雄寶殿,供諸菩薩??滴跞四?1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修繕大殿,并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xù)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剎。
2006年05月25日,法雨寺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法雨寺又叫“石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院。始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初名“海潮寺”。萬歷三十四年(1601),改名為護國鎮(zhèn)海禪寺,后毀于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建大殿,并賜匾額“天花法雨”,于是改為“法雨禪寺”,后經(jīng)歷年擴建,法雨寺逐漸成為普陀第二大寺。
法雨寺占地9000平方米,共有殿堂294間,分列在六層臺基上,從天王殿、玉佛殿、九龍殿、御碑殿、大雄寶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法雨寺中的玉佛殿面寬三間,外加圍欄,黃琉璃頂?,F(xiàn)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雍和宮移來的,原來供奉的是普陀山僧人慧根從緬甸請得的玉制釋迦牟尼佛像,像高2米,雕刻精細,后被毀。
方丈院中間七間為印光法師紀念堂。印光法師俗名趙紹嚴,陜西人,光緒十九年(1893),印光到普陀山,在法雨寺研究佛經(jīng),長達十余年,著述甚豐,在他的影響下,數(shù)百人皈依佛教,1941年圓寂。他是公認的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普陀山法雨寺導游詞2
法雨寺又稱后寺,為全山第二大寺。占地33408平方米,建筑面積13845平方米,共有殿宇樓閣廳堂294間。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初名海潮庵。萬歷二十二年(1594)擴庵建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賜“天花法雨”額,遂稱法雨禪寺。
法雨寺建筑布局依山取勢,分群遞升,從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顯得宏大高遠,氣象超凡。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
法雨寺的寺門不在中軸線上,而在東南角上,建筑為重檐方亭,也不同于一般寺廟的山門。
九龍壁:此壁不同于故宮、北海、大同三處的陶制九龍壁,而是用60塊青石拼接,雕刻嵌鑲精致,猶如整塊青石雕刻而成。在高2米、長12米的壁上,九龍昂身舞爪,騰飛于云山碧海之間,爭奪龍珠。壁頂梁上還雕有17條小龍,形態(tài)各異。此壁由浙江溫嶺民間石雕藝匠仿北京九龍壁刻制。
天王殿:系兩座五層石經(jīng)幢塔。殿前,古樟成林。殿內四大天王的位置排列與眾不同,據(jù)說是為了避免與普濟寺千篇一律。
玉佛殿:東西有鐘樓和鼓樓。月臺上有古柏一株,蒼老勁健,西側植羅漢松一株,圍粗3米多,頗為罕見。玉佛殿是一座小巧玲瓏雕藝精致的建筑,面闊三間,外加圍欄,重檐歇山,黃琉璃頂。殿內供奉著高1.3米的玉佛,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移來的。殿前13塊雕龍欄板,是明代遺物。
九龍殿:為法雨寺的主殿。系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從南京明故宮拆遷來的,是國內寺院建筑最高規(guī)格的一座佛殿。殿內八根金柱的柱礎是精致的雕龍磚。藻井是按古樸典雅的九龍戲珠圖案雕刻的,一條龍盤頂,八條龍環(huán)八根垂柱昂首飛舞而下,正中懸吊一盞琉璃燈,宛若一顆明珠,組成九龍戲珠的文體圖案。正中供奉毗盧觀音像,后供海島觀音及善財五十三參群像。觀音立于鰲魚背上,左手托凈瓶,右手執(zhí)楊枝。四周塑觀音救七難群像。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童子和龍女相侍。大小百數(shù)人物,造像各顯特色,畫面渾然一體,氣勢雄壯威嚴。 殿前有古樹十余株,其中兩棵銀杏高入云天,樹圍粗約三抱。東側的龍風柏蟠屈如虬螭,形奇狀怪。月臺石欄板上刻著二十四行孝圖,取自元郭居敬編輯的古今二十四孝子的故事。孝悌本是儒學內容,在這里也移植到佛教中來了。
大雄寶殿:殿中供釋迦、藥師、阿彌陀佛三尊像。殿東耳殿三間,為“三圣殿”,供三圣立像。西耳殿三間為“關帝殿”,供關公金坐像。
珠寶觀音殿: 建在法雨寺的最高處,方丈殿右旁,有一座精致的“珠寶觀音殿”。殿內所供奉的觀音塑像,全用赤金鑄成,胸部嵌一顆神奇的珍珠,光華奪目。此殿,一般的香客游人平日是不可任意進去的。
海會橋:在塵雨寺前蓮池上,系單孔青石拱橋。“海會”意指諸菩薩聚會在一起,共德之深與數(shù)量之多,猶如大海一樣。它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橋兩旁石欄板上,鐫有動物、花卉浮雕,石欄柱上雕有小石獅。
普陀山法雨寺導游詞3
法雨寺位于普陀山風景區(qū)中部,被稱作“后寺”,其規(guī)模僅次于“前寺”普濟寺,是普陀三大寺之一。因為它在山腳下,有景區(qū)的旅游巴士直達,每天來此朝拜的香客非常多,是來到普陀山的游客不可錯過的寺院之一。
游覽法雨寺,你可以從佛頂山上的慧濟寺順著香云路的臺階走下來,也可以坐車或走路從普濟寺過來(約3公里)。進入山門的牌坊,來到放生池上的海會橋,抬頭便能看見紅墻上“天華法雨”四個大字,兩邊的放生池里成群的紅鯉魚也是法雨寺令人難忘的一景。
過了放生池,沿著彎曲的步道上坡,前方便是法雨寺的主體建筑群。寺院依山而建,分列在六層臺基上。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方丈殿,殿殿升高。隱在樹蔭環(huán)繞的香樟林中的法雨寺,給人既華美又沉穩(wěn)的感覺。
寺內最值得一看的是天王殿對面的九龍壁,以及玉佛殿和九龍觀音殿(大圓通殿)。玉佛殿內的原是供奉著緬甸請來的玉制釋迦牟尼像,后在“”中被毀?,F(xiàn)在看到的玉佛是后來從北京雍和宮請來的,比原來的小一些,也很精致。
九龍觀音殿就在玉佛殿后面,是法雨寺的主殿,也是國內規(guī)格最高的佛殿。最奪人眼球的是屋頂上南京明故宮移來的琉璃瓦,以及殿內天花板上的九龍藻井。這二者都是古物,尤其是九龍藻井,雕的是九龍戲珠的圖案:一條龍盤踞頂上,八條龍昂首飛舞而下,造型頗有張力,是普陀三寶之一。來到殿內千萬不要忘記抬頭觀賞。
拜過各大殿的菩薩,最后去到寺廟里的法物流通處請法物。這里的法務品種很多,價格也比較親民。此外,法雨寺素齋也值得推薦。齋飯有中午和下午兩頓,上午十點半左右,下午四點半左右,5元/人,便宜管飽,更不失為體驗佛門氛圍的途徑之一。寺廟外不遠處是千步沙,拜佛祈福過后步行前去看看海,在沙灘上散散步,感覺很清靜。若是傍晚,還能看到海上日落。
看過" 普陀山法雨寺導游詞"的還看了:
1.普陀山導游詞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