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福建省景點導(dǎo)游詞
福建位于中國東南沿海,與浙江省毗鄰、江西省接界、廣東省相連,與中國臺灣相望。其地理特點是“依山傍海”,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2021福建省景點導(dǎo)游詞,方便大家閱讀與鑒賞!
2021福建省景點導(dǎo)游詞1
各位親愛的來賓,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閩西連城冠豸山觀光旅游。我是__旅行社的導(dǎo)游__。
位于連城的客家第一名山”冠豸山,猶如一位不施粉黛的村姑,天生麗質(zhì),清純可人。這里景區(qū)面積123平方公里,由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龍?zhí)兜任鍌€景區(qū)組成,集山清,水秀,谷幽于一體。相傳冠豸山的開發(fā)始于宋朝,有八閩名勝”美稱。因與武夷山同處于一條山脈,都是丹霞地貌,山勢雄奇,而享北夷南豸,丹霞雙絕”美譽。今天游覽的主要景點是石門湖和冠豸山。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就乘船游覽石門湖景區(qū)。大家請看石門湖景區(qū)雖小但卻不失浩渺,清幽、秀麗、亭亭玉立,猶如少女般的柔情,就像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生命之門,它不是抽象的符號,它是直觀的形象,是大自然鬼斧神工構(gòu)筑出石門湖陰柔的羞澀風(fēng)景,讓人看過后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它象征著母性的偉大和生命的崇高。好,各位團友,下了船,翻過鯉魚背,我們便來到冠豸山景點最集中、最壯觀的長壽巒。大家現(xiàn)在看到山谷中這奇特的擎天一柱就是著名的生命之根,它高56米,它與我們前面所看到的生命之門被人們譽為陽剛天下第一,陰柔舉世無雙”。
好,大家隨我過一線天,我們來到的是冠豸山的前山。請大家往上看,這座山的主峰兩邊緊挨著兩座山,而三座山峰連在一起像古代的一種官帽。它叫獬豸冠”,也就是宋代以前執(zhí)法官的官帽,在古代也泛指執(zhí)法官,咱們現(xiàn)在的執(zhí)法官可不戴這種帽子哦!元曲名家關(guān)漢卿的《玉鏡臺》中就有這么一名臺詞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說的就是執(zhí)法官。各位來賓知道什么叫獬豸”嗎?相傳它是古代的獨角神獸,能辨是非曲直,若見人爭斗,就會用角去觸理虧的一方。后來由于方言的原因,咱們閩西人民把ZHI”念成是ZHAI”,久而久之就成冠豸”這個詞,這也就是這座山名的由來了,古往今來,人們把冠豸山視為剛正不阿的神山,也是人們追求建立公正廉明社會的象征。這里水處(閩江,汀江,九龍江)三江上游,第一景觀便是這冠豸山,加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又被譽為閩西第一關(guān)”,上游第一關(guān)。
朋友們,一座山,如果沒有文化浸染,也就只是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而冠豸山是有生命的,不僅在于它集生命之門”、生命之根”于一體,而且還因為它是一座散發(fā)著濃郁的文化氣息的山。與天下名山相比,鐘靈毓秀的冠豸山不以山勢巍峨稱雄,不以香火鼎盛聞名,卻以書院眾多而自豪。數(shù)百年的書聲熏陶,滋潤了冠豸山的傲然風(fēng)骨。書院的興盛,文人墨客的紛沓而至,在山間留存一批珍貴的歷代摩崖石刻和題匾,以及一篇篇歌詠冠豸山水的詩賦文章。最為珍貴的是,東山草堂內(nèi)珍藏的兩塊題匾:一塊是民族英雄林則徐手書的橫匾江左風(fēng)流”,另一塊是大才子紀曉嵐留下的追步東山”墨寶。冠豸山人文鼎盛,出過20多名進士,堪稱連城文化的搖籃。
各位朋友,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贛龍鐵路,漳龍高速,龍巖冠豸山機場的開通,會加快閩西旅游前進的步伐,真誠地歡迎各位再到閩西,再到冠豸山。
2021福建省景點導(dǎo)游詞2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
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yǎng)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qū)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fēng)景區(qū),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nèi)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lǐng)略、細細品味吧。
眼前這座別致的建筑就是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經(jīng)過幾次火災(zāi)燒毀與重建,現(xiàn)存建筑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請看這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xué)名梭柱,據(jù)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fēng)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制對聯(lián)“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這是南宋大理學(xué)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fēng)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guī)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yōu)椤昂吖ⅰ薄?/p>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歷史,并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筑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nóng)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jié),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jīng)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云、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yōu)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后兩側(cè),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云蓋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fēng)格的大亨,以應(yīng)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chǎn)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后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guān)于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后就獻地結(jié)緣。幾天后,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大雄寶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經(jīng)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zāi)與重建,現(xiàn)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筑風(fēng)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guān)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圣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tài)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guī)制,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shè)立柱子一百根,后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云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
2021福建省景點導(dǎo)游詞3
朋友,眼前看到的這股清泉,穿石而過,形成九口一串的天然水井。一井汲水,九井波動,饒有情趣,這就是所謂的九星泉。大家抬頭看,上面有一塊巖石,巖因泉名,又叫九井巖。
我們沿著九井巖前的山路繼續(xù)前行,但見石關(guān)、石垣橫立,這就是南宋時崇安五夫名人劉衡、劉甫父子屯兵的地方,故名劉官寨。劉官寨北面石壁皚皚,長數(shù)十米,名為白崖。宋代崇安高士趙泌漣兄弟曾隱居此處。白崖南面,與三仰峰相連的俗稱長嶺,為古時候崇安、邵武的交通要道。南面田廬當中有一個洞,猶如世外桃源,唐末扣冰和尚曾隱居洞中。
朋友們,請大家抬頭看,在白崖附近有一座山峰,四周松竹蒼翠,環(huán)境清麗,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故名蓮花峰。上面一排排巖洞,就是武夷山紅層地貌中典型的層面巖洞。巖洞中有一個蓮花寺,山高路險,崎嶇難行,很少有人能爬上去。
繼續(xù)往前走,前面這座山叫做龍峰巖。龍峰巖是武夷山北部最大的一座峰巒。這塊巨石如舌頭上翹,叫做龍舌。路窄難行,懸崖峭壁,大家要走好。龍舌上面是龍頭,翻上龍頭,就走到龍脊,這里古木參天,修竹青翠。小路的盡頭是幾間就崖疊架的房子,幽雅別致,這是神仙居住的好地方。在座的是否有人愿意留下來修煉成仙?
從龍峰巖往西走幾里路,有一座隱藏在綠樹叢中的山巖,名叫碧石巖。巖上有一座建筑精巧的寺院,很破舊,但門額上“碧石精舍”四個字,仍清晰可見。
朋友,今天我們在武夷山北部的游覽就全部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的配合!
2021福建省景點導(dǎo)游詞4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山巖,長數(shù)百丈,高千仞,名靈巖。巖端傾斜而出,覆蓋著三個毗鄰的巖洞:左邊這個靈巖洞,中間這個是風(fēng)洞,右邊這個是伏羲洞?,F(xiàn)在請隨我從伏羲洞進入巖內(nèi)。由于巖內(nèi)較黑暗,請大家注意走好?,F(xiàn)在我們已到達巖內(nèi)的深處,請大家抬頭看,巖頂有一裂罅,就象利斧劈開一樣,相去不滿一尺,長約一百多米,從中漏進天光一線,宛若跨空碧虹。這就是令人嘆為“鬼斧神工之奇”的一線天。
關(guān)于一線天的由來,民間傳說很多。有的說這是桃花女用繡花針劃出的;有的說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據(jù)科學(xué)分析則認為,武夷山的紅色巖層,是由砂巖、礫巖和頁巖交間成層的。巖性比較松脆。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巖層由于受到不均勻的應(yīng)壓力的影響,就會產(chǎn)生輕微的斷裂,形成所謂的“節(jié)理”。這種垂直的節(jié)理,在流水的長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蝕下,就逐漸地擴大、延長。而巖層底部質(zhì)地松軟的頁巖,也就逐漸侵蝕而去,成為扁淺的巖洞。于是,三洞并列,一線天的自然景觀就出現(xiàn)了。
從伏羲洞觀賞完一線天,沿石罅前行數(shù)十步,就可折入風(fēng)洞,進入風(fēng)洞,大家會感覺到?jīng)鲲L(fēng)從石罅中習(xí)習(xí)吹來,即便是盛夏酷暑時節(jié)到此,只要稍坐片刻,就會感到肌骨透涼。洞口石壁上的“風(fēng)洞”二字,系宋景定元年廿六日建安郡人省齋徐自強所書。出風(fēng)洞,再繞過一道石廊,就是靈巖洞。相傳先前有個性葛的仙人曾在此降妖,故此洞又稱葛仙洞。洞內(nèi)這口古井,叫圣水井。
出靈巖洞,往前行約百余米,可見一座壁立如屏的石巖,巖壁石洞較多,似高樓窗戶,相傳這就是所謂的神仙樓閣,故此巖名為閣巖。巖的左邊這一石巖,名蘭巖。巖壁石刻縱橫。巖下可見一石倚于崖壁,石徑伸入其間,如同一道關(guān)隘,號稱天門。巖前亂石堆中的`這個洞,叫螺螄洞。從樓閣巖入山谷數(shù)里,可見路左有山巖峻峭,巍然獨立,這就是虎嘯巖。相傳虎嘯巖是因為有仙人騎虎吼嘯其上而得名。其實"虎嘯"之聲,是來自巖上的一個石洞,山風(fēng)穿過洞口,有如虎吼,聲傳空谷,震撼群山。
各位網(wǎng)友,大家是否發(fā)覺虎嘯巖與我們游覽過的大王峰秀相似,四壁陡峭,屹然獨聳。其登山的路徑,宛轉(zhuǎn)曲折,仿佛是登天的天梯。從巖度盤折而上,到了半壁,巖下向前伸出這塊小平臺,大家看像有像一條小船的艙面甲板,這就是虎嘯八景之一的"不浪舟"。古人有詩道:"波濤滿塵界,一葉能知止;還嫌架壑船,下臨不測水。"緊鄰"不浪舟"的這個上覆危崖,下臨絕壑的巖洞,就是駐真洞。眥洞可容數(shù)十人,清康熙年間崇安縣令王梓游此,見其洞前臨西溪,便改名虎溪洞,刻"虎溪靈洞" 四字于石壁。從虎溪洞再往上,大家看到的這處舊址,就是武夷山久久盛名的天成祥院遺址。這里巖壁斜覆,山溪回流,地勢既高敞,又幽深。所建房屋,僅有四堵土墻,不施片瓦,風(fēng)雨不侵。夜晚身居屋內(nèi),抬頭可見星月,側(cè)耳可聞水聲,仿佛"置身星月上,濯魄水云中"。祥院前的石門,即虎嘯八景之一的"普門兜" ,意為慈航觀世音普度眾生之門。這尊手托如意的觀世音菩薩巖雕,建于1994年。雕像高十余米,依巖傾俯,端莊慈祥。禪院右側(cè)這道泉水,即虎嘯八景之一的"語兒泉" 。它進出于石隙,循崖而流,因其水流相激之聲,若小兒呀呀學(xué)語,故名。據(jù)明吳拭《武夷雜記》記述,這道泉水"濃若停膏,瀉杯中鑒毛發(fā),味甘而博,啜之有軟順意"。故以往有飲茶嗜好的,每每攜帶茶具來此,取泉烹茶,有天然真味。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品味了祥院僧人用語兒泉水沖泡的武夷巖茶后,生動地論述道:"先 其香,再味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芳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杯,令人釋躁解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不同之致。"前面有個茶亭,請大家在此品茗歇息一會兒。從語兒泉前行,大家是否有感覺水珠不時滴落頭頂,這就是崖頂落下來的"巖溜"。有時一整排嘀嗒不停,這就是虎嘯八景之一的"法雨懸河"。
2021福建省景點導(dǎo)游詞5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能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參觀安平橋。
安平橋是國家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晉江市的安海鎮(zhèn),安海古稱安平,因此,此橋又稱:“安平橋”,由于橋長有五華里(即二公里半)人們便稱它為“五里橋”;位于安海鎮(zhèn)西畔,俗稱“西橋”。
整座橋上面的東、西、中部分別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薩像。兩翼水中筑有對稱方形石塔四座,圓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豐滿慈善。中亭二尊護橋?qū)④?,軀高1.59至1.68米,頭戴盔,身著甲,手執(zhí)劍,雕刻形象威武,這都是宋代石雕藝術(shù)的精華。
當時主持建橋的趙令衿筑成天下長橋而高興地寫下一首詩:
為問安平道,驅(qū)本夜已分;
人家無犬吠,門巷有爐熏;
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斷鄉(xiāng);
梅花迎我笑,書報小東君;
有“安平橋”原有篆書豐碑,已廢。據(jù)清人龔顯增《亦囪脞牘》載:“丁丑由安平趨漳郡,道出西橋,見篆書豐碑,幾立橋上……碑題‘安平橋’篆書三字,字徑二尺,配搭勻整,氣象??,旁款一行,正書云‘右迪功郎南安縣尉陳大方立’,刊者劉長岳,大方紹興末任南安縣尉?!?/p>
“安平橋這一偉大的橋梁工程是繼聞名天下的海內(nèi)第一橋的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以工程之艱巨,為世界首創(chuàng)的“筏型基礎(chǔ)”,而產(chǎn)生泉州府地之建橋熱,成為泉州“橋梁甲天下”。安平橋則以長度上被歷代所贊譽,以“臥龍“、“巨虹”的壯麗稱號,聞名海內(nèi)外。在明代被泉州人稱為“學(xué)問最通”陳紫峰,有一天集諸文人周游安平橋,正遇聚雨,他們都在橋上閑聊長橋勝景,隨即作對聯(lián):“暴雨驟傾萬斛珍珠浮水面,長虹多掛一條金帶束天腰?!?/p>
在橋頭還有一座磚塔和觀音堂,塔高達22米,為五層六角形空心建筑,南宋時所創(chuàng)建。為什么在南宋,晉江的一鎮(zhèn)有這么多資財創(chuàng)建這么偉大的橋梁工程,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安海鎮(zhèn)”于府南六十里,古名“灣?!保纬跏几臑椤鞍病?、曰“安海市”,西曰“新市”,東曰“舊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稅于此,號“石開津”,又據(jù)明代編號的《安海志》稱,古時安海人善于漂洋過海發(fā)展海上貿(mào)易,宋元時期,商則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這都說明宋時安海海外通商之繁榮景況,安平橋之興更是當時海外交通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繁榮的實物標志。同時也看出泉州勞動人民的建筑智慧。
當代詩人郭沫若干年間特來安平橋參觀,留下律詩一首。
五里橋成陸上橋,鄭藩舊邸蹤全消;
英雄氣魄垂千古,勞動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真夢醋,愛看明儼偶題糕;
復(fù)臺得意誰能識,開辟荊榛第一條!
由于時代久遠,海港的變遷,海上的橋變成陸上的橋,如今國家撥出??钪匦?,恢復(fù)舊貌,我們一到長虹般的長橋,總要漫步觀賞,為興建泉州長橋功勞而贊嘆!
2021福建省景點導(dǎo)游詞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