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江蘇概況的導游詞合集
江蘇是個古風濃厚的城市,很多游客都將它列為想“心中最想去旅游的城市之一”。下面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江蘇導游詞,歡迎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江蘇導游詞1
甪直歷來有“五湖之廳”“六澤之沖”之稱?!拔搴畯d”是指它南臨澄湖、萬千湖、西靠獨墅湖、金雞湖,北望陽澄湖。“六澤之沖”是說它有吳淞江、清小港、界浦、張陵港、東塘和大直港六條流道。甪直境內水流縱橫,橋梁密布,貼水成街,人家枕河而眠,鎮(zhèn)貌古樸,風情幽逸。
甪直,地處蘇州城東南25公里.北夠吳淞江,南臨臨澄湖,西接蘇新工業(yè)園區(qū),東銜昆山,全鎮(zhèn)面積75平方公里。神州水鄉(xiāng)第一鎮(zhèn)――甪直,這是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對江蘇省蘇州市甪直的高度評價和贊譽甪直作為神州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佼佼者,的確名不虛傳,它具有2520_年的文明歷史。特別是她的古老文化,名勝古跡、古橋、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銀杏樹令人贊嘆不已。 當人們來到甪直,很多人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甪直”究竟是怎么來的,這里為什么叫甪直據《甫里志》載:甪直原名為甫里,因鎮(zhèn)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鎮(zhèn)東有直港,通向六處,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為“甪直”。又傳古代獨角神獸“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徑甪直,見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就長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來,沒有戰(zhàn)荒,沒有旱澇災害,人們年年豐衣足食。
甪直與蘇州古城同齡,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古鎮(zhèn),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古鎮(zhèn)甪直豐富燦爛的文化,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之一。水是古鎮(zhèn)的靈魂。甪直地處太湖流域,是水分水析、水系水縈、水抱水環(huán)的澤國典型,素有“五湖之廳”、“六澤之沖”的美譽。甪直水秀,橋也美。在古鎮(zhèn)區(qū)5。6公里長的河道上,歷史上曾橫架著形式多異的江南小橋72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橋、獨孔的小石橋。寬敞的拱形橋、狹窄的石板橋,雙橋、姐妹橋、鑰匙橋、半步橋等??芍^“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七十二半橋”。古鎮(zhèn)依水而建,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眠。漫步古鎮(zhèn),領略小鎮(zhèn)風光。觀賞古橋駁岸,看看漁船人家,真是別有風韻,讓人回味無窮。
甪直古鎮(zhèn)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文物眾多,人文景觀棋布。鎮(zhèn)內的千年古剎——保圣寺建于公元520_年,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出自唐代塑圣楊惠之先生畢業(yè)靈性的半堂泥塑羅漢更是國之瑰寶?!叭~圣陶紀念館”已成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除些之外,更有萬盛米行、沈宅、水鄉(xiāng)農具博物館、蕭芳芳演藝館、王韜紀念館、出土文物館等一大批歷史人文景觀,讓您在充分領略江南水鄉(xiāng)風情的同時。更多的體味小鎮(zhèn)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甪直水鄉(xiāng)服飾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奇葩:梳髻髻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衫、拼檔褲、束據裾裙、著繡花鞋。曾經,這是甪直農村婦女勞動時的普通裝束。如今,正成為詮釋甪直水鄉(xiāng)特色和水鄉(xiāng)文化的重要符號,穿著這樣的服飾走在古鎮(zhèn)上。也成了一道別有風味的流動風景。
江蘇導游詞2
山塘街位于古城蘇州的西北部,東連"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接"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全長3600米。因此被稱作"七里山塘"。
七里山塘 唐寶歷二年(820_年),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長約七里,叫"七里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
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筆書寫"山塘尋勝";如今山塘尋勝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對七里山塘情有獨寵,回京后在頤和園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
七里山塘是蘇州古代的金粉地、鬧市區(qū)(類似南京的夫子廟),是開發(fā)的新景點。
雖然往日的繁華難以復制,但經過政府的努力,總算恢復了一條小河,幾座彎月般的石橋,和兩岸各一片白墻灰瓦的古宅。我們到的時候正是傍晚,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里,輕輕地蕩漾著,讓你不由得一聲輕嘆:這就是蘇州。
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鄉(xiāng)的風貌,家家戶戶前街后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又名瑞云橋)、星橋、彩云橋(又名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曾名洞橋、勝安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同善橋(小普濟橋)、引善橋等。
其中山塘橋、彩云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于宋代以前。
其中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yè)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云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詩詞贊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簾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蘇州山塘街歷史悠久,它始建于唐代寶歷年間,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據傳說乃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建。古城蘇州是著名的江南水鄉(xiāng),城內水港交錯,街衢縱橫,晚唐詩人杜荀鶴有詩云:"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
"在蘇州眾多的街巷之中,名勝山塘街,地位僅次于觀前街,被稱譽為"姑蘇第一名街"。一是因其歷史有1100多年;二是格局最具代表蘇州街巷的特點;三是它與許多名人、名事相關。山塘街一頭連接蘇州繁華商業(yè)區(qū)閶門,一頭連著花農聚集的虎丘鎮(zhèn)和名勝虎丘山,自唐代以來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處。
以半塘橋為界,分為南北兩段。南段以市井勝。從起點閶門渡僧橋起至半塘橋,商鋪鱗次櫛比; 北段以風景勝,從半塘橋至虎丘山門,水面漸寬,河邊村舍簡屋,綠樹成陰,頗有野趣。
目前的山塘老街從渡僧橋到廣濟橋段共360米長,重現(xiàn)了當年山塘的繁盛。堪稱"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有民歌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無限好風光。" 街區(qū)店肆林立、會館齊聚。既有蘇州老字號采芝齋、黃天源、五芳齋、綠楊餛飩店,也有藝術家的工作室,還有刺繡、紫檀木雕、石雕、玉雕、藍印花布等傳統(tǒng)工藝品前店后坊式的店鋪,盡展江南水鄉(xiāng)和蘇州街巷的特殊魅力。
小鎮(zhèn)是美麗的,七里山塘就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地方。
自古山塘街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于是,我和爸爸在金秋十月來到這個美麗的小鎮(zhèn)。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塘街"幾個大字,再往里走沿街擺著很多特色的小店鋪,吆喝客人,很是熱鬧。
走著走著來到了白居易紀念館。我一邊參觀,爸爸一邊告訴我:"唐寶歷二年,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的水路交通,開鑿了一條起虎丘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我不禁感嘆:"白居易真是一位偉大的人"。
走在一塊塊青磚鋪成的小路上,放眼望去兩旁是各種紀念品的店鋪,有小巧玲瓏的草包,各色的糖果糕點,絲巾和旗袍~~~~~~
在熱鬧的街道旁是一條蜿蜒的小河,兩旁的樹木倒映在河中,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灑著金色的陽光,幾座古老的石橋橫在小河的中央,橋上的石獅子栩栩如生,幾條小木船停靠在岸邊。
山塘街果真是名不虛傳,真是個美麗的小鎮(zhèn)!,是開發(fā)的新景點。
雖然往日的繁華難以復制,但經過政府的努力,總算恢復了一條小河,幾座彎月般的石橋,和兩岸各一片白墻灰瓦的古宅。我們到的時候正是傍晚,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里,輕輕地蕩漾著,讓你不由得一聲輕嘆:這就是蘇州。
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鄉(xiāng)的風貌,家家戶戶前街后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又名瑞云橋)、星橋、彩云橋(又名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曾名洞橋、勝安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同善橋(小普濟橋)、引善橋等。
其中山塘橋、彩云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于宋代以前。
其中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yè)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云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詩詞贊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簾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江蘇導游詞3
北固山位于江蘇鎮(zhèn)江,由于北臨長江,形勢險固,故名北固,高55.2米,長約200米。山壁陡峭,形勢險固,南朝梁武帝曾題書”天下第一江山”來贊其形勝。甘露寺,雄居山巔,建于東吳甘露年間,有許多有關三國時代吳國的傳說和遺跡。游人至此,不由要以劉備招親的故事為線索去尋找有關勝跡和傳說。北固山與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在控楚負吳方面北固山更顯出雄壯險要。明代郡守為了抗倭守城,將前峰與中峰鑿斷。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組成,主峰即后峰,是風景最佳處。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遺址,現(xiàn)已辟為鎮(zhèn)江烈士陵園;中峰上原有氣象樓,現(xiàn)改為國畫館;后峰為北固山主峰,北臨揚子江(長江),三面懸崖,地勢險峻,山上到處都是樹木,名勝古跡多在其上。素以“天下第一江山”聞名于世。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臨長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風景最佳的地方。登上山頂,東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揚州平山堂清晰可見,確使人感到“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边^去曾有一名人作打油詩一首:“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支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以此贊美北固山的壯麗景色。
從北固山中峰南麓登山,過氣象臺,沿山脊北行至清暉亭。亭東有一座鐵塔,此塔系唐衛(wèi)公李德裕于寶歷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衛(wèi)公塔。原為石塔,后毀。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級鐵塔,平面,八角形。明代重修改為七級,高約13米。后經海嘯、雷擊、戰(zhàn)火等劫難,至1949年僅存塔座兩層。現(xiàn)經修整為四層,約8米高,塔基及一、二層為宋代原物,三、四層為原塔的五、六層,系明代所鑄?,F(xiàn)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圖案,造型別致,生動逼真。
自清暉亭往北,在甘露寺東側山坡的墻壁上,嵌有一塊條石,上鐫“天下第一江山”六個大字,相傳為梁武帝所書。條石對面通往甘露寺的拱門上,鐫有“南徐凈域”題額。東晉時改鎮(zhèn)江為徐州,故名“南徐”。
穿過拱門,即抵北峰之巔的甘露寺。相傳這里是劉備招親之處,京劇《龍鳳呈祥》即以此為背景。其實古甘露寺建于梁代,原在山下,至唐李德裕始改建于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筑,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傳為孫、劉并肩賽馬的“溜馬澗”。甘露寺后面的多景樓,是北固山風景的最佳處。此樓二層,面對大江,樓名取自唐李德裕詩句“多景懸窗牖”,為古代長江三大名樓之一;與黃鶴樓、岳陽樓齊名。
米芾所書“天下江山第一樓”的匾額,高懸在樓額之上。宋元以來,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歐陽修、蘇軾、米芾、辛棄疾和陸游等,都曾留下許多著名的詩作。登上多景樓,憑欄遠眺,山光水色,奇景異姿,盡入眼簾。
多景樓之東的凌云亭,又稱祭江亭,傳說劉夫人孫尚香在聽到劉備去世的消息后,曾在此遙祭,而后投江自盡。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登此亭時,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了名篇:“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p>
由于劉備招親的種.種傳說,今天的北固山已成為到鎮(zhèn)江旅游的朋友們不可不到的一個熱門景點。
江蘇導游詞4
大家看到的牌樓是仿明建筑,它是同里古鎮(zhèn)眾多明清建筑的代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由原全國人大的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先生題寫。
走過三元橋,我們就進人了具有一千多年建鎮(zhèn)史的同里古鎮(zhèn)區(qū)。根據清嘉慶年間的《同里志》記載,同里“唐初名銅,宋改為同。舊名富士,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為同里”。而改富土為同里則另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浙江富陽一帶災荒不斷,不少人背井離鄉(xiāng)來到這里墾荒種地。辛勤勞作加上風調雨順,而使物產豐饒,人們安居樂業(yè),就將這里稱為“富土”。直到隋煬帝即位,因其驕奢淫逸,不理朝政,致使國庫日漸虧空,有一年北旱南澇,許多地方糧食歉收,交不上“皇糧”。于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繳三斗糧,限十天繳清,違者將處以重罰。富土百姓得訊,焦急萬分。便請教當時鎮(zhèn)上一名姓金的秀才,金秀才便如此這般地作了安排。
轉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糧的欽差乘船來到富土。金秀才率眾鄉(xiāng)親在岸上跪地迎候,欽差一上岸,便催問加繳皇糧之事,金秀才從容答道:“今年受災,收成大減,難以為繳”。欽差不信,大怒“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無糧?若不如數上繳,定要遵旨重罰?!苯鹦悴挪槐安豢海阈忉屨f:“大人息怒,請聽在下細說。此地原叫‘同里’,并非‘富士’,請大人明察?!睔J差聽后迷惑不解,順著街面東西南北巡視了一大圈,見到的都是“同里”,而絕無半點“富上”痕跡,于是只好罷休。哪位游客能猜出金秀才作了什么安排?原來金秀才關照眾鄉(xiāng)親用拆字法,將“富”字一拆為二,上去一點,拆田連土,便成為“同里”二字。而當時的書寫習慣與今日不同,是豎寫的,因此化險為夷,躲過了這一劫難。同里同里,同為鄉(xiāng)里,看著叫著都很平白、親切,因而沿用至今。
今天,我給大家講解同里的一園二堂三橋,請各位隨我一起尋找江南水鄉(xiāng)“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
同里古鎮(zhèn)布局與眾不同,市河如網,小橋遍布,街市民居依水而成,并擁有大量的深宅大院和園林古跡。因此在1982年就有幸成為江蘇省文物保護鎮(zhèn)。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被余秋雨先生稱為中國古典園林中特別讓他稱心滿意的和最吸引人的去處,這就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名單的退思園。
退思園建于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字畹香,號南云,生于1838年,26歲時到安徽投靠巡撫喬松年,并在前敵營務處任職。因作戰(zhàn)有功,先后擔任記名鹽運史、候補道布政使,并兼淮北平厘局及鳳陽鈔關等職。光緒五年(1879年)始任鳳穎六泗兵備道,筑城垣,治驛路,建橋梁,開船塘及設育嬰堂、戒煙局等,綜合治理,效果顯著。光緒十一年(1885年)因鎮(zhèn)壓捻軍不力,被人參奏,革職回鄉(xiāng)。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建造了退思園。
退思園占地九畝八分,因為地形所限,不能由南向北縱深發(fā)展,所以在本鎮(zhèn)一位叫袁龍的杰出藝術家的巧妙設計下,退思園自西向東構筑了左宅、中庭、右園的新穎格式。
宅分為內宅和外宅,外宅有轎廳、茶廳以及正廳三進。我們現(xiàn)在位于茶廳,剛才進園時走過的是轎廳。轎廳和茶廳是停轎及接待一般客人所用的場所,如果遇上主人家的婚嫁喜事、祭祖典禮或有貴賓造訪,園主必敞開正廳大門,以示隆重。各位都是同里人民尊貴的客人,請走正廳大門入內。從廳內陳設可以看出,正廳的接待規(guī)格要明顯高于茶廳,平時正廳大門關閉時,只能從陪弄出入。
現(xiàn)在我們去參觀一下內宅。內宅是園主與家眷起居之處,主人任蘭生,因為長期在安徽生活,所以建造了別具徽州特色的大走馬樓,使各位能在這里見到江南少有的建筑。那么,為什么要建兩個樓梯呢?東西兩側的樓廊既遮陽、避風、擋雨雪,又方便主仆上下樓時避讓,一舉多得。
大家看這兩扇與退思園一樣年齡的門。大門內木外磚,看似笨重,其實作用不小。誰能猜出它的作用嗎?磚木結構,青磚能防火,門上閂后可防盜?,F(xiàn)在我們來到宅之尾,園之序的中庭。
中庭設計圍繞“待客”兩字展開。與漏窗陪弄相接隱去船尾的旱船似一艘剛靠岸的客船,將遠道而來的客人載到熱情的主人家。再看旱船兩旁,右側是園主任蘭生親手栽種的廣玉蘭,左側這棵白玉蘭是修復退思園時移栽的,玉蘭樹是春天開花較早的植物,所以它象征春景。那么為什么要種玉蘭樹,而不是種桃樹或其他在春天開花的樹種呢?一是園主名字叫蘭生,既為蘭生,就不可無“蘭”。二是玉蘭寄意“金玉”,玉蘭飄香意為金玉滿堂。“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xiāng)”,如果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要作多日盤桓,坐春望月樓既可四季望月,吟詩酬唱,也可樓前踏月,靜賞花木,使客人不覺客居異鄉(xiāng)。歲寒居是主人在歲暮風雪之時,與知己圍爐品茗論詩之所。因為園主被革職回鄉(xiāng)而建園,經營多年的仕途毀于一旦,所幸好友左宗棠和彭玉麟的鼎力相助,才未被慈禧要了腦袋。因此,主人將自己與左、彭兩人譽為歲寒三友。透過花窗,可見清幽的臘梅,堅毅的蒼松和神秀的翠竹。渾然天成的“歲寒三友圖”,使主客共敘的品位得到提升。
菰雨生涼軒貼水而筑,菰雨生涼四字取意于彭玉麟題西湖三潭印月聯(lián)句:“涼風生菰葉,細雨落平波。”隔屏正中的鏡子是園主之子任傳薪從德國帶回,置身鏡前香妃榻上猶如沐浴湖水之中,頓生涼意。“種竹養(yǎng)魚安樂法;讀書織布吉祥聲”的楹聯(lián),也是當年朝中大臣彭玉麟對園主任蘭生的勸誡。
天橋北側,矗立一塊獨體太湖巨石,形著駐足老人,故稱老人峰。老人峰巔有靈壁石,酷似昂首壽龜,神形兼?zhèn)?。靈壁石原產地在楚霸王愛妾虞姬故里的安徽靈壁,俗稱美人石。一般常見的靈壁石體積不大,而這塊靈壁石體積碩大,十分罕見,它與太湖石自成一體,天衣無縫。在鬧紅一舸石舫后的九曲回廊處,有九扇紋飾各異的漏窗,漏窗上嵌有取意李白《襄陽歌》“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詩句的石鼓文“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道出了退思園建筑師法自然,融于自然,順應自然和表現(xiàn)自然的高超藝術。因而靈壁石、石鼓文漏窗紋飾和退思草堂內的《歸去來辭》碑拓合稱退思園三寶。
退思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堪稱江南園林經典,因為它同時具備了琴棋書畫、春夏秋冬八景。其中的琴棋書畫四景指的是琴房、眠云亭、辛臺、覽勝閣。
請大家注意一下在退思草堂西后側的攬勝閣,攬勝閣與坐春望月樓相連懸挑在花園西北角,獨具匠心的設計,既可使賓客中的女眷足不出戶就可飽覽滿園景色,又能按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的要求順乎自然地將男女分開。輕推花窗,窗外美景如畫展現(xiàn)眼前。它在成為全園制高點的同時又恰到好處地彌補了北墻與西墻之間的呆板死角,使整個建筑布局有了動感。
我們再說春夏秋冬四景。春景是“坐春望月”,夏景是“菰雨生涼”,冬景是“歲寒三友”?,F(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秋景“天香秋滿”所在。大家請看,這里遍植叢桂,每當桂花飄香之時,馥郁芬芳,盈室繞階,紅楓與金桂、銀桂相間,襯以藍天白云,粉墻黛瓦,更覺秋高氣爽。若在清風明月之夜,邀三五知己在此品茗賞花,更是使人心曠神恰。
從進園以來我們一直在感受著退思園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在結束退思園的游覽之前,請大家關注自己腳下,我們現(xiàn)在所踩的是一塊福地。請看,中間的“壽”字,隱意長命百歲,周圍五只蝙蝠隱意富貴、康寧、善德、好運、長壽五福,幸福之福。五福捧壽,有壽有福,圍繞福壽轉一轉,福壽雙全輪回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繞“福壽”一圈,再隨我出退思園。
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退思園以貼水園而著稱于世,同時因為設計者袁龍繼承了明代著名的造園大師、《園冶》作者計成的造園藝術,使得退思國成為中國造園史上的杰出作品而得到世人的關注。1986年,美國紐約市以退思園為藍本在該市斯坦頓島植物園建造了一座江南庭院,取名“退思莊”??梢娡怂紙@已不是同里人的退思園,而是全世界的退思園了。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古鎮(zhèn)的中心。不知大家對“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話所概括的江南水鄉(xiāng)特征有什么樣的感性認識?大家只要留意小河兩旁的石駁岸,單落水或雙落水的河埠,鑲在駁岸上系船用的纜船石,那造型各異、散于各處的古樸中透著精神的橋梁,還有鋪排整齊的塊石路面,以及面水或依水的民宅,也許就會像余秋雨先生那樣有一種要在這里覓房安居的心愿。
是崇本堂,整個建筑占地不足一畝,沿中軸線向北縱深發(fā)展。從沿街門廳、正廳、前樓、后樓到下房共分五進,從正廳到后樓,建筑里前低后高結構,民間稱之為“連升三級”,是江南宅園縱深擴展的范例,它的實用價值在于通風和采光。
同里古鎮(zhèn)以三多聞名,一是橋多,全鎮(zhèn)有49座風格迥異的石橋。最古老的橋是建于南宋寶佑年間的思本橋,距今雖有七百多年,但仍巍然屹立。二是名人多,從宋朝到清朝嘉慶年間,共出狀元1人,進士42人,文武舉人90多人,如元代進士、翰林承旨徐純夫,明代著名造園家計成,辛亥革命風云人物陳去病,近代著名教育家金松岑,《文匯報》創(chuàng)始人嚴寶禮等都是同里人。三是深宅大院、私家園林多。現(xiàn)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柳亞子先生早年生活過的嘉蔭堂,請大家隨我一同進去參觀。
嘉蔭堂舊稱柳宅,主人柳炳南是著名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的親戚。因經營油坊有方,發(fā)跡后從北厙遷到同里,花了兩萬兩白銀于1922年建起了嘉蔭堂,堂內各處建筑都有十分精細的雕刻,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我們先看正廳,廳內高大寬敞,頗有幾分侯門氣派。因為梁頭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所以正廳也被俗稱為紗帽廳,大家可以數一下,帽翅上一共刻著八幅《三國演義》戲文透雕,有古城會、三英戰(zhàn)呂布、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形象逼真,呼之欲出。這組透雕已被《中國戲曲志。蘇州分卷》收錄。
再請看,五架梁正中雕刻著八駿圖,梁的兩端刻有鳳穿牡丹,鳳即鳳凰,又稱吉祥鳥,牡丹又叫富貴花,鳳穿牡丹隱意富貴吉祥。梁底的兩幅圖案請大家辨認一下是什么?它們分別是稱心如意和必定高中,以圖會意,討個好口彩。
這是一座仿木結構的清水磚雕門樓,大家已經注意到門樓上枋的淺浮雕圖案與剛才庭院地上的圖案一致。有誰知道它們叫什么?這一組圖案叫做“暗八仙”,八仙即民間傳說中的八位仙人,所謂“暗八仙”就是見物不見人,見物似見人。上面的每一種圖案分別代表一位神仙。如葫蘆指鐵拐李,寶劍指呂純陽,朝板指曹國舅,笛子指韓湘子,魚鼓指張果老,荷花指何仙姑,花藍指藍采和,扇子指漢鐘離。將“暗八仙”放在上枋,是暗喻做生意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字牌上“厚道傳家”四字則是主人希望后人將誠懇和寬容的待人之道世代相傳。下枋中央部位的“福祿壽”深浮雕,是祈盼未來生活能夠三星高照。整個門樓磚雕簡單樸素,寓意豐富,能夠使人產生美好聯(lián)想。
在結束今天的講解之前,請大家一起到明清街去走走。明清街因街道兩旁建筑為明清風格而得名。1983年謝鐵驪導演以崇本堂為主場景,以明清街、三橋景區(qū)為外景地,拍攝了《包氏父子》。從此同里古鎮(zhèn)就成為眾多影視導演心目中的天然攝影棚。1999年4月,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將同里古鎮(zhèn)指定為影視攝制基地。
在這條街上,店家銷售的大多為旅游紀念品和旅游食品,最富有同里特色的旅游食品有狀元蹄、腌菜莧、閔餅、芡實、小熏魚以及各種精美糕點等。大家可以放心購買,當然,為了有效地維護自己的權益,購買時請向店家索要購物憑證。
江蘇導游詞5
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已經來到了古典園林留園。留園屬于私家園林,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歷史。最初是萬歷年間太仆寺少卿徐泰時所建地東園。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歷滴地壽宮,即十三陵中地定陵。范仲淹地后代范允臨是他地女婿。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貴,被彈劾回鄉(xiāng)。由于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后,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地園中賞花弄草,吟風誦月,在自然地空間中盡情地復蘇著早已受到扼制地心靈。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到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峰所有。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擴建,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莊。但由于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幸存下來。
自抗日戰(zhàn)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地破壞,園內建筑幾成廢墟。一_三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xiàn)豐采。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地頤和園以及承德地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細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地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大家是否會想留園地主人為什么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地。剛才已經講過,我們蘇州地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后回鄉(xiāng)地官僚所建地私家花園。他們本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地世俗應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地園中玩石賞月,經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地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地生活。基于這種生活理念,蘇州地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地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地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地。在全景圖地上方高懸著一方扁額,上面寫著“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地地位。這是由當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地。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樸學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地《留園記》。
【門廳與橋廳間地東側長廊】
各位現(xiàn)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塊長方形花崗巖,上面刻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布地“世界遺產”標識。他是留園于1997年12月被批準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地典型例證后,于1998年立地。
【長廊中部蟹眼天井處】
這兩方小小地露天空間,蘇州人稱之為天井。由于他們面積太小,所以人們稱之為“蟹眼天井”。這兩方蟹眼天井在這里主要是為了采光而設計地。為了避免造景上地單調,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豐富了此處地景觀內容。
【“長留天地間”南院】
來到這里,請大家看這個長方形地小院。由于庭院面積有限,不能大范圍地造景,所以造園者就充分利用南面這堵高高地粉墻,來為游人設計了一幅立體地“國畫”。這里布置了湖石,種上了金桂和玉蘭。除了寓意“金玉滿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墻為紙,花石為繪地立體國畫地畫境。
【“長留天地間”東側大空窗旁】
各位請看這扇窗。這是一扇沒有任何圖案設計地單純地長方形漏窗,這種特殊地漏窗也叫空窗。此處如果沒有這扇空窗地話,那么這里地采光就不足,就會顯得昏暗。所以說,這扇空窗設計地主要目地是為了采光。和前面講過地蟹眼天井同樣道理。園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門一扇窗在建筑設計時,一定得考慮其造景功能。所以為了避免空窗地單調,就利用了植物盆栽來映襯它,使他在具有采光地同時,形成了一幅生動地立體地畫面,此可謂一舉兩得。
再請大家看這門楣上地磚刻門額“長留天地間”這幾個字。這是篆刻書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溫)所寫地,寓意留園這一精美典雅地古典園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們大家都能不辜負先人地期望,保護好我們地文化遺產。
來到這里,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條長長地走廊,這條長廊雖有數十米長,然而造園者巧妙地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較封閉地暗處設計了“蟹眼天井”來采光,用富于變化地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間上產生出了明與暗大與小地對比,另游人在不斷變化地空間中,欣賞著各種布置獨到地園林小品,在不知不覺中走完了這段長廊。另外,從園林審美方面來看,這段長廊相對于秀美地中部遠景來說,大有一種“欲揚先抑”地審美效果。因此,這段長廊不僅被園林專家評定定為“留園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個蘇州古典園林地廊形建筑中也有一處佳例。
【六扇花窗處】
穿過了“長留天地間”門洞,我們看到前面地粉墻上有六扇窗圖案,因此漏窗也俗稱“花窗”。在便于通風和采光地同時,可使窗外地景色,若隱若現(xiàn)地透過來,因此,花窗在園林建設中長作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處六扇花窗將中部景色半遮半掩地透了出來,使人隱約可見,從而激發(fā)起游人地游興,催人急于進園去領略窗外那片勝景。同時,從花窗中透出地園景,隨著游人腳步地移動而不斷地發(fā)生變化,這就是古典園林欣賞中地所謂“移步換景”之妙。
當然,在通風采光和透鏡地同時,花窗本身地花格圖案在園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地豐富墻面審美內容地效果。另外,在不同地光影照射下,花窗地花格會呈現(xiàn)出各種多姿多彩地落影,為古樸地園林平添了幾份活潑地生氣。
我們現(xiàn)在請大家看南面地這堵白墻。墻根處有一明式青石花壇。上面有山茶,旁邊植有翠柳,花開之時,紅點綴綴,生機勃勃?;▔戏桨讐ι锨队小肮拍窘豢隆贝u額一方?;▔显泄虐?、女貞兩棵古樹,枝接交錯,蒼勁虬曲,給人以高潔堅毅之感?!肮拍窘豢隆本褪侵腹虐亍⑴懡豢逻B理之意。
【綠蔭軒】
這里是以賞留園春景為佳地綠蔭軒。這是一個小巧雅致地臨水敞軒。它地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地青楓樹,而東面又有櫸樹遮日,因此以“綠蔭”為軒名,軒內扁額上“綠蔭”兩字,是著名書畫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地弟子,當代書畫家王個移所書。軒南墻壁上嵌有“華步小筑”石額一方?!叭A”,即“花”;“步”通“埠”。留園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吳中第一名勝”虎丘。虎丘自明清以來就以出產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貴花木而聞名。以前,留園附近有裝卸花木地河埠,所以這一帶舊名花步里。而留園主人將自己地園子稱為“華步小筑”,無疑是一種自謙。它也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文人尚隱逸,求中庸地處世哲學。這里地“花步小筑”四個字是清代學者錢大昕所書。其下方倚墻根所筑地湖石花壇中置石筍、種天竺,巧妙地構成了一幅立體國畫地構圖,而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點晴題跛。
【一梯云旁】
出綠蔭軒向北,各位地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體量高大地兩層樓建筑,這就是取《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目明瑟”之意來命名地明瑟樓。這里面臨清澈明凈地池水,樓邊又有青楓庇蔭,環(huán)境清雅明凈。明瑟樓底層因建筑外形象古代畫舫前艙,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鄰》詩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之意,命名為“怡杭”。這里地“杭”通“航”。在明瑟樓南有一湖石假山,登臨二樓地石階就隱在其中。這里地一峰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個字,取“上樓僧踏一梯云”之意?!疤菰啤?,既以云為梯。古人以為云是觸石而生,因此稱石為云根。游人若在這云根盤旋之間拾級登臨,一定會有步云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臺】
繞過明瑟樓,我們來到了留園中部寬敞地露臺上。這里瀕臨水池,每當盛夏時節(jié),池內荷花盛開,這里便是賞荷地絕佳之處。因此,這里也被稱為荷花臺。荷花臺南面是緊靠明瑟樓而建地涵碧山房。這是中部花園地主廳,是取宋代理學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地詩意來命名地。該廳幾無裝修,南北兩面都不設墻,顯得樸素大方,通暢明潔。廳內“涵碧山房”扁額上地篆書是舊時園主盛康請香禪居士潘中瑞所書。
廳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壇,旁邊還種有玉蘭、石榴、繡球等花木,春秋時節(jié),繁華吐妍,美不勝收。我們站在荷花臺上還可以欣賞到布置獨到地留園中部山水。湖石與黃石參差而筑地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樹參天,靈秀中透著一股陽剛。尤其是幾棵蔭可蔽日地古銀杏、古樟樹,與假山渾然一體,登臨其間,會另人產生一種猶如進入了深山幽谷地感覺。在蘇州各古典園林中,也稱得上是一處“城市山林”地佳例。由于山體直逼水池,古樹、假山與水面之間所呈現(xiàn)地高與低地視覺差得到了充分地體現(xiàn)。這就是古典園林造景中“以低襯高”地造景手法。另外,從山水布局來函,這里水雖居中,山水其側,但在審美上,山地氣勢卻遠在水地生機之上。水在這里只是襯托山體氣勢地一個“配角”。此相反。而同為蘇州園林代表作地拙政園中部地山與水在審美上地位置則正好與拙政園中部地主體假山雖以“一池三島”地規(guī)制筑于水池地中央,但奪人眼目地仍然是那片富于變化地水面。在那里,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審美效果地一種道具。山成了水地陪襯,水地靈秀往往超過了山地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側,可見一條長廊曲折逶迤于中部假山上。我們一般把這種依山高下起伏地長廊稱為爬山廊。這條爬山廊不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還有依墻地實廊與離墻地空廊之相應,整個廊始終處于高、下,明、暗等不同地光線和地勢地變化過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時,這條爬山廊在實用功能上還有以下幾方面地作用:
一、夏天遮陽,雨日擋雨;
二、聯(lián)系景點之間地紐帶,是一條天然地游覽路線;
三、平緩而巧妙地將游人在不知不覺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地“聞木樨香軒”。
在爬山廊中部地西墻上,嵌有明代吳江松陵勒石名家董漢策所刻地“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寫寫草、隸、正、行諸體,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書圣”之譽。這里地“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時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園地“二王法帖”只集“二王”書法,歷代名家所寫地題跋均被省略?!岸醴ㄌ笔伎逃诿骷尉改觊g,刻成于萬歷年間,歷時兩朝二十五年。據說以前留園地主人劉蓉峰愛石如癡,并且喜歡將古人地美詩篆刻在青石上嵌入墻壁。從此,這種長約一米,寬約四十厘米,石面上刻著文章詩詞或名家書法地書條石就成了留園地一大文化特色。它極大地豐富了留園作為古典園林地文化內涵。至今,留園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書條石,堪稱留園一絕。
【聞木樨香軒】
循著爬山廊,我們來到中部花園中最高建筑聞木樨香軒。從建筑形式上看,這實際上是一個依廊而建地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軒前是一幅對聯(lián):“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這是一幅狀景聯(lián)。此處千姿百態(tài)地湖石在桂花樹地掩映下,顯地玲瓏而古樸,而每到秋分送爽時,則滿山蕩漾著桂花地香氣。這里地“動”字用地極妙,將“香味”這一園林中地虛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聞木樨香”還頗富禪儀意,它似乎在暗示別人們,佛理就像這桂花香氣一樣,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他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用心參禪,人人都可以頓悟得道地。
【中部假山上】
出聞木樨香軒東行,跨過山澗上地小石橋言石徑曲折前行,可看到幾棵有著一、兩百年齡地古銀杏滄然挺拔于奇峰異石之間。銀杏又稱白果,是我國特有地珍稀物種之一。因從種植到結果地時間很長,所以又被稱為“公孫樹”。銀杏樹是雌雄異株地落葉喬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藥,木材致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銀杏之間,可見一六角飛檐攢尖頂地小亭,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游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產于安徽靈璧縣地靈璧石制成地。靈璧石歷來被視為石中上品。
從可亭往南看,可與南面地明瑟樓、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當清風徐來,吹皺一池清水之時,對面地明瑟樓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地畫舫,隨波動了起來。這里造園者用了寫意地手法,使靜止地建筑在審美上平添了一份動感??胺Q蘇州園林造景之一絕。
同時,可亭與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對而立,無論從建筑體量地大小,地理位置地高低,還是從建筑形態(tài)地輕巧與敦實等諸多方面來看,都堪稱一種絕佳地對景??赏に闹苤灿忻坊?,且宜觀賞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稱為留園中部欣賞冬景之佳處。
在可亭北面地假山后有一段長五十余米地花街鋪地,用鵝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種材料筑成海棠花紋,猶如織錦鋪地一般給人以美感。在這段花街鋪地地北面有一條沿粉墻曲折而建地長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地延續(xù)。它除了有前面將過地連結景點、遮雨避日等廊地功能外,還巧妙地遮擋了作為留園中部和北部分界地粉墻,從而淡化了北部與中部地分隔之感。
【小蓬萊】
通過平欄曲橋,我們來到了中部水池地小島“小蓬萊”。傳說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前往求長生不死之仙丹,同時又在自己地宮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這以后在水池中構筑三座“仙山”,即所謂“一池三島”就成了古典園林造園地常用造景手法。留園中部地水池略成方行,比較規(guī)整。橋島在劃分水面地同時,使水面造成了曠、幽不同地兩種水面效果。另外,在構筑中部假山時,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條狹窄地山澗,令人產生池水淵源不盡之感,使池水活了起來。
【濠濮亭】
過小蓬萊東側小橋,我們來到了一個小方亭,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地名字。據說,莊子曾在濮水上垂釣,也曾與惠子在濠梁上觀魚,這里以古人地觀魚和垂釣來喚起一種超然世間煩惱地自由感,表現(xiàn)出歸隱江湖、歸情自然地超然情趣。這也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造園地一個主題思想,表現(xiàn)在造園地方方面面。
介紹江蘇概況的導游詞合集相關文章:
6.江蘇的導游詞大全
10.江蘇的導游詞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