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新課改工作實施方案
時間:
若木1由 分享
根據(jù)《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參照學校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堅持科研為教育教學發(fā)展服務,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服務,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制定我校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如下:
一、實驗的準備
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
新課程確立之后,如何才能達到“理念轉變成實踐”,教師的素質、能力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開展形式多樣的師資培訓,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素養(yǎng)就成了課改實驗能否成功的關鍵。全體教師要積極參加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舉辦的各種培訓,主要有市教研室組織的知識培訓和學科課程標準培訓;全校性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培訓,包括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和信息技術中級培訓,對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如何整合進行指導和研討;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把舊教材、新大綱與新教材、課程標準相對照,明確課程標準與新大綱的異同。明確如何進行新教材的實驗?如何達成學校課改方案提出的實驗目標和任務?
隨著課改實驗工作的不斷深入,要有意識地抓住教師在實驗中遇到的各種困,通過開展案例研究、以課代培、派教師參加各地的課改學習交流,通過這些確實有效的培訓和學習,保證課改實驗工作的正常開展。
2.建立機構,制定措施
這次的課程改革實驗是我國基礎教育一次力度最大的全新實驗,沒有現(xiàn)成的成功經(jīng)驗可供借鑒。作為實驗校,我們理應抓住機遇,摸石過河。為了使我校的實驗能夠得到科學、順利的實施,實驗伊始,成立了由校長、教導處、教研組、實驗年級段成員組成的學校課改領導小組。認真鉆研,仔細推敲,確定實驗的工作目標和任務,以健全、嚴密的課改工作制度,保證學校課改實驗工作走上正常、有序的運行軌道。
3.大力宣傳,營造氛圍
課程改革是事關我國基礎教育全局的一項工作,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通力合作。通過家長會、舉辦有家長參與的“家長與課改實驗同行”的教學研討活動、教師家訪等方式廣泛向家長和社會宣傳課改,多管齊下,取得家長和社會對課改工作的支持。
二、實驗的實施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改革也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了。課程改革要一直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努力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變革,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1.改變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營造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氛圍
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實驗中首先要求老師在課堂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人格,注意課堂中角色的定位,努力實現(xiàn)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講求課堂中的師生平等,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人格的發(fā)展,想方設法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促使學生永褒積極參與的熱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自身的內(nèi)在要求。
2.改革課堂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教學方式應當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灌輸——接受”這種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通過討論合作、自學輔導、實驗探索、在計算機環(huán)境中學習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的學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主動、富有個性的習得過程。根據(jù)課改實驗的要求,教師們都要有意識地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
3.改革以往的備課方式,提高教師備課的質量
備課是教師對知識的自我轉化、改造和構思的過程。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過去的教師備課主要存在以下幾中誤區(qū),一是重形式輕實效;二是重教法輕學法;三是重課前教案的編寫輕課后反思。在教案的編寫上,更多的是關注知識傳授的正確性和系統(tǒng)性,而忽視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要求。這樣的備課形式顯然難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與當前的課改精神格格不入。因此,走出備課的誤區(qū),突破備課環(huán)節(jié)這一瓶頸,也是當前課改實驗應正視并加以解決的問題。
第一,在備課形式上,我們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注意側重設計好教學的基本思路,允許用提綱式、表格式、框圖式等不同的書寫形式。
第二,教學設計要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學法,尊重學生思維的多樣性,講求教案的實效性和創(chuàng)造性。
第三,提倡教師寫課后記。強調課后反思的重要性,要求實驗教師課后及時反思自己教學上的“得”與“失”,做好課后備課(反思),書寫形式上允許靈活多樣。篇幅上,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4.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經(jīng)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行為特征,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性。葉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對于新入學的兒童來說,如何學習,如何聽課,如何參與,如何合作等都需要老師引導,習慣的好壞將關系到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因此,幫助孩子養(yǎng)成一個終生受用的良好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注意指導和幫助學生在各種學習環(huán)節(jié)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5.科學合理地使用教材,驗證實驗教材的合理性
要試用并檢驗新教材的科學性與適用性。在教材的使用中,對教材的優(yōu)點和不合理之處,在驗證教材的合理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實驗的準備
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
新課程確立之后,如何才能達到“理念轉變成實踐”,教師的素質、能力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開展形式多樣的師資培訓,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素養(yǎng)就成了課改實驗能否成功的關鍵。全體教師要積極參加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舉辦的各種培訓,主要有市教研室組織的知識培訓和學科課程標準培訓;全校性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培訓,包括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和信息技術中級培訓,對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如何整合進行指導和研討;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把舊教材、新大綱與新教材、課程標準相對照,明確課程標準與新大綱的異同。明確如何進行新教材的實驗?如何達成學校課改方案提出的實驗目標和任務?
隨著課改實驗工作的不斷深入,要有意識地抓住教師在實驗中遇到的各種困,通過開展案例研究、以課代培、派教師參加各地的課改學習交流,通過這些確實有效的培訓和學習,保證課改實驗工作的正常開展。
2.建立機構,制定措施
這次的課程改革實驗是我國基礎教育一次力度最大的全新實驗,沒有現(xiàn)成的成功經(jīng)驗可供借鑒。作為實驗校,我們理應抓住機遇,摸石過河。為了使我校的實驗能夠得到科學、順利的實施,實驗伊始,成立了由校長、教導處、教研組、實驗年級段成員組成的學校課改領導小組。認真鉆研,仔細推敲,確定實驗的工作目標和任務,以健全、嚴密的課改工作制度,保證學校課改實驗工作走上正常、有序的運行軌道。
3.大力宣傳,營造氛圍
課程改革是事關我國基礎教育全局的一項工作,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通力合作。通過家長會、舉辦有家長參與的“家長與課改實驗同行”的教學研討活動、教師家訪等方式廣泛向家長和社會宣傳課改,多管齊下,取得家長和社會對課改工作的支持。
二、實驗的實施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改革也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了。課程改革要一直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努力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變革,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1.改變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營造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氛圍
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實驗中首先要求老師在課堂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人格,注意課堂中角色的定位,努力實現(xiàn)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講求課堂中的師生平等,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人格的發(fā)展,想方設法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促使學生永褒積極參與的熱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自身的內(nèi)在要求。
2.改革課堂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教學方式應當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灌輸——接受”這種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通過討論合作、自學輔導、實驗探索、在計算機環(huán)境中學習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的學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主動、富有個性的習得過程。根據(jù)課改實驗的要求,教師們都要有意識地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
3.改革以往的備課方式,提高教師備課的質量
備課是教師對知識的自我轉化、改造和構思的過程。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過去的教師備課主要存在以下幾中誤區(qū),一是重形式輕實效;二是重教法輕學法;三是重課前教案的編寫輕課后反思。在教案的編寫上,更多的是關注知識傳授的正確性和系統(tǒng)性,而忽視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要求。這樣的備課形式顯然難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與當前的課改精神格格不入。因此,走出備課的誤區(qū),突破備課環(huán)節(jié)這一瓶頸,也是當前課改實驗應正視并加以解決的問題。
第一,在備課形式上,我們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注意側重設計好教學的基本思路,允許用提綱式、表格式、框圖式等不同的書寫形式。
第二,教學設計要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學法,尊重學生思維的多樣性,講求教案的實效性和創(chuàng)造性。
第三,提倡教師寫課后記。強調課后反思的重要性,要求實驗教師課后及時反思自己教學上的“得”與“失”,做好課后備課(反思),書寫形式上允許靈活多樣。篇幅上,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4.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經(jīng)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行為特征,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性。葉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對于新入學的兒童來說,如何學習,如何聽課,如何參與,如何合作等都需要老師引導,習慣的好壞將關系到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因此,幫助孩子養(yǎng)成一個終生受用的良好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注意指導和幫助學生在各種學習環(huán)節(jié)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5.科學合理地使用教材,驗證實驗教材的合理性
要試用并檢驗新教材的科學性與適用性。在教材的使用中,對教材的優(yōu)點和不合理之處,在驗證教材的合理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