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讀書感悟心得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而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明燈,讓我們看得更遠、更清晰。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暑假讀書感悟心得五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暑假讀書感悟心得1
莎士比亞說過:“生活里沒有了書籍,就像沒有了陽光;智慧里沒有了書籍就像鳥兒折斷了翅膀?!绷袑幰苍f過:“書籍是巨大的力量?!薄皶侨祟愡M步的階梯?!边@是高爾基的一句名言。不管怎么說,這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現了書對人類的重要性。的確,書對人類真是太重要了。沉淪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熱愛生活,心里充滿仇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無比關心他人,心胸狹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心胸無比寬廣。作為我們小學生,更應多讀些有益的書籍,這樣不但可以讓我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寫作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
高爾基說過:“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對,書籍是知識的源頭,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書籍,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改造靈魂的工具,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讀書,能使人愉快,使人聰明,鼓舞人的思想感情去愛人類,愛和平。
書是有價的,但又是無價的。世上的書那么多,價錢從幾元到幾千元,各不相同,可它們內存的知識是無價的天價難及的。書對人類的影響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了。
為了歷史的前進,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渴求知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生產力。只有知識才能構成巨大的財富源泉,既使土地獲得豐收,又使文化繁榮昌盛。
努力讀書吧,它是知識的源泉。好讀書的人們,讓我們一起讀好書吧!
暑假讀書感悟心得2
利用暑假時間,找到一本書來看,就是《會說話,你就贏了》。該書使用一些現實中的小故事來講述對于不同人不同環(huán)境說什么樣的話才得體、到位。這本書里面有一章內容我印象深刻,這里面有句話:我們沒辦法約束別人,但是能管好自己的嘴。
俗話說:皮膚上的傷口,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愈合。而傷人的話一旦說出口,就會永遠留下疤痕。想想有時候說話,也是不經過大腦思考就說出來了,也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該內容是以影視界巨星周潤發(fā)在成名前做洗車工,受到語言侮辱后努力奮斗為例,所以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人,諷刺挖苦的表達方式都要謹慎使用。想一想,如果你讓別人當眾丟臉,別人又怎么會給你好看?恐怕輕則對你反唇相譏,重則大打出手,最后必然得不償失。那么要從根本上杜絕“出口傷人”的情況發(fā)生,建議從兩點做起:
第一、不要讓情緒控制你的頭腦。
人都是感性動物,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但這并不能成為傷人的理由。感情用事,呈一時口舌之快的人,經常會傷到別人而不自知,有時甚至會讓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因此,無論何時,都要保持理性和冷靜,做情緒的主人。
第二、不要說貶低別人,傷人自尊的話。
貶低別人,傷人自尊的話,無論何時,都不要從你的嘴里說出來。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這是人們進行交流的底線,這個底線一旦被打破,關系就會破裂,難以修復。
身為教師的我們也是,在與學生交流的時候,都不要說傷人自尊的話。
暑假讀書感悟心得3
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yè)智慧。讀書是課改的需要。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尖銳而有力的挑戰(zhàn)。新課程不再像傳統課程那樣統一機械、墨守成規(guī),很少變通,而是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價值取向,決定了教學目標和結果的不確定性;個別化教學決定了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綜合性的加大決定了教學內容的不確定;師生共同探討新知決定了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師作為課程具有的自主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不確定性;……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個嫻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學設計者、決策者、支配者、智者、專業(yè)知識的發(fā)展者和創(chuàng)造者。
不讀書,就不知道當今教育觀念變化之大,教育形勢發(fā)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學觀念落后到什么地步,自己過去的教學是多么可悲、可笑。只要一讀,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心里就會敞亮多了。
要讀教育改革的理論,讀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經驗總結,讀哲學,讀文學,讀歷史,讀科學……在與大師、優(yōu)秀教師的對話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將讀與思,讀與教,讀與研等結合起來。
書讀多了,認識提高了,實踐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學閃耀著睿智的光彩,充滿著創(chuàng)造的神奇。教育需要知識淵博的教師,教育要培養(yǎng)出智慧的人材,而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智慧的學生。
讓書的精髓融入我們的生活、融入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之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彩、富有活力,那就讓我們多讀書吧!
暑假讀書感悟心得4
從教將近十年,一直在思考怎樣“教好”數學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的數學課,伏案回眸,發(fā)現我是一種“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要”的狀態(tài),總想把會的都教給學生,讓學生什么都學會,最后發(fā)現:這種“一廂情愿”的學習狀態(tài)不僅沒讓學生學的很好,而且老師和學生都很累。
今年暑假,拜讀了俞正強老師寫的《種子課》這本書,特別是書中的一句話“蒔也若子置也若棄”,讓我思緒良多,感觸頗深?!吧P也若子置也若棄”源于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他用“蒔也若子置也若棄”來描述樹的態(tài)度。俞老師在書中很形象的這樣描述:如果將某一知識系統作為一棵樹,這棵樹的生長過程表現為若干節(jié)“課”,那么,一定有一些課需要蒔也若子,充分理透脈絡;一定有一些課可以置也若棄,讓學生充分自主?!吧P也若子”的課,通常處于起點或節(jié)點,謂之“種子課”?!爸靡踩魲墶钡恼n,通常處于點與點之間,謂之“生長課”。
俞老師的這段話寓意深刻,愈品愈感其厚重,愈品愈明晰。之前的一些困惑也都豁然開朗,是啊,學好“種子課”,后面才會有“生長的力量”,而不是沒有生長的重復。比如《厘米的認識》就是一節(jié)“種子課”,這節(jié)種子課就是可供遷移、可供生長的關鍵課。它的意義在于將數學知識植根于學生的經驗之中,這樣,學生的所有經驗就會支撐種子的芽進行生長。因此,種子課的特點是深耕細作,不怕花時間。只有把這樣的“種子課”上好了,后面的《分米的認識》、《米和毫米的認識》這些“生長課”才有生長的力量,才能更“放心”地放手給孩子。當然課堂上的40分鐘肯定是不夠的,但俗話說的好:“磨刀不誤砍柴功?!钡赌ネ噶耍斎皇琴M時一些,但后面就會省時間了。
其實,我們的學生本身便是一顆來自天地的種子,無論是否愿意,都會生長。既然是種子,那么,就不是白紙任意涂鴉了,就像華應龍老師所說“學生不是工業(yè)、是農業(yè)”,需要施肥、等待、守望。是啊,學生是帶著能量、帶著春夏秋冬的記憶、帶著生長的使命而來,需要我們去體會、去感悟、去尊重、去喚醒。
暑假讀書感悟心得5
有幸拜讀安德烈·焦爾當《學習的本質》,初次閱讀便如獲至寶,一口氣看了數小時,停不下來。作者根據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將本書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怎么學習?為什么學習?第二部分、關于學習的新研究;第三部分、學習和文化機構的轉變。這三個部分相互滲透又彼此獨立,使讀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首先,作者強調了“學習者”這一概念,并強調了“學習是學習者在學習”這一理念。通常作為教師而言,我們認為要想學生好好學習,就應該先好好教課,甚至理解為只有好好教課,學生才能好好學習。然而,這一點是不準確的,因為我們忽略的學習這一主觀行為的執(zhí)行者——學習者,只有學習者個人才能學習,別人不能取而代之。而作為大家共識的一點——教和學之間并無直接關系,也可以很好的證明這一觀點。
學生不可能完全吸收老師所教授的所有東西,換句話說,即教不是學。而當教學如果僅僅被當作一種簡單的知識傳遞時,它便不能引發(fā)學習,甚至還會妨礙學習。一系列關于學習的錯誤想法限制、束縛了教學實踐和文化實踐,它們使人們走上了歪路,甚至教師自身也未能避免,很多時候,我們把“教”和“告訴”混為一談。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學生脫節(jié)的問題,老師在備課過程中把他認為過難的知識砍掉,把能夠證明他所要傳達的信息的論據收集起來,從而完成意義的煉制。為了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在無意中讓學習者失去了學習中有教學意義的方面之一。此外,隨傳遞模式的嚴格執(zhí)行使學習者逐漸失去了批判思維,而批判思維是學習的動力,而且這種模式還會扼殺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適應能力。學習者最后會變得滿足于被動接受,不再對任何事負責。
因此,對學習者的先有概念的考慮必須稱為一切教育計劃的出發(fā)點。
其次,本書在介紹了要學習的重要性后,又進而提出應該怎樣學。三種傳統主流思想認為:第一種是把學習描述為一種簡單、機械的記錄,知識的獲取通過一個隨時待命的、空白的、始終專注的大腦來進行,學習被看做知識傳遞的直接結果;第二種是建立在訓練的基礎上,進而形成一種原則——學習者在這一傳統下所要做的實際上就是形成條件反射;第三種是所謂的“建構”教學法。它從個體自發(fā)的需求和“天然”的興趣出發(fā),提倡思想的自由表達、應變、自主發(fā)現和探索。個體不再滿足于接受原始信息,要對其進行研究和選擇。
從此,“傳統”教育進入了一條始終沒有改變過的軌道,只要是學習者的感官處于接收狀態(tài),他就可以學習。教師的職責被定位為盡可能清晰地、循序漸進地進行講述。如果學習者理解不了,那就是他不用心甚至是他“懶惰”的表現。因此,所謂的接受者不僅沒有學到東西,而且感到灰心喪氣,和知識背道而馳在歐洲和美國進行的所有評估都證實了這一點。又一個過去存在且現在仍在繼續(xù)的錯誤,是認為學習者思維結構的運件和磁帶是一樣的。然而學習者永遠不可能記住刺激物本身,被記錄的刺激物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的思想。學習者對于自己要做什么有自己的想法,在他聽到的話里,他只會記住對他而言有意義的東西。
再者,本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部分——學校和文化機構的轉變,未來的教師職業(yè)應該是怎樣的?怎樣的教育方法才是最適合的?顯然,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散播知識,我們已經看到授遞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促進對質和意義獲取。但是,正如之前所說,學習者只有依靠自己才能進行學習,沒有人能替另一個人完成學習,只有學習者自己才能賦予學習以意義。不過如果沒有他者的參與,學習者也無法學習,即使自學者也是如此。人們必須借助他者——或是因為他者——才能學習,有時則是為了反對他者而學習。這里的他者是各式各樣的:可能是偶然遇到的一個人,一個不經意間啟發(fā)了你的陌生人;或者是一個專業(yè)人士,給學習者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促進其學習的機制。在上述情景中,教師都可以有一席之位。
在我們對學習的認識中,教師的職業(yè)性質改變了。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掌握者,根據事先計劃好的進度傳授知識的某些方面,而是變成了知識和學生之間的“中間人”,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被貶低了。相反,“中間人”促進、豐富、創(chuàng)造者學習的條件。知識從來不是即使獲得的,它是長期的文化煉制的產物,人們?yōu)榇烁冻隽撕芏嗟呐?。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最棘手的任務是要成為學習的啟動者,教師要通過自己提出的問題、做出的反應或是提議的活動,引起學生的好奇和驚訝。老師講了多少話不重要,他的傾聽和在場激勵、促進著學生的表達,他的干預幫助學生發(fā)現錯誤和局限。因此教師是提出問題的人,而不是操控著,他不應該只顧著把學生引向自己的教學計劃、闡釋或教學進程,而是必須尊重學生的自由,然他們找到自己的道路和自主權。教師扮演著喚醒者的角色,不應等待學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再促進他們學習。教師可以確保提問、煉制、參與和意識覺醒的時間。他是可以確保一個共學習者與環(huán)境、教育情境互動的空間,促進交流與對質。
最后,我們要考慮的是一種整合教育。學習應該成為不同媒介整合的場所。它應該優(yōu)先在學習過程的上游發(fā)揮作用。在整合教育中,學習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或者維持他的學習動機,讓他的計劃更加成熟。在知識煉制過程中,教師團隊可以提供工具和組織性概念以聚合各類信息。各類媒介可使信息的獲取更加便利,教師可以從中汲取材料用于教學,擺脫重復性任務,學生可以從中找到更豐富的材料。在學習的后續(xù)階段,學校也可以發(fā)揮作用,它可以變成學生進行摸索的地方——學生可以在這里犯錯,這里沒有社會風險,因為人們安排了各種條件用以促進學習,這對摸索至關重要。
學校甚至可以成為研究有益于社會的問題或者解釋公民問題的場所。學校仍然是人們?yōu)槿松鰷蕚涞膱鏊?,今天的“做好準備”意味著不再害怕改變,甚至是對改變有所預期。當今世界,變化已成為一種常態(tài),學校尤其應該是一個人們發(fā)現、探討世界變化的地方,學生可以自己想象各種解決途徑。
暑假讀書感悟心得相關文章:
★ 暑假讀書心得感悟
★ 暑期讀書心得體會
★ 暑假讀書心得體會
暑假讀書感悟心得
上一篇:2021暑假讀書感想心得范文
下一篇:2021暑假讀書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