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文化內(nèi)涵
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文化內(nèi)涵
“孝”,是人類一種最古老、最樸素、也最偉大的情感。這種情感,在古代宗法觀念極強的中國,得到了充分擴展,其內(nèi)涵也尤為復(fù)雜。作為系統(tǒng)化的倫理規(guī)范和普遍的倫理模式的孝道,是經(jīng)過儒家的大力倡導才開始興盛的。所以傳統(tǒng)孝道通常也被認為是儒家倫理。以儒家倫理為基礎(chǔ)的傳統(tǒng)孝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內(nèi)涵。
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文化內(nèi)涵
1.守身
儒家把守身看得非常重要。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事親,事之本也,守身,守之本也。”(見《孟子·離婁上》)
第一,身體受之父母?!缎⒔?jīng)》記載:“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世上每一個人都是父母所生,其生命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因此,保全身體,珍惜生命,是行孝盡孝的起始,是最基本的孝。同時,父母也把子女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作為兒女就必須保重身體,尊重生命,不然就傷害了父母。
第二,身體是行孝的首要條件?!缎⒔?jīng)·圣治章》記載:“天地之性,人為貴。”《大戴禮記·曾子大孝》中,曾子說:“天之所生,地之所養(yǎng),人為大矣。”天地之間的一切生命,人是最寶貴的,珍惜生命是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要想行孝、盡孝,前提是必須具有健全的身體。保護好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使之不要受到損壞或傷害,否則,就失去了盡孝的資本。
2.養(yǎng)親
養(yǎng)親就是贍養(yǎng)父母?!稄V雅》記載:“孝,畜也”;又說:“畜,養(yǎng)也”。由此可見,孝有奉養(yǎng)之意。物質(zhì)需求是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滿足父母的物質(zhì)需求是子女基本的、也是最起碼的責任和義務(wù)。如果子女連父母都不供養(yǎng),那就談不上“孝”。“養(yǎng)”作為最基本、最起碼、最低層次的道德行為,在諸多著作中多有記載?!秴问洗呵?middot;孝行》記載:“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養(yǎng)。”《大戴禮記·曾子大孝》記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鹽鐵論·孝養(yǎng)》記載:“上孝養(yǎng)志,其次養(yǎng)色,其次養(yǎng)體。”
3.敬親
孝并不單純是指贍養(yǎng)行為,更重要的它是一種情感,一種根源于血緣關(guān)系的自然親情??鬃诱J為,如果對父母只有物質(zhì)上的奉養(yǎng),而沒有精神上的慰藉孝敬,那與飼養(yǎng)牲畜沒有什么區(qū)別。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孔子不僅把“敬親”作為區(qū)別孝與不孝的分水嶺, 而且還把它作為區(qū)別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他說:“小人皆能養(yǎng)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禮記·坊記》)所謂“敬”,是指出于自然親情基礎(chǔ)上的敬愛之心。這是“人猿相揖別”的開始,同時又意味著后天知識學習與道德踐履的正當性。所以曾子說:“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大戴禮記·曾子立孝》)總而言之,對父母要盡力做到敬愛和尊重。
4.樂親
幸??鞓肥侨松非蟮哪繕?。能使父母感到幸??鞓?,才是孝的追求。孔子把悅親與敬親看作一樣,也是判斷孝與不孝的標準。他說:“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禮記·檀弓下》)哪怕每天喝豆?jié){飲清水,只要能使父母天天心情歡樂,這就是孝。漢劉熙《釋名·言語篇》說:“孝,好也;愛好父母,如所說(悅)好也。”孝就是喜愛父母,使父母安樂?!缎⒔?jīng)·紀孝行章》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鄭注:“竭歡心以事其親。”曾子說:“孝子養(yǎng)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內(nèi)則》)作為子女要摒棄自私與冷漠,學會善解親意,懂得體貼關(guān)懷父母,不僅要尊愛恭敬父母,還要讓父母心情愉快,從精神上慰藉孝敬父母,時時處處為父母營造出溫馨的氣氛,讓父母在歡樂中生活,安度晚年。
5.順親
順親,就是順應(yīng)父母,不違背父母的意志?!抖Y記·祭統(tǒng)》說:“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謂畜。”順親,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無違”,不違背父母一切合乎禮的意愿。
順親并不是在什么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父母,也就是說,順親是有條件的,要符合禮、道、德的規(guī)定。《論語·為政》中,孔子說:“事之以禮。”即要按禮服事父母。如果“從命”危及父母的生命安全,如果“從命”使父母受到了恥辱,如果“從命”使父母變成了沒有道德的禽獸,就絕對不能順從。儒家強調(diào)“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以“道、義”作為“忠孝”的標準,這才是“人之大行也”。
6.諫親
人無完人,當父母的也會犯錯誤。面對父母的不義或不法行為,做子女的應(yīng)該怎么辦?第一“從義不從父”,不能盲目順從,不能跟著做不仁不義的事;第二也不能讓父母繼續(xù)錯下去,應(yīng)該進行諍諫勸止,使其改過從善??鬃釉凇缎⒔?jīng)·諫爭章》中明確反對將孝理解為唯父命是從??鬃诱J為,對父親的不義行為必須要進行諍諫勸止,這樣才能使他不做違禮的不義的事情;如果兒子盲目服從父親,就是不孝之子。曾子也明確提出:“父母之行,……若不中道則諫。”孟子也曾說:“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因此,父母有過,進行勸諫,非但合乎孝道,而且是孝子應(yīng)盡的義務(wù)。
7.憂親
任何人都有衰老的時候,人老了就會體弱多病,這是自然規(guī)律。作為子女就要把父母掛在心上,為他們的生活和健康而擔憂。正如孔子所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既要為父母得享高壽而歡喜,又要為他們?nèi)諠u老邁而憂慮?!墩撜Z·為政》記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在給父母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要特別恭敬小心,進行精心照顧?!抖男ⅰ酚洕h文帝劉恒,在母親生病臥床中,常常夜不闔目、衣不解帶,精心照料,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才放心讓服用,因此他仁孝之名,聞于天下。父母重病的時候,除非極為特殊的情況,兒女們一定要輪流守候在父母的身旁,多給一些心理上的安慰。父母在臨終前,兒女們要多給一些臨終關(guān)懷,應(yīng)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讓他們平和地帶著微笑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
8.葬親
世界上所有的人死了,都要安葬,只是葬的方式不同罷了。人從自然中來,最后回歸到自然中去,這是符合邏輯的。通過一定方式把親人安葬,是人類良知、理性的表現(xiàn)。儒家十分重視喪葬,把喪葬列為行政的四件大事(民、食、喪、祭)之一??鬃诱J為孝的全過程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禮記·祭統(tǒng)》說:“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 生則養(yǎng),沒則喪,喪畢則祭。”這三條做到才是孝子。孟子進一步強調(diào):“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唯送死可以當大事。”(《孟子·離婁下》)
9.祭親
祭親就是祭祖。祭祖是向祖先致敬和獻禮的儀式。原始時代,人們認為祖先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祭祀祖先求福消災(zāi),并表達尊敬和懷念之情。中國人自古有祭祖的傳統(tǒng)。按竹書紀年所記:“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仗而廟祀之。”這是祭祖的最早記載,商周得到大發(fā)展,延續(xù)至今。儒家把祭祖作為孝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認為子女對父母的孝,不僅要在生前情感和態(tài)度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與愛戴,而且要在死后對父母表示虔誠的追念與祭祀,這是孔子孝道觀的更高的道德要求。
10.承志
子承父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內(nèi)容之一。“孝”字的本意是繼承先輩之志,《尚書·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孔安國傳》記載:“繼先祖之志為孝”,孔穎達疏:“追行孝道於前世文德之人”,前世文德之人就是指的祖先?!抖Y記·中庸》中,孔子說:“夫孝也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就是要繼承和發(fā)揚先人美好的志向和事業(yè),延續(xù)先人美好的精神和行動,以建功立業(yè)。
孝道一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根
《孝經(jīng)》有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先王有一個治理天下的好方法,它能讓人與人之間和睦和諧,互相關(guān)愛,上級下級、長輩晚輩不會埋怨——它就是孝道。
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孝經(jīng)》中,孔夫子問曾子,對先王的「至德要道,汝知之乎」,你知道嗎?曾子馬上從座位上站起來說:學生智慧不夠,請老師開示。這個時候夫子就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管是世間、出世間的道德學問的成就,都要奠基在這個根本上,人找到根本,問題就解決了?!妇觿?wù)本,本立而道生」,這個根基扎牢了,自自然然吸收天地的養(yǎng)分。一個人孝心起來了,他的仁愛心是水到渠成;我們的愛心提不起來,就是這個源頭活水沒有找到。當我們讀到「德之本也」,教育要從這里開始,找到了根本,非常的歡喜。
孝道起了,一個人能自強不息;孝道起了,他能同理心的去愛護他人,他人都是別人的父母,也是別人的孩子?!兑捉?jīng)》有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咕拖翊蟮匾粯樱f物在上面生長,它都盡心盡力給萬物以營養(yǎng),給予呵護。相同的,人真的有孝心,面對一切的人,都會把他當親人一樣的愛護,那種厚德就出來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就是這個「孝」字。
二、父子有親
孝,「老」下面是「子」,代表父母、祖先念念為下一代著想;上面是「老」,好像孩子背著父母,這是報恩。所以,奉養(yǎng)父母是每一個孩子自然天性的流露。
我們老祖宗就是從「父子有親」來教導孩子。為什么幾千年來,這么多人接受古圣先賢的教誨、學問都很有成就?因為老祖宗的教育是順著天性的教育,人只要接觸就能接受。老祖宗通達人性,知道人本有的孝心、善心,很自然的就能把它喚醒。而且孩子一出生就是看見父母,接觸最多的也是父母。讓「父子有親」的天性終生保持,這是我們推展傳統(tǒng)文化的第一個目標。
大家想象一下,一個六十幾歲的老人,看到他八十幾歲的父母,然后叫爸爸、媽媽的那個表情、神態(tài),跟三歲的孩子跑過去抱他爸爸、媽媽一樣,這個人幸福不幸福?再去想一想七十多歲的老萊子,在那里逗他父母開心。那是天性,一生都保持,心里面一點習染都沒有,一點怨氣都沒有,一點情緒都沒有,純是一種天性的流露。一個人心里面還有父母的不是,他即使再有錢、再有地位,也已經(jīng)跟幸福、快樂絕緣了。
一些青少年忤逆不孝,一些成人看了很生氣。一個人從天性變得忤逆,請問他的心要扭曲多少次?他也很可憐。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連父母都恨的時候,這個人是苦得不能再苦了。你不能跟他對立,不能責怪他,你感覺到他的苦,可能一句話就把他堅硬的心給化開了。慢慢的用孝道引導他,讓他把那些錯誤的思想放下來,這個是教育的功能。
三、忠孝傳家
為什么我們幾千年的文化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因為一個人處事待人的態(tài)度,是從家庭當中形成的。大家感受一下,這「孝悌」二字很微妙。在家是對父母、對兄長;到學校是對師父、對師兄、對師弟;到社會,不管學哪一門技能,到哪一個行業(yè),跟隨著師父學,對待師父就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樣恭敬,跟著師父一起學這門技能的,那也是師兄弟。孝悌二字,延伸到學校、延伸到社會,都是一個家道的延續(xù)。人真正能孝悌存心,他走到哪里,真的都能把所有的朋友當兄弟看,「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對他有恩的領(lǐng)導、長者,他像對自家的長輩、父母一樣的回報恩德。
四、百善孝為先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開了,百善都開,孝是德之根本。教育一定要從孝開始教。找到根本,德行才長得起來。
當一個孩子有孝心的時候,他很多行為就會起很大的變化。比方說《弟子規(guī)》說:「父母呼,應(yīng)勿緩」,有孝心的孩子不可能對父母講話很沖。當一個人對父母講話都懂得恭敬,這個態(tài)度一內(nèi)化,以后面對長輩講話也會恭敬?!兜茏右?guī)》說:「冬則溫,夏則凊」,有孝心的孩子懂得要去關(guān)懷、體恤父母,他這種心慢慢內(nèi)化,又能夠轉(zhuǎn)移到對其他的長者,甚至于他所有的親人。所以孩子的關(guān)懷心、孩子的細心從哪里開始?從對父母的這分孝心開始。然后對他自己的身體他也會愛護,因為他有孝心,怕父母擔憂,「身有傷,貽親憂」。
我們有一個孩子感冒了,他在日記上寫道:「今天我感冒了,我很難過。不是因為我感冒很痛苦,而是我感冒了是不孝,因為『身有傷,貽親憂』?!褂行⑿牡暮⒆硬粫B(yǎng)成很多摧殘自己身體的壞習慣,他會自愛,他會自重。「德有傷,貽親羞」,孩子有這分孝心,他會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絕對不能讓父母丟臉。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德目中的其他德行,也是從孝道延伸出來的。一個人在家庭當中形成的德行,是一個人做人的根基所在。我們看父子關(guān)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是把孝心自然的轉(zhuǎn)變成忠心,「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到學校去讀書,老師叫「師父」,同學叫「師兄」、「師弟」。
比如「悌」,友愛兄弟姐妹。《弟子規(guī)》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忠」,忠心。一個人對父母都不忠誠,他怎么對別人忠誠?所以「入則孝」說:「親所好,力為具。」忠誠就從這里出來。
「信」,誠信,這也是從對父母的誠信來的?!父改该?,行勿懶」,答應(yīng)父母的事情趕緊去做。留名青史的圣哲人有一個原動力,就是對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對祖宗的忠信。
禮義廉恥是人生的枝干?!付Y」,當然也是對父母的恭敬開始的?!父改负簦瑧?yīng)勿緩」、「出必告,反必面」、「長者先,幼者后」,從對父母的恭敬,自然養(yǎng)成了一個禮的態(tài)度。「義」,《弟子規(guī)》里面講:「事死者,如事生」,那種情義,父母離開了都沒有減少,也是從孝道來的。「廉」,「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笎u」,人羞恥心的源頭在哪里?我們小時候最怕哪句話?「真沒家教!」別人一講,好像很難受,趕緊收斂?!傅掠袀O親羞」,怕讓父母蒙羞,這是一個人羞恥心的源頭。
仁愛和平是花果?!溉省梗O(shè)身處地,「冬則溫,夏則凊」,體恤得很細微?!笎邸?,「親有疾,藥先嘗」?!负汀梗糕嵘?,柔吾聲」,要心平氣和去勸。要勸到什么程度?勸到「號泣隨,撻無怨」,連父母打他、罵他,他都能心平氣和,不跟父母計較,不生一點怨恨,這個人一生的修養(yǎng)才能到「平」。他不記恨父母,只記父母的好,只想著怎么做才能真正勸誡父母,這個人才有和、平的修養(yǎng)。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既張,國乃復(fù)興,「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所以,推行禮義廉恥是治國,一個團體一定要有禮義廉恥才能維系。仁愛和平的精神,可以讓天下相互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不是遙不可及的,我們每一個人努力去修養(yǎng)德行都能做到。
現(xiàn)在看起來社會問題頻傳,但只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德目都在人的心中,還有哪個問題不能解決?有孝悌了,哪來的家庭沖突?有忠信了,哪來的跳槽、哪來的不講信用?有禮了,就不沖突,互相尊重。有義了,人就有情義、恩義,哪有現(xiàn)在離婚率這么高的現(xiàn)象?有廉恥了,哪有人再貪污?有仁愛和平了,那就是互相愛護、互相尊重的和諧社會。
所以,要實現(xiàn)理想的社會目標,一定要從孝道入手。一個企業(yè)肯去做,也能「上下無怨,民用和睦」。誰最有福氣?肯聽圣人、肯聽老祖宗的教導,去落實在自己的家庭、企業(yè)、團體,這個人最有福氣,因為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經(jīng)營人生。所以,我們得要從根本上去努力,不能好高騖遠。
我們這個時代特別強調(diào)民族團結(jié),但如果沒有孝悌忠信的德行,怎么團結(jié)?這么好的理念,一定要通過教育,通過德行的教化才能達到,不然都是口號。我們強調(diào)民族的大團結(jié),一定要從孝養(yǎng)父母、友愛兄弟,愛自己的家族開始。
五、舉孝廉
現(xiàn)在社會特別強調(diào)民主、民權(quán),但是假如沒有接受禮義廉恥的教化,選出來的人無禮,都謀自己的私利,沒有道義,沒有禮義,沒有廉恥,結(jié)果會怎么樣?
古代從漢武帝時期就強調(diào)人才兩個審核標準,舉孝廉。這是太有智慧了!孝是德行,這是做人的基礎(chǔ);廉,能清廉,就不貪污,這是做事的基礎(chǔ)。廉潔了,整個政治風氣就好。舉孝廉承傳了兩千年沒有變過,而且朝廷審核官員政績,第一個就是舉了多少孝廉、多少人才。這個考核標準太重要,讓所有為官者都知道,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選拔人才、為國舉才。有人才,才能繼續(xù)照顧、教化老百姓,這個機制在民主社會容易被忽略,但這個影響很深遠。栽培人才不是一、二年辦得到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抓到德行才是本,有德,制度才能用得好;沒有德,都拿著制度在玩弄,謀自己的私利去了。所以,知道「舉孝廉」,人民投票就會去調(diào)查候選人孝不孝順、廉不廉潔。這樣才能選出好人,才能辦好政治,為政在人。所以,人沒有判斷力,不只毀了自己的人生,可能連國家的前途都會毀掉。
古人是怎樣表達孝心的?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百善孝為先”的傳統(tǒng),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表達孝心的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有哪些關(guān)于孝心的的典故,并把這種傳統(tǒng)美德繼承和發(fā)揚光大。
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五帝之一,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2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重“孝道”。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跋山涉水到百里之外去為父母背米。雙親去世之后,子路到了楚國,憑借自己的努力,一躍為貴族,可以享受“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的生活??伤3涯铍p親,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呀!孔子安慰他:“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3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xiàn)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y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4 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5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jīng)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zāi),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zāi)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