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好段落
名家的散文常常帶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下面請欣賞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耐粼魃⑽暮枚温洹?/p>
汪曾祺散文好段落經(jīng)典
1) 我一直都錯怪 是你帶走了一切 其實一切本來就會離開 只有你如約而來。 無聊是對欲望的欲望。 我的孤獨認識你的孤獨
2) 西瓜以繩絡懸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3)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4) 真的是很當心很當心,很不舍很不舍,一件衣服和人的陪伴,沒有一件衣服可以穿到老,沒有一個人可以好到盡頭,有時候會很絕望地這么想,于是,在“愿得一人心,白頭不相離。”這樣的字句里,感動。 我能看到你,我們還在彼此倆倆注視,我們彼此好好的,這是何其溫暖的事。
5) 如果說一種從來沒有人說過的話,別人就沒法懂。
6) 一個作家的語言表現(xiàn)了作家的全部文化素養(yǎng)。作家應該多讀書。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對的。
7) 文學作品的語言和口語最大的不同是精煉。
8) 說小說的語言是視覺語言,不是說它沒有聲音。
9) 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只記花開不記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風中。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10) 豆腐點得比較老的,為北豆腐。 點得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為豆腐腦。比豆腐腦稍老一點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腦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壓緊成型,是豆腐干。卷在白布層中壓成大張的薄片,是豆腐片。東北叫干豆腐。壓得緊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頁或千張。 豆?jié){鍋的表面凝結(jié)的一層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鄉(xiāng)則簡單地叫做皮子。
11) 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
12) 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13) 如果平日留心,積學有素,就會如有源之水,觸處成文。否則就會下筆枯窘,想要用一個詞句,一時卻找它不出。 語言是要磨練,要學的。
14) 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15) 在黑白里溫柔地愛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曾經(jīng)知已再無悔,已共春風何必哀。 虔誠地呼喚風。那一刻,人與天有種神秘又真誠的交流。光才是現(xiàn)實世界,而樹木不過是用來反映和折射光線的間隔物.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擔當,有充分單純的心去信仰。
16) 我以為語言具有內(nèi)容性,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
17) 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zhì)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
18) 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
19) 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20) 包世臣論王羲之的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
21) 語言像樹,枝干內(nèi)部液汁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
22) 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23) 語言本身是一個文化現(xiàn)象,任何語言的后面都有深淺不同的文化的積淀。
24) 你看一篇小說,要測定一個作家文化素養(yǎng)的高低,首先是看他的語言怎么樣,他在語言上是不是讓人感覺到有比較豐富的文化積淀。
25) 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讀中國的古典作品,我說句不大恭敬的話,他的作品為什么語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積淀太少,幾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話。作家不讀書是不行的。
26) 我覺得研究語言首先應從字句入手,遣詞造句,更重要的是研究字與字之間的關系,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段與段之間的關系。
27) 好的語言是不能拆開的,拆開了它就沒有生命了。
28) 世界上很多的大作家認為語言的惟一的標準就是準確。伏爾泰說過,契訶夫也說過,他們說一句話只有一個最好的說法。
29) 有的語言,如果知道它的來歷,便會產(chǎn)生聯(lián)想,使這一句話有更豐富的意義。比如毛主席的詩:“落花時節(jié)讀華章”,如果不知出處, “落花時節(jié)”,就只是落花的時節(jié)。如果讀過杜甫的詩: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就會知道 “落花時節(jié)”就包含著久別重逢的意思,就可產(chǎn)生聯(lián)想。
30) 《沙家浜》里有兩句唱詞:“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是從蘇東坡的詩“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脫胎出來的。
汪曾祺散文好段落精選
1) 我們許多的語言,自覺或不自覺地,都是從前人的語言中脫胎而出的。如果平日留心,積學有素,就會如有源之水,觸處成文。否則就會下筆枯窘,想要用一個詞句,一時卻找它不出。
2) 韓愈認為,中國語言在準確之外還有一個具體的標準:”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這”言之短長”,我認為韓愈說了個最老實的話。
3) 語言耍來耍去的奧妙,還不是長句子跟短句子怎么搭配?有人說我的小說都是用的短句子,其實我有時也用長句子。就看這個長句子和短句子怎么安排?
4) “聲之高下”是中國語言的特點,即聲調(diào),平上去入,北方話就是陰陽上去。
5) 我認為中國語言有兩大特點是外國語言所沒有的:一個是對仗,一個就是四聲。
6) 外國人講話沒有平上去入四聲,大體上相當于中國的兩個調(diào),上聲和去聲。
7) 外國語不像中國語,陰平調(diào)那么高,去聲調(diào)那么低。很多國家都沒有這種語言。
8) 你聽日本話,特別是中國電影里拍的日本人講話,聲調(diào)都是平的,我覺得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大注意語言的音樂美,語言的音樂美跟“聲之高下”是很有關系的。
9) “聲之高下”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前有浮聲,后有切響”,最基本的東西就是平聲和仄聲交替使用。你要是不注意,那就很難聽了。
10) 語言學上有個詞叫語感,語言感覺,語言好就是這個作家的語感好;語言不好,這個作家的語感也不好。
11) 一般都把語言看作只是表現(xiàn)形式。語言不僅是形式,也是內(nèi)容。
12) 語言和內(nèi)容(思想)是同時存在,不可剝離的。語言不只是載體,是本體。
13) 斯大林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的現(xiàn)實,我以為是對的。思想和語言之間并沒有中介。
14) 世界上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也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
15) 讀者讀一篇小說,首先被感染的是語言。我們不能說這張畫畫得不錯,就是色彩和線條差一點;這支曲子不錯,就是旋律和節(jié)奏差一點。我們也不能說這篇小說寫得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這句話是不能成立的。
16) 可是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評論。語言不好,小說必然不好。
17) 語言的粗俗就是思想的粗俗,語言的鄙陋就是內(nèi)容的鄙陋。想得好,才寫得好。
18) 聞一多先生在《莊子》一文中說過:”他的文字不僅是表現(xiàn)思想的工具!似乎也是一種目的。”我把它發(fā)展了一下:寫小說就是寫語言。
19) 語言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語言的后面都有文化的積淀。
20) 古人說:”無一字無來歷”。其實我們所用的語言都是有來歷的,都是繼承了古人的語言,或發(fā)展變化了古人的語言。
21) 前已說過,人的感覺是相通的。聲音美是語言美的很重要的因素。
22) 中國語言.因為有“調(diào)”,即“四聲”,所以特別富于音樂性。
23) 一個搞文字的人,不能不講一點聲音之道。“前有浮聲,則后有切響”,沈約把語言聲音的規(guī)律概括得很扼要。
24) 簡單地說,就是平仄聲要交錯使用。一句話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一順邊,是很難聽的。
25) 我們現(xiàn)在寫作時所用的語言,絕大部分是前人已經(jīng)用過,在文章里寫過的。
26) 語言是要磨練,要學的。
27) 怎樣學習語言?----隨時隨地。首先是向群眾學習。
28) 只要你留心,在大街上,在電車上,從人們的談話中,從廣告招貼上,你每天都能學到幾句很好的語言。
29) 語言學中有一個術語,叫做“語感”。作家要鍛煉自己對于語言的感覺。
30) 使用語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軟熟,筋道,有勁兒。
31) 水和面粉本來是兩不相干的,多揉揉,水和面的分子就發(fā)生了變化。寫作也是這樣,下筆之前,要把語言在手里反復摶弄。
32)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33) 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
34) 為什么現(xiàn)在會有點不能忍受文學作品的夸張?不過明明是隨感雜談就不能真誠一點嗎?果然是會抱怨別人身上自己的惡習啊…
35) 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
看了汪曾祺散文好段落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