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吃魚的養(yǎng)生功效介紹
魚是大家經常食用的一種補品,其營養(yǎng)價值極高,那么,入冬吃魚有哪些好處?下面小編整理了入冬吃魚的養(yǎng)生功效,一起來看看吧!
入冬吃魚的養(yǎng)生功效
魚體內含有豐富的DHA,它們在人體內主要是存在腦部、視網(wǎng)膜和神經中,DHA不僅能維持人的視網(wǎng)膜的正常功能,而且有利于人的智力系統(tǒng)的發(fā)育。因此,多吃魚會使人變得聰明哦。
魚肉中所含的脂肪大多事不飽和脂肪酸,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而消化吸收后的脂肪酸在血液中可以與血膽固醇相結合,把膽固醇從血管中帶走,從而降低體內膽固醇的含量,有利于身體健康。
經常吃魚可降低血脂。醫(yī)學實驗證明,在相同的血脂水平情況下,一段時間后吃魚的人較不經常吃魚的人能持續(xù)降低血脂水平,兩者血脂含量相差40%。
魚肉很容易被體內消化和吸收,魚肉中蛋白質的結構松軟、肌肉纖維結構比較短、水分含量較高,吸收利用率可高達96%。
2、鯽魚是適合入冬食用的魚類之一
俗話說“冬鯽夏鯉”,立冬以后,正值鯽魚產卵期,肉肥籽多,滋味鮮美。鯽魚可開胃健脾、利水消腫、滋養(yǎng)通乳等癥有直接或輔助療效。
鯽魚紅燒、干燒、清蒸、做湯均可,但尤以燉湯最為普遍。說到燉湯,鯽魚有3個好搭檔,那就是白蘿卜、豆腐和冬筍,用它們分別與鯽魚燉湯,不但味道鮮,而且營養(yǎng)好。
3、小黃魚是適合入冬食用的魚類之二
農歷十二月的小黃魚,肉質肥美,鮮嫩無比,入口即化。黃魚肉嫩味鮮少骨,自古有“瑣碎金鱗軟玉膏”之譽。中醫(yī)認為,黃魚有和胃止血、益腎補虛、健脾開胃、安神止痢、益氣填精之功效;對貧血、失眠、頭暈、食欲不振及婦女產后體虛有良好療效。
優(yōu)質的黃魚呈金黃色,有光澤,鱗片完整不易脫落,肉質堅實,富有彈性,眼球飽滿突出,角膜透明,魚鰓色澤鮮紅或紫紅,腮絲清晰。無異味。新鮮黃魚如果要儲存,先去除內臟和魚鱗,擦凈水分,放入保鮮袋,在冰箱冷藏室可保存2天。在冷凍室可長期保存。
入冬怎么選購魚
1、個頭挑“八分大”的。魚的個頭決定其口感和安全性。太小,魚還沒有長大成熟,肉質不夠鮮嫩,魚刺也會顯得格外多。太大,意味著魚的年齡老,肉質粗糙,體內可能積聚了不少有害物質。因此,買魚選個頭“八分大”左右的比較合適,例如,鯉魚和武昌魚以1斤半、鯽魚0.5斤~1斤、草魚4~5斤的為宜。
2、魚眼渾濁塌陷、魚鰓發(fā)灰的不買。選購“冰鮮魚”,應該先觀察其眼睛和鰓。新鮮魚眼球飽滿,角膜透明清亮,鰓絲清晰呈鮮紅色;次鮮魚眼球不飽滿,眼角膜起皺,稍變渾濁,有時眼內溢血發(fā)紅,鰓色變暗呈灰紅或灰紫色;腐敗魚眼球塌陷或干癟,角膜皺縮或有破裂,魚鰓呈褐色或灰白色。
入冬怎么吃魚香
1、去腥
除腥是做清蒸魚最關鍵的步驟之一。首先,原料最好選擇活魚,至少也是非常新鮮的冰鮮魚,并且一定要將魚腹內的黑膜刮干凈。其次,洗魚時最好選用溫水,其去腥效果要比涼水好。最后,在魚去鱗后用干面粉搓一下,放置片刻,再沖洗干凈。這樣處理不僅能除腥,還能最大程度地保證魚新鮮。
2、入味
魚洗凈后,先用刀呈45度角在魚身上切幾刀,深約兩厘米,每刀之間間隔5厘米左右。這樣不僅容易入味,也易于做熟。然后,在魚身正反面撒上少許鹽和料酒,用手抹開,腌制10分鐘,以便更好地入味。
3、火候
魚的重量應該控制在600克左右,這樣體積的魚在烹調時火候好把握,而且擺在魚盤中,看上去也美觀。與很多清蒸菜一樣,一定要在鍋內水開后,再將魚入鍋,否則蒸出來的魚口感不緊實,香氣也不足。一般600克左右的魚大火蒸7~8分鐘,蒸好后即可開鍋食用。
入冬吃補養(yǎng)生的誤區(qū)
地域不分“濫補”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huán)境各異,人們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季,西北地區(qū)與東南沿海地區(qū)的氣候迥然有別。專家提醒,千萬不要地域不分“濫補”。
冬季的西北、東北地區(qū)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味,如羊肉、狗肉、鹿肉等,補品中如人參酒、參茸酒等,強壯補身,御寒助陽確有作用。而長江以南地區(qū)雖已入冬,但氣溫較北方地區(qū)要溫和的多,進補宜清淡甘溫之味,如雞、鴨、鵝等。
老少不辨“蠻補”
由于人有男女之別和老少之異,因而在冬季“進補”之時,也不盡相同。如老年人生理機能減退,大多體質虛弱,所以適當適量“進補”可增強抵抗力,有利于身體健康。
然而,小兒生理機能旺盛,正常發(fā)育的健康兒童,或生病尚未痊愈的兒童,就不宜“進補”,尤其對一些甘溫、溫熱之物,如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麻雀卵等,只適宜于成年人,兒童即使體質弱,也應忌食或少食,反之則有損無益。
辨證不清“亂補”
某人長期睡眠不好,白天精神疲困,認為自己體質差,自服人參、西洋參、參芪大補膏,其量又大,結果出現(xiàn)興奮、煩躁,失眠更厲害了。專家指出,這是典型的“亂補”,非但無益,反而有害。為使冬季“進補”能更準確地達到預期效果,應根據(jù)人的不同體質和食物的屬性進行辨證施補。中醫(yī)按照食物的性味,可分為平補、溫補和清補等類。
無虛盲目“求補”
某老人家平時喜歡吃些補藥、補品,有一次感冒了,幾天都沒有胃口,自認為是身體虛弱,而自行吃了過量的高麗參,以致被送到醫(yī)院時目呆口張,面赤無神,四肢顫栗,氣息奄奄,幸虧救治及時,才能轉危為安。時下,由于媒體廣泛傳播,廣告中各種“補品”的神奇、靈驗功效的宣傳往往夸大其詞,人們基于求補心,出現(xiàn)了很多無“虛”求補者。
猜你喜歡:
5.冬天吃什么蔬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