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名人: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的智商很高,超出一般人很多,在普通人眼里,他們是神一般的存在。下面小編為你整理高智商名人,希望能幫到你。
高智商名人
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意志哲學家、數(shù)學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士多德。
在數(shù)學上,他和牛頓先后獨立發(fā)明了微積分。有人認為,萊布尼茨最大的貢獻不是發(fā)明微積分,而是發(fā)明了微積分中使用的數(shù)學符號,因為牛頓使用的符號被普遍認為比萊布尼茨的差。萊布尼茨還對二進制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在哲學上,萊布尼茨的最好主義(或譯樂觀主義)最為著名,他認為,“我們的宇宙,在某種意義上是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最好的一個”。他和笛卡爾、巴魯赫·斯賓諾莎被認為是十七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
萊布尼茨對物理學和技術的發(fā)展也做出了重大貢獻,并且提出了一些后來涉及廣泛——包括生物學、醫(yī)學、地質學、概率論、心理學、語言學和信息科學——的概念。萊布尼茨在政治學、法學、倫理學、神學、哲學、歷史學、語言學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萊布尼茨對如此繁多的學科方向的貢獻分散在各種學術期刊、成千上萬封信件、和未發(fā)表的手稿中,截止至2010年,萊布尼茨的所有作品還沒有收集完全。2007年,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圖書館暨下薩克森州州立圖書館的萊布尼茨手稿藏品被收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世界記憶項目。
由于萊布尼茨曾在漢諾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漢諾威去世,為了紀念他和他的學術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萊布尼茨360周年誕辰之際,漢諾威大學正式改名為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
早年生活
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意志哲學家、數(shù)學家。他的著書約四成為拉丁文、約三成為法文、約一成五為德文。萊布尼茨是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他本人是一名律師,經常往返于各大城鎮(zhèn),他許多的公式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他也自稱具有男爵的貴族身份。由于萊布尼茨曾在漢諾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漢諾威去世,為了紀念他和他的學術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萊布尼茨360周年誕辰之際,漢諾威大學正式改名為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
1646年7月1日萊布尼茨出生于神圣羅馬帝國的萊比錫,祖父三代人均曾在薩克森政府供職,父親是Friedrich Leibnütz,母親是Catherina Schmuck。長大后,萊布尼茨名字的拼法才改成“Leibniz”,但是一般人習慣寫成“Leibnitz”。晚年時期,他的簽名通常寫成“von Leibniz”,以示貴族身份。萊布尼茨死后,他的作品才公諸于世,作者名稱通常是“Freiherr [Baron] G. W. von Leibniz.”,但沒有人確定他是否確實有男爵的貴族頭銜。
萊布尼茨的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倫理學教授,在萊布尼茨6歲時去世,留下了一個私人的圖書館。12歲時自學拉丁文,并著手學習希臘文。14歲時進入萊比錫大學念書,20歲時完成學業(yè),專攻法律和一般大學課程。1666年他出版第一部有關于哲學方面的書籍,書名為《論組合術》(de arte combinatoria)。
任職法庭
1666年萊布尼茨于Altdorf拿到博士學位后,拒絕了教職的聘任,并經由當時政治家Boineburg男爵的介紹,任職服務于美茵茨選帝侯大主教Johann Philipp von Sch?nborn的高等法庭。
1671年發(fā)表兩篇論文《抽象運動的理論》(Theoria motus abstracti)及《新物理學假說》(Hypothesis physica nova),分別題獻給巴黎的科學院和倫敦的皇家學會,在當時歐洲學術界增加了知名度。
1672年萊布尼茨被Johann Philipp派至巴黎,以動搖路易十四對入侵荷蘭及其它西歐日爾曼鄰國的興趣,并轉投注精力于埃及。這項政治計劃并沒有成功,但萊布尼茨卻進入了巴黎的知識圈,結識了馬勒伯朗士和數(shù)學家惠更斯等人。這一時期的萊布尼茨特別研究數(shù)學,而發(fā)明了微積分。
1672及1673年Boineburg和Johann Philipp卻相繼過世,迫使萊布尼茨最后于1676年離開巴黎而轉任職服務于漢諾威的Johann Friedrich公爵。于上任時,順道于海牙拜訪斯賓諾莎,與其數(shù)天一同討論哲學。之后萊布尼茨就到漢諾威管理圖書館,并擔任公爵法律顧問。
1680至1685年間,擔任哈茨山銀礦礦采工程師。在這期間,萊布尼茨致力于風車設計,以抽取礦坑中的地下水。然而受限于技術問題和礦工傳統(tǒng)觀念的阻力,計劃沒有成功。
1685年起,再受繼任的公爵Ernst August所托,轉而開始做其Braunschweig-Lüneburg貴族族譜研究。這項計劃一直到萊布尼茨去世前都沒有完成。
1686年完成《形而上學論》(Discours de métaphysique)。
1689年為完成Braunschweig-Lüneburg族譜研究,游歷于意大利。其時結識耶穌會派遣于中國的傳教士,而開始對中國事物有更強烈的興趣。
1695年于期刊發(fā)表《新系統(tǒng)》,進而使萊布尼茨哲學中,關于實體間與心物間之“預定和諧”理論,被廣泛認識。
擔任院長
1700年萊布尼茨說服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三世于柏林成立科學院,并擔任首任院長。
1704年完成《人類理智新論》。本文針對洛克的《人類理智論》,用對話的體裁,逐章節(jié)提出批評。然因洛克的突然過世,萊布尼茨不愿被落入欺負死者的口實,所以本書在萊布尼茨生前一直都沒有出版。
1710年,出于對1705年過世的普魯士王后Sophie Charlotte的感念,出版《神義論》(Essais de Théodicée)。
1714年于維也納著寫《單子論》(La Monadologie;標題為后人所加)及《建立于理性上之自然與恩惠的原理》。同年,漢諾威公爵Georg Ludwig繼任為英國國王喬治一世,卻拒絕將萊布尼茨帶至倫敦,而將他疏遠于漢諾威。
晚年逝世
1716年11月14日萊布尼茨于漢諾威孤獨地過世,除了他自己的秘書外,即使George Ludwig本人正巧在漢諾威,宮廷無其他人參加他的喪禮。直到去世前幾個月,才寫完一份關于中國人宗教思想的手稿:《論中國人的自然神學》。
高智商名人相關文章:
2.高智商名人
3.國外的高智商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