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川貝母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川貝母的功效與作用
川貝母(Fritillaria praewalskii maxim ex Batal),百合科植物,川貝母生長在溫帶高山、高原地帶的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叢中,土壤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下面就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下川貝母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川貝母的功效和作用
治療前列腺肥大 貝母,苦參,黨參各25 g.水煎服.一般連服3~5劑后即見功效.
治療嬰幼兒消化不良 川貝粉碎,過80~100目篩后,分裝備用.每日按每千克體重0.1 g,分3次服用.
治療肝硬化腹水 川貝,制甘遂(醋炒至連珠)各15 g,共為細(xì)末.清晨空腹時用大棗20枚煎湯送服或裝膠囊內(nèi)服,每周2~3次.另將白茅根煎水代茶飲.腹水消失后續(xù)服補中益氣丸.有嚴(yán)重心臟病,潰瘍病者禁服.
用于艾滋病患者的相關(guān)綜合征 (1)陰虛外感發(fā)熱者,宜養(yǎng)陰清熱,宣肺解表,方中可用川貝母.(2)氣虛外感發(fā)熱者,治宜益氣固表,清熱解毒,方中可用川貝母.(3)氣虛陽明熱盛者,治宜益氣生津,清熱解毒,方中可用川貝母.(4)肺氣陰兩虛者,治宜益氣養(yǎng)陰,清肺潤燥,方中可用川貝母 .
用于慢性扁桃體炎和腺樣體肥大 治宜宣肺化痰,益氣軟堅,方中可用浙貝母.
用于乳腺癌 治宜疏肝健脾,解郁活血,軟堅散結(jié),方中可用浙貝母
川貝母的形態(tài)特征
植株長15-50厘米。鱗莖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1-1.5厘米。葉通常對生,少數(shù)在中部兼有散生或3-4枚輪生的,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4-12厘米,寬3-5(-10)毫米,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ㄍǔ味?,極少2-3朵,紫色至黃綠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數(shù)僅具斑點或條紋;每花有3枚葉狀苞片,苞片狹長,寬2-4毫米;花被片長3-4厘米,外三片寬1-1.4厘米,內(nèi)三片寬可達(dá)1.8厘米,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3/5,花藥近基著,花絲稍具或不具小乳突柱頭裂片長3-5毫米。蒴果長寬各約1.6厘米,棱上只有寬1-1.5毫米的狹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川貝母種子具有后成熟特性,濕度和溫度保持在5~25℃,胚胎繼續(xù)分化。播種出苗的第一年,植株纖細(xì),僅1匹葉;葉大如針,稱針葉。第2年具單葉1-3片,葉面展開,稱飄帶葉。第3年抽莖不開花,稱樹兜子。第4年抽莖開花,花期稱燈籠,果期稱果實為八卦錘。
在幼苗期即開始生長鱗莖,但僅僅有米粒大,以后每年隨植株發(fā)育而增大。川貝母植株年生長期約90~120天左右。
川貝母的生長環(huán)境
川貝母喜冷涼氣候條件,具有耐寒、喜濕、怕高濕、喜蔭蔽的特性。氣溫達(dá)到30℃或地溫超過25℃時,植株就會枯萎;海拔低、氣溫高的地區(qū)不能生存。在完全無蔭蔽條件下種植,幼苗易成片曬死;日照過強會促使植株水分蒸發(fā)和呼吸作用加強,易導(dǎo)致鱗莖干燥率低,貝母色稍黃,加工后易成“油子”、“黃子”或“軟子”。[2]
川貝母的分布范圍
主要產(chǎn)西藏(南部至東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3200-4200米。也見于甘肅(南部)、青海、寧夏、陜西(秦嶺)和山西(南部),海拔1800-3200米。(但后幾個省的標(biāo)本很少,花色與形態(tài)也略有區(qū)別,很可能是新的類型,必須進(jìn)一步采集、研究。)通常生于林中、灌叢下、草地或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巖縫中。也分布于尼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