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哪天是春分
2017年哪天是春分
春分節(jié)氣時人體血液也正處于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于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fā)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想知道2017年春分是什么時間嗎?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了解一下。
2017年哪天是春分
2017年春分時間為: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一年中第四個節(jié)氣。這時晝夜平分,即視太陽 在黃經上自0°至15°的一段時間 (約15.2天),從每年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這時太陽直射點由赤道移至5°57′N。狹義上指春分開始,視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經0°與赤道交點(升交點)的時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因這個時刻處于春季的中點,這交點也稱為春分點。春分點和秋分點,合稱為二分點。春分點系天文學名詞,全球通用;但南半球的春分點指東經180°與赤道的交點,太陽在9月23日(或24日)經過此點。中國文獻中指的春分點,通常指黃經0°與赤道的交點。春分點的確定,始于商代(約在公元前18一20世紀)。
春分之三候
古代的春分分為三候: “一候玄烏至,二候雷始發(fā)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后,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發(fā)出閃電?!对铝钇呤?集解》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半。”《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之篇》有:“春節(jié)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好。”此日陽光直射赤道,幾乎全球晝夜等長。其后陽光直射點位置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則晝短而夜長。天文學上規(guī)定,春分為春季開始。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的越冬 作物進入春 季生長 階段。華中農諺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北京地區(qū),山桃、加拿大楊、連翹、杏樹、玉蘭等樹木相繼開花。春分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春分時節(jié),在中國的西北大部、華北北部和東北地區(qū)還處在冬去春來的過渡階段,晴日多風,乍暖還寒。根據近幾年來對沙塵這一地區(qū)天氣的統計,4月最多,3月次之。春分15天,正處在3月底到4月初,在這些地區(qū),大風 卷起的揚沙 、高空飄來的浮塵 ,特別是沙塵暴 對大氣 造成的污染,每每都受到眾人的關注,成為一時的熱點話題。
民俗: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游戲",到目前為止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春分之豎蛋的奧秘
春分這一天為什么雞蛋容易豎起來?雖然說法頗多,但其中的科學道理真不少。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tài),有利于豎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間,不冷不熱,花紅草綠,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利索,易于豎蛋成功。更重要的是,雞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許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間的距離在0.5~0.8毫米之間。根據三點構成一個三角形和決定一個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個“小山”和由這三個“小山”構成的三角形,并使 雞蛋的重心線通過這個三角形,那么這個雞蛋就能豎立起來了。此外,最好要選擇生下后4~5天的雞蛋,這是因為此時雞蛋的蛋黃素帶松弛,蛋黃下沉,雞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雞蛋的豎立。
豎立雞蛋不僅有許多科學道理,而且還包含很多豐富深邃的哲學思想。意大利著名 航海家 哥倫布橫渡茫茫大西洋,發(fā)現了美洲新大陸,有人對其發(fā)現不以為然,甚至譏其為“純屬偶然”。在一次慶功大會上,哥倫布提議宴會上的先生女士小姐嘗試一下,能不能把桌上的雞蛋豎立起來,結果沒有一個成功。哥倫布說,看我表演。他把雞蛋磕下去,雞蛋殼破了,蛋也就豎立起來了。然后他說,這就是我的發(fā)現,的確十分容易,但是,為什么你們不會?
雞蛋勻稱光滑的曲線是它難以豎立起來的原因,也是它的 魅力所在。歐洲 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 達芬奇,曾經廢寢忘食兩年多,天天練畫蛋曲線,這為他后來成功地塑造 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國民間把臉龐稱為“臉蛋”,并以蛋形作為臉龐美麗與否的標準,充分說明了我國人民高超的美學鑒賞水平和蛋形的美學屬性??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一直找不到蛋形曲線的數學表達式,就連數學家也只能憑借直尺和圓規(guī)來近似作出蛋曲線。難怪畫了成千上萬個蛋圓的畫家也說,沒有兩個是一模一樣的。直到現代,數學家才找到下列蛋曲線的數學方程:x^2/a^2 + y^2/(ky+b)^2 = 1,其中|k|>1,終于解開了蛋曲線作圖這個困惑幾代人的難題。今天,造型為蛋形的汽車、飛艇、橋梁、隧道、體育館、音樂廳和其他建筑物,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它們完善地實現了科學與文化、科學與藝術、科學與美學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