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電影鬼子來了觀后感
《鬼子來了》是一部反映抗日戰(zhàn)爭的電影,在抗日戰(zhàn)爭紀念日這天觀看這部電影大家有什么感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抗日電影鬼子來了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抗日電影鬼子來了觀后感篇1
姜文無疑是中國電影界的大腕,他作為演員和張藝謀、謝晉、凌子風、謝飛等國內著名導演合作拍攝過很多獲獎影片,和他搭檔演戲的女演員也是國內頂尖的女演員如鞏俐、劉曉慶、趙薇等。他自己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也獲得空前的成功,當人們的都在期待他導演的第二部電影《鬼子來了》時,卻等到的是此部電影被禁止公映。很多人都為此抱不平,認為姜文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導演,《鬼子來了》這部片子也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片子,但畢竟最終還是沒有公映,只是通過DVD等發(fā)行。一部片子完成后,不能公映不知道算不算是一部好片子,而大家有幸觀賞后,覺得確實不能公映,這算不算作是一部成功的影片?我在看完此部電影時,我有一個困惑,導演是在為誰拍攝這部電影的。
長期以來,我們國家藝術工作的指導方針就是“文藝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各種藝術只有受到老百姓的喜愛,才能算作是成功,電影同樣也是要服務于人民大眾才對。電影服務于大眾,也不是過去極左的那一套“教條主義”的教育影片,這種“教條主義”的影片老百姓不喜歡,所以要爭取“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方式,但并能由此否認文藝(包括電影)的教化百姓的作用。而姜大導演的《鬼子來了》這部電影,他要表達的是什么樣的思想內容?他想向廣大人民群眾說明什么道理?可以說,姜大導演將敵占區(qū)老百姓的奴性表現的淋漓盡致,這里的老姓完全沒有一點國破家亡的悲哀,甚至讓人覺得這敵占區(qū)的小村莊掛甲屯是“大東亞共榮”的典范。這種電影不要說是中國人拍攝的,就是外國人拍攝的,華人華僑也要群起而攻之。
整部電影中,敵占區(qū)掛甲屯的老百姓原本是幸福地生活著,而貫穿整部電影的主題“如何處置日軍俘虜”,也成為打亂小村莊平靜生活的唯一麻煩,而這個麻煩并不是日本占領軍帶來的,是抗日的中國軍人強加的,最后小村莊的滅頂之災,究其源頭還是抗日的部隊引起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抗日軍隊無端送上兩個俘虜到掛甲屯(本身這種假想,就是對中國抗日軍人的污辱,中國抗日的軍隊有必要在撤退丟下兩個俘虜給無辜的百姓嗎?),最終日本投降時,小村莊會平安無事的。電影中最后一個情節(jié),日本軍人對掛甲屯的屠殺,被解釋為因日本戰(zhàn)敗的緣故,反之如果日本沒有戰(zhàn)敗,小村莊也就不會被屠殺,照樣可以“歌舞升平”,和日本人和平相處而無憂地生活了。在這部片子中,敵占區(qū)的老百姓完全是麻木不仁,整個就是“有奶便是娘”,中國人的骨氣、民族氣節(jié)絲毫不見,唯一的反抗就是那個終日躺在床上的瘋子,這里不知道是姜大導演又有什么好的寓意。
姜文本人在此片中的表演,可以說是無可挑剔的,就算是其特有的黑白風格設計、最后男主人公被砍頭才出現色彩,也是獨具匠心、震撼人心,但作為導演,他導演的這部片子無疑是失敗的。一個好的電影導演在拍攝一部片子之前,應該最先考慮好你要告訴觀眾什么,要觀眾看了電影后能夠明白什么道理,而不是看完電影后稀里糊涂的一頭霧水。就算是你不為老百姓的需求拍電影,你至少也應該為投資者考慮考慮,不知道《鬼子來了》這部片子的投資者,是不是一開始就準備將投下的錢讓我們姜大導演自己娛樂娛樂的?這部片子最后不能公映,損失的不是電影觀眾,也不是姜文姜大導演(相反拍出禁片后,導演的名氣有可能變的更大了,所以才有些不良導演在不停地拍攝禁片,如田壯壯、張元、王小帥等),損失最大的是那些影片的投資者,他們成了姜大導演玩“藝術”的犧牲品。
不論姜文承認不承認,《鬼子來了》這部影片的被禁,對他自己的影響還是巨大的,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辦法用更多的片子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優(yōu)秀的導演,這么多年來他只導演了三部電影,還是不得不干自己的老本行,繼續(xù)演電影。也許他只有在弄清楚“電影是為誰而拍?”這個問題后,才會有投資者請他拍電影了。
抗日電影鬼子來了觀后感篇2
序言<一>:
我一位懵懂的17歲少年,涉世未深,熱愛著電影!在我的價值觀里,我把每一部電影看作是一個世界亦或是一個社會,是能讓我望清這現實世界的重要渠道。姜文,一個顛覆我世界觀的男人?!豆碜觼砹恕纷屛蚁萑霕O度的深思熟慮。
序言<二>:
姜文的四部曲為什么我只寫鬼子,原因很簡單。對于陽光,我這個90后說實話我能在此得到的共鳴沒我想的那么精彩。(畢竟姜文是我爸爸那輩的)而太陽,我的天!這實為旖旎的鳳毛麟角之作!其精美之處是我真的難以吸收、消化的。我不是真的想望塵莫及。子彈雖是我最喜歡的,可我為什么不寫,我相信各位尼瑪們應該清楚姜文為什么會拍出像子彈這樣的電影。
鬼子我看了不下3遍,所理解的真的是少之又少,我也像大多數人那樣結合資料看電影,才最終有點頭緒。然后像滾雪球那楊越滾越大啊!欣賞《鬼子來了》我微微地總結了下,我覺得首先應該理清鬼子的性質或者說我們換個角度在《鬼子來了》里偷窺下鬼子的概念。
影片大部分用的是黑白膠片,想必大家都知道這里有不少的文章。但我想說的是大家不妨可以聯(lián)系下黑白默片。黑白就是失去了顏色,沒有繽紛五彩,那就是單調、枯燥。影片被分為黑色幽默一類,為什么不言明為黑色警戒呢?1945年的中國民眾暗無天日,1945年的中國萎靡不振。(以下省略民眾幾千字,我想你應該懂)
看完鬼子后,我大膽的相信大多數人和我一樣《鬼子來了》里的日本鬼子完完全全顛覆了日本人在我們心中的傳統(tǒng)形象。這沒什么大不了的,我們都曾是祖國四化教育的小紅花啊!而《鬼子來了》又作為另類片在大陸禁播,我就想這一定沒廣電局搪塞的那么簡單。理所當然的我順便查了下資料,后來相中了一本書——《菊花與刀》(請各位同志們別想歪,因為我身邊人第一反應都是那樣的)我馬上網購了本,很運氣居然是現代版還帶插圖的,不是那種特古董的??赐辍毒栈ㄅc刀》我才知道什么叫恍惚間的醍醐灌頂,日本這個大和民族在我認識中才有個明顯的輪廓。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刀是日本武士至死都不可或缺的一不分。日本人就正如菊花與刀這兩個意象所表達的那樣,是頗具矛盾的民族:好斗又溫和;黷武又愛美;桀驁有謙遜;頑固又善變;勇敢又怯懦;保守又開明。我想這大致應該很好解釋為什么片頭中海軍軍官會與孩子們相處得如此融洽,花屋小三郎為什么會一口答應村民的糧食條件,酒冢隊長為什么會在沉重中爽快地答花屋所欠的債而不是立馬地爽約,而為什么影片最后的日本鬼子會瘋狂屠殺無辜的村民血洗掛甲臺。其實我很想給姜文一個忠告,為什么不讓觀眾們把《鬼子來了》和《菊花與刀》相結合起來去閱賞。鬼子就會變得如你想象中的那般開門見山。
“鬼子”在中國這特有的貶義性名詞通常是指外國人的,所以為什么會有洋鬼子、日本鬼子這一類的說法。那照如此的說法,為什么《鬼子來了》的片名不叫《日本鬼子來了》呢?難道純粹是為了順口點,好聽點嗎?我真的真的想了好久好久。我就想到戴帽子為什么不叫穿帽子,因為中國的傳統(tǒng)里沒有穿帽子一說,這是特有的。那《鬼子來了》里的鬼子也一定很特殊,那肯定就不是日本鬼子了,日本鬼子在影片里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幌子,就一群跑龍?zhí)椎摹N液鋈幌氲桨选肮碜印迸c“來了”分開來試下,著重后者的我注意到了全片的龍眼——花屋與董漢臣的意外降臨。既然鬼子不是花屋那是董漢臣嗎?不!絕對不可能,“鬼子”是一個群體性代名詞,那全片的總主旨就意外明了了。毫不夸言的說鬼子就是中國人自個!(這正如許多影評所點明的那樣已經如雷貫耳,但我還是很想再點亮一次)
整部影片對我最大的沖擊力還遠不止這些,電影中一位位中國村民的種種性格與形象一遍又一遍地帶著驚濤駭浪之勢刺激著我的耳目。《鬼子來了》毫無任何嘉勉性的傳奇,充其量只有馬大三的末路覺醒罷了。(每每看到這個情節(jié)我總會聯(lián)想到《我是傳奇》,兩部影片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充斥著末路英雄的凄愴感,而一將成往往都有著萬骨枯。)在我看來《鬼子來了》就是純平民電影。但是越平民就越現實,越現實我就越害怕。時不時的我就仿佛能看到電影中某些村民的影子就出現在我身邊,甚至是我自己的身上。如此現實,我就好像能與此牽手入眠,相伴與門前看云卷云舒。上句話好像顯得我很閑適,那是我還未曾發(fā)覺,馳廢于世事?,F在我能看得見,摸得著這活生生的恐懼。姜文通過鬼子冒著天下之大不韙模擬出了中國平民在沒有GCD和GMD的糖衣炮彈下面對窘境所表現出的怯懦和腌臜。馬大三的末路覺醒我們也如一如十的看在眼里。不知你有沒有在意,影片里一味說著“是福不是貨,是禍躲不過”諸如此類話語的五舅姥爺,“我出了村,就過了河”的六旺,還有那三翻五次不敢下殺手的馬大三,不就一一在我們身邊,亦或說我們在無止境地上演著他們的角色。
我甚至有時候覺得姜文拍的鬼子實在是太過分了。不是你拍的鬼子不好,而是你拍的不是時候。就像拿破侖其天賦,奇事我們是耳熟能詳,是少有的以少勝強的例子。但為什么會有滑鐵盧之完敗,就是因為資本之勢還沒強大到可以打敗封建之頑力。而我堅信著姜文不會沒有絲毫的遠見,而是一時的意氣用事,更或是年輕的好強。完完全全可以忍到時機成熟之際,再讓鬼子震撼問世。
在我看完鬼子后的好一段時間里我一直糾結于七爺這位戲份并不多的角色上。他是瘋七爺嗎?是,絕對是!但他瘋得最果敢、最剛毅、最“睿智”。為什么掛甲臺的村民們不照七爺說的“一手掐巴死倆,擰成麻花,刨坑埋嘍!”呵呵,如果照這樣的劇情發(fā)展的話,這電影就沒法拍了吧。我想想這應該是姜文一種極其極端的表現手法吧!
人性這一從古至今都沒太研究出什么道道的話題還輪不到我發(fā)表什么言。親日也是我們最嗤之以鼻的,最最要不得的。但我最后想說的是為什么我們不可以想小日本那樣有目的、有明理地學習一切于己有利之技的態(tài)度呢?亦或說中國原則到足以睥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步呢?
<后記>:
我不再將做下一個馬大三!
抗日電影鬼子來了觀后感篇3
當我從讓子彈飛被姜文感染之后,我不禁對他曾經拍過的三部電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像這樣一個特立獨行,才華橫溢的人他所拍攝的電影到底是什么樣的,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在聽到李萍老師及室友的強烈推薦之后,我觀看了《鬼子來了》,繼而在姜文的讓子彈飛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之后,我又一次被打動、被折服。雖然它不是一部令人愉悅的電影,盡管影片中不乏令人發(fā)笑的情節(jié),但是它所留給我們品嘗的苦澀,留給我們體味的悲傷,留給我們痛定思痛的空間,是每個看過的人都不得不深思的。雖然它遭到封禁,但是它帶給人的深思考和姜文所追求的真史實、真情感無疑對我們的教育意義是無比巨大的。正是因為有了這部電影,才使我明白了"戰(zhàn)爭與人"的殘酷,才使我對人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劇情(簡介):抗日戰(zhàn)爭期間,北方偏僻鄉(xiāng)村掛甲臺的村民馬大三(姜文)某日遇上了一個平生未遇的難題。一個陌生的"我"將兩個黃麻袋放在他家,并聲明年三十會取走,麻袋里裝著一個日本鬼子和一個漢奸翻譯,厚道的馬大三不知該如何處理這兩個敵人。6個月過去了,"我"沒來取人,如何精心看管這兩個俘虜,又防止鬼子查覺的問題難壞了大家。村民們要求馬大三解決掉這兩個鬼子,但馬大三卻下不了手。一番波折,長期受到精心照顧的鬼子,漸漸消除了敵意,鬼子表示愿意以幾車糧食來換取自由,這樣既可以救濟正陷于饑荒中的村民,又可以免去大家的苦惱。大家相信了這個在他家住了多時的鬼子,同意了交換,但出乎意料的是,在為歡慶舉辦的宴會上,日本兵對村民展開了殘忍的大屠殺并放火燒毀村莊,只有馬大三和魚兒幸免于難,當他們搖船回來的時候,沖天的火光映在馬大三的眼中只剩下了空洞。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國民黨軍隊接管了日軍大部俘虜,一個雨天,馬大三假扮成煙販手持利斧沖進日軍俘虜營,見人就砍,鬼子死傷數人,而他最終被國民黨士兵所擒,被判處死刑。執(zhí)行死刑的正是那個與村民們曾經朝夕相處的鬼子花屋小三郎,當花屋手起刀落的時候惻隱之心無法壓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馬大三的腦袋就這么滾落了,在地上轉了九圈半,眼珠子沖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翹如劉爺形容自己殺人一樣--"含笑九泉"了。從總體上來說,鬼子來了的敘事既復雜荒誕出人意料又不失緊湊流暢與真實,在故事的每一處發(fā)展與轉折中都隱匿著極為豐厚而繁雜的人性內容,正是因為他對人性的深刻剖析,才使我由衷的喜愛拜服這部電影,在此表達我的一些感受。
影片中的"我"這個形象,應該說在電影中并不是那么重要,在我看來,他只是起到了引出離奇的故事,并使電影的某些段落能夠銜接的作用。而真正重要的則是以馬大三為首的那些村民以及那些日本人的形象,通過中國人和日本人的碰撞,從而讓我們挖掘出隱藏在其中的人性。曾經體驗過農村生活的人會知道,農民大體上都是淳樸而安于現狀的,從古至今,農民一直都是受壓迫的對象,久而久之使他們形成了溫順賢良的品格,所以當日本人侵略中國的的時候,農民學會了忍讓,為了贏得生存他們學會了妥協(xié),當鬼子沒有燒殺擄掠的時候,他們便不會奮起反抗。影片中掛甲臺的村民對這一史實做了真實的闡釋,在那個被日軍牢牢把持的小地方,鬼子對村民實行"和平"的奴役,習慣了被壓迫的村民麻木了,他們?yōu)榱松嬤@樣的眼前利益而過分樂觀的活著。小鎮(zhèn)上唱曲的在集市上宣揚著皇道樂土,教育眾人中日"八百年前是一家"。人們見了鬼子一口一個"森塞"。馬大三等村民膽小的不敢殺掉被俘的鬼子,費盡周折請劊子手代勞,卻得到鬼子命不該絕的結論,最后村民與鬼子達成了一致--用人換糧,歡天喜地的換來了一場屠殺的盛宴,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對那段時期的歷史實事求是的反映,對人性真實的刻畫,看過之后,讓我觸目驚心,氣憤非常,尤其是影片中花屋小三郎的那句"我現在終于明白了你們這么長時間打不贏這場戰(zhàn)爭的原因了。"深深的刺痛了我,然而現實就是如此,我無法亦不能否認。姜文欲還人們一個他所認同的真實歷史的記憶,他正是通過對真實歷史的再現警醒我們去直面我們一直在回避的東西,他的良苦用心讓我備受感動。
我為什么要拍"鬼子戲"?姜文說:這部電影不僅是再現日本軍隊當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種警世的責任。在這部影片里,日本軍屠殺的是真正的中國老百姓、中國平民。而事實上,當年日本軍也確實殺過很多中國老百姓。我的老家唐山就發(fā)生過這樣的慘案。我想通過這部影片告訴日本觀眾:你們要真正面對這段歷史,別想再否認。我也想以此告誡中國觀眾:面對惡人,我們不能無端地報以善良。面對這些已經發(fā)生的事實,中國人和日本人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避免這種事再發(fā)生(《姜文關于日本的十個為什么》)。影片中有兩個場景真實的刻畫了鬼子的暴行:一是炮樓里的兩個鬼子溜出來想吃雞,老兵教新兵如何粗暴的對待中國人,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刺刀,并說"對付支那豬就只有用這種辦法";二是小三郎在鬼子和百姓的聯(lián)歡中得意忘形,對中國人大聲說著"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然后他在隊長激將下,獸性大發(fā)對養(yǎng)活了他半年的村民們舉起了屠刀。姜文將鬼子們的武士道精神和對中國人的殘忍施暴的一面生動形象的刻畫出來,由此讓我們真切看到其人性極其匱乏和陰暗的一面,體會到這樣深刻的人性剖析,我不能不被他折服。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臘月來吾鄉(xiāng)。挾風帶雪,神色驚惶,衣容不整,兼有槍傷,何人送之,我等不詳。六月有余,寒來暑往,我等村民,仁義心腸,鼎力相幫,節(jié)衣縮食,悲苦難當,著急上火,沒齒不忘?;ㄎ莞卸?,允我口糧,兩大車整,報答有方。我等笑納,各得所償?;ㄎ轁h臣,歸還日方,自此之后,兩不相傷。立下此約,中日兩方。"當我聽到這段契約時,真有一種想哭的沖動,中華文化的精粹,中國世代相傳的美德,"以心換心"的"仁心",用在了這樣一個諷刺的場合,不能不讓人感到悲哀。掛甲屯村民自以為善待(不殺,借白面給他們包餃子,寧愿自己挨凍而把棉被裹在'囚室'的柱子上,以防花屋撞頭自殺)了鬼子,便期望得到禮尚往來的回報,這是何等的可笑,中國人傳統(tǒng)觀念里的以德報怨,到了這里便不折不扣的成為了軟弱和愚昧,又是何等的可悲。"中國的老百姓,向來不憚于反抗的。只要你給他們地種,讓他們活,他們就像陷入沼澤的人,只要鼻子還露在外面,能喘氣,就不愿意動一動。中國人,只要做穩(wěn)了奴隸,就知足了。真是萬劫不復。"魯迅先生的這段話一針見血,再加上"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傳統(tǒng)的死亡觀念,想要"活著"的現實追求,壓抑的實在是讓人難以忍受,可悲、可憐、可嘆!
當馬大三在花屋的屠刀下人頭落地、"含笑九泉"時,當那一幅黑白鮮明的畫面轉換成最終的鮮紅時,鬼子來了迎來了它最悲壯的結局。為什么姜文將整部電影拍成了黑白,唯有結局那一抹鮮紅,不是因為形式,而是因為內容,我們可以理解那紅為紅色的血或紅色的旗幟,姜文借助紅警醒我們,讓我們認清了現實的殘酷,這是不容抹殺的。鬼子來了猶如一個關于我們民族性格與命運的寓言,它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真實性與普遍性,并由此引發(fā)出我們對中日民族性格冷峻的剖析與思考,當我們認識到我們民族的精神弱點,深刻的了解了人性,更深的體會了對恐懼、對愛、對死亡的感受,我們才真正看懂了鬼子來了,而它的全部意義也就在于此。感謝姜文,感謝"為了忘卻的紀念"。
猜你感興趣:
8.觀雞毛信有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