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元宵節(jié)的古詩詞有哪些 優(yōu)美詩句賞析
正月十五,是農歷新年后的第一個月圓之日,也就是我國傳統(tǒng)的元宵佳節(jié)。歷朝歷代也不乏文人墨客留下關于元宵佳節(jié)的詩篇,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佳節(jié)的詩句
翻閱典籍,最先以詩歌形式描寫元宵節(jié)盛況的,當屬隋煬帝楊廣寫的《正月十五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法輪天下轉,梵語天上來。燈樓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凝流水,春風含夜梅。幡動黃金池,鐘發(fā)琉璃臺。”全詩雖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卻記錄了當時元宵節(jié)的活動場面。
《隋書》中載,隋煬帝楊廣為粉飾太平,彰顯國力,曾多次舉辦元宵盛會,“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從昏達旦,光燭天地,百戲之盛,亙古無比。”詩人薛道衡作60句長詩以記之:“京洛重新年,徹夜龍銜燭。歡笑無已時,歌詠還相繼……”鼓樂喧天、人潮涌動、通宵達旦慶賀的場景如在眼前。
唐代時,元宵節(jié)張燈成為一種“定制”。《大唐新語文章類》中載,中宗李顯神龍年間,京城正月十五“盛飾燈彩之會”,民眾爭相上街夜游觀燈,“文人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
當朝中書侍郎蘇道味作《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元宵之夜,平時緊閉的皇宮宮門破例開放,宮內火樹銀花,蔚為壯觀。男人們約朋喚友,婦女們穿著艷麗服裝,涌進皇城去觀花燈。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張祜這首《正月十五夜燈》詩把宮廷內萬燈齊明、舞袖聯(lián)翩、歌聲入云的壯觀場面,描寫得淋漓盡致。
而李商隱的詩“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xiāng)人賽紫姑。”葛長庚的詩“碧玉融成萬里天,滿街羅綺競春妍。柳梢掛月黃昏后,花市張燈白晝前。”則記錄了當時民間“玩燈”的習俗:大街小巷,燈火通明,民間藝人或表演各種奇術異能,或載歌載舞,共慶佳節(jié)。
宋代對元宵節(jié)更加看重,不但創(chuàng)造性地推出了“燈山”這種較為復雜的組合形式,還把張燈之夜增加到四天:正月十五到十八。宋代詩人朱淑真的“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東風”一詩,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元宵節(jié)的盛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上元》詩中寫道:“明月滿街流水遠,華燈入望眾星高。風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闌送目勞。”從方向、亮度、彩度、遠近等各個角度,對元宵節(jié)進行了描寫,而且詩句平衡對稱,頗堪玩味。
宋代的元宵節(jié)還成了一些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鵲橋會”,辛棄疾的《元夕》詞描寫的便是這一風俗:“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年男女趁著元宵觀燈的機會,約會自己的心上人。
在此后的歷朝歷代中,也涌現(xiàn)出很多描寫元宵佳節(jié)的詩作,而且詩人多半把視角聚向“草根階層”。宋代詩人姜白石即把深夜賣元宵這一生活場景寫進了詩:“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而明代的大才子唐伯虎,則為后人描繪出了一幅絕美的《鬧元宵》圖:“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元宵節(jié)的起源 從星祭到燈節(jié)
元宵節(jié)的起源眾說紛紜,究其蹤,最早大概與古代先民的星祭有關:以燃燈的方式祭星,祈求以北極星(太一星)為代表的星辰的護佑。祈愿不外兩方面:人的自身生產——生育;人的物質生產——農桑。由此后世又衍生出一些民俗活動:“摸釘”、“走橋”、“走百病”屬于前一方面的祈愿;“迎紫姑”、“照田蠶”屬于后一方面的祈愿。
燃燈祭星發(fā)展為燃燈擬星,地上燈與天上星交相輝映,人星交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需要發(fā)展夜間的群體性游樂,在無電的時代,天空的星月就是最大的資源,于是,星月的祭祀意義逐漸減淡,賞玩的成分逐漸增加,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宵——元宵,便成為最佳選擇,在西漢已受到重視。因以地上燈與天上星相輝映為特色,故又稱燈節(jié)。此有別于中秋之月節(jié)。
為豐富燈展,將謎語懸于燈,供人猜射,遂發(fā)展出燈謎。這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種文娛形式,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猜出時會心一笑,益智益心。《紅樓夢》就描寫過賈府過節(jié)常有的猜燈謎活動。
如今,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又發(fā)展出現(xiàn)代的大型煙花,香港維多利亞海灣的煙花,廈門金門對放煙花,已成為新民俗。人們期望出現(xiàn)無污染環(huán)保型的煙花爆竹。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舉辦“清明上河圖”花燈。臺灣等地海邊的放天燈越來越普遍,氣球燈也頗受歡迎。放河燈也有進入。燈節(jié)越來越豐富。
燃燈擬星之外還以湯圓擬星。南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詩有句:“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浮圓子即湯圓,以珠喻之,浮湯水中,似星燦云里,明顯以湯圓擬星。就像月餅之于中秋,湯圓也是元宵節(jié)的有象征性的應節(jié)食品,于是徑稱元宵。
1916年元旦,袁世凱篡權登基為“洪憲皇帝”前,北京的警視廳通令全市賣元宵者,改“元宵”為“湯圓”,并在店鋪前書寫“湯圓”二字,以便市民叫買。原來,袁氏親信認為“元宵”音同“袁消”,于新皇帝不吉,因而改“元宵”為“湯圓”。
2006年起,元宵節(jié)被國家列為“七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元宵節(ji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