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禮儀及典故
時至今日,端午節(jié)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jié)日。包粽子、掛香包、系五色線、貼剪紙……這些端午的傳統(tǒng)習俗,在祖輩一代的生活中,是一件很隆重的事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的禮儀及典故,希望能給各位提供幫助!
端午節(jié)的禮儀
一、端午習俗
食粽子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jié)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chǎn)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jù)內(nèi)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tǒng)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下面為大家介紹肉粽的詳細做法:
A、5斤香糯米,用(不能過涼或過熱,水溫以手感有些熱但可以接受)溫水浸泡糯米2、3個小時(期間撓1至2次,以便米更好浸透),用個小簸箕或過濾籃濾干水分。
B、2斤去皮綠豆,以同樣的溫水同樣的時間浸泡,濾干水分。
C、2斤半肥瘦豬肉(單是瘦肉煮出的粽子口感不爽滑也不夠香),把肉切成寬2cm、厚1cm、長10-15cm條狀,接下來放入少許精鹽、味精(雞精)、料酒、姜片、生抽1小匙、(麻油)香油1小匙等調(diào)料并用筷拌勻待用。
D、把粽子葉放水里煮,水開10分鐘后即可取出冷水洗凈剪兩端多余后濾干。
E、把棉線剪若干條,每條長約20cm。腿上(膝蓋處)放一條毛巾以備弄濕衣物。
F、取兩張(均為反面)粽葉一頭一尾的反方向重疊(不完全),放入一小碗(125克)米,用食指在米中間輕輕劃一字,放入1、2匙綠豆,接著是放肉條,放同等綠豆于肉條上,再填123克米蓋住綠豆。
G、右手先把外端粽葉往里折疊并向后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樣手法完成另一端,綁粽子要先在中間綁一次后才從一端逐一綁向一端以防變形,繩子緊度不能過緊(煮爆)或過松(進水),以輕扯不移動即可。
H、綁好后逐一放到鍋里,然后放入冷水滿過粽子1cm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后把鍋里上下粽子兌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二、端午習俗:掛香包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jié)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教你做一個可愛的簡易香包
準備材料:
1:一塊長方形的布,最好是帶孔的,方便中藥味道散發(fā)出來
2:準備中藥材(艾葉、丁香、野菊花、小茴、排草、靈草、薄荷、白芷)
3:漂亮的絲帶 、一塊紗布、一點棉花
簡單介紹如何做香囊:
1:準備一塊長條形的布,將其翻到背面。要是為了好看,可以多幾個顏色拼湊起來搭配。
2:用鎖縫法將布的邊緣縫合,留出一個口子,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袋子, 將袋子翻一個面。
3:準備一塊紗布,把上面的中藥材,都包起來,這個是為了方便以后替換中藥材然后封好。這里可以讓孩子加入制作過程中哦。
4:將紗布包放入我們剛剛做袋子中,再塞入一些填充棉,為了鼓鼓的更好看。這里可以讓孩子加入制作過程中哦。
5:取一根絲帶,放在布袋的口子上,將兩邊向下翻好,用平針法縫合, 注意不要縫住絲帶。
6:縫好之后將絲帶一抽,我們的簡易小香包就做好啦。這里可以和孩子一人一邊的拉絲帶,讓孩子一起體會勞動成果的小喜悅。
可愛的簡易香包只需要幾個簡單步驟就可以完成,剪一塊你喜歡的布,放入喜歡的材料,比如中藥才、茶葉、干花,再滴上幾滴精油,放在床頭、掛在衣柜、送給愛人和朋友。
三、端午習俗:系五色線
五色線又稱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端午節(jié)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jié)日,是中國的女兒節(jié)。
系五彩長命縷,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習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叫長命縷、續(xù)命縷。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絲命可續(xù)”,指的就是這種習俗。
漢·應劭《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臂,名長命縷?!焙笕艘卜Q“續(xù)命縷”。據(jù)此,即此俗直承漢代,至今已兩千年矣。
傳統(tǒng)之俗,取五色絲線擰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jié)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端午節(jié)的別稱有哪些
端陽節(jié)
據(jù)《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jié)”。
重午節(jié)
午,屬十二支,農(nóng)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jié)又名“重午節(jié)”或“重五節(jié)”,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jié)”。
天中節(jié)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jié)”。
浴蘭節(jié)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fā)季節(jié),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jié)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jié)”之稱。
女兒節(jié)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p>
端禮節(jié)
在湘南地區(qū)沿古俗,于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qū)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jīng)過洗禮,可以驅(qū)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jié)。
菖蒲節(jié)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qū)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jié)也稱“菖蒲節(jié)”。
端午節(jié)的典故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jié)的禮儀及典故相關文章:
端午節(jié)的禮儀及典故
上一篇:端午節(jié)的傳說故事及名稱
下一篇:端午節(jié)的傳說及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