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古詩五言絕句
清明節(jié)古詩五言絕句(一覽)
清明節(jié)融匯自然節(jié)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節(jié)快到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jié)古詩五言絕句,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清明節(jié)古詩五言絕句
1、唐朝·賈島的《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節(jié),園林勝事偏。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2、唐朝·溫庭筠的《清明日》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柘彈何人發(fā),黃鸝隔故宮。
3、宋朝·范成大的《清明日貍渡道中》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里,柳臥水聲中。
石馬立當道,紙鳶鳴半空。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4、唐朝·孟浩然的《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仗米鄳?,酌茗聊代醉。
清明節(jié)的由來
清明節(jié)古時也叫三月節(jié),已有2500多年歷史。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只有清明與冬至,且清明影響相對更大更廣。
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公歷4月5日前后為清明節(ji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清明節(jié)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jié)日之一,2006年被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沒過清明”的農諺。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即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jié)起源
清明節(jié)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jié)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與景明之象。這一時節(jié)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jié),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jié)”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jié)。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jié)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jié)前一天寒食節(jié)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fā)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jié)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jié),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云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新中國成立后,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