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真題全國卷
新課程歷史高考試題相對于舊課程相比,更加體驗出情感教育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關于2017高考歷史真題全國卷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2017高考歷史真題全國卷
一、單選題:(共30題 每題2分 共60分)
1. 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規(guī)定:價格方面,除棉紗、棉布、呢絨、食鹽、食糖、煤炭、石油等7種商品外,其他一切工業(yè)品現在所定的市場價格,各省、 自治區(qū)、直轄市認為不恰當的,都有權加以調整。這一規(guī)定有利于
A.實現市場資源優(yōu)化配置
B.改變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C.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D.減少國內工業(yè)產品價格的波動
2. 有學者評價某次國際會議:“新中國外交官第一次在異國集中面對世界各主要大國,參與討論解決當時世界上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地區(qū)沖突,為亞洲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如此評價是基于這次國際會議上
A.中國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達成《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
C.周恩來鮮明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D.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首腦舉行了首次會晤
3. 有學者認為:“毛及其同僚依靠組織方式上的變化,通過大規(guī)模的勞動,以實行農業(yè)奇跡;鄧及其同僚同樣依賴改變組織方式……來提高農業(yè)生產率。”這說明了兩者的農業(yè)策
A.符合當時中國的試劑情況 B.賦予農民的經營方式不同
C.促進了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 D.取得農業(yè)成就的手段相同
4.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外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從放權、讓利、分散,到推行外貿承包制和放開經營。1991年到1993年,外貿進行了取消出口補貼、統(tǒng)一外匯留成的新一輪體制改革。這一改革措施
A.加強了國家發(fā)展對外貿易的計劃性 B.形成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C.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D.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市場化的進程
5. 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險業(yè)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億元,增長到34.04億元,占第三產業(y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0.87%上升到了21.34%。對此,《上海通史》認為,上海金融保險業(yè)高速增長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釋放。“制度釋放”的具體表現有
?、俳洕貐^(qū)的設立 ②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 ④浦東的開發(fā)開放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 1990年11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授權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會員國,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執(zhí)行上述各決議(指無條件撤軍),否則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復該地區(qū)的國際和平與安全”。依此決議,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采取了軍事行動。中國政府對該決議投了棄權票。對此分析正確的是
A.中國政府反對軍事干預解決爭端
B.中國政府反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
C.聯合國的軍事行動違背了大國一致原則
D.聯合國大會職責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7. 2015年7月10日,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五次會議上指出:堅持“上海精神”,打造本地區(qū)命運共同體,要繼續(xù)以“上海精神”為指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倡導多邊主義和開放主義,相互尊重彼此利益,不干涉別國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爭端,以共贏理念促進發(fā)展繁榮。這表明中國
A.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B.積極探索區(qū)域國家間合作的新思路
C.積極參與區(qū)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的活動 D.努力加強與發(fā)展中國家全方位合作
8. 在15世紀的西歐,學者、藝術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眾都流行寫自傳,這一時期自傳作品的數量比500到1400年之間寫就的總和還要多。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宗教改革沖擊教皇權威
C.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 D.天賦人權觀念深入人心
9. “同等的人交互做統(tǒng)治者也做被統(tǒng)治者”,因此“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情形在雅典是不存在的。
這說明
A.雅典的社會結構有效制約了權力的濫
B.雅典選舉制度沒有等級差別和貴賤之分
C.人人平等是雅典社會民主和自由的基礎
D.輪番而治有利于雅典社會的正義與公平
10. 旅美學者薛涌認為:“現代金融市場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線條勾勒現代金融市場,那就是從以佛羅倫薩等獨立城市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發(fā)展到以阿姆斯特丹為中心的‘荷蘭金融’,然后發(fā)展到以倫敦為中心的‘英國金融’,最后到達以紐約華爾街為中心的‘美國金融’。”這一發(fā)展軌跡
A.是歐洲“商業(yè)革命”的結果 B.受益于殖民擴張和殖民戰(zhàn)爭
C.最終改變了歐洲的統(tǒng)治地位 D.工業(yè)革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1. 羅馬共和國早期的法律是習慣法,成為貴族為自身謀利益的工具。后來,經過平民長期的斗爭,迫使貴族成立委員會,制定并頒布了成文法,這就是(十二銅表法),它被認為是真正羅馬法的開端。對此分析正確的是
A.說明羅馬注重法律產生程序的合法性
B.表明貴族與平民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
C.成文法的產生維護了貴族對司法權的壟斷
D.成文法的產生是羅馬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
12. 美國1787年憲法規(guī)定,國會議員候選人在參選時必須是所在選區(qū)居民,同時參議員年齡不得低于30歲且要成為美國公民9年以上,眾議員年齡不得低于25歲且要成為美國公民7年以上。這一規(guī)定
A.適應了移民為主體的現實國情
B.導致了國會議員的數量減少
C.增強了參議院在兩院中的權威
D.協調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系
13. 近五百年來,荷蘭、英國和美國對市場經濟進行了接力棒式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英國對市場經濟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主要表現在
A.國家推行重商主義、獎勵對外貿易的經濟政策
B.創(chuàng)立現代金融制度確立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
C.推行自由貿易,逐步確立自由市場經濟模
D.加強政府干預,開創(chuàng)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
14. “當歐洲宗教機構和封建割據勢力肆虐之際,他們已經建立了獨具特色的司法陪審制和地方管理體制;當歐洲封建專制主義普遍加強時,他們又發(fā)動資產階級革命,摧毀封建主義根基,并在封建專制制度的一片汪洋中獨辟蹊徑,確立了一種全新的政治體制。”根據材料判斷“全新的政治體制”是
A.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B.美國的民主共和制
C.法國的議會共和制 D.德國的君主立憲制
15. 1934年1月的《華盛頓星報》發(fā)表了《新政療法》的漫畫,畫中羅斯??偨y(tǒng)被視為新政醫(yī)生,試圖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國會變成一名聽從醫(yī)生吩咐的護士。醫(yī)生告訴護士,“當然,如果我們沒有取得成效,我們可能要改變治療方法。”對此解讀準確的是
A.政府力圖推行醫(yī)療改革 B.作者對新政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
C.立法權從屬于行政權 D.政府在新政中扮演重要角色
16. 1949年斯大林說:“兩個對立陣營的存在所造成的經濟結果,就是統(tǒng)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瓦解了,因而現在就有了兩個平行的也是互相對立的世界市場。”“這個情況決定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總危機的進一步加深。”對斯大林言論分析最準確的是
A.為鞏固“經濟互助委員會”制造理論根據 B.有助于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經濟自由發(fā)展
C.指出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總危機加深的現實 D.認識到世界市場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巨大影響
17. 1990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會見德國科爾,在討論歐洲未來時說:把法國、德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和希臘這樣的國家綁在一輛戰(zhàn)車上奔馳,其結果很可能是會拖垮它們,也會給你們帶來難以想象的危機。材料說明撒切爾夫人
A.認為法德兩國應和英國共同主導歐洲的發(fā)展方向
B.認為歐洲一體化無論對大國還是對小國對不利
C.認為歐洲一體化不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
D.認為成員國之間的差距會阻礙歐洲一體化進程
18. 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以專家組調解為中心,以爭端解決機構審議、批準專家組建議或裁定為常規(guī),以在特殊情況下爭端解決機構授權和監(jiān)控的貿易報復為強制實施的最后手段,日益取得了發(fā)展中國家的信賴。這表明爭端解決機制
A.推祟貿易報復,不具建設性 B.其宗旨是維護發(fā)展中國家利益
C.重程序建設,忽視法律功能 D.有助于國際經濟秩序有序發(fā)展
19. 學者文軍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轉變》中說:“社會發(fā)展不單單是一種經濟現象,而是一個經濟、科技、社會和人的全面,綜合及協調發(fā)展過程。”旨在說明
A.全球化應符合世界現代化發(fā)展潮流 B.全球化的重點應是全球性發(fā)展
C.現代化不能游離于全球化進程之外 D.現代化發(fā)展的核心是社會全面發(fā)展
20. 王夫之說:“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為而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長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為天子。人非不欲自貴,而必有奉以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A.明確提出了主權在民學說 B.主張君主應該由民眾理性選擇
C.闡釋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權神授理論
21. 孫中山指出:“能開發(fā)其生產力則富,不能開發(fā)其生產力則貧.從前為清政府所制,欲開發(fā)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產業(yè)勃興,蓋可預見.”以上論述旨在
A.肯定實業(yè)救國論的積極意義 B.批評實業(yè)救國論存在的不足之處
C.強調共和是實業(yè)救國的前提
D.探討思想解放與社會變革的關系
22. 針對洋務派的“中體西用”,嚴復主張“體用不二”,提出“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并贏,合之則兩亡”。此主張的目的是
A.反對學習西方技術 B.完整系統(tǒng)引入西學
C.建立君主市憲政體 D.中西體用完全對立
23. 19世紀末,以福州為中心的機坊數約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們接受布莊行的委托而織制。農民或H置織機,或從廠商處租機,并領取原料,織成后交給廠商,論件給資。這反映了
A.農業(yè)商品化程度加深 B.福州開放后被卷人世界市場
C.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D.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滲透到農村
24. 據統(tǒng)計,從1840年至1894年,我國糧食商品率由lO%增長到16%。出現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工業(yè)發(fā)展城市化進程加快 B.引進西方技術農業(yè)發(fā)展迅速
C.經濟作物大量銷售到世界市場 D.列強大量收購糧食出口激增
25. 晚清時期,外國商品在中國經歷了一個從嚴重滯銷到逐漸打開市場的轉變過程。促成這 一轉變的因素有
A.傳統(tǒng)的自然經濟逐步瓦解 B.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不斷加深
C.中國近代工業(yè)發(fā)展 D.近代運輸業(yè)的發(fā)展
26. 1904年,晚清最后一次科舉考試會試,考試題目:笫一場為藩鎮(zhèn)、平戎、舉賢等史論 5 道,第二場為各國政治、藝學策 5 道,第三場為《四書》《五經》經義 3 道。這表明
A.晚清教育幾無改變 B.選人標準新舊混雜
C.清廷旨在籠絡人心 D.科舉制度走向末路
27. 日本某份外交文件中強調: “這應是將來掌握東洋霸權的必要開端” , “日本之兵力以及 陸海軍在各國之行動中均應保持至少與其中最強國平等之地位。 ”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 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甲午戰(zhàn)爭
C.義和團運動 D.九一八事變
28. 1929年國民黨通過某決議案,主要內容如下:確定國家、省、縣行政經費及地方行政經費之分配;整理稅制,杜絕收稅機關之一切積弊;整理幣制,鞏固金融;分別整理外債,籌備償還外債之方法等。據此可知該決議案
A.促成了全國統(tǒng)一市場的形成 B.力圖消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
C.為全面抗戰(zhàn)提前做經濟準備 D.增強國家實力以鎮(zhèn)壓工農運動
29.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開始推行蘇式計劃經濟體制…... 這與蘇俄以及斯大林時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樣的。這些合資公營企業(yè)多采用……雇傭制、按時計工制,現代企業(yè)制度性質比較明顯。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國民政府采納了共產黨人的建議 B.目的是為贏得抗戰(zhàn)的勝利積聚力量
C.說明中國開始引進現代企業(yè)制度 D.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30. 有學者認為:如果排除革命史觀的需要,太平天國除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實現改朝換代以外,它不可能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革命,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幾乎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他們的使命就是破壞和與保守派的腐化相對立。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國運動不能提出完整正確的社會改革方案
B.太平天國集團的內部爭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戰(zhàn)斗力
C.中國落后于世界發(fā)展潮流錯失戰(zhàn)略發(fā)展機遇期
D.中國社會沒有產生新的社會生產力和新社會力量
二、非選擇題:(共2題 每題20分 共40分)
31.(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學自16世紀始大規(guī)模西傳入歐,到17、18世紀在歐洲掀起了“中國文化熱在宗教、哲學領城,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們從孔子的“天道自然觀”中找到了中國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證據,他們認為,這種信仰不是天神論,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據此來批判 被他稱為“理性之大敵”、“文明之惡棍”的基督教神學《在道德倫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學 的突出特征是倒重于道德倫理,并使之與社會政治相結合,以達到國家的“仁政德治”。伏爾泰對此無比推崇,百科全書派代表霍爾巴赫也呼吁“歐洲政府非學中國不可”,他們借此反對舊道德,期許建立新的社會秩序。而此時,中國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想家們也在積極地從先桊儒學中汲取營養(yǎng)。黃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經營者,為天下也”,得出“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結論,這是對孟子“民責茗輕”民本思想的重新闡發(fā);王夫之則對維護君主專制的宋明理學給予堅決批判,他認為“人欲”不能扳殺,“天地之產,皆有所用,飲食男女,皆有所負”,這是對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獲》) 的“人性天就論”思想的重新煥發(fā)。
材料二 17、18世紀中西方社會均處于較剌烈的變動之中,生產力發(fā)展的張力鼓動著先進的階級或階層要突破傳統(tǒng)政治的鹿敗和官方哲學的愚昧,因此,中國和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們取用儒學精葒的社會基礎存有某種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現實環(huán)境卻存在著根本區(qū)別,歐洲正處于新舊思想,新舊力量激烈交鋒的狀態(tài),而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并未發(fā)生根本變化,這就注定了二者產生的影響迥然不同,儒家學說在啟蒙運動中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進而促進了歐洲社會的巨大變革,而中國的啟蒙活動卻未能形成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強有力的思想運動。
——以上均摘編自談家勝:《17、18世紀中西啟蒙思想家取用儒學精蘊及其影響之比較》
(1)根據材料一,指出17、18世紀中國和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進行現實批判的不同之處。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上述批判出現的相似社會基礎。(10 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17、18世紀中國和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對現實進行批判產生影響迥異的歷史原因。(10分)
32.(20分)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閱讀材料:
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農業(yè)生產統(tǒng)計表(金額單位:億元)
年份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農業(yè)總產值 | 461 | 510 | 535 | 575 | 610 |
材料三: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鄧小平《關于農村政策問題》(1980年5月31日)
請回答:(1)據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國農業(yè)發(fā)展狀況?(2分)這一狀況的出現與當時在農村開展的什么運動有關?(2分)
(2)對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國農業(yè)生產情況你是如何判斷的? (2分)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哪兩次運動有關?(2分)這兩次運動導致的后果如何?(6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產到戶”政策最先在哪兩個省份實行? (2分)為什么說“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4分)
2017高考歷史真題答案全國卷
1-30:CBBDA ABCDC DACAD ADDDB CBDCC BCBCD
31.(1)不同:歐洲啟蒙思想家取用儒學的“天道自然”和“仁政德治”思想來抨擊神學,反對封建統(tǒng)治;中國的啟蒙思想家拾取儒學的民本思想和“人性天就”思想來批判君主專制和程朱理學的虛偽。(4分)
基礎:①封建專制統(tǒng)治日益腐朽,階級矛盾尖銳;②封建思想文化的嚴重束縛;③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受到阻礙。(6分)
(2)原因:歐洲:①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思想解放不斷深入;②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新興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4分)
中國:①封建專制統(tǒng)治空前強化;②小農經濟仍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微弱,工商市民階層不夠強大;③理學地位穩(wěn)固,科技發(fā)展步履維艱。(6分)
32.(1)狀況:農業(yè)不斷發(fā)展;運動: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
(2)觀點:不對。運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影響:違背了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超越了歷史發(fā)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3)安徽和四川。因為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經濟)的發(fā)展。
猜你感興趣:
2017高考歷史真題全國卷
上一篇:2017黑龍江高考歷史真題
下一篇:浙江高考試卷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