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說話才會聽
如何和孩子說話才會聽
一些家長嘗試用權威讓孩子聽話,結果往往是和孩子走得越來越遠。其實,和孩子說話是一門藝術,需要換位思考,需要接納孩子的感受,并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和孩子說話的技巧,供你閱讀參考。
和孩子說話的技巧:為什么說100遍孩子也不聽你的?
0到3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在不斷的發(fā)展中。兩歲的時候,孩子就已經(jīng)開始懂得不聽從父母的指令,堅決地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變得任性、不聽話,經(jīng)常會說“不”,從自我出發(fā)來進行行為選擇,不考慮他人,并且強烈的向身邊的人傳遞自己的意識。
再大一點的孩子,有時候也聽不進去父母的話。
比如有的家長反復說、持續(xù)說,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出改變,但事實上卻達不到父母期望的效果,有時還會引起孩子更大的逆反心理。
比如有的孩子賴床,媽媽每天催十遍八遍,孩子依然每天賴床。
這種現(xiàn)象很像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意思是說如果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chǎn)生心理逆反。
其實重要的事情,不需要說三遍,一遍就夠。
當家長不停地重復一件事時,如果孩子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家長的壞情緒也很容易爆發(fā)。
和孩子說話的技巧:換種心情和語氣和和孩子說話
生活中,孩子的不聽話很容易觸動家長那根敏感易怒的神經(jīng)。
于是父母常常用命令、威脅、批評、譏諷、盤問、否定、比較等一系列的語氣與孩子交流,引發(fā)了父母與孩子之間一次又一次的溝通障礙。
比如下面這些話:
責備——告訴過你多少遍了,你從來都不聽。
謾罵——笨手笨腳的,我來幫你弄。
威脅——我數(shù)三下,你再這樣,媽媽就丟下你走了
命令——馬上把屋子打掃干凈。
警告——別往那兒爬!你想摔下來嗎?
這種語氣教育孩子偶爾能起點作用,但事實上算不上有效的教育手段,只會讓孩子更加抗拒,傷害自尊或者產(chǎn)生逆反心理。
沒有人希望有人用這種語氣和自己溝通。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為孩子想想,互換下位置,就能感受到這種語氣對孩子的傷害,即便孩子有錯。
有時候,和孩子不能好好溝通不是因為缺乏愛,而是缺乏耐心和尊重。
和孩子說話的技巧: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1.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
比如:“孩子把濕毛巾放在床上”。采用描述方法的最大優(yōu)點是避免指責與推卸責任,而把每個人的注意力放在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上。只是把問題描述出來,而不去談“你干了什么”,會讓孩子明白問題出在哪里,并著手解決。
2.給孩子提供信息
比如:“毛巾應該掛在毛巾架上”。 比起指責,這些信息更加容易被孩子所接受,也更能讓孩子受益
3.說出你的感受,但是不能攻擊孩子
比如:“你把濕毛巾放在床上,媽媽不想睡在濕床,媽媽會感冒的”坦誠地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這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合作。感情受到尊重的孩子通常也會尊重大人的感情。
4.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有錯,我要讓孩子意識到這個錯誤,并且要讓孩子主導,這樣孩子才能更有參與感。這一步的關鍵讓孩子暢所欲言,讓孩子選擇合適的方法。這樣自己想出來的點子,孩子往往更有動力去執(zhí)。
生活中,孩子的不聽話很容易觸動家長那根敏感易怒的神經(jīng)。
于是父母常常用命令、威脅、批評、譏諷、盤問、否定、比較等一系列的語氣與孩子交流,引發(fā)了父母與孩子之間一次又一次的溝通障礙。
比如下面這些話:
責備——告訴過你多少遍了,你從來都不聽。
謾罵——笨手笨腳的,我來幫你弄。
威脅——我數(shù)三下,你再這樣,媽媽就丟下你走了
命令——馬上把屋子打掃干凈。
警告——別往那兒爬!你想摔下來嗎?
這種語氣教育孩子偶爾能起點作用,但事實上算不上有效的教育手段,只會讓孩子更加抗拒,傷害自尊或者產(chǎn)生逆反心理。
沒有人希望有人用這種語氣和自己溝通。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為孩子想想,互換下位置,就能感受到這種語氣對孩子的傷害,即便孩子有錯。
有時候,和孩子不能好好溝通不是因為缺乏愛,而是缺乏耐心和尊重。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