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鄭姓姓氏起源_百家姓鄭姓源流
鄭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姜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鄭桓公為得姓始祖。下面學習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鄭姓姓氏起源相關(guān)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鄭姓姓氏起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屬于以國名為氏。
該支鄭氏遠祖為鄭桓公姬友(公元前806~前771年在位),得姓始祖是鄭魯。
相傳黃帝之后,后稷承襲姬姓,傳十五世孫周武王姬發(fā)滅商建周,稱西周。傳至周厲王姬胡(公元前878~前828年在位),其最小的兒子叫姬友,同周宣王姬靜(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是同父異母兄弟。
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將弟弟姬友封在鄭邑(今陜西華縣),公爵,稱鄭桓公。到了周幽王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鄭桓公出任周王朝的司徒。鄭桓公見周幽王昏庸無道,而各諸侯強大,王權(quán)旁落,預(yù)感將有變亂,便把財產(chǎn)、部族遷移到位于河南中部虢、鄶兩國之間。
鄭桓公之子就是鄭武公姬滑突(姬掘突),他在周平王姬宜臼元年(公元前770年)繼位后,乘護送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陽之機,于周平王姬宜臼二年(鄭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和周平王四年(鄭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相繼占領(lǐng)了東虢、鄶兩國的土地,在其地重新建立了鄭國,國都稱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鄭氏源于姬姓,其血緣始祖就是后稷,名棄。后稷母有邰氏,名姜嫄。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姜嫄是帝嚳的元妃。據(jù)《史記》記載:“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嬌極,嬌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這就是說,后稷乃炎黃二帝血統(tǒng)的總合。后稷的最大功績是發(fā)展農(nóng)業(yè),為中國奠定了“以農(nóng)立國”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按《史記》記載后稷下傳二十五世姬友是西周末期鄭國始祖。自黃帝到姬友,其世系是:黃帝(姬姓)→玄囂→嬌極→高辛(帝嚳)→后稷→不窋→鞠陶→公劉→慶節(jié)→皇仆→差弗→毀俞→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厲王→周宣王(姬靜),姬靜封其弟姬友為鄭伯,謚號“桓公”。鄭桓公為鄭國始祖。
周烈王姬喜元年(鄭康公二十一年,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哀侯對鄭國發(fā)動最后一次進攻,殺掉國君鄭康公,兼并了鄭國的領(lǐng)土,亦建都于新鄭(今河南新鄭),歷時四百三十一年、十四世、二十三代君主的鄭國遂亡。
鄭國被韓國吞滅之后,鄭桓公的第十五世孫、鄭幽公姬已之子公子姬魯率鄭國部分宗室人員、軍隊、民眾倉皇東遷,在(今河南淮陽)與宋邑(今河南商丘)之間擁公子姬魯為首領(lǐng),襲“南里君”,此后就以國為姓氏,以表達對祖宗的紀念,自此鄭氏開始出現(xiàn)。這標志著鄭氏時代的開始,但并不是說只有隨公子姬魯外逃的鄭國公族才姓鄭氏。
由于種種原因滯留故里的鄭國宗室人員,雖成了韓國的臣民,但他們也多有人以故國名為姓氏,并參與了開鑿滎澤(今河南鄭州)、圃田澤(今河南中牟圃田鄉(xiāng))的大渠,并產(chǎn)生了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鄭國。鄭國后來被韓哀侯派往秦國游說修渠,以求消耗秦國的國力,使其無力東征。
當時的秦國并沒有看破其目的,欣然接受了鄭國的建議,隨即在秦王政元年(韓桓惠王韓蟣虱二十七年,公元前246年)征調(diào)大量民工,由鄭國主持開始修建一條巨大工程的水渠,人工引涇水注入洛河,工程全長一百二十五公里,渠成之后,灌溉關(guān)中地區(qū)面積達二百八十萬畝,使其一片沃野,農(nóng)耕無兇年,秦國因之成為富庶之邦,隨之兵強馬壯,迅速兼并了各諸侯國,統(tǒng)一了全中國,這可是韓哀侯與鄭國使料不著的。而秦始皇為了紀念鄭國修渠的巨大功勞,就把這條渠命名為“鄭國渠”。
還有一支鄭氏族人,是在西周滅亡而鄭國東遷之后留在原址(今陜西華縣)的一些鄭國宗室人員,在戎狄入侵之時,他們逃到今漢中地區(qū),建立了一個“南鄭”,后來成為秦國的南鄭縣,其宗室子孫,亦以鄭為姓,在先秦時期散居在四川、陜西各地。在戰(zhàn)國后期秦昭襄王贏則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256~前251年在位),其麾下秦軍中有一個參與擊滅歷五百十五年國祚的東周王朝的著名將領(lǐng)鄭安平,就是該支鄭氏的代表人物。鄭安平后來在秦昭襄王五十二年(趙孝成王趙丹十一年,公元前255年)率軍攻擊趙國,卻被趙國名將廉頗包圍,只得投降,雖然被趙孝成王封為武陽君,但郁郁不樂,不久即逝世于趙國。
另外,在今山東費縣城東也有一支歷史悠久的鄭氏族人,那是在鄭國建立初期,東周王室將魯國境內(nèi)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給鄭國管理,到了鄭莊公姬寤生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鄭國和魯國將枋、許作了交換,鄭國只留下邴邑(今山東費縣)作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員駐守,邴邑成為鄭國在齊魯大地上的一塊“飛地”。鄭國滅亡后,第二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古褒國附庸之邑南鄭,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南鄭,原來是古褒國的一個邑地,后成為東周王室卿士周桓公姬揭的封地,位置在今陜西省的漢中地區(qū),不過,周桓公從來沒有去過該地。
在周考王姬嵬執(zhí)政期間(公元前440~前426年在位),再賜封弟弟姬揭于成周京畿緊挨著鄭國的地方(今河南洛陽),以繼續(xù)周公之職,史稱其為周桓公,其封地也稱“鄭”,史稱“西鄭”,亦稱作“周公國”,以便與國都在新鄭的鄭國有所區(qū)別。
周烈王姬喜元年(鄭康公二十一年,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哀侯盡出舉國之軍,滅了歷史悠久的鄭國,捎帶著吞并了西鄭,周桓公也因此逝世。亡國之后的一部分鄭國王族、國民,連帶著西鄭的國民逃遷至陜西漢中地區(qū),以故國之名再建了一個小方國,也稱“鄭”,史稱南鄭(今陜西漢中),并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鄭氏。
這在典籍《一統(tǒng)志》中稱:“南鄭,古褒國附庸之邑?;腹珰{,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鄭。后為縣名。今屬陜西漢中府。”在周桓公的后裔子孫中,多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鄭氏。
西鄭不久又被韓哀侯復(fù)國,立周惠公為君,以便與東周王朝對抗。周惠公封自己的小兒子姬根于鞏邑(今河南鞏縣),以奉王號,號稱東周惠公。到了周顯王姬扁二年(韓懿侯韓若山八年,趙成侯趙種八年,公元前367年),周惠公去世,姬根在東部地區(qū)爭立。而當時的趙成侯、韓懿侯分別用武力對姬根加以支持,以對抗周顯王,致使東周王室再次分裂成西周、東周兩個更小的方國,得到趙成侯和韓懿侯支持的姬根成為東周君主,與周顯王分庭抗禮,史稱“東周公國”。
一百一十年后的周赧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贏稷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發(fā)動了擊滅周王朝之戰(zhàn),西周王朝國祚歷三百五十二年,東周王朝國祚歷五百十五年,兩周王朝國祚共歷八百六十七年,至此徹底滅亡,中國歷史開始進入先秦時期。但秦昭襄王還是保留了東周公國。
七年后的秦莊襄王贏子楚元年(公元前249年),東周公國被秦莊襄王所滅,其王族后代以及部分國民也遷逃至南鄭,亦以邑名為姓氏,稱鄭氏,與前鄭氏實際上還是同宗同源。
第三個淵源:源于朝鮮族,出自朝鮮半島新羅國,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遠古的朝鮮族人居住在朝鮮半島山谷中,至新羅國第三代國王樸儒理執(zhí)政時期,開始仿漢制大肆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鄭氏。
朝鮮民族主要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qū),人口一百九十多萬,其血緣與古代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許多民族有關(guān)。根據(jù)近人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朝鮮民族經(jīng)常使用的姓氏有一百四十多個,幾乎全是漢族姓氏,其中鄭氏的使用者相當多,與金氏、李氏、崔氏、樸氏并稱為朝鮮五大姓。
朝鮮族人以鄭為姓氏,起源于遠古的傳說時代。據(jù)朝鮮學者金富軾在南宋紹興十五年(王氏高麗仁宗王楷二十三年,公元1145年)編撰的《三國史記》記載,早期的朝鮮人居住在朝鮮半島的山谷之中,至新羅國時代分作六個部落,第三代新羅國王樸儒理執(zhí)政時期(公元24~57年)始分封授姓氏,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干珍村,更名為本彼部鄭氏。
不過,在朝鮮僧人一然于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八年(王氏高麗忠烈王王?七年,公元1281年)編撰的《三國遺事》中則有另一種說法,認為當時被賜姓為鄭氏的是沙梁部的人,本彼部被賜的姓氏是崔而不是鄭。今天看來,無論哪個記載更符合事實,都不影響鄭氏為朝鮮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
朝鮮史籍中所稱新羅國王對本國民眾的賜姓,發(fā)生在東漢時期高潮時期,當時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國、新羅國、百濟國的王公貴族仰慕大唐王朝的官家巨姓,并借用這些巨姓作為自己的姓氏,于是當時稱雄唐朝的崔、李、鄭等姓氏便被引用到朝鮮半島,成為當?shù)赝豕F族的姓氏。
第一個得到“鄭”字為氏的,是新羅六村長之一的池白浩,得姓氏后居于慶州(今韓國慶尚北道),其子鄭熙文后出任新羅國安逸護長,當時新羅國遷都于慶州,鄭氏改封在東萊(今韓國釜山金井山城),此后逐漸繁衍成一個鄭氏族群。后來,朝鮮高麗太祖王建于后梁末帝朱友瑱貞明四年(公元918年)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之后,普通百姓也被允許使用姓氏,使得鄭氏在當?shù)氐娜藬?shù)迅速增多,再經(jīng)過以后近千年的發(fā)展,鄭氏終于成了當?shù)卮笮罩弧?/p>
到了宋朝時期,有宋朝大臣鄭臣保在出使朝鮮,后留居于朝鮮半島的瑞山(今韓國忠南道瑞山),生息繁衍,形成又一支更加龐大族系的鄭氏,為號稱“世界第一陸軍”譜曲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鄭律成(鄭富恩,公元1914~1976年)、韓國國務(wù)鄭云、韓國產(chǎn)業(yè)資源兼亞洲金融通貨研究會會長鄭德龜、韓國科技部副部長鄭潤、韓國海軍軍令部長鄭兢謨、韓國導演鄭云宅、韓國首爾大學校長鄭云燦等人,都是出自鄭臣保一系的鄭氏后代。
到了明、清兩朝時期,原生活在朝鮮半島北部的朝鮮族人民因當?shù)仡l發(fā)饑荒,多次分批次移居到中國的東北地區(qū),逐漸形成了當代的中國朝鮮族,其中便有大批以鄭為姓氏的人,以至使鄭氏進一步成為朝鮮族的大姓之一。
除了慶州、瑞山這兩支本貫的鄭氏族人,還有源出延日、海州、晉州、河東、草瑗、溫陽、清州、奉化、光州、羅州、金浦、醴泉、貞州、昆陽、西設(shè)法、固城等諸多支派。
第四個淵源:源于白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白族鄭氏,大多是尊奉唐朝派至南詔國的執(zhí)政官鄭回為祖先,即與唐朝時期相州人(今河南安陽)鄭回出任瀘縣令并在后來擔任云南大理的南詔國執(zhí)政官有關(guān),其裔孫鄭買嗣后來又建立了云南歷史上的大長和國,使鄭氏族人的勢力在當?shù)赜辛溯^大的發(fā)展。
鄭買嗣,又名鄭昶,云南大長和國的創(chuàng)建者,是鄭回的第七世孫,世為南詔王國清平官(宰相),歷官侍中、相。
唐昭宗李曄干寧四年(公元897年),鄭買嗣以南詔蒙氏之近臣楊登殺死了南詔圣明文武皇帝隆舜,到了唐昭宗李曄天福二年(公元902年),鄭買嗣又殺死隆舜之子、南詔孝哀帝舜化貞及蒙氏皇族八百來人,奪取政權(quán),建立了大長和國,自稱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建年號“安國”。鄭買嗣于唐昭宗李曄天福二年~后梁太祖朱晃開平三年(公元902~909年)在位八年。
后梁開平三年(大長和國桓帝八年,公元909年)農(nóng)歷8月,鄭買嗣病逝,廟號圣祖,謚號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其子鄭仁旻嗣位。
鄭仁旻,公元889~926年,其父病逝后繼位,稱肅文太上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始元”。他不顧國力空虛,竭力對外用兵,竟然于后梁末帝朱友瑱干化四年(公元914年)發(fā)兵進攻前蜀政權(quán),結(jié)果被前蜀王王建擊敗。后來,鄭仁旻曾求婚于南漢政權(quán),當時南漢對吳越、蜀等國常遣使通好,于是南漢高祖劉龔以宗室女曾城公主嫁他為妻。后唐莊宗李存勖同光四年(大長和國太上帝十七年,公元926年)農(nóng)歷8月鄭仁旻病逝,終年三十八歲,史稱太上帝,其子鄭隆亶繼位。
鄭隆亶,公元?~928年待考,其父病逝后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天應(yīng)”。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二年(大長和國恭惠帝三年,公元928年),鄭隆亶被部下劍川節(jié)度使楊干貞弒殺,史稱其為恭惠帝。大長和國凡二十七年而亡。
如今,云南白族鄭氏大多自稱是鄭回的后代,主要分布在昆明、寶山、陸良等地,實際上與漢族鄭氏同源,在白族中擁有較多的人口。
第五個淵源:源于土家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土家族鄭氏,來源與其某些氏族稱謂在讀音與“鄭”諧音有關(guān)。土家族鄭氏族人主要生活在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四省交界處,人口五百七十多萬。
土家族中的鄭氏來源極早,大約在兩漢時就有人以鄭為姓。據(jù)史籍《后漢書》記載,東漢時期巴郡的“南郡蠻”中有五大姓氏家族,源于武落鐘離山,其中之一便是鄭氏。“南郡蠻”亦即土家族的先民之一。
到了唐朝時期,在安南經(jīng)略使(今越南河內(nèi))樊綽所編撰的《蠻書》中,也記載巴人有四大姓,鄭氏仍是其中之一。不過,一般認為早期的鄭氏與后來所說的姓氏含義不同,所指的是一個鄭氏部落,因其在讀音上近似于漢字“鄭”才被以其相稱。
另外,由于“鄭”字在土家語中的讀音近似于“陳”,因此鄭氏有時又被稱為陳氏。如在《蠻書》中就是鄭、陳并稱,各自為姓。顯然,土家族鄭氏的得姓原因是由于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稱謂在讀音上近似于漢族人的“鄭”,在載入漢族人編撰的典籍時便以“鄭”相稱,此后相延成俗,被這些土家族人所接受。
目前土家族中的鄭氏人口為數(shù)不少,仍保持著大姓之一的位置。由于相傳鄭氏在發(fā)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間至今還保持有互不通婚的習俗。
第六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寶里吉特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統(tǒng)治下的博勒和部,蒙語為?,世居喀喇沁(今內(nèi)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origitHala。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多為鄭氏、寶氏、李氏、吉氏等。
⑵.蒙古族正訥魯特氏,以地為姓,蒙語為?,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engnelutHala,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即為鄭氏。
第七個淵源:源于回族,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
回族中的鄭氏主要出自明朝皇帝的賜姓,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明朝宦官、航海家鄭和,他系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第五子馬速忽•贍思丁的兒子。
鄭和的祖籍云南昆陽人,原名馬三保。明洪武四年(公元1381年),年僅十二歲的鄭和被攻入云南的明軍俘虜,被凈身后送到燕王朱棣的藩邸,做了一名侍奉燕王的小宦官。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十九歲的鄭和“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戰(zhàn)陣,多建奇功”,故賜姓“鄭”?;实圪n姓鄭,主要是因為鄭和在“靖難之役”的鄭村壩(今北京東壩)一戰(zhàn)中表現(xiàn)突出,得到燕王的喜愛和信賴。
燕王朱棣奪位成功為明成祖之后,認為馬氏不能登三寶殿,于是在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在南京御書“鄭”字賜給馬三保,改名為和,任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jiān)。后來的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再次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jiān)。
不久,明成祖任命鄭和為下西洋總兵正使,率領(lǐng)龐大的二百四十余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遠航船隊,從明永樂三年~明宣德八年(公元1405~1433年),從蘇州劉家港出發(fā)開始了連續(xù)七次的下洋通使,鄭和率領(lǐng)的大明艦隊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訪問了三十多個分布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加深了大明王朝同東南亞、東非各地區(qū)的友好關(guān)系,成為中華民族在世界航海史上最大的壯舉。
由于鄭和是太監(jiān),因此他過繼其兄馬文銘的長子為后,取名為鄭文銘,字恩來,小名鄭賜,世襲錦衣千戶侯,居應(yīng)天府三山街馬府(今江蘇南京馬府街),其后逐漸繁衍了一支回族鄭氏家族,現(xiàn)居南京的鄭氏家族已傳二十一世。
鄭氏回族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但主要集居在今江蘇、云南兩省。
鄭姓郡望堂號
1、堂號
“博經(jīng)堂”:東漢鄭玄,博覽群經(jīng),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jīng),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2、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滎陽。
洛陽:中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相當今山東高密一帶。
雍州:東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隴西郡:戰(zhàn)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陽郡:戰(zhàn)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
鄭姓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鄭姓大約有75萬人,約占中國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為鄭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鄭姓總?cè)丝诘?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這三省鄭姓占鄭姓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于江蘇、廣東、江西、湖北等。中國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豫鄂兩塊鄭姓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鄭姓大約有1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為鄭姓第一大省,約占鄭姓總?cè)丝诘?5%。在全國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這三省鄭姓大約占鄭姓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于廣東、廣西、江蘇、安徽等。中國鄭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遷移,以浙江為中心的鄭姓聚集區(qū)開始形成。
如果說河南滎陽是鄭氏的 前祖地, 莆田市就是鄭氏的第二祖地。全國鄭氏有1000萬人左右,福建姓鄭的人有近200萬, 主要居住在莆田、漳州等地, 尤其是莆田,還是最近幾年的統(tǒng)計,莆田自古人多地少,很多外出和移民, 已經(jīng)不包括莆田古代、近代、第六次人口普查前的外出和移民外地的莆田人,尤其是莆田仍然有35萬多人姓鄭, 可以說是全世界鄭氏聚集最密集的地方。 西晉年間五胡亂華 ,八姓入閩時,鄭姓始祖鄭桓公的第40代子孫鄭昭進入福建,遷居福州 侯官縣,就是福州、永泰一帶,成為鄭氏的“入閩始祖”。 鄭昭路經(jīng)莆田時,喜愛莆田的水光山色,便把從河南帶來的十二個祖墳遷葬在莆田 南湖山。
當代鄭姓人口分布頻率,單位面積內(nèi)密度最高的地區(qū)在浙東 和福建莆田,浙東每平方公里人口達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東部、安徽中部、江蘇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達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5.9%,鄭姓人口大約181萬;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41.6%,鄭姓人口大約608萬;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52.5%,鄭姓人口大約148萬。鄭姓在浙江、福建、臺 灣,一般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5%以上,這部分高比例地區(qū)的復(fù)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2.8%;在廣東東部、湖南北部、贛鄂豫皖蘇五省、山 東南部、四川大部、貴州北部、陜西南部、內(nèi)蒙古中部、陜甘寧北部、東北三省,鄭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其復(fù)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34.9%;其他廣大地區(qū),鄭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復(fù)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國土面積的25%。
猜你喜歡:
1.百家姓鄭氏圖騰
百家姓鄭姓姓氏起源_百家姓鄭姓源流
下一篇:百家姓智姓源流_百家姓智姓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