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平潭婚嫁習俗
舊時,男女婚姻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結婚,程序十分繁瑣,要經過求婚、定聘、請期、納親、迎親、會親、回門等數(shù)十個大小程序。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平潭婚嫁習俗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平潭婚嫁習俗
求婚
昔時有句俗語:“富人無大仔,窮人無大豬”。歷代流傳早生貴子,提倡早婚,故男女上七八歲即有人托媒論婚嫁。媒人事先要了解雙方家境、男女品貌等情況,若雙方認為條件相宜,即作求婚準備事項。此時預訂男女的年庚八字。習俗稱為“命紙”、“帖仔”、“帖頭”。男女雙方都是把“命紙”壓在祖先靈牌前的香爐下,三日內家中沒有發(fā)生任何意外事故,比如發(fā)生碗碟打破等,則曰家中“直順”。經過這種預卜吉兇儀式后,才進一步協(xié)議條件。舊習買賣婚姻首項即“禮銀”,又稱“聘金”、“雁幣”、“禮品”(含肉、面、肉餅、盤擔、媽擔、媽餅、洗屎擔等),雙方討價還價,形同買賣。有些是“親保親”(直接或間接親戚聯(lián)姻),或朋友親家,或富貴之家、官宦門第礙于面子不便即時議價,至完婚時,隨身份惠送,雙方風光。禮銀議定后,即可預定日期進行“摜定頭”,即定聘。
定聘
平潭人通稱為“摜定頭”。男家備有禮銀一部分,和女子用的裝飾品、手鐲、耳墜(富裕家用金、通常用銀包玉或銀的)衣料等。準備大帖、乾坤書各一份,乾書寫上男性年庚八字、姓名、稱呼,以及主婚人家長姓名,坤書由女方填寫?;径Y品有金花、大燭、香排、良緣四大包。普通家庭只備豬腳線面,富裕人家籌備上豐盛禮擔30—40色副食品、山珍、海味等禮品。禮擔派人送至女家,首先開起禮擔、大帖乾書由女家留下,坤書送回男家保留,這就是訂婚的文憑。禮擔中四大色各收一半,妝飾品收起給女兒收存,禮品中收三分之一或各收半數(shù),肉、面不動。根據民間傳統(tǒng),如果收肉要用刀切開,收面要把面扯斷。訂婚是聯(lián)姻的開始,故應避諱“切開”、“扯斷”這些不吉利的彩頭。另外男方還要回贈線面一包,瓜條、紅棗、桂圓、冰糖等禮物。事后,男方把女方所回贈的四果分送左鄰右舍,女家用訂聘時收下的紅花分送親友女眷,以示向他們報喜訊。訂婚以后,自始兩家成為姻親關系,此后雙方遇有婚喪喜慶均要禮尚往來,所有禮儀署名稱謂均加上一“忝”字,以示尚未正式結婚的姻親。
請期
男家若準備本年度迎娶過門,就要及早知會媒人通知女方親家,名曰“乞親”。因為根據風俗,如果是女家當年也要娶親者,要先出后入,不得娶親后再嫁女,所以如果日期選擇不當,女方可以推延婚期。請期要開列主婚人,若是雙方的祖父祖母健在者,雙親亦健在,民俗所謂“八目相對”,須要這四人的出生年歲(屬相)甲子年庚寫清,若祖父、母只余一人,亦須將生者冠在雙親前頭。若上列主婚人俱無健在者,則要以兄嫂主婚。擇日師依據乾坤兩造年庚八字,以及兩家主婚人年歲,擇定黃道吉日。____徒、天主教徒不履行上述各種手續(xù),只選定避開禮拜日這一天。擇日單包括裁衣、合帳、納采、安床、冠笄、星期等項目。送日子的時間,或另擇吉日、或采用一般民間所謂“大眾日”,如農歷二月初二土地誕,三月三日上巳日、四月八日佛生日,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七月初七乞巧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等。送日子男方也是要備辦禮品、紅花(人工制的紅綢花),此次應加備“孩兒花”一合、白茉莉一合,這兩合花女家收起侯用,并回敬四果。
裁衣
這是婚事上之頭一道禮節(jié)性手續(xù),應邀請親族中熟悉裁剪較年長之婦女,更要夫婦健在、兒孫繞膝所謂“好命人”主持儀式。古時,主持人應頭戴紅花、身穿紅裙紫衫。近代則改為穿戴整齊即可。工作場所多排列在廳堂,上供祖先靈牌,點燃香燭,待時辰到發(fā)炮(燃爆竹)舉行開剪儀式。男方剪刀口向內裁剪,女性剪刀口向外裁剪,先剪內衣,多用白色,有些人把這些衣服保存作為“百歲壽衣”,繼而剪外衣,男性多青藍色,有些人自備長衫、馬褂為外衣禮服,多數(shù)人還是互相借用避禮。女性外衣叫做禮襖、禮裙,多系男方備好,若是自縫者應在此時開剪時裁剪。但有些人也是互相借用,或前代備的保存下一代再用。
另民間沿習,所謂開剪主持之“好命人”挑選亦有所避忌,凡有“孝服”在身者不能主持。還有兩種關系親人,如姑母與嫂嫂不能適用,由于姑與孤寡的“孤”同音,嫂與閉鎖的鎖同音,此二字均屬不吉利,故避而不用。
合帳
是把帳布一幅一幅的縫接起來。也是選用良辰吉日,亦是請“好命人”一針一線地縫合,工作時應緘口不言,不得與別人說話。如果違反這個規(guī)則,古時會有“引蚊成群”、“帳不剎蚊”的迷信說法。
安床
先期把床板和床椅安放妥當,待安床時辰一到,請男性“好命人”在床腳墊塞入“大金”(佛教用金紙箔)。若是鋪椅則用磚頭墊塞八只腳,右腳磚直放,左腳磚橫放,形成“丁”字,寓意“添丁”。磚上也安上“大金”,各個床腳都塞好,然后把床板排列鋪好,罩上蚊帳。民間習俗,床板上鋪放稻草,所謂“豬姆惹巢”,意望早生多生貴子。不論四季都要這樣安排,然后被席、枕頭安放清楚,燃放鞭炮儀式完畢。安床之“好命人”應以太平面款待謝之。
納采
通常男家稱為“送禮”,女家則稱“領禮”。其時間多數(shù)在婚禮前一天,也有送“三日禮”,有的在結婚的當日上午,這種稱為“隨禮還親”。民間在這個儀式上所備之禮品,視男方家道,厚薄差距甚大。但某些禮品是民俗沿用,成為慣例,必不可少。而有些還屬于諱忌物品,不宜濫用,如海味中的鯧魚,“鯧”與娼諧音,馬鮫魚有“露出馬腳”之嫌,百子炮(鞭炮)寓百子發(fā)千孫,宜留在男方,不能送給女方,如果偶然疏忽,將上述某些含有忌諱的物品當作禮品,會導致女方誤會,認為有意譏諷嘲笑等,引起不必要的風波。固定禮品主要有以下幾種:
用文字表達的禮品有禮書、拜帖、開書、看書(帖套、帖面)等,寫上“會飴之敬”、“報哺之敬”等字。禮書,也有叫乾坤書、婚書,如現(xiàn)代的結婚證書。制造較為精致,封面貼有金紙剪帖龍鳳等,此禮書一套兩式,男家的曰“乾書”,女家曰“坤書”。乾書由男方填寫清楚。坤書有關女家名字等留待女方填上,女方收禮盤時,收起乾書,退回坤書,雙方互為珍藏。拜帖,沿用的紅帖(十帖,即紅紙折成一連十折)。在帖的右下方書寫主婚人稱呼姓名,向對方有關主要親屬問安拜賀,寫上五張,空白五張,附有總拜帖一張。女方回帖時,把總拜帖和已寫的帖收起,另外也寫五副拜帖,附上總拜帖一張回復給男方。開書、看書,這兩項都是用現(xiàn)金,以紅帖袋裝好,外加封簽,寫上“開書之敬”與“觀書之敬”。開書禮金是送給新娘的母舅,請他來揭開禮案、禮盤的饋禮。母舅收禮后,也要陪上“添妝錫器”。舊時使用器皿,多用錫打制成,統(tǒng)稱“錫器”。如花瓶、燭斗、脂粉盒、油棉碟、油缸、酒瓶、茶壺、瓜子盤、茶葉缸等。有些母舅陪不起這些,只拿一些現(xiàn)金包好放在禮桌上以作陪送禮金,表示給外甥女自己采辦??磿?,此項禮金是送給新娘啟蒙老師的。舊時大家上戶自聘家塾教育子女,此日東家喜事,學生出嫁,禮案上的文書往來老師理應幫忙,但也須要一份禮品饋贈,以此表示男方對他教育新娘的謝意。
固定禮品主要有禮擔。禮擔,按民間習慣分為大擔、媽擔、洗屎擔等類別。大擔以豬肉、線面、禮餅等為主,其數(shù)量都要整數(shù)偶數(shù),成雙成對。其他山珍海味品種、數(shù)量視家當而增刪,沒有定數(shù)。女家收肉、面是按當初如約收取,但要留下豬的后蹄,男方用紅髻線掛在堂前祭餉。據聞是防御陰間白虎殺劫。酒可以全部收下,把酒倒出后,把盛酒器皿裝入清水,放入桂圓兩顆表示分水至男家。禮餅,按照說親時約定數(shù)照收。媽擔“媽”平潭人即對祖母的稱謂。新娘有祖母在堂者,除面議媽餅若干塊(大多是一百塊整數(shù)),還要另辦媽擔禮品,厚薄不等,都應以紅紙簽寫上“含飴之敬”。媽餅收后也是分送給諸親友。洗屎擔是專送新娘的母親的禮品,民間俗稱已久,后代為美化其名,又冠上“報哺之敬”或“緬懷之敬”等字樣。以上山珍海味辦色禮品,女方按慣例收多少亦無規(guī)定,一般只收三分之一,也有收半退半,也有極少數(shù)女方,見男方盤擔不夠豐盛,每色只留一些作“壓盤”。女方回敬四果、五子、高帽(禮帽)、褲料、兜肚、銀錢包、票包等東西。新娘外衣作為結婚臨出娘門穿上的禮襖、禮裙,也是隨男方所送禮案一起送到女家備用。
鬧廳晡
即結婚前一天,平潭人稱為“鬧廳晡”。男女雙方均有聘請鼓吹樂器隊伍,吹吹打打,男家稱為“鬧廳”、“光宅”,女家亦辦酒設宴、邀請賓客,叫作“領禮酒”。男家布置廳堂,張掛舅聯(lián),貼表字及次門聯(lián),后這二項是親族公贈。當晚的酒席,就是邀請親族間的兄弟、叔伯等人前來聚會慶祝,故也叫作“兄弟酒”、“鬧廳酒”、“光宅酒”等。
落籠箱
女方妝奩,布匹衣服,折迭整齊,色澤調配,每隔數(shù)件,就塞草紙一迭,以防色澤相染。并用紅紙包糊成信封狀,內裝瓜子約30~50粒,一是作標碼號數(shù),二即能增厚妝奩的體積。鬧洞房后,男方母舅看妝奩時,用此瓜子包計數(shù)。每逢五、逢十取一包,看畢妝奩,瓜子作為招待賓客的禮品。
辦妝奩
父母送給女兒陪嫁的財產及物資,以及親屬贈送所謂“添奩”的禮物,均稱 "妝奩"。但其厚薄多少差距甚大。平潭流傳俗語:“有人討禮銀,沒人討嫁妝?!备鶕甲C:古時議論聘金時,也以妝奩多寡為標準,大體分為三種類別:上等殷實人家,陪嫁有不動產,如田園、房屋、店鋪、紫菜嘾、澳地等。此外,還有房中全套家具,廳堂全套擺設用品、床上用品、服飾、首飾等,甚至陪丫環(huán)婢女。中等人家,一般置辦“房里紅”。即全套房中家具設備。末等人家,一般置辦最起碼的日用品,如腳桶、糞桶、枕頭箱等。
上頭頂髻
民間又稱“昌頭”。平潭有句俗語曰:‘三十歲末昌頭,都是妮仔(小孩子)。這里的 “昌頭”就是指結婚。說明“昌頭”是結婚不可缺少額儀式。新郎要請男性長者主持儀式。主持人雙手捧著方盤,內放頭梳、蓖梳、剃刀等理發(fā)工具,首先拿起剃刀,在新郎額前象征性輕刮三下,繼之項后刮三下,再用蓖梳、頭梳同樣反復三蓖、三梳,然后戴上禮帽,謂之“加冠”。然后象征性的吃過“上頭榯”、“上頭面”,儀式算為結束,新郎向主持人下跪謝禮。
新娘要請女性長者主持儀式。女主持人在新娘的額頭上擦拭干粉,先用錐子拔掉臉上的毫毛,再用紅絲線絞拔臉上殘留的毫毛。平潭人稱之為“開頭撮面”,又叫“開臉”。然后給新娘戴上“孩兒花”,奉上禮衣禮裙,蓋上頭蓋羅布。新娘打扮好后,首先由母親開聲哭,新娘向其父母及諸親族長輩依次致謝,逐一告別下拜辭行。禮畢紅轎進入庭堂,此時母女難以割舍,在轎夫催促下,其父母扶女兒入轎,即放下轎簾。妝奩在轎前導行,紅轎隨后起轎出門。此時女方親族撒大麥、潑清水。親人跟隨轎后,均帶難舍心情,送行到將出村界,新娘于轎內示意停轎,要送行親人留步,此時新娘把從家中備攜之紅筷一幅由轎窗遞出,其兄弟用衣襟承接帶回,送行的人及隨即飯回。
拜堂大禮
當迎新娘隊伍在鼓樂伴奏下徐徐行至男方近境,此時男方接轎鼓樂也加入伴奏,待紅轎至男方家門口時,燃鞭炮迎轎,轎入廳堂,此時男方須選父母齊全、兄弟姐妹俱有之“六親齊全”青年人挑“寶丸(桂圓)水”,把水倒入水缸,寓“聚寶盆”入門之意。此時,“書棣先生”會同“伴房媽”向新人轎用力撒米、麥、鹽等物,并唱“撒轎詞”和“開轎門詞”,并掀開轎門,唱“十請新娘”祝詞,新娘步出花轎,沾米篩、繞火爐,與新郎共拜天地、祖先、雙親后,雙雙進入洞房。
飲交杯酒
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后就床而坐,往往有兩人互相推讓的情況。據說,先坐下者會被后坐下者管束。因此誰都不愿先坐下,往往最后由伴娘扶著兩個人同時坐下。坐床仍是男左女右的習俗。洞房床前桌上點燃龍鳳燭一對,并有鶴瓶、酒爵(酒杯)、米時、面等物品。新郎新娘喝完交杯酒后,還要吃米時、吃面,最后新郎為新娘揭開頭蓋羅,觀眾退出洞房,新郎招呼客人,新娘在洞房里稍作梳洗補妝正容,以待賓客宴后,看新人,鬧洞房。
鬧洞房
平潭俗稱“鬧房”,鬧房賓客多以新郎之表兄弟及年輕朋友一輩為主,這些人擁擠于新房,嘲笑戲謔,強令新郎新娘作一些親熱滑稽動作,以博一笑。有些好頑年輕客人待新娘入睡,撬門入內,將新娘的鞋或其他物品取藏,待次日向新郎索錢、索物。農村喜家為了減輕新婚夫婦精力負擔,通常情“書棣”唱曲,傳統(tǒng)曲目如“過鵲橋”、“交花燭”、“采花”、 “美人照鏡”等。此種文娛節(jié)目深受年長賓客及女客的青睞,同時增加喜慶良宵氣氛。
會親日
結婚次日,俗稱“廟見”,平潭大多數(shù)人稱“會親”,是祭拜祖先靈牌。拜會男方族親長輩、平輩的儀式。首先要于祖先靈前燒香點燭,參加會親儀式的全體族親共同向祖先靈牌下拜十次。拜祖禮畢后,新婚夫婦分別向族親長輩、平輩下拜。凡受拜人要給新娘見面禮,男性送紅包,稱為“贄敬”,或“壓拜”,女性送銀器首飾,稱為“插頭”。新娘也要回贈禮品,稱為“庠賀”,禮品如手帕、襪子、煙袋、眼鏡袋等?,F(xiàn)多為襪子、毛巾、線等禮品。
會親禮畢,又轉入“落灶前”(下廚房),儀式由伴娘領新娘熟悉廚房用具。同時伴娘唱起訓勉的詞曲。在此時,有女戚一人趁婆婆不注意,用新娘做的“棣家糖”塞入婆婆口內,使其說不出話來,民俗意為日后婆婆不會罵媳婦。繼而舉行“添花”儀式。新娘跪在婆婆面前,婆婆親手把白苜莉花(人造花)戴在新娘頭上,意謂希望早生男孩,此時伴娘又唱一遍“添花詞”。添花儀式結束后,新娘可以回到洞房。此時早有一些年輕的戚友預先跑在洞房,把門掩上不讓新娘進入,往往要伴娘唱《十拍房門》詞曲,有的唱一兩遍,洞房門才打開,讓新娘進入。
請頭行
請頭行是女兒偕女婿第一次回娘家,也稱為“歸寧”、“回鑾”、“回門”,以與結婚日相隔天數(shù)另叫名詞,婚后第五天就叫“請五日”,第三天叫“請三日”。一個月叫“請滿月”。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是第二天就請頭行,若因故或遠路未能如期舉行者,可臨時兩親家商定。不論多長時間請頭行,新娘新郎均要打扮如新婚模樣。
請頭行當天,親家舅應隨紅轎到男方。男方大多有備“轎前盤”(禮品),“轎前餅”(禮餅)。請頭行時,女轎在前,轎前是用女家姓字燈為行,返回時應反之,以男方姓字燈籠在前導行。鄉(xiāng)下有隔宿習慣,次日還家。帶回“轎膠米時”“棣家米時”和“轎膠雞”牝牡各一,并用紅髻線兩頭分別系住兩雞的腳。故民間稱明媒正娶的夫妻為“紅線系腳”。
農村新娘回門只用烏轎二人抬,新郎步行。親家叔(系新郎之小弟或親族男童)隨新娘后、“親家舅”隨新郎后同行。
請頭行時,昔日平潭還有“考新郎”習俗。有些地方為測試新女婿見識如何,編個啞謎或典故故事,讓新郎解除。如搭一個草樓仔擋路,一人**其中,表示是“茅廬出諸葛”。新郎行到其前,要三呼三揖,口稱“請先生出山”,又三揖三鞠躬。啞謎解除后,應主動撤去草樓,讓新郎過去。如果無法識破,新郎就要備“果子包”送人,才能通過。將至女方門口時,敲鑼打鼓迎接新人入堂,也同樣拜謁女方祖先牌位,繼之拜長輩親人,儀式與“廟見”儀式略同。
中午或晚上女家設宴招待,以新女婿為上賓,就坐“東一位”,其他席位由主人邀請與新郎同輩或晚輩的親屬作陪。酒席畢,新郎要備好紅包放在首席桌上,俗稱“壓桌”花紅。表示新客給岳父家中下人(婢女、乳母、保姆、傭工)以及廚師司炊等人發(fā)賞彩,按人均分。岳父也要給新郎帶的隨從發(fā)賞錢,名曰“壓腰包”。一般岳家只給隨新郎來的親家叔一點回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