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禮節(jié)有哪些
古代有很多禮節(jié),你知道的有多少呢?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古代禮節(jié)有哪些相關(guān)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中國古代禮節(jié)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古代種種繁復的禮節(jié),就是其具體表現(xiàn)。古代禮節(jié)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和,正規(guī)場合或舉行禮儀或大典或朝廷禮儀時,用到的禮儀比較隆重,如三跪九叩、三跪三叩、三跪三拜、八拜、四拜、二拜等,平時常見的禮節(jié)有嵇首、叩首、頓首、空手、作揖、拱手、頷首(答禮)等。
古代禮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傳統(tǒng)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代表禮敬、和睦,集知識、趣味于一體。了解一些古代禮儀,不但能提高自身修養(yǎng),對古代文言文的閱讀,歷史影視作品的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
九賓之禮: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jié),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nèi)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jié),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nèi)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禮儀官員,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按古禮,“九賓之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戰(zhàn)國時代,周朝衰微,諸侯稱霸,“九賓之禮”也為諸侯所用,演變?yōu)橹T侯國接見外來使節(jié)的一種最高外交禮節(jié)了?!读H藺相如列傳》中的“設九賓之禮”就是指此。
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著地,并停留較長一段時間。“稽”就是留的意思。是臣子對君王表示必恭必敬的隆重大禮。
頓首”:即叩首、叩頭。拜時頭手觸地,觸后即起。由于頭觸地面的時間很短暫,所以叫“頓首”。是一種用于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jié)。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
空首:所謂“空”就是頭并沒有真正叩在地面。行禮時拜跪在地上,先以兩手拱至地,然后行頭至手。這是國君回答臣下的拜禮。
長跪:雙膝跪地,上體伸直,離開小腿,叫“長跪”。行這種禮時以示莊重。
再拜: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叫“拜”,也叫“拜首”;拜兩次叫“再拜”。行這種禮是再進一步表示敬意的意思。
揖讓:“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這是一種大眾化的禮節(jié),一般用于賓主相見時,或平輩間、比較隨便的場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種引見,也表示一種寒暄問候。這一禮節(jié),最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德。揖、長揖,都是拱手自上向下的至膝為禮。上古即流行。
唱喏:揖的俗稱。和揖不同的是,一面作揖,一面出聲致敬。是平等的兩人見面,相互拱手打招呼問好的一種禮節(jié)。
袒臂:又叫“左右袒”,是一種特定場合下的特殊禮節(jié)。所謂“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擁護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于事態(tài)嚴重的場合,通過“袒臂”表示擁護誰,藉以解決爭端。相當于今天的舉手表決。這種禮節(jié),大約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
虛左: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但乘坐車輛時,卻恰好相反:車騎以“左”為尊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后生。”后來經(jīng)過演變,“虛左”就表示對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給某人留下官位”時。常謙稱“虛左以待”。“虛左以待”的行為,就成為尊重人的一種禮節(jié)。
下拜:對尊者、長輩行大禮,雙膝下跪,雙手按地,以頭沾地叩首,叩拜1—3次,然后直身拱首問安。這時候尊者就扶起下跪者,說“賢侄免禮了”一類的套話,下跪者順勢起立。
剪拂:對尊者彎腰,右胳膊伸直向外拂動施禮,口中說符合時令、場合、身份的禮貌用語。
寒暄:又叫“暄寒”、“暄涼”,見面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舊時多在拱手之同時道“久仰久仰”或“幸會幸會”,然后是詢問其家人康泰否
請教尊姓臺甫:與人初次見面請問對方姓氏、表字,忌問名。“臺”原為高而平的建筑物,亦用作官署名,如御史臺。由此引發(fā)而用作對高級官吏的敬稱,如撫臺,又用作對一般人的敬稱,如稱兄為兄臺。“甫”原為古代男子之美稱,多附綴于表字之后。后遂與表敬的臺字連綴而成表字之代稱。
抗禮、亢禮:是長揖不敗,不分尊卑的平等禮節(jié)。 拱、拱手:兩手合抱以示敬意;右手在內(nèi),左手在外。 鞠躬,兩腳并攏,兩手下垂于大腿兩側(cè),彎曲上身以表敬意。 打恭:亦稱“打躬”,屈身作揖行禮。
合掌、合十:兩手當胸前,十指相合,表示敬意。原為印度的一般禮節(jié),為佛教所沿用。 執(zhí)手:古時國君用以待功臣之禮,在許多大臣的陪同下和樂聲中,握住有功將領(lǐng)的手,以示親熱、慰問。
手拜:古代女子跪拜禮,兩手點地而抬起拱合,同時低頭至手。
斂衽:斂其衣襟,表示肅靜之意。古代不分男女,均可說斂衽。后來專稱女子之 拜曰斂衽(亦作“襝衽”)。
道萬福:古代婦女對人行禮,口里說著“萬福”,意為祝對方多福。后來用做婦女行禮的代稱。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側(cè),彎腿屈身以示敬意。
簪筆:古代行禮時的冠飾,用毛裝在五寸長的簪頭上,插在冠前,又示禮敬。 磬折:像石磬一樣的彎折身子鞠躬。 侍、侍立:站在尊長的旁邊。
回拜:亦稱回訪,客人來訪后,主人亦應前往復見客人。 投刺:投名片(帖)求見或代為拜賀。
式(軾):站在車上,俯身而撫車前的橫木,表示敬意。
前行示敬:卑幼與尊長同行,不可率而領(lǐng)先,必推尊長前行,以示尊敬。 卻行:向后退著走,表示對客人的恭敬。 側(cè)行:偏側(cè)著身子前進。
以趨示敬:卑幼拜見尊長,或經(jīng)過尊長面前,均不得大搖大擺或要緊不慢地踱步,而要低頭彎腰,小步疾行,以此示敬。
避席:離開座位站起來,表示對客人尊敬(另外還有表示鄭重和嚴肅的意思)。 拂席:擦拭座席上的灰塵,請客人就座,以表示敬意。 掃榻:拂除榻上的塵垢,表示對賓客的歡迎。 郊迎:到郊外迎接,表示尊重。 至門請:登門拜訪。
為壽、上壽:古時進酒爵于尊者之前,一面致詞祝頌。叫“為壽”或“上壽”。 奉觴:舉杯敬酒。
古代政治禮節(jié)
?、偌捞焓加谥艽募捞煲步薪技溃?a href='http://m.zbfsgm.com/jieri/dongzhi/' target='_blank'>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xiàn)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shù)量之后,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xiàn)“帝”崇拜發(fā)展而來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天子,君權(quán)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jié)束。
?、诩赖?a href='http://m.zbfsgm.com/jieri/xiazhi/' target='_blank'>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后,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圩趶R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于門中左側(cè),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尸。尸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jù)《禮記·曲禮》記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chuàng)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nèi)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圣的祭祀漢魏以后,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尸),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圣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后,以京師國子監(jiān)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圣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xiāng)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圣的產(chǎn)物。
?、菹嘁姸Y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禮節(jié)有哪些
上一篇:古代禮的來源
下一篇:古代禮儀的現(xiàn)代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