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飲食之道
古往今來,飲食都是人們重要的日?;顒?。“飲食之道,人各不同,然而古代一些名人的飲食之道則顯得有點怪異”,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古代飲食之道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古代飲食之道
現(xiàn)代人對于健康是越來越重視了。各種新的標語很多,比如:“擁有健康就擁有一切,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如此等等,這些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健康是金!”健康就是最閃光、成色最好的金子!
為腹不為目
這就讓我們想起老子來了,老子據(jù)說活了160多歲,又說活了200多歲,夠長壽健康的了。這位大智慧的中國哲學之父,一定有一套健康的理念,可以作為現(xiàn)代人的借鑒的。是啊,老子這方面的內(nèi)容還不少,今天先來聽聽老子談飲食之道,因為病從口入,飲食對于健康來說太重要了。
那么什么叫飲食啊?大家一定說,這還成問題,飲食不就是飲食嘛!那么這么多的漢字中為什么要選出“飲”、“食”兩個字結合起來啊?這就難回答了!其實“飲食”這兩個字可有意思了,把古代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信息儲存在里邊了。這里面還真有很深的道道。
飲食,飲食,古代一頓飯要由兩個元素構成:一個是“食”,是飯食;一個就是“飲”,是飲料。食物,最差的,最窮困的是只有飯,富有的是不僅有飯,而且有魚肉葷菜、各式素菜等等。飲料,也必須得有,最差的,最窮困的只有水,富有的那就有酒、有果汁等等飲料。
這就懂了為什么孔子特別稱贊自己最好學的學生顏回了。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孔子被顏回感動了,你看,多好的學生,這么刻苦用功啊!住在破巷子里,他的每頓飯吃得多艱苦啊,吃的只有一竹籃飯,一瓢水,太艱苦了??墒穷伝靥焯旌軜酚^,頓頓吃得美滋滋的,換了別人怎么受得了啊!顏回吃的一頓飯就是最低水準的:食是白飯,沒有菜,飲是一瓢水,沒有酒等飲料。太苦了!這里我們知道,古人一頓飯,是這樣構成的。如果我們向現(xiàn)代人幽默一下,那么早上人們匆匆忙忙上班,啃著面包,或者是燒餅,這就不算是一頓正規(guī)的早飯了,如果再加上一瓶礦泉水,或是牛奶就是一頓正規(guī)的早飯了,因為符合了有“食”有“飲”兩個元素了。再說那廣東人多懂得飲食之道啊,他吃飯時,“吃飯先喝湯,身體便苗條”。你看,他的智慧是先“飲”再“食”。
這飲食里面還真有很深的道道,老子談飲食之道,就很厲害,而且是大智慧啊,對中國的飲食之道影響很大。他的智慧從哪來的?從歷史,從他的現(xiàn)實生活,從他那一顆極富哲學智慧的心靈中來的。
老子看到了他的時代和此前歷史上的飲食是怎樣的呢?先說現(xiàn)代人啊,往往瞧不起古代人。你看,現(xiàn)代人飲食多豐富!天南海北,生猛海鮮,從中國的幾大菜系吃到西餐,從筵席吃到快餐、小吃,什么肯德基、麥當勞、漢堡包、意大利的餡餅、韓國的燒烤等等,享受到種種口福。
不過老子那個時代的飲食也不簡單啊,你看看商代的美食很多很多,其中還有大象的美食。大象也是美食啊!大象的鼻子就是珍異美食。當初商代著名的廚師宰相伊尹,他就向商王介紹:肉之美者,“牦象之約”(《呂氏春秋·本味篇》)。象之約,就是大象的鼻子,也有學者說是大象腰部的肉,極其鮮美。到清代,象鼻被列為御膳之肉類,滿漢全席中把它列為“山八珍”之一。再說大象的鼻子,可真是一道美食呀!據(jù)說含有多種蛋白質(zhì),維生素的含量比一般的肉要高,口感非常好。以前云南名菜有“紅燒象鼻”、“三夾象鼻”等,北京民族飯店的“蒜子燒象鼻”等都是中國名菜。不過現(xiàn)在,要保護野生動物,可不能吃這美食了。
中國中原地方原來有大象,甲骨文中多有記載打獵捕獲大象的情況。為什么河南簡稱為“豫”呀?就是那地方原來有大象嘛,所以字里邊有個大象的“象”。還有“為”字的繁體字怎樣寫呀?甲骨文一看原來是一個手牽著一頭象,讓大象替人干活呢。這就是“為”,有所作為的“為”字,用繁體字“為”一對照,還能看出一點歷史的影子出來。你看,漢字多了不起,是歷史的活化石啊!當然后來氣候變化了,大象就向南遷移去了,河南那兒沒有大象了。你看,漢語中有“想象”一詞太有意思了,古代中原的人已經(jīng)看不到大象了,于是就拼命地想,那大象到底是怎樣大,象牙到底是個啥樣子,于是就有了“想象”這個詞。這“想象”一詞,太有魅力了,你看古人多天真!一直到今天,人們想怎樣發(fā)財啦,想怎樣娶媳婦啦,想怎樣買車啦,想怎樣買房啦,都往往先要美美地“想象”一番,但是已經(jīng)不知道原來是從想那頭大象那兒來的!漢語真奇妙,不說不知道,一說真奇妙!
再看看周朝的王吃什么呀。《周禮》上記載:王的主食用六谷。肉食有6種牲畜,飲料有6種,蔬菜有120種,烹調(diào)的方法有8種,最令人驚嘆的是有120甕肉醬供他調(diào)味。王早上吃飯,每天要殺一次牲畜,要用12只鼎。王吃食的時候要奏音樂,讓他吃多,吃好。而且很講究的,比如春天吃羊羔和小肥豬,要用牛的油來烹調(diào);到了夏天吃干制的野雞和腌制的干魚,要用狗的油來烹調(diào);冬天主要吃小牛和小麋鹿,要用豬油來烹調(diào);秋天就吃鮮魚和大雁,要用羊的油來烹調(diào)。每年年終的時候,王的廚師要做出統(tǒng)計報告,這一年王都吃了些什么東西,一統(tǒng)計下來,就所食用的飛禽走獸類來說就太多太多了。這就叫做王的“玉食”!為什么叫“玉食”呀?“玉”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最美的審美物之一。你看晶瑩照人,玲瓏剔透,多美呀!玉很堅硬而不可屈服,所以“寧愿玉碎,不愿瓦全”,多有個性啊!另外玉在夏天摸摸是涼的,在冬天摸摸又是溫潤的,不冰冷。玉有許多好的品質(zhì),因此古人說,君子要像玉一樣。所以古代君子出來都愛佩戴玉,這叫“君子比玉”;所以《紅樓夢》中有叫賈寶玉、林黛玉、妙玉等等了,都是玉啊,最美好的人物啊!所以最美的站立姿態(tài)叫“婷婷玉立”,最美好的相貌叫“玉貌”,最美的聲音叫“玉音”,最好的美食就叫“玉食”!《尚書·洪范》這樣說:“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這個“作威作福”的成語就從這里來的,你看多不公平啊,只有“辟”也就是最高權力的“王”才可以作威作福,可以天天“玉食”!
再看看老子之前的情況,就說夏朝,那個末代亡國之君夏桀的飲食可厲害了。他整日整夜和寵愛的妺喜以及宮女飲酒。這里有“肉山脯林”,你看肉堆得像山一樣,肉脯掛在那兒就像樹林一樣,還有那酒不是一瓶一瓶的,也不是一甕一甕的,而是干脆挖了一個大酒池。這喝酒也不是一杯一杯的,好家伙,干脆作“牛飲”。不得了啊,你看牛怎么個飲水法,牛低著頭就飲,一長飲得飲多少啊!那里真壯觀啊,大約還搞比賽,“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你看一打鼓,便有三千個官員臣子和宮廷中的人員到酒池邊上來作“牛飲”,結果有喝醉酒,掉到酒池里邊淹死了,有到了水邊醉倒在水里淹死了。
歷史很奇怪呀,所以歷史學家說,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處。你看,到了商代的末代紂王,真是一個樣子!商紂王也是“好酒淫樂”,也是喜歡女色,“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妲己怎么說,他就怎么做。真是一個模子里邊出來的!商紂王也是“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間,為長夜飲。”多荒唐啊,還叫男女裸體,在里面跑來跑去,整夜暢飲,尋歡作樂,結果也當然一樣,最后滅了國。
《老子》第53章就這樣說過:如果哪個時代,朝廷上很骯臟,田地很荒蕪,糧倉很空虛,可還有些人穿著華麗的衣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吃足了美味的飲食,錢財有剩余,這些人就是“盜夸”,就是強盜頭子。夏桀、商紂王在老子的眼里不就是這種“盜夸”嗎!
老子又說,老百姓為什么饑餓?為什么沒有飯吃?是因為上面征收的稅太多了。這樣老子就把飲食的兩面深刻地揭示出來了,一方面是花天酒地,一方面是沒有飯吃,兩面對照起來看,就使得老子對于飲食之道的認識深入其里了。
夏桀、商紂王等這些事情,都是老子之前的歷史。老子是國家的“守藏室之史”,他當然精通歷史,他當然對于這些歷史刻骨銘心。你看,飲食在一些人那里已經(jīng)成為一種非常可怕的事情了,最后這兩個王都把好端端的國家給葬送了!你看歷史上就是這樣,腐敗往往在飲食上,還有女色上也表現(xiàn)出來啊!老子這個思想家、哲學家,經(jīng)過現(xiàn)實的觀察、歷史的考察后,加上深思熟慮,提出這樣一個道道:“圣人為腹不為目。”(《老子》第12章)這是很深刻的道理!
什么叫“為腹不為目”?這就是說,腹表示一個人的基本的生存條件和物質(zhì)條件。我們舉個例子,大家在城市里有個經(jīng)驗,比如交上20塊錢、30塊錢等,你可以進一個自助餐廳,然后那里的東西很多,盡你隨便吃。老板很聰明,每個人的肚子是有限的,連續(xù)24小時,你是吃不下的。飯,你吃個兩斤夠了吧;牛肉,你三斤大約就吃不下了吧;你最大的胃口,但是你的腹是有限的。但是從來沒有人開個自助大商場,比如說讓你出個一千、三千元,商場里的東西隨便你拿,那還得了,人們一進去看到汽車先拿了,再看到金項鏈拿了,只要眼睛看到的都拿了,哪個老板肯做這個生意啊?所以眼睛多厲害啊,說得不好聽,眼睛有貪欲的特點。因此老子打了個比方“為腹不為目”。這是個很深刻的道理,但是不比方,不太好懂。眼睛看東西是無限量的,正因為無限量,所以比為貪欲,而肚子就這么一點容量;而人活著最低的要求就是填飽肚子的食物,這是基本的條件了。
王弼有個注釋說:“為腹者以物養(yǎng)己,為目者以物役己。”這太哲學了,人要活著就要靠外物來養(yǎng)活自己,保養(yǎng)自己,比如吃、穿等,吃飽了,穿暖和了,這就行了,這叫“為腹”。老子用“腹”,來代表人的生存的基本條件。但是人活著千萬不能成為外物的奴隸,不能被外物奴役,不能被外物物化了,因為你是人,不是物!這就叫“不為目”!老子這里用“目”來代表了耳、口、心、行等,是說千萬不要讓五色把人的眼睛搞盲了,讓五味把口的味覺搞錯亂了,讓打獵把人的心智搞瘋狂了,讓難得的寶物把人的品行搞壞了(《老子》第12章)。今天不就有許多這樣被物化的人?貪于美食則被美食物化了,貪于金錢則被金錢物化了,貪于財產(chǎn)則被財產(chǎn)物化了,貪于女色則被女色物化了。
五味令人口爽
老子這里又說了一個道理:“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是什么呀?五味就是酸、苦、辛(辣)、咸、甘這五種味道,也指醯、酒、飴蜜、姜、鹽這五種調(diào)味品,這里的醯就是醋。后來古代就把“五味”泛指各種味道和各種味道調(diào)和而成的美味食物了。什么叫“口爽”?爽,是差錯的意思,就是“毫厘不爽”中那個“爽”字的意思。這是說,口感、口味出了問題了!
你看,皇帝、諸侯、貴族們天天山珍海味,這就是五味調(diào)和的美食嘛。好不好啊?當然美啊,可是老子說出一個道理:“五味令人口爽!”其實我們想一想,這個道理就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比如一個上海人天天有宴會,到后來會覺得越來越?jīng)]味道了,他覺得還是那個幾毛錢的酸咸菜有味道,多鮮美啊!比如一個北京人日日有飯局,到后來都吃不出味道來了,他覺得還是那碗普通的炸醬面帶勁,有滋有味的!你看,這就叫“五味令人口爽!”老子的好多智慧就是從現(xiàn)實的生活中妙悟出來,提煉出來的。
我們來看看,和老子時代比較接近的那些飲食情況,可以驗證老子的觀點很有道理。
春秋五霸之一,齊國的齊桓公可以說吃遍了天下的美食,可是吃到最后真是“五味令人口爽”,再也不感到“五味”的美妙了。面對著這些山珍海味,毫無滋味,于是他想到只有人肉沒有吃過,他想吃。他對人家說:“惟蒸嬰兒之未嘗!”太可怕了,本是好好的心靈,因為貪欲五味之美食,被一個邪念控制住了,被美食物化了!他的一個臣子易牙知道后,就投其所好,把自己的孩子殺了,蒸了給齊桓公吃。你看,這真是美食引出的禍害啊!
貪戀美食帶來的禍害,還不僅如此,管仲臨死前曾勸告齊桓公,在他死后要齊桓公遠離四個人,其中一個就是易牙。管仲評論易牙,說:“人情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易牙竟然不愛自己的孩子,將孩子蒸了給你吃,將來他對你也會真愛嗎?”齊桓公在管仲死后,開始確實聽從管仲的話,恨這四個人,并且罷了他們的官。不過沒有多久,老毛病又犯了,沒有美食實在難熬啊!易牙被罷了官后,沒有一個廚師比得上他的手藝,燒出來的飯菜沒有一個能像易牙那樣做得鮮美的。于是齊桓公再也忍不住了,忘掉了管仲臨死前的既定方針,重新起用了這四個人。自己的貪戀美食的欲望是暫時滿足了,但是闖下了天大的禍了。這四個人上臺以后,聯(lián)合起來作亂,把齊桓公包圍在一間小房子里,不讓他出來。他餓了,不準給他送食物,他渴了不準給他水喝。一個一國之君備受饑渴之煎熬,這時他一定會反思到許多許多的人生問題的,當然其中必有人生與飲食的問題。好不容易,有一個忠心耿耿的宮女,終于從一個小洞里鉆了進來,告訴他:“四個人已經(jīng)分掉了齊國,道路已經(jīng)十天不通了,飲食將再也得不到了。”這位國君聽了,心里好傷心,好傷心啊,他是一代叱咤風云的霸主,到了如此地步,因此就自己用頭巾包頭而自殺了。好慘啊,死了很多天了,也沒有人知道,后來看到這小屋的門里怎么爬出這么多的蟲子啊,進去一看才知道“桓公之死也”。歷史實在是一個鐵面無私的諷刺家,一個特大的美食家竟然最終因為無食無飲而餓死!太讓人感慨了!
再回想到那個飲料,比如那酒,喝過頭了,也是一樣的“令人口爽”!酒喝多了,最后就不是酒了,像沒味道的白開水了。現(xiàn)代人常聽見,老婆罵丈夫酒鬼,不說喝酒,而是說:“你又到哪兒去喝馬尿了?”你看,這位女性太智慧了,喝酒一過了頭,美酒就成“馬尿”了!其實真比馬尿還不如,它讓人開車闖禍啊,它讓人酒精中毒啊!
中國的文字太講究了,太可以咀嚼了,你看一個“丑”字怎樣寫呀?繁體字寫成“醜”,一面是個“酉”,“酉”就是酒壇子,也就指酒;一面是個“鬼”;酒喝多了就不像個人了,而成了“鬼”了,成了“酒鬼”了,那“鬼”不是很“丑”嗎?酒這個東西,古人有一種傳說,說是儀狄發(fā)明的,他獻給大禹,大禹一嘗,“飲而甘之”,說好甘美啊!不過,他卻疏遠了儀狄,要斷“絕旨酒”,因為他覺察到飲用這樣的酒,確實很誘人,但是正因為誘人,也就會使人流連忘返,而一旦沉溺其中,不是一件小事了,后果不堪設想。大禹很有洞察力,據(jù)說他已經(jīng)預料到后世必有因酒而亡國的人。后來夏桀、商紂王不就是那樣沉溺于飲酒,把國家都喝光了?當然這不是全部的原因,但是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值得反思。
老子的這個飲食之道很清楚,也不復雜,但是歷來聽進去的不多,努力去實踐的尤其困難,特別是那些權貴人物,那些大款們,他們擁有這么多的美食,為什么不享受一番?為什么要割愛?這實在太難了。
從古到今,熊掌可是著名的美食,而且也是難得的美食,有幾個人能吃到它們呢?《孟子·告子上》里邊就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你看,魚當然不能和熊掌相比了。劉向《新序》中說到,商代的“紂王怒熊羹不熟而殺庖人”。元代的《飲膳正要》就記載“熊湯”、“熊肉羹”是“聚珍異饌”。
有意思的是《左傳·文公元年》記載一段趣事:楚國的楚成王因為挑選太子不慎重,結果其中一個兒子不服,發(fā)起了一場宮廷政變,讓叛亂軍隊把他的父親楚成王包圍在宮廷里,準備殺了他。這時候,那位楚王提出一個請求:“兒子,讓我吃了熊掌再去死吧!”這真是一個昏聵的楚國之君,又是一個極其浪漫的美食家,他對熊掌可以說是生死之戀了!浪漫的事還沒完,他的兒子還不答應他吃熊掌,結果帶著深深的遺憾上吊死了。于是給他封了個謚號,叫“靈”,但是他死不瞑目,大家一看不行啊,怎么辦啊?那就給他換個謚號,叫“成”吧,神奇發(fā)生了,這位國君居然原來不合上的眼睛,馬上合上了!為什么呢?原來謚號“靈”是個惡謚,“亂而不損曰靈”,就是說你是個無道的昏君。他不愿意死后被人稱為昏君,因此就是死不瞑目。后來改了個“成”字,這是表揚性質(zhì)的,“安民立政曰成”,于是他合上了眼。歷史學家寫得太生動,太有聲有色了,令人忍俊不已,叫后來的人讀了真佩服一支生花妙筆啊!不過這里還有智慧,因為熊掌這東西,你想要煮熟多不容易啊,那時候沒有高壓鍋啊,所以得花好長的時間,歷史記載好多廚子因為到了王公貴族要吃熊掌的時候,還沒有煮熟,就被殺了,多可惜啊!所以,楚成王提出的要求的深層可能還伏有一計,即是利用煮熊掌的時間很長,希望有救兵來改變局勢??墒菍Ψ揭膊槐垦?,當然不會同意的。熊掌啊,熊掌,要說的太多了,令人感慨不已!
味無味
《老子》又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第63章)這是一個高級的人生智慧,是深刻的飲食之道。什么叫“味無味”?這里有幾層意思。
一是要從無味中間體味出有味道、大味道、美味道出來。這是多么深刻的智慧啊!你看,菜根當然比不上你那山珍海味有味道,粗茶淡飯當然比不上你那豐盛佳肴有滋味。但是我能體味出菜根的美味來,我能從粗茶淡飯中體會出飲食的恬淡來,我能從菜根、粗茶淡飯中咀嚼到生活、人生的一種安寧、一種平淡、一種安全、一種閑舒來。這不就是飲食的深刻道理嗎?
二是已經(jīng)體味出味來,又不露聲色,就像無所玩味。這又是何等的修養(yǎng)!比如你吃到了最美好的飲食,你好像沒有體味到,毫不矜持夸耀,毫不感到比別人高了一等,富了一等,貴了一等,優(yōu)越了一等。你不因此搞亂了心志,你應該知足,應該轉向,應該注意飲食的平衡。反過來說,你吃了最糟糕的飲食也不覺得比他人低,比他人賤,比他人差!你也不要搞亂了自己的心志,不必去挖空心思、朝思暮想地向往那些山珍海味!
老子他老人家大約一定是這樣的,你想他在國家圖書館當館長,總會參加不少高級宴會,當然也吃過不少山珍海味,至少要比平民吃得好多了,但是他能“味無味”,把美味當作無味,不動聲色,不老想著它,惦記著它,不希望吃得越來越美。老子還是那顆平凡飲食之心,“味無味”,平時吃那些普通的飲食而津津有味。這應當是他長壽的一個原因。
雖然孔子是儒家,老子是道家,似乎“道不同不相謀”,但是在飲食之道上,他們都講究“和”,講究道道,因此理念相溝通;其實不管是哪個學派,在正確的規(guī)律指引下,會走到一起的,這也就是殊途同歸?!墩撜Z》中記載孔子對飲食要求可挑剔啦,比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你看飲食的米谷要精而又精,肉要切得細而又細。烹調(diào)不當,他不吃。不到該吃飯的時候,他不吃。沒有肉醬調(diào)味,他不吃。肉割得不方正,他不吃。街上買來的熟肉,他不吃。街上買來的酒,他也不吃。
今天的人要說了,你不說,我還對孔子印象好好的,是個圣人,你一說,怎么是這樣一個疙疙瘩瘩的人啊!不是的,你看他的飲食之道真不簡單。從他那些這不吃,那也不吃中,就能發(fā)現(xiàn)一個秘密,就是講衛(wèi)生,保護身體,注意健康,珍惜生命啊!另外,他又是一個充滿審美情趣的人,在飲食上也是審美的,所以他要求美味,“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又是有深層理念的人,他要“克己復禮”,飲食也有合于禮的要求,所以“割不正不食”,你把肉切割得歪歪扭扭的,又不美感,又不合禮數(shù),孔子就不吃。但是孔子又是個大智慧的人,他很愛喝酒,也沒有戒酒,據(jù)說能飲“百觚”,用今天的話來說,可以飲大杯子百來杯,喝得夠多的了,而且孔子不規(guī)定一天喝多少,一頓喝多少,但是他從來不讓自己喝醉,這就是“唯酒無量,不及亂”。這就是孔子的智慧!不過,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孔子怎么喝了百來杯酒還不醉,那是那個時候的酒還沒有燒酒,酒的度數(shù)很低的,否則孔子他老人家早也是爛醉如泥了??鬃佑植皇且粋€素食主義者,很愛吃肉,但是從來不讓吃肉超過飯食的量,這就是“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好厲害的孔子,飲食多注意啊!因此他也能高壽,活了73歲,而當時的平均壽命大約只有三、四十歲。
這是孔子飲食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如孔子自己說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篇》)你看,孔子多灑脫!他能享受美食,也能審美粗劣的飲食,當他吃粗飯,喝冷水時,他也很快樂!有人說,他真這樣嗎?是的,真這樣!孔子一生坎坷,他曾經(jīng)帶著學生周游列國,來到陳國、蔡國的地方。陳國、蔡國的官員們害怕孔子到了楚國后被重用,對他們兩國不利,就派兵把孔子他們包圍住了。孔子那兒糧食吃光了,大約只能挖點野菜吃了,跟隨他的人都餓得起不來了,可是孔子不動聲色,依然講誦書,撫琴歌唱,你看,這就是孔子吃菜根度日時的樂觀心態(tài)。當然孔子也不傻,一面派了子貢到楚國請來救兵,最終解了圍。
從上面的兩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孔子還真與老子所說的飲食之道相吻合,就是能夠“味無味”。一方面他能享受美食美酒,但并不貪欲,“不及亂”,“不勝食氣”,不沉湎在酒肉的追逐中,不動聲色,不搞亂了自己的心志。一方面他又能從像粗食冷水、野菜根那些飲食中體味到別人體味不到的味道,而且是那么地快樂!“味無味”真是飲食中的高級智慧!
甘其食
《老子》說過一段著名的話,大家比較熟悉,大體意思是:國家要小,人民要少。使百姓不使用先進的器械。使百姓看重死而不愿意遷移到遠方。雖然有船和車,但是不使用;雖然有裝備很好的兵,但是不使用。使百姓結繩記事。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段話,當然有些觀點是有問題的,但是從飲食來說,“甘其食”卻很有大智慧。
當時的百姓生活水平很低,平時都吃不到肉,只有做官的人才常吃得到肉,所以做官的人被稱為“肉食者”。老百姓雖然吃得不好,但是老子指明一個飲食大道理,即是一個普通的人面對自己的普通飲食應該理直氣壯地說:“OK!”說:“甘美!”后來中國又有一句諺語:“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從粗茶淡飯中嘗到分外的香!這是多么高級的智慧!
另外,老子又提醒他人,那些權貴們,即使是擁有了可供饕餮的美食,也不要忘記對此說:“不!”應當不忘記,從那些普通的飲食中也能品嘗到“甘其食”。
西漢枚乘寫了篇《七發(fā)》很有名,當時楚國的太子有病,有一個叫吳客的去看他,就講到飲食問題:貴人之子,“飲食則溫淳甘脆,脭醲肥厚”,“甘脆肥膿,名曰腐腸之藥”,指出美味的酒肉,這叫腐爛肚腸的毒藥。你看多可怕!這位吳客舉了許多佳肴,比如:有煮爛的熊掌、豹子的胎仔、野雞肉、小牛肥肉、肥狗肉湯、鮮鯉魚片、蘭花泡的酒等等,真是美食琳瑯滿目啊!可是這些都可以變成“腐腸之藥”,毒害人們。一直到今天,這句話還沒有過時,還是可以作為警鐘長鳴的!這就是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成為“腐腸之藥”了!你看,美味這個東西把握不好就由美變成丑,由益變?yōu)橛泻?,甚至變?yōu)槎舅幜恕?/p>
我們一說起宋代的陸游,就想起他是一個愛國詩人,還有那個沈園的纏綿悱惻的動人愛情故事,但很多人不知道他還是一個養(yǎng)生家。他活了85歲(公元1125-1210),寫了近萬首詩,是個難得的古代長壽詩人。他就從老子那兒得到了很多道道,比如飲食,他就說過;“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食粥》)陸游中年有了胃病,后來得到了張文潛粥療之法,除了病,深受其益,深有感慨地寫了這首詩。這就是“甘其食”,“甘其粥”了。
這粥是最平常不過的了,老百姓常吃,但是此中有養(yǎng)生之道。據(jù)說黃帝那時就發(fā)明了粥,中國粥文化的歷史太悠久,沉積太豐富了。唐代白居易有詩句說:“粥美嘗新米。”他說粥是多么審美啊,用新米熬的粥尤其美啊!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十分贊美地寫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你看,早晨起來喝一大碗粥,是這樣地美妙!清代乾隆年間有一位著名的養(yǎng)生家叫曹慈山,寫過養(yǎng)生專著《養(yǎng)生隨筆》,又叫做《老老恒言》,其中就對粥研究得非常深透,他甚至說“粥乃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你看這粥,勝過了人參、燕窩等等,好美啊!據(jù)說我國醫(yī)書上記載的食療藥粥就有五百多種。比如,你晚上睡不著覺,就吃白蓮子熬的粥吧。你皮膚要保養(yǎng)得好,就吃紅棗熬的粥吧;這對現(xiàn)代愛美的女性來說,多好,不要今天跟這個廣告走,明天又跟那個廣告跑,還不頂用,也不要滿臉貼那黃瓜片了,喝紅棗粥喝出白嫰嫰的皮膚來,太好了!
陸游又說到“紫駝之峰玄熊掌,不如飯豆羹芋魁。”(《悲歌行》)吃豆羹,吃芋頭要比駱駝的駝峰和黑熊的熊掌美,陸游這也就是“甘其食”了。
駱駝背上的駝峰,有單峰的,有雙峰的,里邊都是脂肪,這是美食,而且被古人稱為陸上的“八珍”之一。駝峰和熊掌、鹿唇等齊名,味醇汁濃,鮮香可口。駱駝的駝蹄也是美食。陸游說豆羹、芋頭賽過駝峰和熊掌,是阿Q主義?不是的,這是一種高級的飲食智慧,常吃這些東西,今天的人都知道血脂、膽固醇等等都會受影響,對身體不利啊!
蘇東坡是個大美食家,但是在飲食上很小心,很注意啊!大家都知道那一塊塊紅燒的“東坡肉”多肥厚,多美味、誘人啊,大家想,大約他天天就吃那“東坡肉”。其實,不是的。據(jù)說他在黃州住所的墻壁上自己寫了一首詩,其中幾句就是這樣提醒自己:“皓齒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膿,腐腸之藥。”這就是《七發(fā)》里的話。你看,一是一把要命的斧頭,一是一服爛腸子的藥,太應該戒備了!所以他特別注意飲食,認為“蔬食過于八珍”,“未飽先止”。蘇東坡自以“蔬食”為甘,而且以為其甘美勝過美肴“八珍”。這是他的修養(yǎng),蘇東坡深得飲食之道!
有人統(tǒng)計過,中國能查出有生卒年月的皇帝有209位,平均壽命卻只有39歲。中國的帝王中間,乾隆是個長壽冠軍,活了89歲,在位60年,經(jīng)歷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享受了7代同堂的天倫之樂。他完全可以天天享用山珍海味,吃遍最好的美食,飲遍天下最美的酒,抽遍天下最好的煙,但他不是這樣,他非常講究飲食之道。他的起居飲食很有規(guī)律,飲食多以新鮮蔬菜為主,肉類、野味吃得較少,從不吃得太飽。他不抽煙,不貪戀酒,加上其他的養(yǎng)生之道,終于長壽。
總之,老子的飲食之道對于今天的人來說,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古代飲食文化的特點
?、?重視飲食。中國古人說“民以食為天”??酌鲜车浪岢?ldquo;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使中國古代更加注重追求飲食的品質(zhì)與衛(wèi)生,為我國飲食烹調(diào)技藝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
② 風味多樣。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③ 飲食以五谷為主。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發(fā)達,農(nóng)耕文明不斷發(fā)展成熟,這就決定了我國以五谷為主食的飲食結構。五谷指的是稻、麥、黍、稷、菽這五種糧食作物。
?、?四季有別。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diào)進食與宇宙節(jié)律協(xié)調(diào)同步??鬃诱f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jié)食品。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拼盤,雕刻。
?、?食醫(yī)結合。還有雞湯可用于虛勞,當歸羊肉湯可用于產(chǎn)后血虛,牛乳飲用于病愈后調(diào)理等等。
?、?將哲學思想融入飲食意趣。中國人喜歡把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融入到飲食中,中國古代食物講究相生相克即是陰陽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飲食方面的體現(xiàn)。
⑧ 美食往往與節(jié)慶聯(lián)系在一起。端午節(jié)吃粽子,重陽節(jié)食餅餌,飲菊花酒,中秋節(jié)食月餅慶團圓,元宵節(jié)吃湯圓等這都是我們熟悉的例子。
?、?使用筷子。筷子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有著悠久的歷史,材質(zhì)多樣,具有輕巧、靈活的特點,一直使用到今天。
?、?飲食與政治聯(lián)系,賦予特殊的政治寓意。故將統(tǒng)治者稱為“肉食者”。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節(jié)日或祭祖祀神的時候才;能夠吃肉,所以平民為“蔬食者”。
古代飲食之道
上一篇:古代飲食用具
下一篇:古代飲食中的養(yǎng)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