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是中國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加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shù)在千座以上。今天學習啦小編在這里為大家介紹河南邙山陵墓群,歡迎大家閱讀。
河南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東西長近5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的邙山上。包括了孟津和偃師以及市區(qū)的西工區(qū)、老城區(qū)、洛龍區(qū)等5個區(qū),涵蓋了20多個鄉(xiāng)鎮(zhèn)。陵墓群西至孟津縣常袋鄉(xiāng)酒流凹村—洛陽市郊紅山鄉(xiāng)楊冢村一線,東至偃師山化鄉(xiāng)南游殿村—山化鄉(xiāng)忠義村一線,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布。邙山陵墓群面積為756平方公里,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數(shù)十萬之多。
陵墓群已經(jīng)探明的帝陵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國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加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shù)在千座以上。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qū)之一,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邙山陵墓群博物館
1984年,在邙山冢頭村的北魏景陵旁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并發(fā)掘開放了邙山上迄今為止唯一科學發(fā)掘的帝王陵墓-北魏景陵地宮。
邙山陵墓群可分為4個區(qū):西段(北魏陵區(qū))、中段(東周、東漢、后唐陵區(qū))、東段(西晉、曹魏陵區(qū))和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邙山陵墓群各個陵區(qū)
東漢陵區(qū)
東漢定都洛陽,歷11帝,有10帝葬于洛陽,5帝葬于邙山,分別是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憲陵、沖帝的懷陵、靈帝的文陵。原陵坐落在邙山之北的黃河灘上,位于今孟津縣鐵謝村西南。此陵有5絕;一是帝王選陵,不是背山而河,而是枕河蹬山,為全國獨一無二;二是一園千柏,國內僅有。原陵共存隋唐古柏1500余株;三是漢陵曉煙,風光奇妙;四是鼓掌“啾啾”,柏樹鳥鳴;五是眾柏成像,光武仰臥。恭陵、憲陵、懷陵、文陵皆在邙山以南。在今孟津三十里鋪村一帶,有3陵排列,各立一通石碑,為清乾隆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所立,分別書“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在今孟津護駕莊西南,是靈帝的文陵。
曹魏陵區(qū)
曹魏共歷5帝46年。其中開國皇帝文帝丕、明帝睿、高貴鄉(xiāng)公曹髦死后葬洛陽。文帝曹丕倡導儉葬,他依山為陵(即沿山挖洞),葬于邙山首陽山,故稱首陽陵。明帝曹睿的陵墓稱高平陵。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稱帝后,不甘為大司馬昭手中玩物,于公元260年5月,率300多個太監(jiān)、侍衛(wèi)討伐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部將成濟一戟刺死,甚為悲壯慘烈。他后被以王禮安葬。
西晉陵區(qū)
西晉共歷4帝52年。其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崩于洛陽,葬于首陽山。公元265年,司馬炎登上皇位,分別追尊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為宣帝、景帝和文帝,所以,西晉陵區(qū)共有5座皇陵,分別為高原陵、峻平陵、崇陽陵、峻陽陵、太陽陵。
北魏陵區(qū)
北魏都洛陽共歷8帝41年?,F(xiàn)已確認埋葬在洛陽邙山的有4帝,即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詡、孝莊帝元子攸,其陵分別為長陵、景陵、定陵、靜陵。北魏為北方鮮卑人政權,其民族善于騎射,剽悍兇猛。但孝文帝遠見卓識,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成就了中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他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還。于是北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他自己則身體力行,死后葬今孟津官莊村南的長陵。長陵,高35米,直徑60米,當?shù)厝朔Q“大冢”。景陵,是宣武帝元恪的陵墓,位于長陵之南、今冢頭村東?!顿Y治通鑒》說,唐武德四年,李世民曾登魏宣武帝陵察看王世充軍情,足見景陵地勢高峻。
另外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及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陵、以及蜀漢后主孝懷皇帝劉禪、南唐后主李煜、后蜀后主孟昶、明恭宗朱常洵(福王)熙陵等陵墓也均在邙山陵墓區(qū)內。
河南邙山陵墓群相關文章:
1.邙山晉帝陵的趣聞
2.洛陽自駕游攻略
5.語文成人高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