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發(fā)明家魯班學藝的故事介紹
魯班是我國古代土木工匠的始祖,那么你了解古代發(fā)明家魯班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古代發(fā)明家魯班學藝的故事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古代發(fā)明家魯班學藝的故事
魯班,公輸氏,名般。古代般和班是同音字,就被人稱之魯班。生長在匠人家庭里,自幼就對這種工匠活很感興趣的魯班想法非常多。在那個時期其實做為一名匠人是非常下等的職業(yè),但魯班并沒有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依舊跟著家里人出去工作。在魯班成為大師的過程中也學習了很多,那么魯班學藝的故事是怎樣的呢?
光是學習家里人的手藝是遠遠不夠的,而魯班也清楚的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決定前往終南山去學藝。魯班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前往終南山,雖然路程很坎坷但還是騎馬到了山腳下,剛到山腳下就被前方的路給弄暈了,因為上山的路彎彎曲曲竟然有幾百條之多。魯班請教了山下的老太太終于找到了上山的路,到了山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間比較破爛的平房。但在房間中睡著一個老頭,身邊只有斧子之類的東西,魯班心想這人的手藝肯定不一般,要跟他好好學習。
這個拜師的過程可不容易,老師傅問了魯班幾個問題不僅是手藝上的,更是人品上的。魯班憑借自己的內心想法成為了老師傅的徒弟,可是這鍛煉才剛剛開始,老師傅將自己許多年未用過的斧頭給魯班,讓他在屋前磨到可以用為止。魯班就在屋前磨了七天七夜,將斧頭磨的那叫一個亮,師傅看到了很是滿意,又讓他將門口一顆百年的參天大樹砍下了,這一次魯班整整干了十二個日夜。老師傅看魯班如此勤勞誠懇就讓他去看自己的模型,然后讓魯班自己建造出來,后來魯班有了自己的想法就開始創(chuàng)造,終于魯班學成了手藝告別師傅了,這就是魯班學藝的故事。
古代發(fā)明家魯班的精神
現(xiàn)在做木匠活的師傅都知道魯班的名字,他被稱為中國建筑界的鼻祖和木匠鼻祖。做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魯班的創(chuàng)作靈感多來自于身邊的人和事,器具類、實用類的工具都有被發(fā)明和改良,而這種勇于創(chuàng)新的事跡有很多,被人們歸納為魯班精神的有哪些呢?
雖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做為匠人是被嘲諷為下等人的,但是魯班一直沒有被這個社會所淹沒,他選擇外出至另一個國家,好發(fā)展自己的匠人事業(yè)。魯班到達了楚國之后,得到了為楚王建造武器的工作,好的是他并不一味癡迷于建造武器,而是從政治出發(fā)能明辨是非。因此人們所說的魯班精神有的核心是科學精神,因為世俗是可以引導一個人走向不同道路的,而魯班堅持在科學研究的路中走下去就是因為他相信科學。
中國歷史上的人被分為勞心和勞力兩種人,而魯班被認為是后者,其實不然。做為一名工匠之所以能夠做出一番事業(yè),不僅是手工活做的細致,更是說明了這個人是擁有巧思的。魯班精神的科技創(chuàng)造能力就說明了,尊重科學、勇于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重要性。只有人們都學習魯班精神,在科學創(chuàng)造的路上走下去,才能夠綜合發(fā)展國力,為中國民族文化做貢獻。因為中國原來封閉太久,很多人都對中國科技和創(chuàng)造沒有了信心,但只要大家重拾信心,就能夠在科學創(chuàng)造上趕超別的國家,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強國。
古代發(fā)明家魯班的發(fā)明
魯班,尊稱公輸子,是魯國人。魯班的名號一直流傳到今,他的工匠技藝也是被人推崇的。出生在一個世代都是工匠的家庭之中,魯班很早就接觸了關于建筑和木匠方面的知識。不僅對建筑結構比較了解,最重要的是實際操作能力也非常強。有很多的奇巧工藝是他發(fā)明出來的,那么魯班發(fā)明了什么呢?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很多的工藝都在發(fā)明著,而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對技藝是很開放的,所以魯班也有著很好的機會。要說起魯班發(fā)明了什么的話,那就有著很多了。像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比如傘、鋸子、曲尺、墨斗,還有一些農業(yè)和雕刻方面有關的發(fā)明,可見魯班是一位很愛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人。做為一名熱愛創(chuàng)造的工匠,設計這些東西的初始都是為了讓人便利,傘的發(fā)明就是因為魯班見自己的老婆在烈日下工作,就參見亭子的遮陰方式而發(fā)明了一個可以活動的移動亭子,這才有了傘的最初形態(tài)。
不僅是這種小型的發(fā)明,他也有著兵器類的制造,云梯就是其中之一。這個云梯是古代專門用來攻打城池的兵器,利用它可以站的很高看見整個城池,對打仗的地形掌控很有用。除了兵器還有農業(yè)器具,雖然現(xiàn)代人都崇尚高科技,但有一些器具還是有人使用的,比如石墨。以前的人都是用搗的方式來工作,石墨的發(fā)明讓垂直運動變成了旋轉運動,這也很節(jié)省力氣。無論魯班發(fā)明了什么,他的最初目的都是為了造福百姓。
猜你喜歡:
1.魯班的傳說故事
2.魯班的簡介及故事
古代發(fā)明家魯班學藝的故事介紹
下一篇:武王伐紂的歷史事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