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項羽為何大封諸侯
最近看到有不少歷史愛好者討論楚霸王項羽分封諸侯王、不都關中,認為這是錯誤的。私以為不然:霸王分封是當時必須采取的措施,不都關中雖然很可惜,但也事出有因。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AA,一起來看看吧。
楚霸王項羽大封諸侯的原因解析
一、章邯投降后的天下大勢:
鉅鹿之戰(zhàn),是秦朝“圍城打援”試圖一舉殲滅反秦諸侯軍事力量、重新奪回六國地區(qū)的重大舉措,因王離部被殲滅而受到重創(chuàng),因章邯的投降而徹底破滅。章邯投降后,六國世襲貴族復國的愿望已經實現(xiàn):南方的楚有后懷王,東方的齊有田榮、田橫兄弟,三晉也被趙王歇、魏豹、韓王成等六國世襲貴族重新占據(jù),除了燕國被韓廣占據(jù)外,六國中有五國都有世襲貴族勢力存在。
二、霸王面臨的政治形勢分析:
章邯投降后,表面上看,霸王威風八面,軍威赫赫,但實際上不然,相比于六國世襲貴族們,霸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劣勢:
1、“諸侯上”是臨時職務,為救趙攻秦而設,章邯投降后,秦的滅亡已成必然,只是時間問題而已,秦滅亡后,這一職務和相應權力都會失去。
2、霸王自己的職務低微、地盤兒狹小,僅為“魯公”即魯縣的縣令,自己的地盤兒僅有魯縣一地。
3、霸王直屬本部軍隊很少,救趙時楚軍有五萬人,其中包括了英布、蒲的軍隊,那么霸王自己的軍隊大概不會超過四萬,(蒲之后沒有記載,他的部隊也算是霸王的好了,但英布早在項梁時期就有自己的直屬軍隊,作為先鋒軍隊少于一萬不太可能。)經過鉅鹿之戰(zhàn)的消耗,就更少了。鉅鹿之戰(zhàn)后至入關前,諸侯聯(lián)軍明確的增兵記載僅為新安的三十余萬和鴻門宴前的四十萬。這其中的差額數(shù)萬人,就是增兵的數(shù)量了。或許有讀者會認為這太少,但實際上已經不少了,秦軍用于鉅鹿之戰(zhàn)的軍隊就多達四十萬,諸侯聯(lián)軍三十余萬,這已經是七十余萬了,秦還留有部分兵力據(jù)守其原有國土,再加上之前的戰(zhàn)爭中消耗的軍隊,這少說也得有八、九十萬人了,考慮到當時的人口數(shù)量(據(jù)說《中國人口史》的數(shù)據(jù),當時的人口數(shù)量約兩千萬,不過因為家里沒這部書,所以不好定論,不過大概也不會高于這個數(shù)字。這個軍隊數(shù)量已經接近人口總數(shù)的二十分之一,是相當驚人的一個比例了。)那么霸王就算在這數(shù)萬人的增兵數(shù)量中拿到大部分,也不會太多,超過四萬,大概五、六萬,也就是極限了。
4、霸王此時沒有屬于自己的核心團隊,歷代開國皇帝創(chuàng)業(yè)時,身邊都會有一個核心團隊,如劉邦的“豐沛集團”光武帝的“云臺二十八將”朱老八的“淮西功臣集團”等。而霸王在項梁死前并非項家的領袖,沒有培養(yǎng)過自己的核心團隊。
以上四個方面,使霸王和世襲貴族們相比,處于下風,根本不可能像有些讀者想的那樣,僅憑鉅鹿之戰(zhàn)的軍威就能登上帝位,或許還有讀者覺得霸王可以打敗諸侯將,自然可以登位稱帝。的確,霸王是可以打敗諸侯將,但不可能全部消滅諸侯將,更不可能僅憑數(shù)萬軍隊就統(tǒng)治全天下。霸王要對抗的,除了世襲貴族們現(xiàn)實上的優(yōu)勢外,還有歷史上形成的貴族世襲傳位的政治傳統(tǒng),霸王本身出自軍事貴族家庭,即所謂“將門”歷代皆為楚將,以軍功封于項縣。祖上就沒出過一個靠血統(tǒng)世襲上位的貴族,霸王如果要當皇帝,無異于一步登天!難度太大,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聯(lián)合諸侯將這些軍事貴族們,分封為王,打破世襲貴族靠宗法、血統(tǒng)上位的政治傳統(tǒng)。
同時把后懷王尊為“虛君”義帝,義帝帝有天下,名義上天下都是他的,實際上卻沒有一寸土地。這樣,霸王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占據(jù)大部分楚國疆土,以“霸王”之名代行義帝權威,號令諸侯,徐圖大業(yè)。
三、楚霸王項羽不都關中的原因分析:
1、霸王的根基在楚,如果在關中建都,那楚國將無人可壓制后懷王,等于把自己的根本之地拱手讓給了后懷王。
2、霸王和他的軍隊皆是楚人,隨霸王征戰(zhàn)日久,必有思鄉(xiāng)之情,(這點可參考韓王信對劉邦獻計定三秦時提到的關于劉邦手下秦卒思歸,故此作戰(zhàn)將格外得力的描述,既然劉邦的秦卒思鄉(xiāng),霸王的楚卒自然也很可能思鄉(xiāng)。)若霸王久不歸楚,可能會軍心不穩(wěn),霸王因為軍隊少,因此不能不更加注意軍心問題。霸王自己也有思鄉(xiāng)之情,所以他才有“衣錦夜行”之語。
四、霸王若戰(zhàn)勝劉邦,將會采取類似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措施的原因:
1、霸王代行義帝權威,號令諸侯,但不久義帝被其殺掉,使得霸王的權威失去了政治合法性,這就為諸侯不遵號令、乃至于討伐霸王這個“弒君逆賊“提供了借口。
2、諸侯王們只是以霸王一時戰(zhàn)功、軍威懾服于霸王,并非霸王自身兵多將廣、人才濟濟,政治、軍事力量雄厚而臣服,他們與霸王的關系是上下級、同事,有的人,比如魏豹,分封之前的身份還高于霸王。諸侯們因為自身利益,都想自己的地盤兒比別人大、比別人好,自然就不會尊奉霸王,維持分封后的格局不變,所以分封后的天下格局是不穩(wěn)定的,大多數(shù)諸侯王們對霸王也無什么忠誠可言。
3、同姓諸侯王基于血統(tǒng)親緣關系,其忠誠度比之異姓諸侯王要高出許多,項家雖然有項伯、項襄兩個叛徒,但大多數(shù)人對霸王還是相當忠誠的,歷史上,即使最不成器的西晉宗室“八王“,也是在西晉建國三十五年后才開始叛亂。若霸王分封同姓諸侯王,再怎么樣,終霸王之世,應不會有太多叛徒。至于異姓諸侯王,那就要看他們是否安分了,像齊國的田氏兄弟、趙國的陳馀,霸王肯定是要滅掉的。
霸王的分封策略,是基于當時的政治形勢而采取的唯一合適的策略,這種“郡國并行“的體制,后來為漢朝所繼承、發(fā)展,(《后漢書》即明言漢初諸侯王制度來源于霸王。)這算是霸王在政治制度上的一個重要貢獻,不都關中雖然可惜,但畢竟事出有因。霸王在政治上,長于權謀策略,短于識人、用人、內政沒有表現(xiàn),但實行的“郡國并行”體制,為漢朝的分封制度做了大膽的探索;綜合來看,霸王的政治才能有偏科,但還是比較高的。
猜你感興趣:
5.項羽為什么會失敗
楚霸王項羽為何大封諸侯
上一篇: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項羽為什么選擇分封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