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董卓的簡介
董卓,三國時期東漢權臣,出身于豪強家族,其家鄉(xiāng)所在地區(qū)極為殷富,與西北羌人聚集地相鄰。本文是三國時期董卓的簡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三國時期董卓的簡介
雖然董卓為人粗猛,但在處事方面極有謀略,常常在羌人部落中游走,憑借其富裕的家庭背景,與當地羌族首領交好,而且董卓身強力壯,通曉武藝,馬上功夫更是了得,加之其兇狠果斷的性格,當地人都敬畏其三分,周邊羌人也都趨炎附勢。時機日漸成熟,董卓趁勢發(fā)展自己的勢力,拉攏迎合自己的羌人及豪強,并且收羅親信。為了廣招賢才,董卓家中幾乎每日擺酒迎客,款待羌人豪強,以取得他們的支持和忠誠。
除了結交羌人,董卓還在暗中大批收羅落魄草寇、地痞無賴,甚至與他們稱兄道弟,是他們成為自己的死忠之士。前期的董卓在當地豪強中極有威信,朝廷在解決西羌問題時,便看中了董卓的影響力,任用其為羽林郎,征戰(zhàn)時期,董卓的勇猛強悍的特性得到了展現,縱橫沖殺,左右開弓,一時威震四海。
如此,借著戰(zhàn)時的功績與日漸豐滿的羽翼,董卓一步步離自己的最終目標越來越近,他的野心也日益膨脹,在亂世中因其殘暴的性格使其一路高升,手中所握權利無人能及,廢黜少帝劉辯,扶植幼帝漢獻帝,壯大董家勢力,逐步問鼎中央政權。
董卓廢帝的理由
董卓在何苗死后,不費一兵一卒便當了回漁翁,坐享其成,將何進、何苗部下的軍隊盡數收編,占據了強大的軍事后盾。緊接著部署戰(zhàn)略,派人大將呂布刺殺洛陽衛(wèi)戍軍隊統(tǒng)領執(zhí)金吾,順勢接收他所掌管的洛陽衛(wèi)戍軍隊。
如此,董卓不僅擁有了大量常規(guī)軍對,并且掌握著都城洛陽的直隸部隊,使其問鼎中央政權的籌碼大大提升,控制中央政權的目標也更加明確清晰,因此,董卓開始著手肅清前方道路上的絆腳石。
為了進一步控制中央政權,董卓決定召開拜官會議,商討廢黜少帝劉辯之事。在會議中,董卓大肆宣稱少帝年幼無知,品德欠缺,上不能敬奉宗廟,下不能體恤百姓,難盛大任。為了天下百姓與漢室江山著想,他愿效仿霍光廢昌邑之舉,廢黜少帝,另立陳留王劉協,即漢獻帝。
在場官員多忌憚董卓淫威,未能有敢言者,僅有尚書盧植對其獨斷專行的行為發(fā)表批判之言,他認為少帝劉辯如今年紀尚小,對其德行尚不能蓋棺定論,更不能將其與昌邑王相提并論。董卓聽其言大怒,未曾想到竟有人膽敢違逆他的遺愿,便下令將盧植拖出去斬首,辛虧有侍中采邑為其保薦,極力相勸,才保住其性命。
可見當時,董卓勢力早已無人能及,廢黜少帝的理由隨其信手捏來,即使荒謬也無人敢違背。
董卓之亂起因
東漢中平六年,董卓奉何進之命進京鏟除宦官勢力,卻因此引狼入室,使破敗的東漢王朝落入董卓手中,成為俎上魚肉,任其宰割,董卓入朝后執(zhí)行暴政,最后導致群雄激憤,結盟討伐。
東漢末年,經歷了黃巾之亂,漢室地位迅速下滑,各地州郡的勢力大為上漲,朝堂上當何進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也日益激烈。所有的矛盾在漢靈帝駕崩的那一天順勢爆發(fā)了。外戚宦官鷸蚌相爭,何進身首異處,張讓、段珪投身黃河,而此時原本受何進所托進京鏟除宦官勢力的董卓見風使舵,迅速改變方針,在黃河邊找到被宦官帶領出宮的少帝劉辯與陳留王劉協,率先掌控先機。
董卓率兵進駐洛陽,廢黜少帝,另立陳留王劉協為新帝,自任為相國,獨掌朝政。董卓執(zhí)政以殘暴震懾朝野,百官惶恐不安,百姓怨聲載道,各地群雄皆對其恨之入骨。于是各地諸侯皆起兵討伐董卓,結盟進軍京城,以袁紹、孫堅為首的十八路諸侯對董卓產生了巨大的壓力。董卓與其討伐勢力相持不下,所幸棄城,遷都長安,將京城洛陽付之一炬,一夜之間大火焚城。這一場大火也意味著漢室王朝氣數已盡,新的格局正在氤氳而生。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呂布設計殺害,為期三年董卓之亂終告一段落。
董卓之亂為期三年,雖時間短暫,卻是導致東漢末年歷史走向重要契機,社會經歷了深刻的變革,董卓暴政引起的諸侯討伐,為群雄割據局勢打下了基礎,也是三國亂世的開端。
猜你喜歡:
2.董卓簡介資料
3.三國歷史簡介
4.三國時期常林簡介
三國時期董卓的簡介
上一篇:三國馬超軍事能力怎樣
下一篇:三國郭嘉屬于哪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