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社會的人際關系
市場經濟的變化導致當代人際關系出現(xiàn)復雜化、表面化、功利化和個性化的特點,現(xiàn)代社會的人際關系是怎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搜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現(xiàn)代社會的人際關系:復雜化
應當說,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的人們,都渴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然而愿望畢竟不能代替現(xiàn)實。社會的復雜以及人們心理的微妙,使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形成一定困難。一方面,人們渴望交際,追求友誼,但同時又懼怕深交,心存戒備,甚至產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這種心理渴求與心理焦慮構成矛盾,使相當一部分人對人際關系的建立望而生畏,進而感慨萬千:“生活像爬大山、趟大河”、“生活是一團麻,也有那麻繩擰成的花;生活是一條線,也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條路,怎能沒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首歌,吟唱著人生的苦樂年華。”
究其實,這是由于現(xiàn)代人受人際交往中的傳統(tǒng)觀念“防人”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在我國,人們交往的一個傳統(tǒng)基本策略是一個“防”字。防人即防“人說”,防“人心 ”。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難度量” 等。從這種封閉的設防立場出發(fā),中國人由防“人論”變成防止“失言”,自己則盡量 “不言”、“少言”,勿“直言”、“傳言”、“大言”、“謊言”,并努力做到“會言”。中國人人際交往的誤區(qū)大概就是出于這個“防”字,它與現(xiàn)代人所倡導的坦誠、自若、輕松的交往風格是相沖突的。難怪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人認為跟人接觸是難上加難,輕了不行,重了不行,深了不行,淺了不行。由于每個人的苦樂不均,品格不同,修養(yǎng)不一,地位不等,再加上感情的起伏跌宕,外部環(huán)境的瞬息萬變,每人都是“君”,“ 伴君如伴虎”。交往不再是萬無一失的了,一不小心交往就會變成傷害,如同刀鋒和傷口的接觸一樣。生活緊張,關系也緊張?,F(xiàn)代社會的交往變成了一種小心翼翼的藝術,人們自然感到人際關系實在是太復雜,并難以應對自如。
現(xiàn)代社會的人際關系:表面化
在封建社會里,由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生產規(guī)模較小,社會分工不細,導致人們交往空間范圍的縮小。當社會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社會分工日趨精細,交通通訊迅猛發(fā)展,為拓寬人際交往的空間范圍提供了便利條件。在這種情況下,舊有的人際關系發(fā)生深刻變化,人們交往欲大大增強。過去那種集中于親友、鄰里之間、出于感情、心理需要的人際交往逐日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現(xiàn)代人在交往中已不滿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是除了注重感情的需求外,還希望在增加交往的過程中,不斷尋找新的朋友,覓得發(fā)展的機會。這樣,人們交往機會的增多,交際時間的縮短,交際需求的加大,交際面的拓寬,導致了交往的深度趨于淺顯,大大不如以往那么牢固、穩(wěn)定,而體現(xiàn)出流動性較大的特征。這種人際交往的表面化,一方面有其積極的一面。
它可以影響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表現(xiàn):拓寬人際交往的網絡,擴大交友的范圍。但也有消極的一面,這就是在頻繁變換交友對象的同時,讓人感到人際之間的深入了解趨于困難,甚至感到人和人交往有一種被利用的感覺。有時還會因朋友的退出和遠離而出現(xiàn)各種有害的不良心態(tài),如浮躁心態(tài)、焦慮心態(tài)、迷茫心態(tài)、失落心態(tài)、逆反心態(tài)、懷舊心態(tài)、自危心態(tài)等。由于一些現(xiàn)代人不能正確認識這種社會變革的社會利益矛盾沖突引發(fā)的現(xiàn)象,結果怨天尤人,哀傷不已,或走向另一極端,或封閉自我,拒絕交往。
現(xiàn)代社會的人際關系:功利化
現(xiàn)代社會的生產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經濟體制的轉型,使得當代人在社會生產中將較多的目光專注于等價交換的原則。作為交換雙方都強調互惠互利,而且利益大小均等才能成交。這種經濟利益上的等價交換的功利主義因素,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社會交往之中。倘若某種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對甲來說只吃虧,不受益,那么他一定會退出交往或放棄這種人際關系。某種人際交往或人際關系能夠得以維持,那一定是雙方都有所獲利,而且獲利的大小基本均衡。不少人奉行“只交有用的朋友,不交沒用的朋友 ”的交友原則,正是反映了人際交往中的功利主義因素的加大。這種功利主義因素導致人際關系中的感情因素削弱,而建立在經濟利益上的交往日趨增多,功利目的漸次增強,并成為人際交往中無形起作用的重要法則之一。
現(xiàn)代社會的人際關系:個性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經濟主體的相對獨立,強化了當代人的主體意識,在人際之間的交往中,個人的正當要求希望得到滿足,個人的正當權益希望受到保護,個人的性格愛好希望得到展示。因此,人格平等及人格尊重就成為人際交往的又一重要原則,進而形成人際交往的個性化特點。這個特點與以往社會交友的原則有所差異。傳統(tǒng)的人際交往信奉互謙互讓、互諒互解,強調一個“忍”字。由于對于“忍”的認識不同,理解迥異,使得一部分當代人逐漸厭惡了忍耐而推崇個性意識。應當說,在諸多新的交往領域中,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交往的對象,這本是無可非議的?,F(xiàn)代人注重關系平等,相互之間大都不存在誰限制誰的問題。相處投緣就經常往來,雙方感覺較差就中斷走動。人們交往不愿長期壓抑自己的感情,不愿受到較多的限制,聽從別人的命令。相反,交往個性意識增強,希望對方給予自己較多的自由度,希望個性發(fā)展能受到對方尊重。這從一個角度講,體現(xiàn)了社會的進步與文明。但從另一方面講,一味強調個性自由、只憑個人意志行事、交往,久而久之,很可能削弱統(tǒng)一和紀律,結果使人際關系松散冷漠,以至于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導致人際關系的緊張、甚至惡化,危及到社會健康、文明、公正、安全地發(fā)展,其后果是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