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勵志理科差生逆襲的文章(2)
我的高三
揣著一籃子計劃,我邁入高三。
我本是一個性格開朗、很愛說笑的人,而步入高三,我整個兒變了一個人(后來我同學都說我那時有一個沒過程的轉變)。
每天早上,我6點鐘起床,洗漱完畢,戴好隨身聽,塞上耳機,面向墻上的小國旗,聽國歌。每當那激昂的國歌在耳畔響起,我的心情激動不已,我感覺自己沒有了任何私念,我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動力。啊!我將終生為此而奮斗,為中華民族的強盛而奮斗!
直到今天,我每天早上起來都要聽國歌,這使我每天都能保持旺盛的斗志。
聽過國歌,我總要鍛煉身體,三十下俯臥撐,三十個下蹲動作,然后是朗讀英語課文。這之間,我可以把早飯做好,一碗稀飯,兩個雞蛋。
每天早上7點鐘,我準時騎自行車去上學,路上二十多分鐘,我總是騎得不緊不慢,我的很多同學反來問我:“你每天花費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在路上,那么緊張的高三,你怎么能受得了?”實際上,他們有所不知,來回路上近一小時的效率,要比在教室時高得多。關于這一點我等一下再說。
我高三的時候,在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方法上各有“三大法寶”。學習狀態(tài)方面的三大法寶是“埋頭,素服,三緘口。”埋頭,即我看書走路時總是低著頭,將自己置身于一個不受干擾的環(huán)境。素服,即我絕不穿顏色鮮艷的衣服,因為我要杜絕自己心中哪怕是一絲一毫的浮躁。我有兩套灰色的衣褲,其中一套屁股后面有補丁,我高三基本上是穿著這兩套衣服度過的。說到這里,很多同學可能覺得我過于注重細節(jié)了,但我認為,這細節(jié)是應該重視的,我們年紀還輕,很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我很難相象哪個同學在高三整日說笑,整日衣著華麗而能在高三保持平靜的心。三緘口,是指對于學習以外的事情我要不說,不說,再不說。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我現在讀大學一年多了,大學生活可謂是豐富多彩的,我每天不要那么緊張了,性格也回到了以前的爽朗,每日有說有笑,但我每每想起自己當年“埋頭,素服,三緘口”,穿著補丁褲子又充滿自信的狀態(tài),心中總是充滿自豪。如果哪一天,再有那么大的“人生賽事”來臨,我肯定會要調整自己進入那種狀態(tài)的。
我的學習方法很簡單,只有三條原則,我亦謂之“三大法寶”,這“三大法寶”即是:“緊跟老師,多次回顧,重視每一次考試。”
我以前過于自信,喜歡一個人“跑單”,喜歡自己找很多題目,無計劃地亂做。高一高二兩年的慘敗告訴我,那種做法絕對是事倍功半的。制定了緊跟老師的原則之后,我每堂課都聚精會神地聽講,做筆記。我把每堂課的重點和疑難點隨手編上序號,下課后,閉上眼睛,按序號從頭回顧一下每堂課的重點,哪一個想不起來了,就看一下筆記,如果有疑難點就及時問老師,問其他同學,直到把問題弄懂。高三階段的老師基本上都是非常出色經驗豐富的,他們?yōu)槲覀儨蕚涞膹土晝热莺土曨},基本上囊括了高考的試點;不過,有一門課——外語,我到最后都沒有完全適應那個老師,但我還是堅持貫徹的我緊跟原則,盡量靠近老師的套路。
我的第二大“法寶”——回顧,尤其使我受益匪淺。我對記憶的觀點是:回顧一百次也不為多,而只能使你記憶得更牢固;所以,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回顧每一個知識點。很多問題在初學時沒有深入思考,而在回顧的時候,由于時間比較充裕,所以能夠將問題向各個方面拓展,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我前面說的騎車上、下學的時間效率高,就是因為每天下學的時候,我可以將全天的學習內容按序號回顧一下(之所以編序號就是為了防止漏下某個題目)。有時候,我回想不起來,就停下車看一下書。每天上學,我總是將前一天的內容在心中過一下,這樣,隔了一夜,再次回顧,印象就會更深刻。
我每天的中飯、晚飯都在學校的食堂吃,晚自修在學校上,每晚9點半離校,10點半準時上床睡覺,絕不熬夜。實際上相對于大多數畢業(yè)生,我的睡眠時間是較多的,但與別人不同的是,我睜著眼睛的時間都在學習,包括吃飯、走路、上廁所的時間,我都在回顧,都在思考。
說到這里,我有點擔心,我的方法可能對大多數同學不適合。因為我的方法中一整天都沒給自己安排休息時間,這無疑是一種疲勞戰(zhàn)術,可是,我確確實實就是用這種戰(zhàn)術,取得了勝利。那么,我何以用此疲勞戰(zhàn)術而不感疲勞,反而“越戰(zhàn)越勇”呢?我想,我并沒有驚人的體力,所有這一切,都應歸功于那巨大的動力,那為中國的繁榮富強而奮斗終生的志向;所以,我再次強調一下這動力的重要性,沒有思想動力,方法再好,都沒用。
我們接著談我的第三大“法寶”;重視每一次考試。高三的考試非常頻繁,很多同學到最后都考麻木了。我不同,我重視每一次考試,不管大考小考,我在考前都認真準備,考后認真總結。為什么要這樣重視每一次考試呢?因為我需要信心,需要一個平靜的心態(tài)。我永遠忘不了我的“平型關大捷”:開學一個半月,全校的畢業(yè)生將舉行力學部分的物理統一考試。我們在前半個月知道這個消息,其他同學都不以為然,都在進行全面復習,而我在那半個月則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物理上。我把老師上課講的每一道題目都弄懂弄熟了。考試成績出來了,我得了98分(百分制)。全班第一,全校第三。那對我真是極大的鼓舞,你知道我多么需要那種鼓舞嗎?我的物理一直不行,高二下學期的期末考試,我只得了53分。這次,同學們都向我投來了格外敬佩的目光,我兩年來第一次獲得這種目光。那次勝利,我謂之“平型關大捷”,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帝國主義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我真的有點飄飄然了,有點想驕傲,可是我很快平靜下來。這算不了什么,也說明不了什么,只是我自己為了鼓勵自己的”軍心“而實行的一步策略而已。我還是原來的我,還沒有取得太大的進步。我這樣告誡著自己。老師做試卷總結的時候,我認認真真地聽著、做筆記,那道做錯的填空題,我把它背了下來。
以后的每一次考試,我都認真準備,而每次考試之后,我都要進行仔細的總結。這一點,實際上對整個高三的復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整個高三階段有一半時間都是在考試和講試卷,如果不能學會認真總結試卷,那就很難談進步。我總結試卷的方法是一個字——回顧的時間將它們歸類,串成一串,由點到線到面。開始的時候,感覺要背的東西太多了,但堅持到最后階段,我發(fā)現難得有什么東西再需要背了。
看到我高考的結果和我剛入高三時的成績,你一定覺得這是奇跡,我也不否認這樣講,因為我自己的一個口號就是“創(chuàng)造奇跡”;但事實上,我覺得自己每天都在踏踏實實地走,不敢有半點浮華。
我們學校的高三,畢業(yè)有五次大的模擬考試,差不多兩個月一次,第一次我在全校排第九十八名,全班第十九名;第二次全校第九十六名,全班第二十二名;第三次全校第三十名,全班第五;第四次全校第十,全班第二;第五次我因故沒有參加。
我就是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用這樣的方法,度過了自己的高三,可以說每天都在進步,但這中間,也不能說沒有痛苦,沒有煩惱。只不過,我自己調節(jié)得比較好,盡量縮短了那些狀態(tài)不好的時間。
我的心理調節(jié)
高三階段,每個同學的壓力都是很大的,如果擺不正自己的心態(tài),就很容易在思想上徘徊不前,而徘徊的時候一長,就很容易進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導致沒有信心,沒有興趣,厭學等“高考綜合癥”。
我從小就喜歡長跑,參加過多次長跑比賽:高一時拿過我們學校冬季越野賽的第三名。對于長跑,我有一個體會:平靜的時候,跑得最好。心情煩躁、沒有信心的情況下去比賽是必輸的,而過于激動、拼命要求自己要怎么樣怎么樣,也很難在長跑中取勝,因為那種狀態(tài)下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結果前工后拙。最好的辦法就是調整好呼吸,大腦保持平靜,什么都不去想,只要求腳下不停地跑。我現在回想起來,高三階段,不就是一次長跑比賽嗎?跑道很長、很遠,在這條跑道上,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騖遠,想跑得快,只有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
我在高一高二的時候,差不多每天都記日記,我現在翻開那時的日記,滿眼都是悔過和決心,這該是我當時心境不平的起源,而當時心境不平,又是我那時成績不好的起源;而在高三階段,我僅在1997年元旦做過一次總結和計劃,其余我的日記是空白。當然,這不說明我高三時思想沒有過徘徊。每個人的情緒都是有周期性起伏的,我也一樣,只是我每次情緒不好時,都會告誡自己:“這是情緒低落期,腳下莫停,平靜地跑,盡快度過困難期”。這個方法可以說屢試不爽,是我高三階段始終保護良好狀態(tài)的一劑良方。
心理調節(jié)是需要戰(zhàn)術的,說起來有點像自欺欺人,可實際上,這是非常必要的。那一次物理考試奠定了我的信心基礎,后來,每當我感到自己缺乏信心時,我便“如法炮制”,專攻某一考試。我認為,取得好成績,是鼓勵自己的最好辦法。
第五次模擬考試的時候,我感覺到自己已具備了奪魁的實力,但我卻“戰(zhàn)略撤退”了,因為那時已是6月底,如果參加了,考得太好,我會滋生驕傲情緒,考得不好,容易焦躁,所以我索性不考了。
心理調節(jié)的第二法寶,我的體會便是自我暗示。很多事情本身是無所謂好壞的,就在于你自己怎樣看待,從這個角度去看,你可能會覺得很倒霉,而換一個角度來看,你可能很振奮。
很多同學,遇到一道自己不會做的題目,可能很沮喪,說“倒霉,又錯了一道”。而我卻自我暗示自己,有“財產進賬”了,所以我反而有如獲至寶的感覺,一定要將它弄懂,弄會。我每天晚上按序號回顧我的疑難點時,總是“如數家珍”。
我的自我暗示法最成功的范例莫過于高考那三天了,7月6日早上起來,我就感覺到自己感冒了,但我還是堅持學習。我覺得,為了保持一個平靜的心態(tài),應該學習到最后,而“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的說法是不科學的。7日早上,我已經發(fā)燒了,我的情緒受到了影響:我平時很少生病的,怎么偏在這節(jié)骨眼上感冒,真是老天爺不長眼!當時,父母、親戚都不在身邊,因為我事先告訴他們都不要來,我說我需要清靜;我那時真有點焦躁感。后來,我恍惚想起像有人說過:人在發(fā)熱的狀態(tài)下頭腦的興奮會更高,思路會更敏捷。我拼命在大腦中承認這個觀點,于是,我很快恢復了自信,于是,我贏了……
關于心理調節(jié),我還有兩點要補充。第一,作為一個“差等生”,你可以定很高的目標,但你必須承認你自己的“差”,你才可以使自己獲得一個平靜心態(tài)。第二,人的毅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不斷地磨煉。我每天早上起來總要鍛煉身體;每個周末總要來一次三千米跑;我整年都洗冷水澡……這一切,使我始終擁有堅忍不拔的毅力。
我現在從頭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每一筆都是我用心寫的,但很多觀點,對很多人來說,無疑是很笨拙的、很偏激的。我在這里想強調的一點是:在學習的旅途上,沒有固定的動力,也沒有固定的方法,但你若想成功,你就必須找到能夠持久推動你前進的思想動力和一大套最適合你自己的學習方法,永遠不要迷信別人。
該說的,說得差不多了?;叵肫鹉蔷o張的高三,我從心底里為成績不好的同學加油,因為我深知“差等生”的痛苦,我從心底里希望,天下每一個“差等生“都能在高三時大翻身,考上自己心中的大學。
高三勵志理科差生逆襲的文章篇二
幾乎所有認識孫宇晨的人都覺得,他考入北大是個奇跡。
2007年2月,他因獲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而參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試時,面試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讀的惠州一中位于哪個省份。
在這所在他之前從未有人考入過北大的學校里,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績始終徘徊在二三十分間而不得不改學文科。此后,他的成績有所好轉,但直到高三上學期結束時,仍然排在全年級100名開外。
大一時,他在《萌芽》雜志寫下《一道論證題》,試圖向人們證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時間彌補任何的遺憾,只要你下定了決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請中學生和他一道證明這道題目。文章發(fā)表后兩年多里,他收到了接近1萬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將以北大歷史系總分排名第一的成績結束4年的本科學業(yè)。
沉浸于文學世界不可自拔成績在全班穩(wěn)居倒數前十
整個中學階段,孫宇晨從來都不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好學生”。初中時他就讀于一所寄宿制學校,他對3年初中生活的記憶,大多與網游有關。為了玩網游,他常常裝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親熟睡后溜去網吧,再在清晨父親睡醒之前趕回家。
中考前他突然“覺醒”,用功學習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進入高中后,他對網游的熱情驟減,因為他發(fā)現了新的興趣點小說。受在大學中文系任教的父親影響,他接觸了王小波的作品,并因此開始瘋狂閱讀各類小說。他說:“沉溺于小說的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有一個引誘者,我的引誘者就是王小波。”
在王小波“時代三部曲”的“引誘”之下,他整日沉浸于文學的世界中不可自拔。他如此形容自己的高一生活:
“將課表里的中英數政史地全部改成小說或者是文學;整天待在圖書館不出來;考語文的時候,花半個小時做作文的題目,然后花兩個小時寫一篇3000字的作文交上去,然后就被打了個10分;花一個星期的時間蹲在圖書館寫實驗小說,寫好交給大家評判,只要有一個人說不喜歡就燒掉,如果大家都喜歡就投稿,然后石沉大海;早上的早讀全部改成詩歌朗誦,在全班嘈雜的背古文環(huán)境下,舉起白話詩的大旗……”
與這種率性灑脫相伴隨的,是考試成績的紅燈高掛。這其實在所難免除了班主任的英語(論壇)課不方便逃課外,其他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圖書館看小說。全班48個人,他的成績“穩(wěn)居倒數前十”,老師們對他的期望是“保惠大(惠州大學)、沖汕大(汕頭大學)”。
那時的孫宇晨認為,應試教育和文學理想是對立的,因為二者的根本性質不同,一個是以機械的速度訓練為根本,一個要以才華為根本。在他看來,接受“全面平庸”的應試教育近乎“奇恥大辱”,“有限的時間與精力無法覆蓋諸多不擅長的學科,數學對于一個專于文史的人來說,真可謂是慘痛的悲劇。”他因此而并不在乎考試成績,即使全科掛紅燈也無所謂,只是害怕讓父母知道,“因為他們已經不好意思打我了,畢竟我已經長得比他們還高”。
必須縱身跳入應試教育的河水中盡管也許會將棱角沖刷干凈
帶著二三十分的數學、物理成績,孫宇晨在高二時不得不選擇轉為文科生。此時的他發(fā)現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時那樣不帶任何功利性地“為了看書而看書”,而已經開始渴望得到別人的承認。他堅信自己有著過人的才能,而身邊的很多同學卻“不知道這世界上除了做題還有何物”。
但現實卻不斷地給他挫敗感,“400多分的成績,我連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找不出”。
他覺得應試教育總有些使他“備感恥辱”的等級化儀式和細節(jié):按照學校規(guī)定,考試時的座位順序要按照上次考試的排名依次排定,他所在班級的教室是第一考場,而他每次考試都要提著書包“灰頭土臉”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場。
一次考試時,他看到以往一直排在年級前五的同班女生也到了第三考場,他便有點幸災樂禍地去譏諷她,但那個女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我上次考試期間生病了,英語沒考。”
強烈的碰壁感使他開始考慮與常規(guī)的升學之路徹底決裂,他開始想辦法給自己找一條出路,一條不是高考(微博)的出路。那時的他覺得,參加高考是對應試教育的妥協,“是一種相當可恥的行為”。他堅信自己的才華能讓自己通過一條不用參加高考的路徑,進入理想的大學。
帶著極高的期望,他先后報名參加了第八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和北京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結果卻黯然落選。這對他產生了極大的打擊,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必須縱身跳入應試教育的河水中,盡管它也許會將我這塊石頭的棱角沖刷干凈”。
他為自己定下五項要求:第一是把所有與應試無關的書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適的晚年談話錄;第二是絕對不進圖書館,所有課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對老師的愛憎,以獲得應試的知識為目的;第四是保證晚自修的時間,3小時積極進行應試訓練;第五是制定每天的計劃,并嚴格完成。
帶著450分左右的模擬考試成績和上述五項對自己的要求,孫宇晨進入了高三。他給自己偷偷定下沖刺目標:中山大學,“極限的非分之想”,則是中國人民大學,王小波的母校。
下一頁更多精彩“高三勵志理科差生逆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