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必須看的勵志文章
高考前必須看的勵志文章
不要讓心中常存悲戚,年輕人要陽光才能充滿對未來的希望,才能在艱苦的條件下依舊奮發(fā)向上。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高考前必須看的勵志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前必須看的勵志文章篇一
學到終極看自主,自主學習可謂學習的最高境界。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告訴我們,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越是在自主狀態(tài)下,獨立地發(fā)揮出潛能,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越有成就感,越能成為自由、健康、無畏的人。自我實現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教育的真正意義就在于幫助人滿足這種追求,表現出自己的才能,體驗最大的快樂。
有了這種自我實現的需要,學習應該是人的一種本能。人在獲得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的同時,自然會接受外在信息,在先前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建構個人的知識大廈。通過活動和自主建構,個體的創(chuàng)造力、潛能、個性等,得以豐富、發(fā)展、完善。
按理說,學習是不需要督促的——為什么今天有那么多孩子厭學呢?原因很簡單,學習的誘因是自我需要,本應該讓學生充分自主,主動求索,自發(fā)進取,而學校教育將學習變成了高壓灌輸——思想、方法、知識,乃至一切行為都要用灌輸的方式來處理。其結果是教育中的所有行為都變成了外在努力,而不是發(fā)自學生內心的追求。打個比方,學生就像小毛驢,學習就是趕路。理想的境界是在能看得見的前方擺著青草,讓學生信“驢”由韁,自由奔馳;中等方略是苦口婆心地告訴“毛驢”,遠方有吃不完的青草,再用根繩子拴著籠頭,生拉硬扯;最次的做法是,要到哪里去毛驢不清楚,“主人”扯不動繩子就掉過頭抽驢屁股……厭學由此產生。
要想讓學生樂學,關注和尊重學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學生需要什么呢?搞明白這個問題,還需要從人的本性談起。馬斯洛的五種需要中,除了生理、安全、社交外,獲得尊重與自我實現才是學生最實際、最迫切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是“內需”,獲得尊重靠“外援”。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就是尊重。
尊重學生,欣賞、鼓勵學生,將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學生面前,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訣。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發(fā)和鼓勵。”美國艾爾莎·凱德說:“我的教學目標之一,是使學生能夠把在課堂上獲得的自尊和自信遷移到他們的生活中。”由這些智者的精辟論斷不難看出,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能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
精神的成長首先需要自信。只教給知識,而沒有培養(yǎng)信心的教育稱不上成功的教育,知識有老化的時候,自信卻能讓心靈永遠年輕。遺憾的是,我們的掐尖式選拔教育,更多地關注的是分數的獲取,而對于孩子自信心的培養(yǎng),不僅無人上心,往往還潑點冷水,諷刺打擊。孩子只有在獲得精神關懷后,才能投入地學習,而缺乏自信的孩子,遇到點困難就會退縮。所以,明智的老師第一節(jié)課都會對學生說,“你可以忘記我教的所有知識,但不要丟掉你的自信”。
精神的成長還需要自主。愛因斯坦說:“發(fā)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應始終放在首位,不應當把獲得知識放在首位。”學生獨立精神的缺失是當前教育的弊病之源。杜郎口中學崔其升校長說:“學生學習的敵人在于依賴,教師教學的最大悲哀在于包辦。”當今的獨生子女依賴心理嚴重,在學習上被動接受,不求甚解,即使能夠完成學習任務,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教師教學又習慣于包辦,惟恐學生不會這不會那,不敢放手,不去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精神,反而以“馴服”、“壓制”為能事,以學生“聽話”、“順從”為管理目標,無形中剝奪了學生自主成長的機會。
有效教學要想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欲望,前提就是歸還學生的自主學習權。只有自主,才能解放學習力。就像當年的生產隊吃大鍋飯一樣,社員沒有種田自主權,于是出工不出力,造成生產效率低下。包田到戶后,擁有了自主權,民農的積極性高漲,生產力大增,與此前形成鮮明對比。
自主學習,學生與教師分享控制權,以協(xié)商的形式共同承擔學習任務。如果學生能對自己學習的內容作主,能自我決策、自我選擇并實施學習活動,能自主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愛,自然就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就不會再敷衍塞責、偷懶磨滑。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應該是自主、能動地生成,而不是外部力量的雕刻、打造。
自主學習必須基于對學生的尊重。尊重學生,意味著尊重學生的需要。具體說來,學生有如下需要:探究的需要、獲得新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責任承擔的需要。真正的自主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為興趣而拼搏,再累也覺不著。正像愛打球的男生在操場上揮汗如雨——出汗是享受;棋迷盯著黑白棋子——熬夜就是幸福。你讓一群老太太追著足球跑,讓不知圍棋死活的書呆子去下棋,那比出苦力還不堪。學習需要自主,自主學習就是尊重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
高考前必須看的勵志文章篇二
假期就像一次博彩,時間就是一筆賭注,有些同學隨意揮霍,一天天被浪費掉,輸得血本無歸,直到開學前一天才熬通宵寫作業(yè)。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通過假期也能看出一個人是否擁有成功的潛質。在寒假,除了正確規(guī)劃學習,還要進行嚴格的自律訓練和正確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讓這個假期成為人生新的起點。
同一時間補習一門功課
在寒假期間的學習,我最大的心得就是在當年上高中的時候,每個假期都會參加一個補習班。根本原因就是我不想很辛苦地思考一些方法、規(guī)律,因為老師幾個小時就能夠把他們幾年甚至數十年的經驗告訴我。這種感覺就像學會了“吸星大法”,可以把別人的“內力”瞬間化為己有。開學以后,我拿著那個厚厚的筆記本形影不離,生怕別人偷取了這本“秘籍”,成績自然上升很快,因為我用一個假期走就完了別人要摸索好幾年的路。
一個寒假最好選擇一個科目補習。我見過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時間排得滿滿的,上午上英語,下午補數學,晚上還要學物理,從教室出來,孩子們一個個表情麻木。這種被安排讓他們消弭了學習的動力,忘記了自己最需要什么,結果只有一個:孩子的成績永不見提高。這就像燒水,一次只燒一壺水可以很快燒開,如果在同一時間燒10壺水,不會有什么結果。
另外,在選擇輔導班的時候一定要看師資。如果一群老師年輕又很牛,那就一定要去,這樣的老師會告訴你離你并不遙遠的他們的學生時代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做題,就要做真題
除了參加輔導班,大部分時間還屬于自己,但很多同學的學習效率很低。有沒有盯著一頁書看半小時?有沒有一天看不了一個單元?有沒有做了好幾套卷子錯誤率依然很高?如果你有這種感覺,說明學習方法有問題。
我的核心理念是“以終為始”。不管大家是初三還是高三,最終要面對的就是中考、高考的那一紙試卷,所以我們課下所有的努力都要圍繞中考、高考展開。真題代表最新的命題趨勢和測試難度,對待真題我們既要做考生,還要做學生。
做考生的心態(tài)是面對題目,嚴格按照時間檢測,以熟悉每種題型所占時間和自身弱點。但做真題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提高成績,因為它只是檢測你當前水平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還要擁有做學生的心態(tài),扎扎實實地對錯題進行精細研究。
如果大家能夠把每一套題目中的錯題全部收入囊中,做完10套真題以后你將擁有一筆“財富”。錯題之所以會錯,是因為那部分內容是自己的盲點,如果把所有的錯題全部總結下來,就是把所有弱點補齊,那時候就是“天下無敵”了。
遠離學習的天敵——床
對于許多人來說,家堪稱是效率最低的學習環(huán)境。有多少次,你是背著所有的書本回去,立志要在假期通讀所有科目,但最后又都原封不動地背了回來。
在家學習的天敵之一就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床。很多同學前一天晚上把鬧鐘調到6點,躺在床上想著一早起來跑步、讀書、好好地吃一次早餐,甚至為父母做一次早餐。第二天鬧鈴一響,許多人動作基本一致:順手把鬧鈴摁死,然后寬慰自己說,我再睡10分鐘,就10分鐘。于是,當再次睜眼的時候,已經是早上9點了。
這種早上想起但起不來的痛苦大家都經歷過。如何克服呢?首先,不要太生猛地改變你的規(guī)律。平時8點起床,突然要提前兩個小時起床,自己說了都不信,身體更不能接受。一開始只需要比平時早起15分鐘就行。建立成就感是堅持下去的核心動力,當很輕松起床以后,就有了第一次的自信,然后慢慢擴大到提早30分鐘、40分鐘……
另外,晚上不要熬夜。熬夜是因為沒有勇氣結束舊的一天,早上不起是因為沒有勇氣面對新的開始。晚上洗漱完后在床上看書是很好的選擇,困了順手把燈關掉,也不用刻意培養(yǎng)自己的睡意。
不要在鼠標上消磨掉好時光
如果早上沒有起來,而且家里還能上網,恭喜你,這個寒假基本荒廢了。
荒廢的過程大體如下:9點起床,懷揣一顆內疚的心,邊吃早飯邊懺悔,但轉念一想,沒關系,我利用白天好好學習就是了。然后,把自己最頭疼的英語卷子打開,一道題接著一道題地往下做。過了20分鐘,很是受傷,眼前的文章什么也沒看懂。接下來又轉向聽力,過了15分鐘幾近崩潰,因為除了冠詞、連詞沒一個能聽清的。這時安慰自己,我先上網放松一下,于是打開微博,更改一條狀態(tài),然后很自覺地繼續(xù)做題。這個時候,內心開始變得浮躁不安,“有沒有人給我留言呢?”“誰會看我的新狀態(tài)呢?”最后實在忍不住,打開電腦,發(fā)現果真有人留言,于是興奮萬分地去回復,同時還瀏覽著別人的分享,一會兒看個視頻,一會兒看篇日志,順便再玩?zhèn)€什么游戲……時光匆匆溜走,直到父母叫你吃飯,不知不覺中上午就過去了。下午如此,晚上如此,天天如此。開學后,你又發(fā)誓,回到學校我一定好好學習,把寒假在家浪費的時間統(tǒng)統(tǒng)找回來……
這個問題的核心解決之道是去圖書館。我經常去省圖書館做講座,有時會到自習室逛一逛,發(fā)現身在其中會產生無比強烈的學習沖動。因為每個人都在安靜地讀書、做筆記,形成了足以感染一個人的強大氣場。騎個單車,帶上一本書去圖書館,一天豐富而充實。
學習優(yōu)秀者的思維程序
有一句話叫做“優(yōu)秀是一種習慣”,我認為優(yōu)秀是一套獨特的心智程序。寒假期間,可以抓住這個機會,鍛煉一下自己。
我們不能改變事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對于這些事實的看法,由此產生完全不同的精神。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問題是“如果一個人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貧窮;第二體弱多病;第三小學沒畢業(yè),如果他去創(chuàng)業(yè),會成功嗎?”許多人會回答說“這個人將死得很慘”。但是,有一個人的回答完全相反,他說:“這三個條件是上天給予我創(chuàng)業(yè)的恩惠,讓我受益無窮。第一、我家里很窮,托貧窮的福,我從小就嘗到了擦皮鞋、賣報紙辛苦勞動的滋味,并以此得到了寶貴的童年創(chuàng)業(yè)經驗;第二、我一出生,就體弱多病,托病弱的福,我得到了鍛煉身體的機會,這使得我到老年也可以保持健康的身體;第三、我連小學都沒有畢業(yè),托學歷低的福,我沒有以書本為師,而是以世人、紅塵、生活為師,這讓我比一些純粹的書呆子更有智慧。”貧窮、體弱多病、學歷低,這些創(chuàng)業(yè)中的死穴,被這個人的心智程序構建成受益無窮的恩惠。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松下幸之助,日本經營之神。
以上問題的回答反映出人們的心智程序是截然不同的。
強大從內心開始,希望同學們從這個寒假開始改變,不再懶散拖沓。從明天起,每天多做一點點,終有一天,別人再也無法超越;從明天起,每天多夢想一點點,終有一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高考前必須看的勵志文章篇三
2011年底,中國“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初步建成,解決了“何人、何時、何地”的問題。我們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其實也缺乏“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沒有目標、不知做什么、錯誤的時間做了錯誤的事情。
每個學生可能都知道這個道理:該學的時候學,該玩的時候玩。的確如此,搞好學習確實要懂得勞逸結合。俗話也說得好: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英國也有句名言:只學習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有些學生也把這樣的話當作自己的經驗之談,或者是想讓這樣的話來規(guī)范自己,然而事實往往是說一套做一套。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該學的時候學,該玩的時候玩”呢?
關鍵是“度”的把握。
以下六個字可以幫助大家把握好這個“度”,值得每一個學子銘記:此時、此地、此事。
所謂“此時”指的是:某一個時間你該做什么就應做什么。比如,晚上過了11點你還不睡覺,就是不懂得“此時”。
所謂“此地”指的是:在什么場合做什么事。比如,上體育課,你在操場上卻拿本書,到了教室,你卻拍籃球,就是不懂得講場合。
所謂“此事”指的是:你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就要努力認真把這件事做好,不要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人在曹營心在漢。比如,廣播里放聽力的時候,你卻想著用自己的MP3放聽力,就是不懂得“此事”。
大凡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都懂得“此時、此地、此事”的道理,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那些學習成績佼佼者往往并不是一味埋頭苦干者——他們不僅會學,而且會玩。恰恰相反,那些成績差的學生,不僅學習差,而且也不會玩。
比如說,很多學習成績差的同學都喜歡打籃球,然而真正要他上場進行籃球比賽,他們卻有逃避,不敢上。學校開運動會,你本指望那些平時的“玩頭”踴躍報名參賽,哪知他們一個項目也不參加—原來這些平時舍棄吃飯的時間在籃球場上“汗流浹背”的同學只不過是“浪玩”、“傻玩”,“狗肉包子端不上正席”,真正能上戰(zhàn)場的,還是要靠那些學習成績優(yōu)秀者。
難道說這些同學的智力差嗎?非也,我們常常發(fā)現,這樣的同學有一個聰明靈活的大腦。那為什么成績差?原因就在于他們不能做到“此時、此地、此事”是也。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