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勵志哲理文章
經(jīng)典勵志哲理文章
當我們覺得沒有動力堅持奮斗時,不妨找一些經(jīng)典勵志的哲理文章來看看,那么經(jīng)典勵志哲理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經(jīng)典勵志哲理文章:工作前幾年,對自己狠一點
作者:方奕晗
“我突然覺得現(xiàn)在的年輕人好難啊。”正在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老同學發(fā)來私信感嘆。
同學所在的公司正在招應屆畢業(yè)生,按照現(xiàn)在的市場價,起薪3000元。“這是8年前我的起薪。現(xiàn)在3000塊錢怎么活啊,北京的合租房至少也要1500元一間了吧?”
艱難、窘迫、無奈,相信這是現(xiàn)在不少年輕人初入職場時的切身感受。不僅僅是自身價值被低估的問題——寒窗苦讀十幾年,甚至無法換回一份可以養(yǎng)活自己的收入,內(nèi)心的煎熬和痛苦可想而知。
同樣是工作第一年,同樣是3000元的收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有的人只愿意拿出一部分能力和精力投入工作,以匹配自己眼下的收入,求得內(nèi)心的平衡;而另一部分人則甘愿傾力付出卻不計回報,拿著3000元的錢,操著3萬元的心。
究竟哪種方式更好,見仁見智。但對一個職場新人來說,第一份工作除了是謀生手段之外,更是一個機會。在這里,你學習職業(yè)技能,積累人際資源,洗掉學生氣,試著以共贏的姿態(tài)與人合作。
在一個人的職業(yè)生涯中,第一年的意義就像挖井。挖到1米深處,隱隱有水滲出,你當然可以就此打住,安享有限的勞動果實;但如果你能對自己狠狠心,耐住寂寞堅持下去,3米深處,很可能就是汩汩的甘泉。
01
家門口美發(fā)店里的洗頭妹在她職業(yè)生涯的第一年便開始謀劃未來——升級成為美發(fā)師。
上班的日子,她每天要從上午10點忙到夜里10點,回到集體宿舍就幾乎累癱掉,一覺醒來又是新一輪忙碌。20歲出頭的女孩,愛玩愛美本是天性,所以當她那天說,每周一天的寶貴休息日被用來報班學習剪發(fā)時,我瞬間對這個小姑娘充滿了敬佩。
洗頭妹的工資并不高,平日里省吃儉用成了習慣,但花幾千塊錢在發(fā)型師培訓課程上,她卻豪爽得不得了。她對我說,現(xiàn)在這工作年輕時干干還行,但自己要為長遠打算,學一門真正的手藝。趁現(xiàn)在年輕,辛苦一點不算什么。
160元的假發(fā)套,一周就要消耗掉一個,這是學費之外的開銷,對洗頭妹來說,壓力不小。她盡可能把每一個假發(fā)套充分利用——從女士的長發(fā)剪到中長發(fā),再剪到短發(fā),接下來是男士發(fā)型,偏分、板寸,最后是光頭。每天店里客人不多的時候,她就躲到后面,對著這玩意兒修修剪剪,然后再拉著發(fā)型師仔細討教。
用假發(fā)練手總是不過癮。洗頭妹請示了老板,在附近的建筑工地貼出告示,每晚8點半,免費給農(nóng)民工剪發(fā)。我每次晚上路過那門口,總會看到三三兩兩的農(nóng)民工圍在一起,任由她打理頭發(fā)。因為是免費,沒人計較她的技術(shù)如何,就算是剪壞了,多半也不過是呵呵一笑,“反正過兩天又長出來了”。
你能想象吧,當我逐漸從諸多細節(jié)中將這個故事拼湊完整的時候,我的心中充滿了震撼和敬佩。也許洗頭妹的生活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很遙遠很陌生,但她在職業(yè)生涯第一年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勤奮、堅韌、遠見和智慧,卻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我們往往會感嘆“理性很豐滿,現(xiàn)實太骨感”。捫心自問,多少人有洗頭妹這樣的勇氣,敢對自己下如此的“狠手”——最大程度地挖掘自身潛力,用實際行動逼著自己往前走,而不是坐在那里怨天尤人?
工作前幾年,首先需要磨煉的是職業(yè)技能。從學校到職場,每個人的角色和定位都會發(fā)生巨大的改變。如何用最短的時間把書本上的理論、公式、概念、理想模型,轉(zhuǎn)化成實打?qū)嵉姆椒?、?jīng)驗、技術(shù)和業(yè)績,如何在現(xiàn)實的種種不理想狀態(tài)中找到最優(yōu)方案,如何盡快察覺自己在哪些方面還達不到崗位要求,如何確立職業(yè)發(fā)展目標并一步步為之努力——所有這些,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多做事,在一次次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實踐中,答案自會浮出水面。
02
小雷工作的第一年,我就預感她會成為一名出色的銷售。
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原因只有一個:她愿意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那些看似無用的助人活動上,心甘情愿,從不計較得失。
有一次打電話給小雷,她正帶著一個巴基斯坦青年爬長城。“腿兒都遛細了。”電話里小雷的聲音聽上去有些疲倦,“這周還要去故宮、頤和園、天壇、十三陵……”
簡直莫名其妙——不管是巴基斯坦青年還是逛北京這件事,都跟小雷的工作、生活扯不上半毛錢關(guān)系。
后來我才知道,一個小雷并不算太熟的朋友在某次聚會中說起煩心事:一個有恩于他的巴基斯坦哥們兒要來,人家一句中國話都不會說,他自己上班時間又不可能跑出去,只能四處求人幫忙陪同兼導游,但屢屢被各種理由推托掉。
飯桌上七八個人誰都不吱聲,只有小雷傻乎乎地搭茬兒:“你要是實在找不到人,我去吧。”
事后,那個朋友擺下大宴答謝小雷,其間幾次提到“你們公司那產(chǎn)品……”。小雷只是微笑,說:“我?guī)兔κ强茨惝敃r太為難,不是為了讓你買我的東西。我們的產(chǎn)品你現(xiàn)在用不上,等你真正需要了,再找我吧。”
小雷給我講這段往事的時候,神情篤定:“當時有太多人不理解,大家都覺得我有病,多此一舉。但我知道,他是認定我這個朋友了,等他真正有需要時,肯定會第一個找我來買的。我覺得銷售就得這么做,而且這種客戶會特別忠誠,還會把周圍有需要的人都介紹給我。”
看到了吧,小雷的高明之處不僅僅在于通過一次“徒勞”的北京游埋下了一份交情,更在于她并沒有急著把自己的付出變現(xiàn),而是靜待它開花結(jié)果。
而這,恰恰就是一個優(yōu)秀銷售人員所需要具備的品質(zhì)。
有的人做事之前喜歡計算投入產(chǎn)出比,再根據(jù)收益率的多少決定做不做、做多少、怎么做。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對工作第一年的新人來說,這種權(quán)衡并不是可取的職場立足之道。實際上,很多看似徒勞的事情,其中埋藏著巨大的機會,說不定在未來的哪一天,就會成為你職業(yè)發(fā)展道路上的一塊跳板。
退一步說,就算自己的種種付出沒有得到回報,年紀輕輕的,多做些事情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小雷的“狠”就來自這種心態(tài)。
03
小梅的職場生涯從送一封信開始。
剛?cè)挝粓蟮降臅r候,小梅并沒有被安排具體工作,領(lǐng)導囑咐她,先適應適應環(huán)境,多跟同事學習??尚∶贩叛垡豢矗聜兏髯詫χ_電腦敲敲打打,忙得腳打后腦勺,誰都顧不上招呼她。
小梅抱了堆材料在一旁翻看,忽然聽到兩個同事在低聲討論什么送信的事,大致意思是說,有份重要文件需要送到同城的另一個地方,交給快遞怕不安全,自己去又抽不出時間。
“要不,我去跑一趟?”小梅適時地搭茬兒。
燃眉之急就這樣被輕松化解,同事懷著感激仔細地向小梅交代此行的任務和目的,告訴她見到對方該說什么、怎么說,并叮囑“注意安全,早去早回”。
人和人之間的信任不會憑空而來,一定是在某些共同經(jīng)歷之后,彼此才會有那種“你辦事我放心”的默契。這次本職工作之外的跑腿兒,讓小梅迅速獲得了團隊成員的認同。而在職場上,信任這東西很奇妙,一旦建立起這種默契,我們就更容易把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交給對方完成,而積極的結(jié)果也會讓我們更加確認自己對一個人的認同是正確的。
如果能在工作第一年就進入被信任的軌道,無疑是幸運的,也會為今后的職業(yè)發(fā)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而信任的前提是共事,共事的前提是做事,只有任勞任怨不計回報地多做事,才有可能獲得同伴的認同,讓那份幸運離自己更近一些。
這種“狠”,是過程之狠。
在進入職場的前幾年里,不妨對自己狠一點兒——無論是關(guān)上門苦心修煉職業(yè)技能,還是從一次次無效勞動中尋找機會,或者通過每一次合作在團隊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所有這些可以歸結(jié)為一句話:少說多做。而這,始終是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的關(guān)鍵。
經(jīng)典勵志哲理文章:抱怨未必是負能量
文/葉萱
有一天,我的學生們在教學群里分享一款手環(huán)——據(jù)說是一次心理健康活動的贈品,旨在提倡大家戴上手環(huán)后堅持21天不抱怨,就能養(yǎng)成基于心理學基礎(chǔ)的、不抱怨的好習慣。
我不知道自己的腦袋后面是不是真的長了反骨,因為面對這種似乎挺有理論支撐的觀點,我最先想到的問題竟然是:漫長而瑣碎的生活中,堅持認同,從不抱怨,這樣真的好嗎?
首先我得說,我做不到。
我跟我的閨密抱怨,“呆哥的作息很彪悍,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學習、健身,八點到單位上班,晚上十點半到十一點下班,全年無休,隨叫隨到,哎,你看這個節(jié)奏再使使勁兒就約等于24小時便利店了吧?”
我閨密很淡定:“如果他回家的時候是清醒的,那你就知足吧。知道我老公天天都干些什么事兒嗎?以昨晚為例吧,他陪老板去應酬到晚上十點才回家,又喝多了,就在我們家樓下大喊我的名字,當時我在洗澡沒聽見。到我聽見的時候估計全樓都聽見了。然后我就從陽臺上探出頭去吼了一句‘喊什么喊,趕緊滾回來’,你知道他的反應是什么嗎?”
我很好奇,“是什么?”
閨密喝口茶,仍然淡定地答:“他特別歡樂地在樓下喊‘哎呀我家在那兒啊’!我這才知道,原來他喊我,是因為他數(shù)不清楚我們那棟樓上的單元門了!當然,隨后他看明白方位,就麻利兒地滾回來了……”
我:“……”
瞬間被治愈。
有時候我也對呆哥抱怨,“單位里交給我一項某某內(nèi)容的工作,很煩瑣,又陌生,費時費力……唉,感覺不會再愛了。”
呆哥不說話,聽我360度翻來覆去地抱怨。
聽夠了,他擺擺手,“我看這件事情未必是壞事。既然你必須要去做這件事情,為什么一定要想不高興的那部分?你應該想想你能從中獲得的好處——第一,你可以學到一項新本事;第二,你因此有機會出去見見世面,看看別人在這方面都做了些什么,有沒有什么你能學到的;第三,有些不需要精益求精的地方也不用耽誤太多時間,你要是處處都想做到最好,肯定很累,還未必能全都照顧到,大可以有取舍。所以,你就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去加入一下,能學多少算多少,也就行了。”
我轉(zhuǎn)轉(zhuǎn)眼珠子看看他,似乎……還真是這么回事。
他用看弱智小孩的表情看我,“什么都不干當然不累,也不鬧心,就是一輩子沒進步。故步自封的話,能對你的寫作有幫助嗎?你就當是體驗生活不就行了?”
于是,十年過去,職場上每一步挑戰(zhàn)、委屈、麻煩……我都告訴自己,這是生活的素材,對和平年代的作者來說,未嘗不是福分。
這樣想著想著,作為一個職業(yè)女性的家庭生活,好像也就順遂了許多。
還有個朋友跟我多年不見,再見的時候他已經(jīng)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到了基層政府機關(guān),級別是“科員”。我們一邊喝茶,一邊聽他講轉(zhuǎn)業(yè)后的各種落差:因為軍隊和地方生活區(qū)別較大,所以三十多歲了還要把諸如文字等技能一點點學起,人脈匱乏也得從頭經(jīng)營;過去是營級干部管著若干連排,現(xiàn)在機關(guān)做小蝦米完全就是職場新鮮人;走出軍區(qū)大院,薪水少了好大一截,要花錢的地方卻多了好多……
我點頭,是,在機關(guān)工作多年,他說的這些際遇,看多了自然懂。我知道這是個挺復雜的問題,有環(huán)境外因,最終卻還是取決于個人自身的工作能力與心態(tài)調(diào)整——他的郁悶說白了不過就兩個字“落差”,這就好像剛從象牙塔走出來的畢業(yè)生們蜂擁著去“考公”,然后有人順利考取,以為要大展宏圖,結(jié)果進門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過是保潔員、前臺接待員,甚至村委會里一名掛著“村官”頭銜的打字員一樣。
都有“新人”的階段,只不過二十歲的時候環(huán)顧四周都是新人也沒覺得自己多么特殊,三十多歲眼見著周圍同學、舊友事業(yè)有成,而自己還要再做新人……心里難免別扭。
他哀嘆,“你看,咱倆同齡,你都正科了,我還是科員,中間還隔著個副科……你這個級別在我們那里都等于是單位一把手了,我這輩子都熬不上。”
我不得不告訴他:“問題在于我們單位一把手是正廳級。我們那個辦公大樓上,一把手是正省級。研究生畢業(yè)這么多年,我在大樓上出出進進,仍然是領(lǐng)導們眼中‘新來的那個小姑娘’。簡單點說就是,那幢樓上絕大多數(shù)人都比我級別高,我業(yè)務倒是熟練了,本質(zhì)上不還是個新鮮人?”
他愣一下,感慨:“也是啊!”
當然是。
初中時候?qū)W物理,知道了一個名詞叫作“參照物”。我物理學得不好,但對這個詞的引申義倒是各種體悟,比如:許多事,所謂優(yōu)劣,所謂高矮,其實就看你跟誰比、怎么比。
科級單位里的科員級別也有可能是部門負責人,因為在“科員”下面還有“股級”;廳級單位里的主任科員(正科)雖然也掛著“主任”兩個字,但中間隔著一堆處級干部,本質(zhì)意義上仍然是小蝦米——問題不是拿你的級別比我的級別,而是在度過了最初的陌生與手足無措之后,你所處的工作環(huán)境是否是你喜歡的那種?你每天從事的工作是不是讓自己能學到新東西的工作?你對未來的規(guī)劃有多少是可以通過點滴積累慢慢實現(xiàn)的?你的職場奮斗對你的生活狀態(tài)會有怎樣的影響?
不錯,我是個大機關(guān)里的小蝦米,但我很喜歡我的單位,因為我的領(lǐng)導在公務上不乏嚴謹督促,逢生活問題又很人性化;因為我的同事不光沒給我使過什么絆子,還助我良多;辦公條件挺局促、食堂的午飯也不便宜,但夏天有空調(diào)冬天有暖氣食堂飯菜味道還不錯……我知足,是因為我從沒想要苛刻地拿自己的短處去比別人的長處,過日子不是田忌賽馬,何況田忌賽馬肯輸也是為了贏。
他沉默,若有所思。
三年后,我回家鄉(xiāng),聽說他已經(jīng)去一個鄉(xiāng)鎮(zhèn)做鎮(zhèn)黨委副書記,副科級,約等于九品芝麻官,但轄下52個行政村,人口約四萬人,方圓一百多平方公里——同學聚會他沒來,因為天干物燥,他帶人上山防火去了。
我留個微信問候,他嘿嘿笑著答:“其實都是份工作唄,誰還真指望載入史冊嗎?后來真想開了,機會反倒多起來了,我覺得現(xiàn)在這樣也挺好。”
其實他還會有抱怨,比如抱怨有些人本事不大貪心不少,抱怨有些事想法挺好落實太難……但我知道我已經(jīng)不需要再去做那個治愈他的人,因為多了這些年的閱歷和工作經(jīng)驗,他完全懂得如何治愈自己。他需要的,只是一個能聽他訴說種種不易的朋友。
我傾聽,我點頭,有時感慨,也不乏建議。是因為在我們彼此心里,“抱怨”不是貶義詞,反倒是一種可信任的懂得。
這就像,你信任你的家人,才敢對他(她)抱怨職場上的坎坷或鬧心;你信任你的朋友,才敢對他(她)抱怨家庭的口角或瑣事;你信任你的同事,才敢對他(她)抱怨上級部門的某些做法實在是不接地氣兒……各類心靈雞湯常說要少給人灌注“負能量”,我想的卻是,如果幾句抱怨就算灌注負能量的話,那只能說明你找來聽取你抱怨的那個人,選錯了。
畢竟,你已經(jīng)郁悶到需要人替你解答困惑、寬慰內(nèi)心,那么除非對方是個情商挺高的管理者、見多識廣的過來人,或者對方慣有生活智慧和豁達品性,甚至對方在此刻剛好從逆境中掙扎出來可以給你很多支持與提點,再不濟他(她)就是個歡樂的“二貨”熱衷于以犧牲自我形象的方式開解他人……否則別開口求同情。
因為首先,對方要懂你,懂這份抱怨的意義,懂這生活的艱辛,也懂他(她)自己,才有可能做好一個開解者或是純粹只做一個傾聽者,才有可能據(jù)此“治愈”你。
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適度抱怨”或“善于自省”的基礎(chǔ)上——如果你偏偏就是那種絲毫看不見陽光、睜眼只能看見苦楚,甚至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你的人……那可能連心靈雞湯都不待見你,就更別指望有人能帶著日復一日的溫暖與鼓勵來聽取你的抱怨了。
所以,在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他人的基礎(chǔ)上,適當?shù)乇A粢稽c抱怨吧,那是你作為一個“凡人”的權(quán)利,也未嘗不是“信任”所帶來的溫情。
畢竟,能做一個有處傾訴抱怨的普通人,比做一個高處不勝寒、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孤獨斗士,要幸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