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日韩欧美色,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亚洲综合色网站,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色99在线,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財務管理 > 投資決策 >

基于管理者過度自信的企業(yè)投資異化研究綜述

時間: 張敏 于富生 張勝1 分享

 摘要:企業(yè)的投資異化現象普遍存在于各國的企業(yè)中,這種異化會給企業(yè)及其利益相關者帶來損失。隨著行為金融學的興起,近年來,從管理者過度自信角度研究企業(yè)投資異化問題成為學術界一個研究的熱點,逐步形成了一些理論模型,得出了相應的研究結論。就該領域主要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從管理者過度自信所引起的過度投資、投資不足、過度并購以及由此帶來的價值損毀等問題,對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和評述,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一定的展望。
  關鍵詞:過度自信;企業(yè)投資異化;過度投資;投資不足;并購
  
  很多企業(yè)的投資呈現出異化現象,如過度投資、投資不足、投資短視行為、盲目并購等,這已經為眾多研究所證實。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人們發(fā)現傳統(tǒng)的基于完全理性假設的理論(如信息不對稱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已不能很好地解釋這種投資異化現象,為此,人們開始從有限理性假設出發(fā)構筑新的理論。其中,從管理者過度自信角度所進行的研究是近年來剛興起的一個熱點問題,側重于研究管理者過度自信所引起的投資異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價值損毀問題,從新的角度詮釋了企業(yè)投資異化,為理論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也為實務界提供了新的決策依據。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少。國內的相關研究更是寥寥無幾。本文試圖對國內外主要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回顧,以資借鑒。
  
  一、過度自信的特征及其在企業(yè)管理者中的表現
  
  過度自信是心理學的一個專業(yè)術語,是指人們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敗的概率的心理偏差(Wolosin,et al,1973;Langer,1975)。過度自信這一心理特征是心理學家們首先發(fā)現的。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們普遍存在著過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例如,Weinstein(1980)的實驗研究發(fā)現,受試者們普遍認為自己在將來擁有屬于自己的房子、能活過80歲等積極的方面的可能性要超過別人,而很少有人認為自己在將來會經歷離婚、得癌癥等不好的事情。Sevenson(1981)在以學生為研究對象的一份研究中發(fā)現,82%的受試者認為他們的汽車駕駛水平在前30%以內。這種“優(yōu)于平均水平”(better-than-average)的心理特征被其他許多研究證實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Alicke,1985;Taylor,etal,1988)。
  在管理學領域,許多研究發(fā)現,企業(yè)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程度普遍要高于一般大眾。Cooper等(1988)對美國企業(yè)家的調查顯示,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家們認為別人的企業(yè)成功的概率只有59%,而自己成功的概率則高達81%。其中,只有11%的人認為別人成功的概率為100%,而相信自己成功的概率為100%的高達33%。這說明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家們普遍存在著過度自信心理。但后續(xù)研究卻發(fā)現,這些被調查企業(yè)中有66%以失敗告終。Landier等(2009)對法國企業(yè)家的調查得出同樣的研究結論。在成熟企業(yè),這種過度自信特征也很普遍。Merrow等(1981)考察了美國能源行業(yè)設備投資情況,他們發(fā)現,企業(yè)管理者們往往非常樂觀地低估設備投資成本,而實際成本往往是他們所預計成本的兩倍以上。Statman等(1985)調查了其他一些行業(yè),發(fā)現管理者們在成本和銷售預測方面普遍存在過度樂觀。
  心理學和管理學領域的這些研究發(fā)現為本文所要回顧的研究主題奠定了理論基礎。正是以此為基礎,研究者們才有可能考察管理者過度自信這一心理特征對企業(yè)投資及其他財務問題的影響。
  
  二、基于管理者過度自信的企業(yè)投資異化:理論研究
  
  從國內外現有文獻來看,基于管理者過度自信的企業(yè)投資異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管理者過度自信所引起的企業(yè)過度投資和投資不足;二是關于管理者過度自信所引起的企業(yè)并購行為。這方面的研究首先是從理論研究開始的,早在1986年,Roll在他開創(chuàng)性的論文里就首次提出了管理者“自以為是”(Hubris)假說①,分析了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對企業(yè)并購行為的影響,但在隨后的十幾年內,該研究并未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直到最近幾年,人們在逐步開始認識到該文的重要性。
  Roll(1986)認為,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會高估并購收益,而且相信并購能帶來協(xié)同效應,從而會使得本身不具有價值的并購活動得以發(fā)生。他進而根據該理論作出了一些預測:(1)當一個未預期的并購被宣布時,目標企業(yè)的股價將上漲;如果并購最終未能成功,股價又會跌回原來的水平。(2)如果并購是未預期的,而且未包含并購方的任何額外的信息,當并購被宣布時,并購方的股價會下跌;如果并購最終未能成功,并購方的股價又會上漲;如果并購最終實現,股價又會下跌。(3)并購完成時,被并購企業(yè)價值的增加額會被并購企業(yè)價值的減少額所抵消,即并購并不會帶來財富的增加,并購所發(fā)生的費用構成最終的凈損失。Roll沒有直接去驗證他的理論,而是通過回顧其他人所得到的實證研究結果間接地證明這些預測是正確的。
  Heaton(2002)是繼Roll之后的第二篇經典性論文,該文提出了一個基于管理者過度自信的投資異化模型,該模型將管理者過度自信、自由現金流變量結合起來,推導出在不同的自由現金流下,管理者過度自信會分別導致過度投資和投資不足。具體結論如下:(1)一方面,樂觀心理會使得管理者認為有效的市場低估了企業(yè)的風險證券,因而他們會偏愛企業(yè)內部資金。當企業(yè)依賴于外部資金時,管理者有時寧愿放棄一些凈現值為正的項目,也不愿意從外部融資,因為他們認為外部融資成本過高,這樣會導致企業(yè)投資不足。在這種情況下,自由現金流能充當“拯救者”的角色,糾正這種投資不足。(2)另一方面,樂觀的管理者會高估投資所產生的現金流,從而高估投資項目的價值,一些凈現值為負的投資項目可能會被他們誤認為具有正的凈現值。在自由現金流匱乏的情況下,樂觀的管理者會放棄一些凈現值為負的投資項目
  Gervais等(2003)發(fā)展了一個資本預算模型,研究了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yè)投資政策的影響以及股票期權計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他們的結論如下:(1)理性的管理者是風險規(guī)避型的,在沒有獲得關于一個投資項目確切、完備的信息之前,他們不會實施該項目,即使這些項目會為股東帶來最大化的價值,從而造成股東的價值損失。在這種情況下,股票期權能緩解這一問題。(2)管理者適度自信對股東來說是好事,因為一方面他們是忠誠于股東的,不存在代理問題,從而不需要額外的激勵;另一方面,他們是一定程度的風險偏好者,能投資那些具有正的NPV的項目,為股東創(chuàng)造價值。(3)對于過度自信的管理者來說,股票期權計劃不僅不能緩解因管理者過度自信所導致的過度投資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惡化。
  Xia等(2006)基于實物期權框架,提出了一個管理者過度自信條件下的動態(tài)并購模型。他們通過該模型證明:(1)如果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程度不是特別嚴重,并購所帶來的市場回報通常是正的;(2)如果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程度很嚴重,并購企業(yè)的市場回報是負的;(3)如果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程度或產品競爭程度較低,并購企業(yè)的市場回報狀況依賴于該企業(yè)的規(guī)模;(4)競爭會降低并購企業(yè)的回報,但會增加目標企業(yè)的市場回報。
  從這些理論模型來看,它們的結論簡單明了,便于進行驗證。事實上,這些結論基本上都被后來的實證研究所證明,這一點可以從下文的分析中看出。
  
  三、基于管理者過度自信的企業(yè)投資異化:實證研究
  
  自Roll(1986)正式開創(chuàng)管理者過度自信條件下的企業(yè)投資研究以后,一直沒有直接的實證研究對其進行驗證,其原因可能是該理論在當時未引起學術界的注意,但難以找到合適的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的變量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首先回顧相關研究中所提出的用以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的變量。在此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類研究中一般將管理者定義為CEO,但也有個別研究將其定義為CFO。
  
  (一)管理者過度自信變量的構建
  1 CEO持股狀況。這類變量首先由Malmendier等(2005,2008)提出,具體又分為三個變量:(1)當CEO持有一份5年期的期權時,如果在這5年內至少有兩次機會通過轉讓可以獲得67%以上的收益。但CEO未轉讓,則認為他是過度自信的;(2)如果CEO將期權持有到期而不轉讓,則認為他是過度自信的;(3)如果在樣本期間內CEO所持有的本企業(yè)的股票數凈增加,則也認為他是過度自信的。郝穎等(2005)、王霞等(2007)的研究都采用了上述三種變量中的第三種。
  2 相關的主流媒體對CEO的評價。這種方法可能是目前在西方的相關研究中應用最廣的方法之一。該方法首先由Hayward等(1997)提出,他們搜集了《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對樣本公司的CEO的各種評價,然后將這些評價分為六類,依次是:完全正面的、主要是正面的但有一點負面的、中性的、主要是負面的但有一點正面的、完全負面的、沒有評價。他們分別賦予上述六類評價3、2、1、-1、-2、0的分值,然后將每個CEO的所有分值相加得到最后的分值,并以此作為過度自信的替代變量,分值越高說明越過度自信。Malmendier等(2008)對這一方法進行了修正,他們將主流媒體的評價分為五類:(a)自信;(b)樂觀;(c)不自信;(d)不樂觀;(e)可靠、穩(wěn)健、務實。然后以此為基礎設置了一個啞變量,如果a+b>c+d+e,則取值為l,說明管理者是過度自信的,否則為O。Brown等(2007)則采取比例的形式來衡量,他們將主流媒體的評價分為三類:(a)自信;(b)樂觀;(c)可靠、穩(wěn)健、務實、不自信。然后用(a+b)/c來衡量CEO的過度自信,比例越大,說明越自信。Hribar等(2006)、Jin等(2005)等研究中都采用了這種衡量方法。
  3 企業(yè)盈利預測偏差。該方法首先由Lin等(2005)提出,他們認為,過度自信的CEO在做盈利預測時一般會有偏高的傾向,因此可以用盈利預測是否偏高來衡量過度自信。具體做法是:如果“預測值一實際值”大于0,則說明預測值偏高,反之則說明偏低,如果在樣本期內偏高次數多于偏低的次數,則說明CEO是過度自信的。余明桂等(2006)、王霞等(2007)的研究借鑒了這一方法。
  4 CEO實施并購的頻率。該方法由Doukas等(2007)提出,他們認為,CEO越自信,他發(fā)起的并購次數就越多,有些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Malmendier,et al,2008)。因此,他們將樣本期內發(fā)起的并購次數多于5起的CEO確定為是過度自信的。
  5 CEO的相對報酬。該方法由Hayward等(1997)提出,他們認為,CEO相對于公司內其他管理者的報酬越高,說明CEO的地位越重要,也越易過度自信。他們用CEO的現金報酬除以現金報酬居第二位的管理者的報酬來表示。
  6 并購企業(yè)的當前業(yè)績。該方法也由Hayward等(1997)提出,用“(并購前12個月內股票價格的增加值+股利)/期初股票價格”表示。這一方法根源于一個研究結論:企業(yè)的歷史業(yè)績越好,管理者越容易過度自信(Cooper,et al,1988)。
  7 企業(yè)景氣指數。該方法由余明桂等(2006)提出,他們以國家統(tǒng)計局定期公布的企業(yè)景氣指數為基礎,如果景氣指數大于100,則說明企業(yè)家是過度自信的,景氣指數小于100,則說明企業(yè)家是悲觀的。他們以4個季度的行業(yè)景氣指數的平均數作為過度自信的替代變量。
  從上述幾種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的方法可以看出,這些衡量方法的主觀性較強,噪音較大,其可靠性和有效性是值得懷疑的。在以中國證券市場為基礎進行研究時,找到合適的替代變量難度更大。以第1種方法為例,國內的股票期權激勵機制才剛剛起步,不具備研究所需要的條件,雖然其中第(3)個變量在國內勉強可以應用,但《公司法》規(guī)定,上市公司高管人員所持股票只能在離職或退休六個月后才能出售,這顯然會影響該變量的有效性。相對而言,第3種方法可能比較可行,因為中國證券市場也有盈利預測制度,會存在相應的盈利誤差。
  
  (二)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yè)投資行為的影響
  前已述及,基于管理者過度自信的企業(yè)投資異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管理者過度自信所引起的企業(yè)過度投資和投資不足;二是關于管理者過度自信所引起的企業(yè)并購行為。為了研究的方便,本部分將這兩個方面分開進行分析。
  1 管理者過度自信所引起的企業(yè)過度投資和投資不足
  Malmendier等(2005)對Heaton(2002)的理論進行了實證檢驗。他們首先開創(chuàng)性地用前述第1類變量來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并進行了實證檢驗,他們發(fā)現: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程度越大,投資和現金流之間的敏感性越高,說明在現金流充足的情況下,管理者的過度自信心理會造成過度投資;而在現金流缺乏的情況下,又會造成投資不足。此外,他們還發(fā)現,對于權益依賴型企業(yè)來說,管理者過度自信對投資現金流之間敏感性的影響程度更大。
  Lin等(2005)采用類似的方法用臺灣的數據進行了檢驗。他們用前述第3類變量來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發(fā)現:(1)在內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比非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投資更多;(2)當融資約束程度更大的時候,上述兩者的投資差距更大。
  在本文所回顧的文獻中,幾乎所有實證研究都將管理者定義為CEO,而Ben等(2007)則是例外,他們將管理者定義為CFO,考察他們的過度自信所帶來的財務政策的變化。他們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來確定CFO是否過度自信,發(fā)現過度自信的CFO會進行大量的投資,并且大量通過負債融資的方式籌措投資所需的資金,同時,為了保留更多的內部現金流用于投資,他們也很少支付股利。
  中國也有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郝穎等(2005)用第1類變量來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發(fā)現內部人控制因素對投資與經營現金流的敏感性的影響程度超過了過度自信因素。

王霞等(2007)則采用第1和第3類變量來衡量管理者(董事長)過度自信,他們發(fā)現,管理者越過度自信,過度投資程度越大,但管理者過度自信并不影響投資和自由現金流之間的敏感性,而是影響投資和融資現金流之間的敏感性,過度自信程度越大,敏感程度越大。姜付秀等(2009)采用第3和第5類變量來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發(fā)現管理者越過度自信,越偏好內部投資,而且越容易使企業(yè)陷入財務困境。
  2 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yè)并購的影響
  1997年,有兩篇論文試圖用實證的方法對Roll(1986)的“自以為是”假說進行檢驗,但因為方法上的問題影響了論文的質量,幾乎沒有形成什么影響。
  其一是Boehmer等(1997)。他們沒有直接用變量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而是采取了間接的辦法,研究企業(yè)并購和內部交易(Inside Trading)之間的關系。研究發(fā)現,那些沒有成為并購目標或最終成為善意并購目標的公司的管理人員在內部交易中能獲得顯著的非正常收益,而那些最終成為敵意并購目標的公司的管理人員則基本上沒有獲得收益。據此,他們推斷:管理人員之所以會拒絕并購要求是因為他們很自信,認為公司在自己手里要比在別人手里更有發(fā)展前景。顯然,他們的這一推斷有些武斷。
  其二是Hayward等(1997)。這一研究要強于前者,他們直接檢驗了并購和管理者過度自信之間的關系。他們用第2、5、6類變量以及根據這三類變量通過因子分析得到的新變量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發(fā)現管理者越過度自信,他們所實施的并購的溢價程度就越大。并購會為股東帶來財富的損失,管理者過度自信和并購溢價之間的關系越強,這種損失程度也越大。這一研究立意很好,但總的來說做得比較粗糙,這也許是它未產生什么影響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這一領域具有較大影響的是Malmendier等(2008)關于管理者過度自信和企業(yè)并購的實證研究。在該研究中,他們采用第1和第2類變量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發(fā)現:(1)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易發(fā)起并購,而且絕大多數是多元化并購;(2)對于權益依賴程度越低的企業(yè),過度自信的程度與并購發(fā)生的可能性之間的相關性越顯著,也即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偏好通過現金或債務融資的方式發(fā)起并購,而很少用股票的方式,除非他們企業(yè)的價值被市場高估;(3)相對于理性的管理者而言,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所發(fā)起的并購會引起市場更強烈的負反應。這些結論表明,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確實會影響企業(yè)的并購行為,造成大量損毀價值(value-destroying)的并購行為發(fā)生,為企業(yè)帶來損失(Malmendier,et al,2008)。Ben等(2007)也得到了類似結論,發(fā)現過度自信的管理者發(fā)起的并購會帶來負的市場回報。
  Doukas等(2007)采用第4類變量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發(fā)現:(1)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實施的并購會為股東帶來正的市場回報,但程度要低于非過度自信管理者實施的并購,從長期業(yè)績來看,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實施的并購表現很糟糕,這一結論不同于其他類似的研究;(2)高頻率的并購比低頻率的并購業(yè)績要差,說明管理者傾向于將以前的成功歸功于自身的能力,從而造成過度自信,進而在過度自信心理的支配下發(fā)起更高頻率的并購。
  Brown等(2007)則提出,不僅管理者的過度自信心理會影響企業(yè)的并購行為,而且管理者的控制力(dominance or power)也能對企業(yè)的并購行為產生影響。所謂管理者的控制力,是指管理者將他們的計劃或想法付諸實施的能力。在該項研究中,他們用第2類變量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同時用管理者的報酬額除以企業(yè)總資產的對數來衡量管理者的控制力。他們用澳大利亞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發(fā)現管理者的上述兩種特征程度越大,并購的可能性越大,而且管理者的控制力越強,越易實施多元化并購。
  
  四、評價與展望
  
  通過上述回顧,我們可以將基于管理者過度自信的企業(yè)投資異化問題的特點大致歸納為如下幾點:
  (1)基于完全理性假設的理論認為投資異化源于管理者或股東等參與者的自利心理,但許多研究發(fā)現人們在現實中往往會表現出“利他”等傾向。對于企業(yè)管理者而言,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是忠于股東并積極為股東創(chuàng)造價值的,換言之,他們和股東的目標是一致的。這樣,傳統(tǒng)的激勵機制就不能解決這種投資異化問題,相反,按傳統(tǒng)的激勵機制可能會加重這種異化行為。例如,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會高估收益而低估損失,他們所選擇的投資項目很多是損毀價值的。如果我們根據傳統(tǒng)的激勵理論提高管理者的薪酬(貨幣性質或期權性質),他們會更積極地為股東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從而造成企業(yè)投資于更多的損毀價值的項目,加重投資異化的程度。因此,這方面的研究為改進激勵機制提供了依據。
  (2)從現有文獻來看,雖然這一主題才剛剛引起學術界的注意,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不多,但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研究結論幾乎是一致的,這在財務學研究領域還是不多見的。幾乎所有的研究結論都顯示,一般情況下,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特征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包括過度投資、投資不足、過度并購、通過并購造成股東財富的損失等。這說明管理者過度自信不僅普遍存在,而且確實會給企業(yè)帶來負面影響,從理論和實踐來看,這都是很有意義的。但換一種角度來看,結論大一致也不利于理論的發(fā)展,只有更多的爭辯才能開拓更廣闊的空間。我們不能排除這類研究中有些受到了“思維定勢”的影響,人云亦云,這需要在將來的研究中逐步加以改進。
  (3)國內的相關研究還較少,而且大多是關于國外相關理論的介紹與歸納,缺乏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進行的研究,特別是用中國的數據所做的經驗研究。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一領域才剛剛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證券市場還不完善,與國外發(fā)達的證券市場存在較大差距,使得相關的數據難以獲得。例如,在這一研究領域,管理者過度自信的度量是一個關鍵的問題,但從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些度量方法來看,在中國難以得到很好的應用。這就需要我們去尋找更適合中國國情的度量指標。
  最后,關于未來的研究方向,我們認為有如下一些問題值得關注:
  (1)將這一研究拓展到更廣的領域。從現有文獻來看,主要集中在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yè)投資的影響方面,實際上,企業(yè)不同的財務問題之間是息息相關的,例如,現有研究發(fā)現,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會過度投資,這必然會影響企業(yè)的融資方式和策略以及企業(yè)的分配政策等問題。Ben等(2007)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值得我們借鑒。近年來出現了幾篇有價值的文獻,如Hribar等(2006)研究了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yè)盈利預測的影響以及由此進行的盈余管理行為;Jin等(2005)研究了過度自信和稅負對管理者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影響;余明桂等(2006)考察了管理者過度自信所引起的企業(yè)激進負債問題。這些都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
  (2)從中國企業(yè)高層管理者特有的行為或心理特征的角度進行研究。西方已經發(fā)現的企業(yè)管理者普遍存在的過度自信、過度悲觀等心理特征可能也存在于中國企業(yè)管理者中,但目前尚沒有研究證實,因此,研究中國企業(yè)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并研究其對企業(yè)投資行為的影響是一個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因為文化與制度各方面的差異,中國管理者的心理可能會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發(fā),現了這些特征就等于找到了解決中國企業(yè)投資異化問題的鑰匙。
  (3)研究管理者背景對企業(yè)投資行為的影響。國外許多研究表明,高層管理團隊的績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成員特性的影響,管理者的教育背景、從業(yè)背景等對他們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特點都有著顯著的影響(Hambrick,et al,1984;Wiersema,et al,1992)。Malmendier等(2005)的研究發(fā)現,管理者的背景確實和投資的異化程度有一定的關聯性。
  (4)其他一些研究領域。例如:研究不同類型企業(yè)的管理者過度自信狀況及其對企業(yè)的影響。對中國來說,國有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在許多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由此可能造成管理者的過度自信心理和表現存在較大差異。此外,還可以研究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yè)行為的具體影響途徑等。

1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