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的論文
網絡文學的論文
網絡文學是在當代特殊的時代條件下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現象,它所具有的網絡特質曾使人耳目一新,現已積累了相當可觀的成果。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網絡文學的論文下載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網絡文學的論文下載篇1
淺析網絡文學與文學本質
一
文學到底是什么? 網絡文學的出現,再一次將這個關于文學本質的追問提到文學研究者的面前。盡管,“網絡文學”作為一個批評的范疇還沒有正式進入文學詞典,“網絡文學”這一概念的所指還不確定。而且,在文學批評界,“網絡文學”作為“文學”的合法性也一再受到質疑,對此文學批評家李潔非在《Free與網絡文學》一文中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認為,“網絡文學”這個概念的提出事實上是“一種極其機會主義的權宜之計”。因為,作為一種寫作方式,網絡寫作是非文學性的,對其評價也應該持非文學的態(tài)度。由此,他強烈地主張,要“撇開‘文學’一詞來談網絡寫作。網絡寫作根本不是為了‘文學’的目的而生的。”李夫生則從理論的角度將網絡文學文本與傳統(tǒng)文學文本進行比較,認為網上作品具有“本體空置”、“主體缺省”和“空間虛擬”等特點,不符合傳統(tǒng)文學文本的規(guī)范,從而對傳統(tǒng)文學構成一種挑戰(zhàn)和威脅,并感嘆道:這還能叫“文學”嗎?文學可能性的限度在哪里?
然而,這種對網絡文學作為“文學”的合法性的質疑并沒有阻斷網絡文學本身的蓬勃生長。根據最早介入網絡文學研究的著名學者歐陽友權的研究統(tǒng)計,自1995年 中國大陸開始有了本土的文學網站加入國際互聯網(1994年國際互聯網進入中國大陸)始,截至2001年8月底,“中國大陸有以‘文學’命名的綜合性文學網站約300個,設有文學欄目的網站3000多個,其中以‘網絡文學’命名的文學網站241個,發(fā)表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的網站153個,發(fā)布小說的各類網站486個,發(fā)布詩歌的249個,發(fā)布散文的358個,發(fā)布劇本的75個,發(fā)布雜文的31個,發(fā)布影視作品的529個。”在這些網站上發(fā)表的文學作品更是不計其數。而僅“以專載網絡原創(chuàng)作品的‘榕樹下’(rongshu.com)為例,它從1997年建站到2001年底,已登載原創(chuàng)作品61.9萬多篇(部),達8億多字。”
這一事實證明,網絡文學作為當代文學的一個現實存在是無庸置疑的。文學經由互聯網這一特殊的傳播媒介在短時間內已經影響了一部分人的閱讀和寫作習慣。并且,網絡文學的種種現象已經引起一些學者的關注和研究,按歐陽友權教授《網絡文學研究述評》一文中的統(tǒng)計,近年來出現的關于網絡文學的 論文有127篇。中南大學還成立了網絡文學研究所并申請到國家社科課題。就目前而言,學界對網絡文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一是對網絡文學進行定義命名;二是將其與傳統(tǒng)書面文學進行比較,從而概括其創(chuàng)作特點及文本特征;三是對其創(chuàng)作現狀進行文學價值評定,分析其現狀、存在問題及 發(fā)展預測;再者就是整體探討網絡文學的存在意義和價值。這些研究成果所具有的開創(chuàng)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總的說來,這些研究都暗含一個特定的視閾界限,那就是我們存有一套關于文學的標準。以這一潛在的“文學的標準”文學觀念為參照,于是,網絡文學本身所呈現的不同于現有文學樣態(tài)的特征,使批評者很容易就將其剔除出文學的疆域,而歸入非文學性書寫的范疇。
網絡文學的出現和興盛,從一個全新的層面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較全面關照和認識文學的視角,既有的關于文學的本質、文學的功能、文學的標準以及文學的邊界等等的知識,將會重新得到檢省和反思。
歷史地看,文學作為研究和關照的對象,自有文學以來就成為研究者們不斷定義和規(guī)范的東西。但是,無論是中國古代的“言志”還是“緣情”觀;無論是西方古典的模仿說、再現說,還是近代的表現說,抑或是20世紀開始的對“文學性(詩性)”的所謂客觀研究,都能清晰地告訴我們文學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和功能,但又都不能窮盡我們對文學的全面感受和理解??傮w來說,所有這些對文學的規(guī)范,都有各自對文學的獨特領悟和認識,并且在特定時代主宰了人們對文學的觀念視閾。但是,迄今并沒有哪一種理論觀點可以成為人們定義和規(guī)范文學的唯一標準。事實證明,文學史對文學的認識和知識規(guī)范是一個不斷地拓廣并深入的過程。同時,也說明文學自身決不是一成不變的封閉體系,而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開放系統(tǒng)。
當然,強調文學的開放性并不意味著把文學當成是一個漫無邊際難以把握的變化體。如前所述,至今誰也說不清文學是什么,但誰也無法否認文學確實是一個獨特而客觀的存在,它具有與其他書寫文本(如歷史、 哲學、 政治等等)不同的獨特的可辨識特征,如想象和虛構的特性,它通過語言對人的生命沖動、情感思想等的隱喻性再現,并且有一個可以閱讀文本存在形式等。因此,面對文學這個復雜的批評范疇,我們所強調是對待文學的態(tài)度———不能以僵硬的教條(所謂的標準)去對待豐富復雜的文學現實,應該以開放和發(fā)展的心態(tài)去面對不斷生長著的文學事實本身。
二
當我們以這種開放和發(fā)展的心態(tài)去對待豐富復雜的文學事實、追溯文學自身的發(fā)展史時,就會看到,“文學”這個概念的所指本身就滑動不居。當我們說“文學”這個 現代漢語詞匯時,我們意指的并不是古代漢語中那個也叫“文學”的詞匯所指。在古代漢語中,“文學”一詞實指所有的人文經典著作,與我們今天所謂的“文化”典籍相近。對此郭紹虞早已作了考證。高玉也在《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學》一書中借李澤厚言中國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哲學之觀點來說明:“中國古代沒有西方的亦即現代的文學概念的文學”,“文學”只不過如吳林伯《論語發(fā)微》所言,是“六藝之學,后世所謂經學”也。所以說,作為審美意義上的“文學”所指只存在于現代漢語語境中。事實上,這種“西方意義上”(也就是審美意義上)的“文學”所指在西方語境中也經歷了同樣的古代向現代的演變。我們現在所說的作為“審美的”文學這一范疇所指實際上是文學發(fā)展到現代資產階級世俗社會時的產物。因而,我們現在能夠見到的“古代文學史”,實際上是我們基于今天的“文學標準”來檢索和書寫的所謂“古代文學的全貌”。即便如此,我們按“今天的文學標準”來概括和書寫的“古代文學全貌”也經歷了多次不同的形態(tài)變遷,其間充斥著以各種視閾為界限的“文學”與“非文學”之爭,尤其是當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出現時。這種變遷的背后實質上隱含了人類對自身生存環(huán)境的改善和超越以及對自我認識的深廣。文學作為人學應該是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的。每一次文學總體形態(tài)的變化都有著明顯的標志性特征,這就是文學傳播媒介質的變化。
總觀文學歷史的發(fā)展,由最初的原始口頭語言及其所形成的自由的口頭文學言說與傳播方式,到現代文學發(fā)展得非常精致自足的語言系統(tǒng)以及其嚴格完善的體制化管理系統(tǒng),文學自身的存在方式與人類的生存經驗的關系已經變得非常復雜。
首先,文學在形成自足的語言系統(tǒng)的同時,逐漸封閉了自己。德國美學家沃爾夫岡-伊瑟爾在《虛構與想象:文學人類學疆界》一書中就感嘆道:“如今文學符號讀起來困難了。它們不再指代規(guī)定的位置或物質;相反,它們暗含聯系,展示趨向,隱蔽地傳達自己的理解以顯示不能指代的東西。”其為我們指出了文學語言發(fā)展的歷史實質。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文學”語言,已經是經過多層過濾,不再具有其原初口頭文學所傳達出來的那種特征:具體、單純、透明。德里達在談到文字時也認為,書寫就是抹去一個事物的在場又使其仍然能夠辨認這一姿態(tài)的名稱。文學語言通過這種種“書寫”過濾,已經沉淀為一個有自身結構系統(tǒng)的符號體系,其強大的隱喻性,使其逐漸超越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
文學語言的這種體系化精致化,一方面因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張力使文學作品蘊涵言說不盡的 藝術魅力———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必然對閱讀和理解造成困難———因為它對讀者的解讀和鑒賞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至少要具備與作者相似的文學背景,而這在信息爆炸、知識趨向于專業(yè)化的時代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近代以來,人們不停地想去使其明晰化、 科學化,以便容易被掌握,從俄國形式主義到新批評,從結構主義到后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們的努力持續(xù)不斷。而文論家們的這種努力又衍生出一個更專業(yè)和復雜的文學批評語言體系,非一般受眾所能掌握。在某種意義上,文學語言體系已經與人類的生存經驗有所疏離,變成了對經驗書寫的“再書寫”———純粹文字和思維的游戲。這樣,文學語境也似乎成為了文學創(chuàng)作者和文學批評者之間單純的對話關系,與大多數人的生存毫無關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文壇逐漸增多的對文學(尤其是詩歌)衰敗的焦慮———文學越來越被讀者疏遠,成為作家詩人的自說自唱和自娛自樂,而大眾化、娛樂性的作品則廣為流行———雖然批評界不斷詰難其膚淺有媚俗傾向,是這一復雜現象的具體表現。
再者,文學在現代獲得自足空間的同時,其自身也形成了比較嚴格的體制化管理系統(tǒng),這就是文學發(fā)表和出版發(fā)行的編輯制度及書籍審查管理制度。這樣層層管制的文學生態(tài)環(huán)境,必然使文學創(chuàng)作的自由受到限制。書籍審查機構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文學報刊的風格特色,文學編輯的情緒喜好,以及市場利潤對出版商的制約等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寫作自由。
文學發(fā)展到現代的這種語言系統(tǒng)的精致化、管理系統(tǒng)的嚴格化,導致文學在精神取向上的精英化貴族化,逐漸成為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無關的東西。一直以來,就有新的因素對其造成沖擊,這就是所謂的“通俗文學”。但是,其除了對文學語言構成某種程度的消解以及因市場因素對出版商的誘導外,在印刷文本時代,它無法對書籍審查管理系統(tǒng)及意識形態(tài)控制構成威脅。所以至今,“通俗文學”仍處于文學的邊緣,在許多文學批評家的視野里,它仍不能獲得“文學”之名,“通俗”作為限制詞的意義就在于此。盡管如此,“通俗文學”依然強盛地生長著,以自己邊緣性的生存形態(tài)闡釋著“文學”之義。
三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用互聯網給人們建構起一個全新的活動空間———有人將其稱為“賽伯空間”(Cyberspace的中譯,出自威廉-吉普森的小說Neuromancer,意指由于 計算機運用而造成的物理意義上的國家邊界即將消失的世界),由此出現了一種可以不依靠書籍載體的文學書寫和傳播方式,這就是我們所討論的 網絡文學。
就目前而言,網絡文學給我們帶來的并不是一種新的文學形態(tài)。事實上,它只是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承載、傳播文學文本的新媒介質。但這種新的文學傳播媒介所引發(fā)的網絡文學文本形態(tài)的變化已初顯端倪。盡管只有短短幾年,網絡文學的出現已開始使“文學”這個逐漸過濾到精致的能指面臨自我的解構。解構的力量主要指向兩個層面:文學管理系統(tǒng)和文學語言系統(tǒng)。
首先,網絡文學的生存形式對文學管理系統(tǒng)構成沖擊,它突破了現有文學文本得以面市的種種障礙———文學出版發(fā)行管理系統(tǒng)。網絡文學的寫作和發(fā)表不再有等級和權威的限制,編輯、出版商、甚至書籍審查機構在某種意義上都不能對創(chuàng)作者進行限制。作者在這里獲得了充分的創(chuàng)作自由,只要你想寫想表達,你就可以不受任何文學標準的限制,不需要任何人的認可。因為,網絡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是“數字化地球村”———一個自由的賽伯空間,在這里,社會的等級結構被消解,國家、民族、地區(qū)、種族的界限被擦去。盡管這是一個虛擬化的大同空間,但從理論上說,它為每個人提供了自由出入的信道。有人就這樣宣稱:“我們正在創(chuàng)造的世界,是一個任何人都能夠進入的世界,它沒有任何由種族、 經濟權力、軍事力量或出生所帶來的特權與傲慢。我們正在創(chuàng)造的世界,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表達他或她之不論是多么單一信仰的世界。”而國內人氣頗旺的網絡作者李尋歡通過自己的寫作體驗道出了對這種自由獲得的興奮和思考:“現在有了網絡,再也不必重復深更半夜爬格子、寄編輯、等回音、修改等等復雜的工藝了,想到什么,打開電腦,輸入、發(fā)送,就OK了。這就是網絡的意義———借助網絡這個工具使文學回歸民間,使之成為人們表達自己和彼此溝通的便利工具,而文學的意義不就是表達和溝通嗎?”當然,絕對的創(chuàng)作自由是不可能的,因為在網絡上自由創(chuàng)作的人,畢竟生活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之中,必然會受到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價值取向、文化總體水平等的影響。但這種限制主要來自作者內部,不再是外在人為強制的。
其次,網絡文學的出現也對自足精致的文學語言造成某種程度的消解。如前所論,現有的文學語言經過 歷史的沉淀,已經形成了一個自足的符號體系,原始文學語言的透明性已被強大的隱喻性替代,相對具體的物質性詞匯被日漸增多的表現思想、情感、思維的抽象詞匯所擠壓,文學書寫已難以直抵活生生的物質世界。相反,網絡文學的語言則有突破這種氛圍的趨勢,且呈現出一些新鮮變化———某種雜語混合的趨勢。比如,不同語體的混合拼貼,從而造成對既成文學語言規(guī)范的解構,如網絡獲獎小說《英雄時代》就將“問題青年”的追悼會挽聯寫成:“上聯:王遙同志永垂不朽。嚴禁吸煙!下聯:安息吧,朋友!違者罰款!”這種書寫在消解了既成文學語言結構的同時,也解構了文學所力圖建構的神圣人生和人性世界。再有,網絡文學語言整體傾向日??谡Z化、平庸化、世俗化、肉身化等特點。這點從網絡文學作者為自己的命名就可以看出:痞子蔡、李尋歡、蚊子、寧財神、安妮寶貝等等。而且,網絡作品大量地書寫感官體驗和日常生活事件,具有狂歡節(jié)的特點。還有就是,一些非文字符號直接進入文本,成為文學文本的語言構成。如在表示臉部表情時常用的有:“:-)”(最普通、最基本的一張笑臉),“^o^”(一個人在大笑),::-)(微笑的臉),:)(微笑),;-)(眨眼),:((悲傷,生氣),3-(掉淚)等。一些阿拉伯數字如“7456”(氣死我了),886(再見)等,甚至影音畫面也被用作表意符號成為文本的構成因素。這些直觀性的符號,既對現有文學文本的神圣性進行了游戲似的解構,又具有某種朝向語言符號的物質性層面回歸的趨勢。
次文學的形態(tài)變遷一樣,正是文學作為一個開放性系統(tǒng)的明證。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其意義還在于,網絡文學文本形態(tài)的這些變化趨勢所隱含的人們對待文學態(tài)度的轉變:高雅、精致的文學所代表的精英化、貴族化的意識形態(tài)逐漸向大眾化轉移。這點從網絡文學的 發(fā)展現狀可得到證明。有資料顯示,在目前的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中,“情愛題材、搞笑題材和武俠題材占據了原創(chuàng)作品的前三位。其中,以愛情特別是網戀為題材的作品竟占了43%”。正是這一點使許多文學批評者對網絡文學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它只不過是“通俗文學”的網上翻版。但有趣的是,在對“網民最愛看什么”的調查中,結果相同———愛情題材的作品也成了網民的首選。它可信地顯示,現今時代人們更愛看貼近自己生活和感官體驗的作品,喜歡娛樂性游戲性強的作品,這樣的文學現實并非可以一否了之。從這種意義上說,網絡文學更接近文學的原初形態(tài)———游戲性、娛樂性。就像歐陽友權教授所論述的,文學發(fā)軔之初,本是“俗民文化”(FolkCulture)。“文學的話語全屬于每一個言說者,人人都可以成為 藝術家。”也許這才是文學的本真狀態(tài)。
網絡時代人們對待文學的這種態(tài)度,正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一個重要表征。因為,文學作為人類關照自我的方式之一,源于一種人類對自我的存在狀態(tài)的體驗及呈現的本能沖動———希望重現或者創(chuàng)造自身。一個時代的人們選擇什么樣的文學方式來言說,決定于這個時代人的存在狀態(tài)和生存方式。網絡文學文本對現有文學形態(tài)的解構,以及網絡文學所體現出的開放性和自由特性,不僅給了我們審視文學和反思自我的新角度,更重要的是,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結構的悄然變化,傳統(tǒng)的等級社會結構模式逐漸松動,套在人們身上的外在枷鎖逐漸褪去,人向本真的生存狀態(tài)回歸。而通過這條穿越“賽伯空間”的文學觸角,我們似乎看到那亙古以來就牽引著人類心靈的夢想———自由、平等的人性理想將成為可能。
不可否認,網絡至今營造的還是一個虛擬的空間,真正的自由、平等仍是一種人類必須為之努力追求的夢想。但是,網絡文學通過想象和創(chuàng)造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啟示:只要我們期待,我們一定會到達。而這正是我們心靈深處難以磨滅的渴望,也是文學生生不息的源泉。
網絡文學的論文下載篇2
淺析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
摘 要:網絡文學是互聯網與文學結合的產物,不同于傳統(tǒng)文學,網絡文學并不是從紙質到網絡的簡單復制,它具有題材新潮另類、語體風格簡單直白、問題結構靈活松散等不同于傳統(tǒng)文學的特點。這使得很多讀者對網絡文學的閱讀熱情高漲,使得紙質小說市場出現低迷的狀態(tài)。本文將就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之間的差異、聯系等內容進行探討。
關鍵詞:網絡文學;傳統(tǒng)文學
一、引言:
在對網絡文學進行界定前,先必須了解網絡文學的概念。網絡文學就是在互聯網上發(fā)布的、由網民參與創(chuàng)作、供網民欣賞的原創(chuàng)文學。自網絡文學誕生的那一天起,其發(fā)展勢頭就呈現出蔚為壯觀的景象。影視文學、詩歌、散文、小說等新媒介文學逐漸升溫,成為當代文壇中的一股新生力量。例如:由于網絡小說在形式、篇幅上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在眾多的網絡文學行駛中,成為主要的發(fā)展形式。
二、網絡文學的發(fā)展歷程
第一部中文網絡小說是由少君(錢建軍)與1991年4月發(fā)表的《奮斗與平等》。此后,中文網絡文學拉開了歷史的帷幕。網絡文學的發(fā)展歷史是由網絡寫手、網絡文學的作品、文學網站共同發(fā)展構成的。網絡文學的發(fā)展歷程經歷了兩個階段,即:1999年――2002年的自由發(fā)展時代、2002年至今的商業(yè)操縱時代。在前一個發(fā)展階段,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追逐名利,而是單純地只想在網絡上發(fā)表自己的文學作品,商業(yè)目的不明顯,很多作者也只是為了創(chuàng)作更多的抒發(fā)和宣泄自己情感的文學內容。在后一個階段中,各大網絡文學網站逐漸確立,并開始線上收費的形式,網絡文學逐漸被商品化,網站的提成決定著作者的流向,而作者的流向又引導著讀者的流向。
雖然網絡文學中的現實題材增加了不少,并且銷量也很好,但是在文學界中,并沒有將網路文學歸入到正統(tǒng)的文學作品中,很多學者認為網絡文學只不過一種為了諂媚大眾的、具有商業(yè)目的的產物,并沒有真正的文學價值。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目前網絡文學越來越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特別是一些年輕人的喜愛。
三、網絡文學的基本特點
我國傳統(tǒng)文學,以獨樹一幟的問題特色得到了廣大文學愛好者的鐘愛。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普及,網絡文學也迅速出現,并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歡。與傳統(tǒng)的文學相比,網絡文學能夠吸引不同年齡段讀者的眼球,這與當前紙質書籍市場低迷形成了巨大反差。其基本特征如下:
3.1題材新潮、另類
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受到很多創(chuàng)作形式的限制,例如:社會意識形態(tài)、編輯的層層把關等。而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參與的大眾性逐漸豐富了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題材。在網絡世界中,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們放下了思想負擔,通過匿名、自由、隨意的形式,在摒棄了意識形態(tài)、倫理道德、習俗觀念等方面的制約后,其創(chuàng)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表現自我、滿足自己內心的愿望。因此,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們在沒有顧慮和思想負擔的情況下擁有更多的自由空間。只要不違反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就能夠創(chuàng)作網絡文學作品。隨著網絡文學作品的不斷發(fā)展,其題材類型也在不斷豐富,青春愛情、傳統(tǒng)武俠、穿越題材、網戀等,這些題材的網絡文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迎合了大量創(chuàng)作者和讀者的口味。
3.2語體風格簡單直白
在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中,通常使用的長句較多,并且句式結構比較完整。隨著現代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和人們閱讀速度的加快,網絡的誕生催生了一種全新的網絡語言。網絡語言更加簡單、鄙視傳統(tǒng)、有著張揚的個性特征。作為網絡語言的創(chuàng)作者和參與者,網絡文學寫手都能夠理解這些用簡便、直白的語言來描述的情感世界和語言的表達形式。
3.3問題結構更加靈活、松散
文學作品的主要內部組織構造、外在表現形式是問題結構,是作品中對人物、事件、故事情節(jié)等的合理安排過程。在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中,最講究的就是作品的整體性,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更加注重小說前后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段落之間的邏輯性更加明顯。網絡小說則由于作者的即興創(chuàng)作、讀者的碎片化閱讀而呈現出一種松散的結構。在網絡作品中結構出現片段化表達、段與段之間并沒有嚴密的邏輯關系。其實,網絡文學的作家并非專業(yè)作家,很多網絡小說創(chuàng)作者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而是利用業(yè)余時間在網絡進行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因此,也就出現了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并沒有大塊的實踐花費在對文章敘事結構的周密安排上。
四、網絡文學對傳統(tǒng)文學產生的影響
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相比,在寫作、傳播、閱讀方式等方面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另外,網絡文學也對傳統(tǒng)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講:網絡文學是文學史上的以此革命和創(chuàng)新。
4.1網絡文學對傳統(tǒng)文學的積極影響
首先,閱讀方式、存在方式、傳播方式的改變。網絡文學作品不愛收到白紙黑字的方式限制,不再依靠出版發(fā)行、印刷才能得到傳播,不再通過伏案閱讀才能實現閱讀的過程。信息化的發(fā)展、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文學的存在方式。信息的數字化方式拓展了文學信息的存儲空間和傳播的范圍,提高了文學信息的傳遞與反饋的速度,徹底打破了文學出版行業(yè)一直以來的壟斷現象。自由的寫作、自由的傳播、自由的閱讀、自由的批評,這種自由度更加符合文學藝術的本質――藝術屬于人民群眾。文學作品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原本處于靜態(tài)的文本轉化為動態(tài)的文本,人們不僅僅通過眼睛看來閱讀文學作品,還可以通過聽、思等方式來接受文學信息的傳播,能夠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來自文學的魅力。其次,創(chuàng)作主題思維方式的轉變。傳統(tǒng)的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作者用筆書寫,這種方式又慢又容易是創(chuàng)作思維中斷,拉長創(chuàng)作的時間。而在電腦上書寫能夠是創(chuàng)作者更加接近創(chuàng)作的最佳狀態(tài),這就使得創(chuàng)作者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都發(fā)生了變化,很容易幫助作者形成思維上的發(fā)散性、跳躍性,從而跳躍出創(chuàng)作的火花。另外,網絡文學傳播方式、題材范圍的轉變也使得網絡文學得到了迅速發(fā)展。
4.2網絡文學對傳統(tǒng)文學的負面影響
首先,低俗的文學作品對文學的深度和廣度產生了沖擊。在網絡作品中充斥著大量的低俗作品,例如:色情、暴力作品紛紛亮相,一些文學作品粗制濫造、文筆庸俗,這是網絡文學最大的硬傷。其次,具象化寫作堵塞了文學的想象空間。在閱讀傳統(tǒng)媒介的文學作品時,由于文字的抽象性,給讀者的想象力、情感體驗提供了極大地空間,這也就是為什么讀者對產生: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林黛玉的特殊藝術感覺。由于網絡多媒體文本的表現形式過于形象具體化,這就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讀者的想象空間,人們很難對作品進行想象和理解。第三,便捷的傳播方式擠占了傳統(tǒng)文學的出版市場。網絡文學不需要讀者看書、看報就能對文學作品進行欣賞,也不需要出版發(fā)行就能向傳統(tǒng)文學提出挑戰(zhàn)。隨著網絡文學的不斷發(fā)展,很多網絡作者并不滿足于將自己的作品在網絡上發(fā)表,而壞死更加渴望得到傳統(tǒng)文學的肯定,于是乎,很多網絡文學作品開始向傳統(tǒng)文學作品回歸,他們開始找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自己的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網絡文學作品的影響力,并得到了公眾的認可,但是,另一方面卻使得出版市場出現了風流,這對原本就不景氣的傳統(tǒng)文學無疑是雪上加霜。
總之,文學發(fā)展到網絡文學階段,對廣大民眾的影響已經進入到空前廣泛和空前深入的新階段。正視網絡文學、面對網絡文學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我們堅信,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在文學領域中的牽手是一種必然的發(fā)展趨勢,它們相互攜手將為文學發(fā)展走向輝煌的樂章。
參考文獻:
[1]陳定家.“超文本”的興起與網絡時代的文學[J].中國社會科學,2007(03).
[2]鄧時忠.追求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的和諧發(fā)展――新世紀網絡文學現狀簡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04).
[3]陳獻蘭.網絡文學:傳統(tǒng)文學的泛化和異化[J].學術論壇,2009(07).
[4]齊燕銘.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的比較[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9).
1.網絡文學論文范文
2.網絡利弊論文
3.網絡安全論文范文下載
4.關于網絡信息論文
5.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畢業(yè)論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