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家庭教育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今天,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習、工作及思想的影響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但是,在與學生成長密不可分的家庭,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是一片空白。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只重視子女的學業(yè)成績、只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存在著重智輕德,重身體鍛練輕心理保健的誤區(qū)。個別家庭,不僅不能意識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對子女的反常行為往往采取粗暴簡單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則在孩子成長中所面臨的各種生理、心理問題時不能及時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導致子女產(chǎn)生心理障礙。
曾有一位女生傾述:“我是一名初二女生,不知道怎么了,自從上了初中,我和我的父母總是說不到一塊兒去。我的母親一直對我要求很嚴格,無論大事小事都要對我一講再講,有時甚至婆婆媽媽、嘮嘮叨叨,讓人簡直受不了;我的父親工作地點離家較遠,只有在周末才能回一次家,但他也只偶而問問我的學習,從不與我談心,也從不帶我出去玩。我有時想,我的父母怎么不象其他同學的父母呢?但父母還總是口口聲聲說是為了我好……”
無獨有偶,一位母親則說:“我的孩子上了初中后,簡直象變了一個人。平時,我們都忙于工作,上下午和晚上孩子都在學校,只有到周末一家三口才能團團圓圓,但在一起的時候孩子與我們說的話卻越來越少。上次孩子過生日,他請了很多同學到家里來,卻要我和他爸爸到外面去吃飯。有時,對他的學習、生活多說幾句,他就顯得十分不耐煩,有時甚至還要和我們頂嘴……我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另一位粗心的媽媽還講了這么一件事:一天,自己正在上初一的女兒放學回到家一改往日要看一會兒電視的習慣,徑直到自己的房間睡起覺來。吃飯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她的神情很沮喪,而且與平日飯桌上談笑風生也不同,好象有什么心事。問她是不是生病了或是否在學校里受了委曲也總是搖頭。過了兩天,班主任老師找上門來,說孩子這兩天總是沉默少言,郁郁寡歡,上課也明顯發(fā)現(xiàn)她在走神兒。老師還以為家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所以特地來家訪。好在這位母親發(fā)現(xiàn)孩子避著自己洗衣服時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事。
一些家庭忽視了子女的心理需要。而另一些家庭則人為地造成了子女的心理負擔。一位女生說,她的母親每到她考試前就說:“你這次如果考不好,看我怎樣收拾你。”結果,這位女生從小學開始,如果那回大考(期中或期末考試)沒有及格,都會受到媽媽的打罵,上了初中仍然這樣。這位女生說,“我怕考試。”“事實上每次我都想考好,而且每次我考差時都希望有人能幫我分析原因。”“考不及格,老師的白眼,同學的諷刺我都可以接受,但沒想到生我養(yǎng)我的媽媽也看不起我,我還有什么信心把學習搞好呢?”
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長總是以成人的心態(tài)來強迫生理、心理都尚在成長期的子女去做應該成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忽略了成長中的子女的學習能力和特殊的心理需要。一次家長會時有一位母親大倒苦水:“自己的孩子每天回到家里總不愿做作業(yè),不是倒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就是躲在自己的小房間里聽流行歌曲,怎么勸他學習都不聽。”其他幾位在場的家長也表示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聽完訴說,我們請她談談自己工作一天的感受,她說:“每天從單位回到家,覺得全身骨頭都快要散架了,只想躺在沙發(fā)里舒展舒展,啥事都不想做。看到孩子也在耍,更是火冒三丈。”我們立即反問她,“如果我們用自己工作一天的感受去體會學生學習一天的感受,作換位思考呢?”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教心態(tài)可以理解。但事實上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與學習要求超過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并且,當孩子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如考試沒考好)時,“恨鐵不成鋼”的父母總是更加責難孩子不認真、不努力,甚至打罵孩子。結果造成的惡果是:子女怕學習、行為習慣也不好;在學校與同學關系不好,對老師的教育反感;在家里與父母的關系更是一團糟。有些學生因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與家長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馳。
如何來觀察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心理問題呢?有這樣一些表象可供參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開朗,活潑主動,好奇心強,跟父母的關系融恰,主動與父母、老師溝通,同學關系好,是非觀念強,自覺性強,學習欲望強烈不厭學,面部表情愉悅,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獨等。
當然,家庭重視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可能簡單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幾個誤區(qū):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現(xiàn)為沒有認識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這方面的宣講,不相信自己的子女會出現(xiàn)心理障礙,把子女有過失行為、違規(guī)行為統(tǒng)統(tǒng)視作對子女管教不嚴所致。對子女的某些需要不選擇地滿足或根本不理睬;常常拒絕他人對其子女的心理幫助或象對待感冒病一樣輕描淡寫地處理子女的心理問題。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對發(fā)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問題大驚失色,對子女的行為疑神疑鬼,把心理問題框框化,在探尋致障因素時也把主要原因歸結在孩子身上,沒有也不會從自身、從家庭、從親子關系去尋求原因,過分地依賴心理輔導教師協(xié)助解決子女心理問題,而自己明顯地束手無策。
第三,知行沖突。表現(xiàn)為能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對子女成長的作用,也能從自身出發(fā),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調適的過程中,選取對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徑和手段。但或因工作原因,或因個人性格等等因素,對子女進行心理保健并不能切中要害,或不能持之以恒,有的則采取教訓的口氣要子女強迫接受或用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去要求子女仿效。
現(xiàn)代家庭必須重視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盡管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模式可供借鑒。不過,家長廣泛涉獵子女保健的常識,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時地發(fā)現(xiàn)并正確的指導孩子在成長期的行為變化。同時,借鑒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有益做法,多花精力,借助自己、孩子、老師和社會多方位的力量,不失時機地、恰如其分地開展子女心理保健,是能夠取得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