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英稱謂語的禮貌原則的對比
時間:
若木1由 分享
【摘要】稱謂語既是語言現(xiàn)象,也是社會、文化現(xiàn)象。在任何語言中,稱謂語都擔(dān)當(dāng)著重要的社交禮儀作用。中英兩種語言都有一套完整的道德規(guī)范和禮貌原則,反映到日常交流和會話的各個方面。本文旨在探討中英兩種語言在禮貌原則指導(dǎo)下反映在稱謂語方面的異同。
【關(guān)鍵詞】稱謂語;禮貌原則;對比
1. 中英禮貌原則對比
禮貌原則在人類社會中具有普遍性,關(guān)于禮貌語言問題,國內(nèi)外學(xué)者分別從社會學(xué),心理語言學(xué),語用學(xué),修辭學(xué)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論模式和研究方法。
1.1 Leech的禮貌原則
Grice于1967年提出了會話的合作原則,指出言語交際雙方為了使交際能順利進行,在交際中會遵循合作原則。如果說話人故意違反了合作原則,聽話人應(yīng)該根據(jù)當(dāng)時的語境推斷出說話人的隱含含義,即會話含意。
合作原則雖然解釋了話語的字面意義和它的實際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解釋了會話含義是怎樣產(chǎn)生和理解的,但它卻沒有解釋人們?yōu)槭裁匆`反會話準則以含蓄地間接地表達自己。為此,英國著名學(xué)者Leech補充,豐富和發(fā)展了Grice的合作原則,提出了系統(tǒng)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他認為禮貌原則可以援救合作原則,彌補其不足。禮貌原則主要包括6個方面:
1.1.1 策略原則(Tact Maxim)即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
1.1.2 慷慨原則(Generosity Maxim)即盡量減少對自己的益處,盡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價。
1.1.3 贊揚原則(Aprrobation Maxim)即盡量減少對他人的批評,盡量增大對他人的贊揚。
1.1.4 謙虛原則(Modesty Maxim)即盡量縮小對自己的標(biāo)榜,盡量夸大對自己的批評。
1.1.5 贊同原則(Agreement Maxim)即盡量縮小與他人的意見,盡量夸大與他人相同之處。
1.1.6 同情原則(Sympathy Maxim)即盡量縮小對他人的厭惡,盡量擴大對他人的同情。
1.2 漢語言文化中的禮貌原則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國歷史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講文明懂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學(xué)者顧曰國根據(jù)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中國人日常交際的特點,提出了漢語言文化交流中四個方面的禮貌特征,即尊重(respectfulness),謙遜(modesty),態(tài)度熱情(attitudinalwarmth)和文雅( refinement)同時借鑒Leech 的禮貌六原則,總結(jié)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禮貌原則,共包括五個方面:
1.2.1 稱呼準則即用適當(dāng)?shù)姆Q呼問候?qū)Ψ?。它體現(xiàn)了漢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guān)系,是“上下有異,貴賤有分,長幼有等”在現(xiàn)代文化中的積淀和反應(yīng)。使用恰當(dāng)?shù)姆Q呼語被認為是最起碼的禮貌準則。
1.2.2 自謙尊人準則 即貶低自己或與自己相關(guān)的事物以及尊稱他人或相關(guān)的事物。它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夫禮者,自卑而尊人”,也體現(xiàn)了漢文化中的謙虛品德。
1.2.3 雅言準則即使用高雅的語言,禁用“粗語”。這一準則反映了說話者的語言修養(yǎng)和自身的文化素質(zhì)。
1.2.4 求同準則即交際雙方盡量減少不同之處,盡量和諧一致,滿足對方的要求,贊同對方。它體現(xiàn)了漢文化的“尚同”或“恭敬不如從命”的禮儀。
1.2.5 德言行準則 即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這個準則反映了漢文化中“有德者必有其行”以及“君子恥有其詞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的傳統(tǒng)思想。
對比中英文化的禮貌原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兩者大體上都遵循了兩種基本模式:其一盡量縮小不禮貌的表達;其二盡量擴大禮貌的表達。但在交際過程禮貌原則的應(yīng)用又各有特點,本文著重討論禮貌原則表現(xiàn)在稱呼語方面的異同,并試圖分析其原因。
2. 中英稱謂語對比
2.1漢英親屬稱謂異同漢語親屬稱謂系統(tǒng)繁復(fù)多樣,且直系與旁系、血親與姻親、長輩與晚輩、年長與年幼、男性與女性、近親與遠親等都嚴加規(guī)范,一一區(qū)分。在現(xiàn)代漢語中,親屬稱謂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覽無余,如輩份(父輩:伯、舅;同輩: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孫、侄孫),年齡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親或姻親(哥、嫂子、姐、姐夫)。
相比之下,英語親屬稱謂則相對貧乏,而且指稱寬泛、語義模糊,除區(qū)分輩分外,親疏、內(nèi)外、長幼都可忽略不計。如sister姐,妹同為一詞,年齡大小不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年齡、父系、母系不分。英語中的cousin一詞更是無所不能,它不但年齡、父系、母系不分,連性別也不分,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漢語稱謂。
2.2漢英社交稱謂對比
2.2.1 漢語社交稱謂
漢語中的社會稱謂,1)姓名2)通用稱呼如“同志”,“先生”,“師傅”3)零稱呼語“喂”,“勞駕”4)
只要有頭銜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稱謂。如石班長、張助理、吳科長、陳會計等。所有的職務(wù):部長、省長、司長、廳長、校長、院長、廠長、經(jīng)理等;軍銜:上將、中將、中校、少尉等;職稱:工程師、高工、教授、講師、編審等;學(xué)位:博士;職業(yè):醫(yī)生、護士、老師、會計、律師、教練等都可以加上姓稱呼別人。從禮貌原則的角度考慮,第4)種稱呼最為普遍。
2.2.2英語社交稱謂
在英語中,1)稱謂詞+姓,幾乎都用Mr.+姓稱呼男性,Miss+姓或Mrs.+配偶的姓來稱呼女性。2)關(guān)系比較親密的或者是熟人之間可以直呼其名,如Mary。3)而職稱+姓氏或名這種稱謂形式一般常用于對皇室成員、政府上層、宗教界、法律界和軍界人士的稱謂。如President Clinton(克林頓總統(tǒng)),Prince Charles(查爾斯親王),Pope John(約翰教皇),Judge Jackson(杰克遜法官)。一般常見的職稱或職業(yè)+姓氏的稱謂是Doctor和professor。如Dr. White(懷特博士), Dr. Smith(史密斯大夫)。
3. 禮貌原則對稱謂語的影響
3.1 禮貌原則對親屬稱謂語的影響
3.1.1不同的禮教傳統(tǒng)。漢語親屬稱謂中“內(nèi)外有別,長幼有序”,這既遵循了禮貌原則也反映了漢民族傳統(tǒng)的家庭宗法文化,根據(jù)父系血緣,圍繞家長,確定他們在家族或宗族中的身份。封建禮教深入人心,禮節(jié)嚴格繁瑣,也必然有詳繁的稱謂。
與中國不同,西方強調(diào)法制,沒有繁瑣的禮教傳統(tǒng)和名分觀念。西方人崇尚平等,自我尊嚴與自由,那些禮貌規(guī)則僅僅是上層社會的一種文明裝飾與點綴。
3.1.2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長期的自給自足的經(jīng)濟社會背景下,中國人大多同宗同族而居,宗族、家族組織具有經(jīng)濟、教育、政治和武力自衛(wèi)的職能作用。“親親”、“尊尊”、“父父”、“子子”,宗族內(nèi)的親屬關(guān)系嚴格按等級區(qū)分。
在西方人們偏愛小家庭生活方式,兒女到成年便要獨立,較為多變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使得他們流動性較大,沒有那么強烈的宗姓家族觀念。西方人強調(diào)人格平等,無論長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親近。因此英語中親屬稱謂遠沒有漢語這么多,使用頻率也沒有這么高。
3.2禮貌原則對于交際稱謂的影響
3.2.1漢語的頭銜性稱謂。植根于封建宗法等級社會中的官本位思想,漢語經(jīng)常用頭銜稱呼表示禮貌,以示對別人的尊重。只要有頭銜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稱謂。如石班長、張助理、吳科長、陳會計等。
在英語中,尊稱的通用形式為“Mr.”、“Ms.”、“Mrs.”、“Miss”、“Sir”、“Madam”等,前四者可與姓或姓名連用。用頭銜稱呼的非常有限,如professor,doctor.
3.2.2漢語社交稱謂的“老”化稱呼。中國社會有著悠久的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人們“長者為尊”的觀念根深蒂固。“老”字代表著見多識廣,足智多謀。似乎“老”字稱呼無處不在,如“老人家、張老、老李”等等,連外國人也是“老外”。
在西方文化中,忌諱“老”字,因為“老”意味“old, useless”;“年齡大、體衰、保守、無用、失去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等。他們被直呼其名,感到十分自然親切。如被稱為“Old grandma”則會感到反感,更可能是惱火。他們不崇老,而崇尚的是年輕、活力、權(quán)力和能力。
3.2.3現(xiàn)代漢語親屬稱謂的泛化。在漢語中,出于禮貌,我們常用“爺爺”、“奶奶”來稱呼素不相識的年長者,用“叔叔”、“阿姨”來稱呼與父母的朋友或與父母同輩的陌生人。這種稱謂親切溫暖,能有效地縮短交際者之間的距離。但如果套用到英語中,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例如,有人的車開在一位老人的車后,他嫌老人開得太慢,于是就催促道:“Move it, Grandpa!”若一位當(dāng)上了奶奶的年長女性被陌生人稱作Granny,也會覺得受到冒犯而不悅。
當(dāng)然在禮貌原則指導(dǎo)下,中英兩種語言在稱呼自己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比如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要求人們在交往中對他人應(yīng)使用敬稱和謙稱,應(yīng)該盡量貶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謙虛、尊敬及客氣等。因此漢語里擁有大量的敬稱、謙稱的詞和詞組,而英語里幾乎沒有與此相對應(yīng)的稱謂。
英語中沒有謙語,但也有一些尊稱和敬語,如對國王或女王可直接用敬語 “Your Majesty”(陛下、國王、陛下或女王陛下),對親王則說“Your Highness”(殿下),對法官稱“Your Honor”(先生或閣下),對紅衣主教稱“Your Excellency”(閣下)。
結(jié)語
中西方雖然對于禮貌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人們都很注重求同存異,尊重對方,贊揚對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謙虛,但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中西語言文化中的稱謂語涉及社會語言學(xué)、應(yīng)用語言學(xué)等各方面的綜合知識。我們結(jié)合禮貌原則研究中西文化中稱謂用語的差異,能夠讓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處于更加主動的地位,不會出現(xiàn)語用失誤,同時更好的傳播中國文化,更好的理解西方文化和文明。
【參考文獻】
[1]何兆熊.新編語用學(xué)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T].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2(4).
[3]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覽.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4]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關(guān)鍵詞】稱謂語;禮貌原則;對比
1. 中英禮貌原則對比
禮貌原則在人類社會中具有普遍性,關(guān)于禮貌語言問題,國內(nèi)外學(xué)者分別從社會學(xué),心理語言學(xué),語用學(xué),修辭學(xué)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論模式和研究方法。
1.1 Leech的禮貌原則
Grice于1967年提出了會話的合作原則,指出言語交際雙方為了使交際能順利進行,在交際中會遵循合作原則。如果說話人故意違反了合作原則,聽話人應(yīng)該根據(jù)當(dāng)時的語境推斷出說話人的隱含含義,即會話含意。
合作原則雖然解釋了話語的字面意義和它的實際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解釋了會話含義是怎樣產(chǎn)生和理解的,但它卻沒有解釋人們?yōu)槭裁匆`反會話準則以含蓄地間接地表達自己。為此,英國著名學(xué)者Leech補充,豐富和發(fā)展了Grice的合作原則,提出了系統(tǒng)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他認為禮貌原則可以援救合作原則,彌補其不足。禮貌原則主要包括6個方面:
1.1.1 策略原則(Tact Maxim)即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
1.1.2 慷慨原則(Generosity Maxim)即盡量減少對自己的益處,盡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價。
1.1.3 贊揚原則(Aprrobation Maxim)即盡量減少對他人的批評,盡量增大對他人的贊揚。
1.1.4 謙虛原則(Modesty Maxim)即盡量縮小對自己的標(biāo)榜,盡量夸大對自己的批評。
1.1.5 贊同原則(Agreement Maxim)即盡量縮小與他人的意見,盡量夸大與他人相同之處。
1.1.6 同情原則(Sympathy Maxim)即盡量縮小對他人的厭惡,盡量擴大對他人的同情。
1.2 漢語言文化中的禮貌原則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國歷史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講文明懂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學(xué)者顧曰國根據(jù)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中國人日常交際的特點,提出了漢語言文化交流中四個方面的禮貌特征,即尊重(respectfulness),謙遜(modesty),態(tài)度熱情(attitudinalwarmth)和文雅( refinement)同時借鑒Leech 的禮貌六原則,總結(jié)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禮貌原則,共包括五個方面:
1.2.1 稱呼準則即用適當(dāng)?shù)姆Q呼問候?qū)Ψ?。它體現(xiàn)了漢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guān)系,是“上下有異,貴賤有分,長幼有等”在現(xiàn)代文化中的積淀和反應(yīng)。使用恰當(dāng)?shù)姆Q呼語被認為是最起碼的禮貌準則。
1.2.2 自謙尊人準則 即貶低自己或與自己相關(guān)的事物以及尊稱他人或相關(guān)的事物。它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夫禮者,自卑而尊人”,也體現(xiàn)了漢文化中的謙虛品德。
1.2.3 雅言準則即使用高雅的語言,禁用“粗語”。這一準則反映了說話者的語言修養(yǎng)和自身的文化素質(zhì)。
1.2.4 求同準則即交際雙方盡量減少不同之處,盡量和諧一致,滿足對方的要求,贊同對方。它體現(xiàn)了漢文化的“尚同”或“恭敬不如從命”的禮儀。
1.2.5 德言行準則 即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這個準則反映了漢文化中“有德者必有其行”以及“君子恥有其詞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的傳統(tǒng)思想。
對比中英文化的禮貌原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兩者大體上都遵循了兩種基本模式:其一盡量縮小不禮貌的表達;其二盡量擴大禮貌的表達。但在交際過程禮貌原則的應(yīng)用又各有特點,本文著重討論禮貌原則表現(xiàn)在稱呼語方面的異同,并試圖分析其原因。
2. 中英稱謂語對比
2.1漢英親屬稱謂異同漢語親屬稱謂系統(tǒng)繁復(fù)多樣,且直系與旁系、血親與姻親、長輩與晚輩、年長與年幼、男性與女性、近親與遠親等都嚴加規(guī)范,一一區(qū)分。在現(xiàn)代漢語中,親屬稱謂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覽無余,如輩份(父輩:伯、舅;同輩: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孫、侄孫),年齡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親或姻親(哥、嫂子、姐、姐夫)。
相比之下,英語親屬稱謂則相對貧乏,而且指稱寬泛、語義模糊,除區(qū)分輩分外,親疏、內(nèi)外、長幼都可忽略不計。如sister姐,妹同為一詞,年齡大小不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年齡、父系、母系不分。英語中的cousin一詞更是無所不能,它不但年齡、父系、母系不分,連性別也不分,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漢語稱謂。
2.2漢英社交稱謂對比
2.2.1 漢語社交稱謂
漢語中的社會稱謂,1)姓名2)通用稱呼如“同志”,“先生”,“師傅”3)零稱呼語“喂”,“勞駕”4)
只要有頭銜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稱謂。如石班長、張助理、吳科長、陳會計等。所有的職務(wù):部長、省長、司長、廳長、校長、院長、廠長、經(jīng)理等;軍銜:上將、中將、中校、少尉等;職稱:工程師、高工、教授、講師、編審等;學(xué)位:博士;職業(yè):醫(yī)生、護士、老師、會計、律師、教練等都可以加上姓稱呼別人。從禮貌原則的角度考慮,第4)種稱呼最為普遍。
2.2.2英語社交稱謂
在英語中,1)稱謂詞+姓,幾乎都用Mr.+姓稱呼男性,Miss+姓或Mrs.+配偶的姓來稱呼女性。2)關(guān)系比較親密的或者是熟人之間可以直呼其名,如Mary。3)而職稱+姓氏或名這種稱謂形式一般常用于對皇室成員、政府上層、宗教界、法律界和軍界人士的稱謂。如President Clinton(克林頓總統(tǒng)),Prince Charles(查爾斯親王),Pope John(約翰教皇),Judge Jackson(杰克遜法官)。一般常見的職稱或職業(yè)+姓氏的稱謂是Doctor和professor。如Dr. White(懷特博士), Dr. Smith(史密斯大夫)。
3. 禮貌原則對稱謂語的影響
3.1 禮貌原則對親屬稱謂語的影響
3.1.1不同的禮教傳統(tǒng)。漢語親屬稱謂中“內(nèi)外有別,長幼有序”,這既遵循了禮貌原則也反映了漢民族傳統(tǒng)的家庭宗法文化,根據(jù)父系血緣,圍繞家長,確定他們在家族或宗族中的身份。封建禮教深入人心,禮節(jié)嚴格繁瑣,也必然有詳繁的稱謂。
與中國不同,西方強調(diào)法制,沒有繁瑣的禮教傳統(tǒng)和名分觀念。西方人崇尚平等,自我尊嚴與自由,那些禮貌規(guī)則僅僅是上層社會的一種文明裝飾與點綴。
3.1.2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長期的自給自足的經(jīng)濟社會背景下,中國人大多同宗同族而居,宗族、家族組織具有經(jīng)濟、教育、政治和武力自衛(wèi)的職能作用。“親親”、“尊尊”、“父父”、“子子”,宗族內(nèi)的親屬關(guān)系嚴格按等級區(qū)分。
在西方人們偏愛小家庭生活方式,兒女到成年便要獨立,較為多變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使得他們流動性較大,沒有那么強烈的宗姓家族觀念。西方人強調(diào)人格平等,無論長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親近。因此英語中親屬稱謂遠沒有漢語這么多,使用頻率也沒有這么高。
3.2禮貌原則對于交際稱謂的影響
3.2.1漢語的頭銜性稱謂。植根于封建宗法等級社會中的官本位思想,漢語經(jīng)常用頭銜稱呼表示禮貌,以示對別人的尊重。只要有頭銜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稱謂。如石班長、張助理、吳科長、陳會計等。
在英語中,尊稱的通用形式為“Mr.”、“Ms.”、“Mrs.”、“Miss”、“Sir”、“Madam”等,前四者可與姓或姓名連用。用頭銜稱呼的非常有限,如professor,doctor.
3.2.2漢語社交稱謂的“老”化稱呼。中國社會有著悠久的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人們“長者為尊”的觀念根深蒂固。“老”字代表著見多識廣,足智多謀。似乎“老”字稱呼無處不在,如“老人家、張老、老李”等等,連外國人也是“老外”。
在西方文化中,忌諱“老”字,因為“老”意味“old, useless”;“年齡大、體衰、保守、無用、失去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等。他們被直呼其名,感到十分自然親切。如被稱為“Old grandma”則會感到反感,更可能是惱火。他們不崇老,而崇尚的是年輕、活力、權(quán)力和能力。
3.2.3現(xiàn)代漢語親屬稱謂的泛化。在漢語中,出于禮貌,我們常用“爺爺”、“奶奶”來稱呼素不相識的年長者,用“叔叔”、“阿姨”來稱呼與父母的朋友或與父母同輩的陌生人。這種稱謂親切溫暖,能有效地縮短交際者之間的距離。但如果套用到英語中,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例如,有人的車開在一位老人的車后,他嫌老人開得太慢,于是就催促道:“Move it, Grandpa!”若一位當(dāng)上了奶奶的年長女性被陌生人稱作Granny,也會覺得受到冒犯而不悅。
當(dāng)然在禮貌原則指導(dǎo)下,中英兩種語言在稱呼自己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比如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要求人們在交往中對他人應(yīng)使用敬稱和謙稱,應(yīng)該盡量貶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謙虛、尊敬及客氣等。因此漢語里擁有大量的敬稱、謙稱的詞和詞組,而英語里幾乎沒有與此相對應(yīng)的稱謂。
英語中沒有謙語,但也有一些尊稱和敬語,如對國王或女王可直接用敬語 “Your Majesty”(陛下、國王、陛下或女王陛下),對親王則說“Your Highness”(殿下),對法官稱“Your Honor”(先生或閣下),對紅衣主教稱“Your Excellency”(閣下)。
結(jié)語
中西方雖然對于禮貌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人們都很注重求同存異,尊重對方,贊揚對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謙虛,但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中西語言文化中的稱謂語涉及社會語言學(xué)、應(yīng)用語言學(xué)等各方面的綜合知識。我們結(jié)合禮貌原則研究中西文化中稱謂用語的差異,能夠讓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處于更加主動的地位,不會出現(xiàn)語用失誤,同時更好的傳播中國文化,更好的理解西方文化和文明。
【參考文獻】
[1]何兆熊.新編語用學(xué)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T].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2(4).
[3]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覽.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4]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