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禮儀教育論文
淺談小學禮儀教育論文
禮儀是人類文明之樹的碩果,它的芳香彌漫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假如沒有這樣的芳香,我們的世界將失去很多色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小學禮儀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淺談小學禮儀教育論文篇一
《 淺談小學生的禮儀養(yǎng)成教育 》
[摘要] 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禮儀之邦。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無論是工作、學習、交際、娛樂,我們都在提倡講文明,講禮儀。“禮儀”一詞可以說婦孺皆知。本文針對如何加強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禮儀養(yǎng)成教育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小學生 禮儀養(yǎng)成教育 習慣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禮儀之邦。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無論是工作、學習、交際、娛樂,我們都在提倡講文明,講禮儀。“禮儀”一詞可以說婦孺皆知。但禮儀的定義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內容,它的規(guī)范對象和適應范圍是什么,在學術上屬于什么學科,有些什么類別和作用,我們應當怎樣學習和應用禮儀知識?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那么,什么是禮儀?禮儀即教養(yǎng)的含義,是指學習禮儀、運用禮儀,展示自己的良好修養(yǎng)。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xiàn)的律己、敬人的過程。涉及儀表、穿著、交往、溝通、語言、情商等內容。
什么是禮儀養(yǎng)成教育?我認為,就是教人學會與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的具有現(xiàn)代文明內涵的社會生活規(guī)范。它包括文明行為、文明習慣、文明語言、文明衣著、禮貌修養(yǎng),乃至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等。簡言之,也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他們的學前階段雖然也受到了有關這方面的一些啟蒙教育,但是,那都是簡單、直觀的模仿,是缺乏自覺意識和理念的一般性訓練??缛胄W,做了小學生,這時才開始接受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小學生。小學階段又是他們學習道德知識、養(yǎng)成良好科學思維方法的起點,也是他們真正學習如何做人的開始。因此,小學生一進小學之門,便高度重視對他們進行禮儀養(yǎng)成教育,就顯得相當有意義了。這也是小學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
如何加強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禮儀養(yǎng)成教育呢?我的體會是,要充分顧及小學生低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基本特點,在加強領導,落實措施的基礎上,切實抓好三個“字”。
一是抓“實”。就是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做到起點要低,要求要嚴,措施要實,力戒形式主義,不搞花架子,要扎扎實實練內功,在艱苦訓練和耐心點撥中求提高。
二是抓“細”。就是對整個教育活動的規(guī)范要求,養(yǎng)成計劃,訓練過程,檢查措施,獎懲辦法都要詳細具體,條文不宜過多,但表達要精確,可操作性要強,文字要通俗,要讓學生們一看就懂,一聽就明白,一學就會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要在學校和老師的精心引導下,使文明規(guī)范變?yōu)樾W生的自覺行為,并使之升華為一種人生的“習慣”。
三是抓“全”。就是對整個禮儀教育訓練的目標要求、內容、措施要全面考慮,綜合平衡,要著眼于教育是實現(xiàn)人的個性社會化的本質,立足現(xiàn)代,面向未來。不能隨形勢或憑意念搞“實用主義”的禮儀教育,要以人的全面發(fā)展,以及人對未來社會具有廣泛的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要求出發(fā),精心設計和編制當代小學生禮儀教育的全部內容,引導小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的文明的現(xiàn)代人。
在明確教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和基本做法之后,我們還必須研究小學生低年級學生禮儀教育的主要內容。我認為,在遵循小學生低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前提下重點是以下四個方面。
一、從“坐、立、行”起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在學校里學習,活動離不開“坐、立、行”這些最基本的行為動作。雖然每個學生的行為動作都不一樣,但是“坐、立、行”的姿勢總是有個規(guī)范。俗話說:“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訓練學生的“坐、立、行”等行為動作時,就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坐要坐得端正,立要立得精神,行要行得穩(wěn)健。要通過長期的訓練,逐步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其實,一個人“坐、立、行”的姿勢很重要,它不僅反映了人的教養(yǎng)、氣質,而且,直接影響著別人對這個人的評價與看法。當然,對小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發(fā)展也是有影響的。
二、從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入手,培養(yǎng)學生文明的禮儀習慣
學生的文明習慣可以體現(xiàn)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學生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在學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現(xiàn)。學校和老師可以利用“在國旗下講話”和品德與生活等各種機會,經常不斷地、深入淺出的給學生講解文明交往的基本原則內容,教會學生文明交往的基本做法。讓我們的小學生了解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文明禮貌是我們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現(xiàn)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更是一個小學生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應當從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逐漸養(yǎng)成講文明、禮貌的習慣,這也是未來社會文明交往的重要根基。
三、從愛同學、愛老師、愛家鄉(xiāng)開始,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愛國情懷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愛國主義這個概念還很難理解。因此,在教育中,文明應該持低起點,重實際的做法。首先引導學生懂得愛護班級、愛護學校這個集體。因為,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個人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既然集體為個人的成長創(chuàng)造了條件,那么,個人作為集體的一員,就應該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歷史、人文、風俗和家鄉(xiāng)面貌的日新月異,激發(fā)學生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熱愛與關心,并在學生們的心中埋下一顆要為建設家鄉(xiāng)流汗、出力的種子。這些都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所能接受和體會的。我們應當從這些“小處”著眼,激發(fā)學生高尚的愛國情懷,并使之逐步成為一種理想和信念。
四、從勤學好問、熱愛勞動抓起,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應有的基本品質
勤學好問,熱愛勞動,這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也是人類發(fā)展的基本前提?,F(xiàn)代社會的進步與創(chuàng)新,同樣離不開人的這一基本品性。因此,學校教育應當十分重視這一點。小學生從踏入校門的第一天起,就應該讓他們深深的懂得,人的進步與發(fā)展靠的就是勤學好問,熱愛勞動。讀一篇課文,就應該要求學生一字一句,富有感情地去朗讀;抄寫一個詞語,就應該強調,一筆一畫把字寫好;做一道算術,就必須認真仔細的演算正確;掃一片地,就要掃得干干凈凈,排一組課桌,也應該是排得整整齊齊。這就是習慣,這也就是做人的基本品性。沒有刻苦勤奮的學習精神,沒有不怕臟、不怕累的勞動態(tài)度,就不能成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學校和老師應當嚴格的把握好這一點。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禮儀養(yǎng)成教育是小學德育的重要內容,應當引起學校領導和老師的高度重視,也應該引起廣大家長的重視。要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要求其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同時,學校領導和老師要身先士卒,為人師表,努力以自身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和感化學生,為學生作榜樣。俗話說,學校無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師無小節(jié),處處在垂范。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切實抓好學生禮儀養(yǎng)成教育,就一定能為明日之中國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文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淺談小學禮儀教育論文篇二
《 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探究 》
【摘 要】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是小學德育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本文通過對文明禮儀教育的邏輯詮釋與功能定位的再思考,提出了文明禮儀教育的基本途徑,對于進一步實施文明禮儀教育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生 文明禮儀 規(guī)范 養(yǎng)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2-0023-02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文化源遠流長。講文明、重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明禮儀教育是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010年12月,教育部印發(fā)了《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對中小學階段的文明禮儀教育內容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質。小學階段的學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處于迅速增長與變化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接受良好道德意志品質和養(yǎng)成文明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小學時期養(yǎng)成的文明禮儀行為習慣往往會影響人一生。因此,從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至關重要。
一 文明禮儀教育的邏輯詮釋
文明禮儀幾乎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但禮儀的本質涵義只有一個,那就是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幾乎所有的禮儀都與這個本質有關。
1.文明禮儀教育是一種基本禮儀規(guī)范教育
禮儀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是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禮儀包括禮貌、禮節(jié)、儀表和儀式等方面。禮貌,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語言、動作方面相互表示謙虛、敬重和友善的行為規(guī)范;禮節(jié),是指在人際交往中,
相互表示尊敬、祝頌、慰問或哀悼等的慣用形式;儀表,是指個人的美好外表和良好形象,包括容貌、服飾、姿態(tài)和個人衛(wèi)生等;儀式,是指在較大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規(guī)定的程式化活動應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規(guī)定的禮儀內容主要包括個人禮儀和交往禮儀兩個方面。個人禮儀是指禮儀主體在律己方面應遵循的禮儀規(guī)范,主要包括基本的談吐、舉止、服飾等,是交往禮儀的基礎;交往禮儀是個人與他人交往中應當遵循的禮儀規(guī)范,包括在家庭、校園、公共場所等領域與各種特定對象交往時應注意的行為準則、禮節(jié)和交際語言。
2.文明禮儀是人們行為的準則和交往的樞紐
《禮記·禮運》云:“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這就是說,禮儀是做人的重大事項,是用來講求誠信、搞好和睦而牢固地規(guī)范制約人的行為舉止的。禮儀是人們交往中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它通過評價、勸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糾正人們不正確的行為習慣,倡導人們按禮儀規(guī)范的要求去協(xié)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的正常生活。禮儀也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是溝通和發(fā)展人際關系的必要條件。人與人進行交往,雙方第一個見面禮是握手問好,除此之外,還要面帶溫和笑容,彼此眼神中流露出誠意,這是構成人際交往首要的禮儀條件。正是通過講究禮儀這一樞紐,達到促進情感交流、改善和保持良好人際關系的目的,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和發(fā)展。
3.禮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禮儀就是個人立身之本,國家治理之策。在特定的場合和環(huán)境下,禮儀可以反映國格,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水準之一;同樣,在日常生活中,禮儀可以反映人格,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高低的尺度之一。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施行禮儀,以對他人的尊重為前提,以自尊、自重、自強、自律為基礎,以滿足交流知識與信息、尋求友誼和理解的需要為目的。
二 文明禮儀教育的功能定位
1.文明禮儀教育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明的需要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禮儀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西周時期,禮儀就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鬃诱J為“禮”是治國安邦的基礎:“不學禮,無以立。”荀子把禮與法相提并論:“禮儀者,治之始也。”管子則把禮儀視為立國的精神之本:“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我國古代童蒙教育的重要特點是以禮為核心,圍繞禮展開教育教學活動?!度纸洝贰栋偌倚铡贰肚ё治摹返韧勺x物都是以禮為主線編寫而成的,這些童蒙讀物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文字簡明、通篇押韻、朗朗上口、容易記憶,堪稱中外兒童教育的典范。
2.文明禮儀教育是促進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的需要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小學階段不僅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更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行為、禮儀習慣養(yǎng)成的最佳時期。良好的禮儀習慣的形成可以轉化為一個人內在的性格、情操,將影響小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在《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不少條文與禮儀有關,涉及課堂、校園、宿舍、家庭、公共場所等各種場合的文明舉止以及對師長、同學、客人等各種特定對象的禮儀規(guī)范。通過文明禮儀教育,將規(guī)范變成習慣,使習慣成為自然,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禮儀素養(yǎng)和文化涵養(yǎng),這將有力地促進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
3.文明禮儀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素質教育是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目標和方向。禮儀素質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所必需的重要素質,應成為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禮儀修養(yǎng)反映著一個人的內在素質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協(xié)調、溝通、開拓、創(chuàng)新的能力。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禮儀修養(yǎng)和行為習慣,為未來立足社會、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礎。因此,文明禮儀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
三 文明禮儀教育的基本途徑
1.形成一體化教育網絡,做好四個結合
禮儀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具體豐富,涉及面廣。因此,必須以學校日常管理為主線,以課堂教學為載體,以各項活動為輔助,以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為網絡,形成教育合力,發(fā)揮整體效應。一是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是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二是與學校日常管理相結合。文明禮儀體現(xiàn)在學校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結合學校日常管理,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禮儀,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三是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開展形式多樣的以文明禮儀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文明禮儀氛圍。四是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學校要主動向家長和社會宣傳文明禮儀教育的必要性和要求,爭取他們的配合和支持,充分發(fā)揮家庭和社會在文明禮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注重實踐性,堅持知行統(tǒng)一
注重實踐、知行統(tǒng)一是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明朝的儒學大師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認為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開的。因此,在文明禮儀教育中,既要講明禮儀的具體要求是什么,又要講為什么這樣要求以及怎樣去做。文明禮儀教育的全部意義在于它的實踐性。學生的思想品德、禮儀習慣是在實踐中逐漸形成,又是在實踐中表現(xiàn)出來的,實踐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歸宿。盧梭也說過:“人的道德素養(yǎng)的真正形成,有賴于道德習慣的日積月累。這種道德行為習慣的積累,離開社會人際交往中的熏陶,只靠道德知識的講授是無法做到的。”在文明禮儀教育中,要加強對學生的禮儀指導和訓練,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不斷體驗和感悟,并付諸實踐。同時還要加強督促檢查,抓好總結評比等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養(yǎng)成禮儀習慣,進而內化為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個人修養(yǎng)。
總之,正如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所說:“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yǎng)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禮儀教育教給小學生怎樣做人,怎樣處事,怎樣構建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禮儀教育不應只是采取單一的課堂講授方式,還應與模擬訓練和日常養(yǎng)成等方式有機結合起來,讓小學生學禮儀,知禮儀,用禮儀。
參考文獻
[1]黃正平.文明禮儀教育:為學生成長奠基[J].人民教育,2011(18):24~27
[2]貝新茞.文明禮儀教育:富有魅力的德育[J].中國德育,2011(2):23~26
[3]〔法〕盧梭.愛彌兒(上、下)(李平漚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淺談小學禮儀教育論文篇三
《 淺議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 》
論文 關鍵詞: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 教育 ;方案
論文摘要: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目標,要根據時代的要求,樹立 科學 的理念,更新教育內容,使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有層次、有序列、有體系。通過對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相關問題的探討,可以提出適合小學生年齡特征的交往禮儀養(yǎng)成方案和“三級九檔”的養(yǎng)成教育模式。
在人類 社會 發(fā)展 的不同階段,一定的社會形態(tài)、 政治 經濟 、 文化價值取向,會產生相應的禮儀規(guī)范及行為準則。禮儀教育要從小抓起,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指出:“教育一個人要從小就注意, 講話怎樣講,批評怎樣批評,做人的態(tài)度,對人的禮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從小養(yǎng)成。”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目標,要根據時代的要求,樹立科學的理念,更新教育內容,使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有層次、有序列、有體系。本文通過對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相關問題的探討,試圖提出適合小學生年齡特征的交往禮儀養(yǎng)成方案和“三級九檔”的養(yǎng)成教育模式。
一、認識先行,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理念要科學化
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首先要提高認識,樹立科學的理念。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新,一新百新。教育要創(chuàng)新,理念要先行。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要樹立以下理念:
(一)互動理念
“互動理念”是指在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過程中,要注重師生的互動,只有教師言傳身教,講究禮儀常規(guī),才會帶動學生明禮。l9世紀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榜樣對兒童的心靈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陽光,而這種陽光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只有師生快樂互動,才能營造禮儀教育的良好氛圍。同時,互動還表現(xiàn)在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家校之間的互動影響,光靠家庭和學校某一方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聯(lián)合起來,讓家庭和學校的步調一致,勁往一處使,以此才形成禮儀教育合力。一是要發(fā)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二是要營造一個和諧的校園文化 環(huán)境;三是要充分發(fā)揮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四是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教育體系,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又?,學生的主體性能夠得到展現(xiàn),其主體地位也能夠順利實現(xiàn)。
(二)互利理念
“互利理念”是指在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過程中,讓小學生認識到只要人人講禮儀就能使雙方或多方從交往中得到快樂,從 心理上互利互惠。一個擁有禮儀的孩子,其內心是善的——有愛人之心,行真誠之道,能處處為他人著想,體諒別人的難處,嚴格要求自己。其外表是美的——文雅的行為舉止,優(yōu)美瀟灑的風度,得體端莊的打扮, 自然 大方的談吐。小學生在交往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禮儀對雙方來說都是有利的,雙贏的。當一個受過交往禮儀教育的孩子得到另一個人的彬彬有禮的對待時,他肯定內心是愉悅的,也會快樂地以禮相待,這樣,雙方都能從交往禮儀中得到快樂,所以說交往禮儀的培養(yǎng)是以互利為原則的。
(三)互尊理念
“互尊理念”是指在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過程中,讓小學生知道在交往中講禮儀是雙方或多方互相尊重的表現(xiàn)。在與人交往時,一定要學會尊重他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會,相互尊重是交往的首要原則。“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所有的禮儀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表示對他人的敬重,并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顧及他人的尊嚴,切不可失敬于人,更不能侮辱對方的人格。掌握了這一點,才掌握了禮儀的靈魂。只有真誠尊重,方能創(chuàng)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只有互相尊重,方能使雙方心心相印,友誼地久天長。
(四)靈活理念
“靈活理念”是指在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過程中,讓小學生知道禮儀常識是一般不變的,但運用禮儀要靈活多變,要因人因時因事不同而隨時變通。禮儀的規(guī)則是死的,而社會生活本身是多變的,所以,對于禮儀的運用也要靈活應變,這種適度的應變表現(xiàn)在:要注意人鄉(xiāng)隨俗,尊重民族、國情、文化背景的不同;禮儀交往應與對方的身份及彼此之間的關系的親密程度保持一致。一般來講,與己關系密切者,禮儀可以相對簡單,而與己關系疏遠者,禮儀應比較講究。禮儀要因場合的不同而不同,正式場合,禮儀要規(guī)范;非正式場合,禮儀應簡潔。禮儀要隨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二、與時俱進,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內容要時代化
禮儀是為適應人際交往的需要而產生的,而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完善。社會的發(fā)展、 歷史 的演進、文化價值取向的變化,會出現(xiàn)交際活動中的新觀點、新問題,進而要求禮儀產生變化,使之適應社會。所以,禮儀是在社會發(fā)展中逐步完善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具有相對的變動性。小學生交往禮儀在內容上同樣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
(一)弘揚傳統(tǒng),與國情相合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國 以文明禮儀之邦而著稱于世,幾千年的禮儀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并沉淀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且生生不息,具有極大的“核心競爭力”。在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中應堅持“立足國情,弘揚傳統(tǒng)”。在弘揚傳統(tǒng)時應采取的態(tài)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在家庭中,西方社會孩子直呼父母姓名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這與他們強調平等、自由相一致,但在我國就不可以盲目效仿。因為長幼有序是我國文化中尊老愛幼的家庭禮儀的最重要部分,是應該發(fā)揚光大的。在小學階段,主要應讓學生弘揚“尊老愛幼、和睦友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要遵循由淺人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確定不同教育階段的內容和要求。小學德育 工作主要通過生動活潑的校內外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公德教育、社會常識教育和文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
(二)放眼世界,與國際接軌
小平同志講,我們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 現(xiàn)代 化”,小學生禮儀養(yǎng)成亦要放眼世界。禮儀是與國際接軌的橋梁,因此,在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中,除了要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禮儀,還要讓孩子們適當了解世界各國的不同禮儀風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得到對方的理解和尊重。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對方、認識對方才能得到對方的支持并建立起互信關系。只有放眼世界,與國際接軌,才有可能在國際交往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如西方人表達坦率,東方人表達含蓄。中國人在請客吃飯時,總會客氣一番:“今天的菜不好,但飯要吃飽。”中國人在公眾場合 發(fā)表演講時常喜歡說:“我講得不好,請大家多包涵。”這種狀況若出現(xiàn)在西方,往往會引起西方聽眾的反感:“明明知道自己講得不好,為什么還要浪費我們的時間呢?”西方人把過分謙虛看作是虛偽。又如面對贊美,西方人的應答方式往往是“肯定式”或“互酬式”,即肯定自己確實不錯或夸贊他人更好、更漂亮來表現(xiàn)自己心中的愉悅。在中國文化下,人們面對贊美常常表現(xiàn)為“謙虛式”,以“哪里哪里”或“您過獎了”這一類話予以應答,掩飾心中的愉悅。應該看到的是中國社會經過改革開放之后,人們已經開始“坦然”面對他人的贊美,以“致謝式”報以回答。上述提及的中西方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下禮儀的差異,僅僅是其中不多的一部分。讓小學生了解這之間的差異,將會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跨出國門,更好地與西方人交流、合作,更好地樹立中國人的形象。 (三)促進融合,與時代同步
融合不是被同化,更不是徹底的 中國 化或西化,而是在中西方交往禮儀 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互補,在融合中得到 發(fā)展 ,對傳統(tǒng)的東西賦予新的內涵,催發(fā)新的生命力。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的交往禮儀是一成不變的。 政治 的變革,朝代的更迭, 經濟 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都會導致文化形態(tài)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交際禮儀也不例外。況且,國際間、民族間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鑒,也勢必影響到各民族的交際禮儀不斷地發(fā)生某些或大或小的變異,從而使交際禮儀顯現(xiàn)出一定的時代性或階段性。當 歷史 的年輪進入 現(xiàn)代 社會,高度發(fā)達的科技使世界各國間縮短了距離,整個地球似乎微縮成一個村莊。由于各國人民可以便捷地走來串去,導致國際間、民族間的交流達到空前密切的程度,交際禮儀的相互交流、吸收乃至融合也日益增強,從而出現(xiàn)了國際社會的新趨勢。如隨著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節(jié)奏的加快,在社會交往中,不僅要求人們珍惜時間,講究效率;還要求人們樂群合眾、講究信用。因此在小學也 應用現(xiàn)代禮儀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學生“尊重他人人格,不失禮、不失約、不誤時”,對客人和外賓以禮相待,接打電話時必須做到態(tài)度平和、咬字清楚、音量適中等。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體現(xiàn)文明時代的特征。
三、循序漸進,交往禮儀養(yǎng)成 教育 體系要序列化
(一)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層次性
由于學生的品德發(fā)展水平及家庭狀況存在著種種差異,因而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要講究層次性,因材施教。米德的符號互動理論認為,心靈是個體在社會相互作用過程中掌握與運用符號并通過相互作用而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它既是社會客體向主觀領域過渡的內化過程,也是大腦賦意義于客體的外化過程。米德認為,自我是不斷發(fā)展的東西,它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自我的發(fā)展可劃分為如下三個階段:首先是嬉戲階段,個人扮演其他一些人的社會角色,如教師、護士、廚師等,其特點表現(xiàn)為嬉戲的形式,它是缺乏外部社會 組織的。例如捉迷藏、抓壞蛋等。其次是游戲階段,此階段特征是游戲具有更高層次的社會組織,兒童可以同時擔任好幾個角色,并遵循游戲規(guī)則與約定,將之融合成一個整體。第三是泛化的他人階段,隨著兒童能夠按照一般角色來控制他們的行為時,自我的發(fā)展就進入了由一般的期待和標準構成的泛化階段,使個體逐漸以泛化的他人來 計劃和執(zhí)行他們的行動路線。根據科爾伯格認知發(fā)展教育模式論,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就是向兒童提供豐富的社會 經驗和角色承擔機會,以促進兒童的交往禮儀的認知和道德結構不斷地產生新的質變,到達一個更高的層次。具體地說,他認為道德教育首先應該從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培養(yǎng)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人手;其次,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創(chuàng)造條件,廣泛開展各種道德教育活動,向兒童提供豐富的社會經驗和角色承擔機會,從而在 實踐中促進兒童的道德發(fā)展??茽柌裾J為,道德認知是按照從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漸進發(fā)展的,一個階段發(fā)展成熟后才有可能進人下一個發(fā)展階段。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明了學生現(xiàn)在是處在哪一個道德認知發(fā)展階段,處于什么樣的發(fā)展水平。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幫助他們朝更高的道德推理階段發(fā)展。
(二)養(yǎng)成教育目標體系的序列化
關鴻羽教授提出,養(yǎng)成教育還要序列化。任何一個學生成長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養(yǎng)成教育也是一個由淺人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過程,違背了這個“序”就會妨礙學生成長。我們在交往禮儀教育中要求學生必須懂得在家庭、學校、社會應該如何與人交往,并要求學生必須按實際要求去做。同時要求每位教師都要以身作則,積極檢查、督促學生,時時事事按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行為習慣去做,做到知與行的統(tǒng)一。實踐證明,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教育序列化有助于加強小學生德育的針對性、循序漸進性和可接受性,避免脫離學生實際,克服教育簡單化和成人化現(xiàn)象。具體地說,就是從學生年級段分析低、中、高年級學生較難養(yǎng)成的行為習慣;從家庭教育中分析對學生養(yǎng)成教育的影響。在共同的方向和目標下,針對學生行為的好、中、差不同表現(xiàn),對不同個性品質的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進行行為指導,促使他們在各自的基礎上向更高層次努力。
(三)交往禮儀養(yǎng)成教育模式的構想
小學生交往禮儀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學校要有計劃地根據小學生不同年級和成長階段的特點,在實施過程中進行階梯推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促成學生的交往禮儀順利養(yǎng)成。特別是各種方法的運用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的 規(guī)律 及學生的個體特點適當采用,如低年級就應多用形象、生動、直觀的模擬訓練法、故事啟迪法、游戲感悟法等,而高年級可以多采用課堂講授、實踐鍛煉、崗位體驗等方法讓高年級的學生在落實禮儀行為的基礎上對禮儀有一些理性的認識。魯潔教授曾說:“道德教育的基礎是人對人的理解,培養(yǎng)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規(guī)范、規(guī)則,最根本的是要在長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價值觀念和思考問題的取向。”筆者認為,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的總目標主要是使小學生交往禮儀教育生活化,在理念 科學 化、內容時代化、體系序列化的基礎上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交往禮儀氛圍,使孩子們在相應的年齡階段得到潛移默化的交往禮儀行為養(yǎng)成,開心快樂地學會交往,學會與人友好相處。具體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小學生交往禮儀養(yǎng)成目標體系——內容上的“三級九檔”。
(四)“三級九檔”養(yǎng)成方案的設計
所謂“三級九檔”就是依據小學生身心特點、認知能力,將交往禮儀養(yǎng)成要求全面落實在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階段的序列中,每個階段又根據學生層次分為“1、2、3”檔。1檔是該階段每個學生都必須做到的交往禮儀基本要求,可以稱為“普遍檔”;2檔是在做好1檔的基礎上,對大部分有能力提高的學生提出的交往禮儀要求,可稱為“提高檔”;3檔是在能做好1檔、2檔的學生中對小部分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提出的拔高要求,可稱為“優(yōu)秀檔”。相對來說,低、中、高年級階段各有側重點,逐步提高。低年級階段學生的交往方式主要是近親交往、師生交往和伙伴交往,因此,其交往禮儀內容主要是尊師禮儀、同學禮儀、家庭禮儀的養(yǎng)成。中年級階段學生的交往方式有所增加,范圍有所擴大,要求有所提高,其交往禮儀內容主要是校園禮儀、餐桌禮儀、電話禮儀、做客待客禮儀等養(yǎng)成。高年級階段的學生與社會交往的范圍更加增大,交往方式更具有社會性,其交往禮儀內容主要是個人禮儀、公共禮儀、上網禮儀等養(yǎng)成。設計一個方案,設定一個正確的目標不容易,實現(xiàn)目標更難。把一個大目標科學地分解為若干個小目標,落實到每一件事上,應是一種有益選擇和探索。
有關淺談小學禮儀教育論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