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教育論文
目前的學校德育教育存在功利化、成人化傾向,以及形式程式化、措施單一化現象和教育者自身素質等問題,導致學校德育教育功能弱化趨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學校德育教育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學校德育教育論文篇一
《對當前學校德育教育的反思》
摘要:當前學校德育教育存在功利化、成人化傾向,以及形式程式化、措施單一化現象和教育者自身素質等問題,導致學校德育教育功能弱化趨勢。
關鍵詞:學校德育;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8-0078-02
可以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和政府像我們這樣重視德育教育,但我們的德育教育實效性并不理想。如果我們能認真反思當前學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是否可以找出其中原因呢?學校德育教育功能有弱化趨勢。現代社會中,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我國,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明禮誠信、善良正直、尊老愛幼、愛國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們不能無視更不能否認的事實擺在眼前,即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學生接觸社會的手段渠道增多,學校在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及影響在逐漸弱化,而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尤其是來自家庭和社會的負面影響抵消了學校的正面教育,用形象的公式比喻就是“5+2=0”,比如,老師教育學生要禮讓他人,尊敬老人,但有的父母卻要求孩子在公交車上搶占座位;老師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但社會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坑害消費者的事件接連發(fā)生;老師教育學生孝順父母長輩,但有的父母卻對祖輩漠不關心,甚至侮辱打罵;老師教育學生要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但社會上比富斗貴之事時??梢?hellip;…。我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老師,父母的行為方式、情感態(tài)度、價值取向,對孩子個性、品德的導向作用十分明顯。“子不教、父之過”。而社會是一所大學校,社會上存在的人和發(fā)生的事無時無處都在影響著學生的心靈,這種影響無孔不入、潛移默化,而且是根深蒂固。在當前這種嚴峻大環(huán)境下,學校思想道德教育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其次,學校德育教育存在功利化傾向。我們經常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來形容培養(yǎng)一個人的長期性、艱巨性,可以說學校的教育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yè),所以,作為學校和老師在進行教育時是不允許有任何自私的功利思想的存在。事實是現在的學校德育確實存在功利化傾向,把進行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學業(yè)水平視為謀取學?;蚶蠋熋墓ぞ摺⑴_階,為名利而教育的痕跡明顯。具體表現在:重智輕德、重眼前輕長遠、重學校的名譽輕學生的發(fā)展、重老師的名利輕學生的感受。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第一,教育目標出現了偏差。培養(yǎng)的是“人材”而不是“人”,使得學校、老師不再把培養(yǎng)一個完整的、多方面發(fā)展的人作為教育目標,更多的是把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為提高學生分數,提高學校升學率的措施,顛倒了做人與讀書的因果關系;第二,評價體系失衡。目前,從社會到家長,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學校,對一所學校、一個教師的水平高低的評價依據最終主要是看分數及升學率的高低。雖然在過程中還會對其他德、體、美、勞等方面實施評價,但最終還是文化考試成績定乾坤,可謂一俊遮百丑或一丑抹百俊。在這樣情況下,學校教育有了異化嫌疑,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教育的本質意義。學校教育無論從動機還是從行為本身都失去了高尚性,最終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了。再次,學校德育教育中有一種成人化傾向。學生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體,教育的形式、措施和內容等都必須根據學生不同年齡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每所學校學生思想特點、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以時代的要求而定。“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fā),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循序漸進。”
但是,我們學校德育教育中往往把學生僅僅作為教育的客體,用成年人的眼光和要求去要求學生,這必然會出現過于理想化的目標、全面的要求、成人化的訓導等問題。這些脫離學生實際、生活實際、時代實際的德育教育是無法走進學生心靈,不能引起學生共鳴的,結果是與教育者的初衷相差甚遠。比如:共產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們從小學直至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內容,但十余年的教育結果,在現在的大學生中有幾個信仰共產主義,有多少愛國主義情感?倒是作為一個人應該遵循的最基本道德規(guī)范,因沒有從小抓起而被淡化,比如:孝心、愛心、責任心、誠信、艱苦奮斗等。結果需要在大學階段對大學生補上如何做人這一基礎課。我們很難想象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人,會去愛別人、愛集體、愛國家?一個沒有愛心責任心的人,會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奉獻自己?一個連起碼的誠信沒有的人,會對國家的建設有貢獻?另外,學校德育教育存在較嚴重的形式程式化、措施單一化現象。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種長期的內化過程,在這個內化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實踐形式。但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是追求形式的德育是不可能有實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范疇很廣,既包括觀念、思想,也包括情感、意志和行為等,其中有的是可以“教”會的,但有的是很難通過老師的“教”而掌握的,比如:情感、意志和行為。只有把道德情感意志、道德行為真正內化為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習慣,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實際的情況是我們的德育教育缺乏探索和創(chuàng)造性,長期停留在任務式的工作水平上,目的是為完成常規(guī)工作、應付上面的檢查或應付書面考試,而對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效果關心不夠。比如:每年總結總是能列舉出開了多少次會,搞了多少次活動,進行了什么課題研究等等。但年年老花樣,學生的品德也不見得提高。另外,德育方法單一化,以說教、灌輸和強迫執(zhí)行為主,忽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和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不能很好地將知識傳授與行為養(yǎng)成密切結合。缺乏學生主體參與的簡單德育方式,至多只能迫使他們做什么、說什么,不做什么、不說什么,卻不能強制他們想什么、不想什么。“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讓它喝水,但不能強制它喝水。”比如:現在許多學校都進行班級考核制,班主任對學生也實施考核,一旦某學生犯規(guī),則學校對該班扣分,班級對該生扣分,最后演變成以扣分代替教育的局面。教育者可以扣掉學生的分,但“扣”不掉學生不正確的觀念、不良行為,更“扣”不出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來。最后要反思的是教育者自身素質。這個話題最不好說,但是最應該說的。學校德育是需要老師具體實施進行的,在育人過程中,其實最好的教材是教育者本身。學生看世界,在學校里最直接的體驗就是老師的言行。“親其師、信其道”,老師教育效果的好壞除了內容和方法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信任度的高低又取決于老師自身的品德、知識、情感、意志、心理和體能等綜合素質。所以,育人先育已,“打鐵先須自身硬”。
現在的教師素質總體是好的,但也得承認部分老師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有的老師隨地吐痰、抽煙、講臟話;有的老師沉迷于游戲、網上聊天、打牌搓麻將;有的老師熱衷于家教賺錢、甚至向家長索要錢物;有的老師缺乏法制意識,隨意檢查學生的信件、日記,侮辱體罰學生;有的老師性格怪癖,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等等。千萬不能小看這“總體”中的“部分”,因為每個老師的作用和影響是以一比幾十甚至幾百的效果放大的。我們常說“言傳不如身教”,老師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有的學生甚至會模仿老師,逐漸變成學生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習慣。學生是老師的一面鏡子,所以,老師的素質是“一個都不能差”的。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學校德育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