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與生命科學論文(2)
化學與生命科學論文篇二
化學熱力學與生命科學
作者:劉毅敏 趙先英 王祥智 趙華文 楊旭
【關鍵詞】 熵;,,自由能;,,生命 科學
摘 要: 綜述了熱力學中熵和自由能這兩個重要狀態(tài)函數(shù)在生命現(xiàn)象、腫瘤形成、抗癌藥物 研究 、生物大分子結構研究、藥物設計、蛋白質工程和基因優(yōu)化表達等中的 應用 。
關鍵詞: 熵; 自由能; 生命科學
熱力學是研究各種形式的能量轉換 規(guī)律 的科學。熱力學的基礎是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兩個定律都是人類長期實踐和大量科學研究經驗的 總結 。因為熱力學研究的能量轉換規(guī)律是 自然 界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在其應用范圍內具有指導意義。化學熱力學是熱力學原理在化學中的應用,它主要研究和解決化學變化過程中能量轉化的規(guī)律、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限度。人體是一個巨大的化學反應庫,生命過程是建立在化學反應基礎之上的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近半個世紀以來,生物學研究從整體開始,自上而下進入分子層次,而化學研究則自下而上地逐漸接觸生物體,化學與生命科學在細胞以下、分子以上的區(qū)域相遇,在這個區(qū)域不斷生長出了許多新的生長點,成為生命科學和化學的前沿領域?;跓崃W原理的生命科學研究也是一個新生長點,本研究就此綜述如下。
1 熵與生命科學
11 熵與生命在化學熱力學中熵(S)是一個重要的函數(shù)。熵是系統(tǒng)混亂度的量度,系統(tǒng)的混亂度越大,熵值越大。熵是狀態(tài)函數(shù),熵變(ΔS)只取決于體系的始態(tài)與終態(tài),與過程無關。在孤立系統(tǒng)的任何自發(fā)過程中,系統(tǒng)的熵總是增加的,這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種表達,也稱為熵增加原理。從宏觀來看生命過程是一個熵增的過程,始態(tài)是生命的產生,終態(tài)是生命的結束,這個過程是一個自發(fā)的、單向的不可逆過程。衰老是生命系統(tǒng)的熵的一種長期的緩慢的增加,也就是說隨著生命的衰老,生命系統(tǒng)的混亂度增大,當熵值達極大值時即死亡,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但是,一個無序的世界是不可能產生生命的,有生命的世界必然是有序的。生物進化是由單細胞向多細胞、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向高級進化,也就是說向著更為有序、更為精確的方向進化,這是一個熵減的方向,與孤立系統(tǒng)向熵增大的方向恰好相反。但是生命體是“耗散結構”,耗散結構認為一個遠離平衡態(tài)的開放體系,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一定條件下,可能從原來的無序狀態(tài)轉變?yōu)橐环N在時間、空間或功能上有序的狀態(tài),這個新的有序結構是靠不斷耗散物質和能量來維持的。生命體通過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信息和負熵,可使生命系統(tǒng)的總熵值減小,從而有序度不斷提高,生命體系才得以動態(tài)地 發(fā)展 。
12 熵與腫瘤熵增加原理也可以解釋腫瘤在人體內的發(fā)生、擴散。細胞基因癌變,造成人體正?;蚪M的異?;罨?細胞無節(jié)制地擴增,使有序向無序轉化,加速生命的耗散,熵值異常增大,在短期內熵值就增到極大值,人的生命便終止了。 現(xiàn)代 醫(yī)學研究表明,癌基因以原癌基因的形式存在于正常生物基因組內,沒被激活時,不會形成腫瘤。原癌基因是一個活化能位點,在外界環(huán)境的誘導下,細胞可能發(fā)生癌變,即腫瘤的形成是非自發(fā)的。非自發(fā)的過程是一個熵減的過程,也就是說腫瘤細胞的熵小于正常細胞的熵[1]。然而腫瘤細胞是在體內發(fā)生物質、能量交換的,人體這個體系就相當于腫瘤細胞的外部環(huán)境,正是由于腫瘤細胞的熵減小,導致了人體這個總體系熵增大。越惡性的腫瘤,熵值越小,與體系分化越明顯,使人體的熵增也相對越大,對生命的威脅越大。
13 熵與抗癌藥物的研究熵增原理對人們研究抗癌藥物也有啟發(fā)。例如利用體細胞雜交法可獲得分泌抗體的雜交細胞系,當導入的抗體素抑制癌細胞的惡變、削弱它的增殖時,細胞本身的混亂程度將會減小,趨向于穩(wěn)定的低熵狀態(tài),這就相當于給體系內部輸送了負熵,使體系趨于有序狀態(tài)。又如DNA是許多抗腫瘤藥物的靶分子,這些藥物通過嵌入、溝槽等方式與癌細胞的DNA結合,抑制腫瘤細胞的分裂增生,最終使腫瘤細胞增生停滯,或使其向正常細胞分化,或誘導腫瘤細胞發(fā)生程序性死亡,從而產生抗癌作用。阿霉素(ADM)這個抗腫瘤抗生素就是以典型的嵌入方式與DNA相互結合的[2],破壞DNA的模塊功能,阻止轉錄過程,在抑制DNA、RNA蛋白質合成的同時,也改變癌基因的結構或 影響 癌基因的表達。由于ADMDNA復合物比獨立的DNA和ADM分子更有序,因此導致一定程度的熵減,有序度增加。
2 自由能與生命科學
在化學熱力學中,自由能是一個很重要的狀態(tài)函數(shù),它是在等溫等壓及不作非體積功條件下化學反應自發(fā)進行的判據。如果ΔG<0,反應正向自發(fā)進行;ΔG=0,反應達平衡狀態(tài),ΔG>0,正向反應不能自發(fā)進行,而逆向反應能自發(fā)進行。
21 自由能與生物大分子結構研究
211 一種基于自由能的RNA二級結構的預測 RNA在生命活動中有著重要作用, RNA的功能與其結構密切相關,因此研究RNA結構對理解RNA功能、原核基因工程和與RNA有關的生命現(xiàn)象有著重要意義。但RNA分子降解快、晶體難于獲得, 目前 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絕大多數(shù)RNA二級結構還不能用實驗 方法 來測定。近年來,借助 計算 機預測RNA二級結構一直是很活躍的領域,不斷推出了一些預測方法,測定了許多RNA分子的二級結構?;谧杂赡艿腞NA二級結構的預測認為[3],RNA二級結構是通過分子中堿基之間配對形成的,堿基之間的連續(xù)配對形成螺旋區(qū),對RNA二級結構起著穩(wěn)定作用,從而降低整體結構的自由能,而RNA分子中沒有配對部分形成環(huán)狀結構(發(fā)卡環(huán)、內部環(huán)、膨脹圈和多分支環(huán)),不利于結構的穩(wěn)定,升高自由能,RNA二級結構的形成就是這種矛盾之間的一種平衡。預測RNA二級結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各種可能的結構之間尋找最小自由能結構,而基本結構的自由能數(shù)據通過研究體外寡核苷酸穩(wěn)定性獲得。
212 通過自由能的差別劃分蛋白質結構域 蛋白質肽鏈從一級結構完全伸展的狀態(tài)折疊成特定的三級結構,其折疊模式很復雜,蛋白質折疊 問題 是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熱點。結構域是蛋白質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結構單位,是介于二級結構單元和完整的蛋白質三級結構之間的一種結構層次,可以看作是蛋白質結構、折疊、功能、進化和設計的基本單位。大多數(shù)的蛋白質都可分為若干個結構域,結構域的不同組合使蛋白質具有不同的三級結構并具有不同的功能,結構域信息對于蛋白質結構解析在 理論 與應用上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對蛋白質結構域的劃分還沒有一個十分理想的方法。20世紀90年代對蛋白質結構域劃分主要是根據蛋白質的幾何結構[4~7],通常通過目測用手工方法來劃分,但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以指數(shù)速率增加的蛋白質晶體結構數(shù)目?;诘鞍踪|結構域是折疊單位的設想,蛋白質結構域的折疊與去折疊形式具有不同的熱力學能量狀態(tài),蛋白質結構域的折疊是由自由能變化驅動的。一般認為,天然蛋白質構象處于熱力學上一個低能量態(tài),如果認為結構域作為一種獨立折疊單元,則應該不但結構上相對緊密,而且熱力學能量上也必然處于較低能量狀態(tài),因此,用折疊自由能來劃分結構域應該更為合理?;谧杂赡艿牡鞍踪|結構域劃分得到了比較滿意的結果[8,9]。
22 自由能與藥物分子設計
221 自由能與反義藥物設計 反義藥物是用WatsonCrick堿基配對原理與靶mRNA結合,并通過降解靶mRNA干擾特定基因表達的寡核苷酸類藥物。反義寡核苷酸必須能夠與靶mRNA進行特異雜交,才能通過RNA酶H依賴機制等降解靶mRNA。能夠接近靶序列并與之雜交是反義藥物具有藥效的首要條件,因此研究反義藥物及其靶點的構效關系是研究熱點之一。宋海峰等[10]選擇與腫瘤細胞增殖相關的蛋白激酶Cα(PKCα)mRNA作為靶點,使用軟件RNAstructure模擬mRNA二級結構,根據靶mRNA的一級與模擬的二級結構,選擇二級結構自由能大于零的不穩(wěn)定二級結構單元膨脹環(huán)、內環(huán)、發(fā)卡和假結等作為靶點進行反義藥物設計。用肺腺癌細胞株A549評價反義藥物的體外抗腫瘤生物活性,用軟件SPSS進行多元回歸 分析 。結果表明有效藥物作用靶點相對集中地分布于由若干二級結構單元組成的局部二級結構區(qū)域,稱之為“靶二級結構域(靶域)”。“靶域”結構相對穩(wěn)定,但其中包含不穩(wěn)定二級結構單元,即其自由能大于零。針對不同“靶域”設計的反義藥物顯示不同的生物活性(P<0.01),但靶向同一“靶域”的反義藥物生物活性無統(tǒng)計差別。結論提示“靶域”現(xiàn)象有助于反義藥物靶點的選擇,并對探針、引物設計及mRNA局部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22 自由能與直接藥物設計中的分子對接 直接藥物設計是從生物靶標大分子結構出發(fā),尋找、設計能夠與它發(fā)生相互作用并調節(jié)其功能的小分子,分為分子對接和全新藥物設計兩種 方法 。分子對接法是通過將化合物三維結構數(shù)據庫中的分子逐一與靶標分子進行“對接”,通過不斷優(yōu)化小分子化合物的位置、方向以及構象,尋找小分子與靶標生物分子作用的最佳構象, 計算 其與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利用分子對接對化合物數(shù)據庫中所有的分子排序,即可從中找出可能與靶標分子結合的分子。分子對接的核心 問題 之一就是受體和配體之間結合自由能的評價,精確的自由能預測方法能夠大大提高藥物設計的效率。在過去的20年中,隨著受體和配體相互作用的 理論 研究 以及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方法的快速 發(fā)展 ,自由能預測方法的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例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和4苯胺喹唑啉類抑制劑的結合自由能預測。侯廷軍等[11]采用基于分子動力學模擬和連續(xù)介質模型的自由能計算方法,預測了EGFR和4苯胺喹唑啉類抑制劑的相互作用模式,分別預測了四種可能結合模式下EGFR和4苯胺喹唑啉類抑制劑間的結合自由能,最佳結合模式能夠很好地解釋已有抑制劑結構和活性間的關系。
23 自由能與蛋白質工程蛋白質工程的長遠目標就是要設計出具有任意功能或結構的全新蛋白。在醫(yī)學和生物學上往往需要蛋白質的某一功能卻不滿意該蛋白的另外一些特點,如高分子量、抗原性、不穩(wěn)定以及不易折疊等,這些缺陷可以通過把蛋白質的功能區(qū)嫁接到另外一個合適的骨架蛋白得以彌補。國際上已發(fā)展了幾種程序用于蛋白質功能嫁接的研究。2000年梁世德等[12]報道了一種蛋白質表面功能區(qū)的嫁接。他們認為蛋白質的功能由表面區(qū)決定,其內核只起骨架作用。首先確定被嫁接的配體表面結合區(qū)的重要殘基,在骨架蛋白中搜索適合于嫁接這些殘基的位點。基于對映殘基的Cα,Cβ原子坐標,將骨架蛋白疊加到配體蛋白上,評估骨架蛋白與受體蛋白的互補性并留下互補性較好的骨架蛋白。細調骨架蛋白與受體蛋白的相對位置,使之具有合理的界面堆積密度,然后在骨架蛋白選出的位置上移植配體蛋白相應的殘基。該方法被嫁接的功能區(qū)及骨架蛋白的選擇是用蛋白質結構數(shù)據庫(PDB)中大小與barstar相仿,殘基數(shù)為81~100的晶體結構或優(yōu)化的平均核磁結構作為骨架蛋白(因barnase是一種110殘基的胞外核酸酶,barstar具有異乎尋常的高親和力,在25℃時結合自由能為-79.1kJ.mol-1,PDB中已存有Barnasebarstar的復合物晶體結構,是研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理想模型),共有128個,進一步篩選出互補分數(shù)較高的4個代表性蛋白作進一步 分析 ,即巰基蛋白酶抑制劑(1dvc)、質體藍素(1plb)、轉錄起始起因子的DNA結合結構域(2hts)以及barstar的核磁結構(1bta)4個蛋白,用打分函數(shù)計算這4個骨架蛋白的結合自由能,其中1plb的結合自由能為-81.6 kJ.mol-1,其結合自由能較低且平均偏差也小,是理想的骨架蛋白。得出了1plb和1bta同barnase優(yōu)化后復合物的結構,結果較好。
24 自由能與基因診斷
241 自由能與人血管生成素基因的優(yōu)化表達 惡性腫瘤尤其是實體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都依賴于新生血管的不斷形成,通過新生毛細血管為腫瘤提供必需的營養(yǎng),帶走腫瘤代謝產物,為腫瘤發(fā)展、轉移提供必要條件。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廣泛存在于多種腫瘤組織中,在腫瘤發(fā)生的不同階段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且腫瘤患者血液中ANG水平高低與腫瘤的惡性程度密切相關[13]。如果能抑制ANG誘導的腫瘤血管形成,就有可能抑制腫瘤生長,甚至殺傷腫瘤細胞。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產血管生成素,對于研究血管生成素的作用機制及尋找抗血管生成素的藥物具有重大價值,但是該基因在大腸桿菌中不能直接表達。路凡等[14]根據原核翻譯起始序列的局部二級結構自由能設計了AUG上下游序列,并利用RTPCR方法從人肺癌細胞系A549中擴增出起始區(qū)改造的ANG基因,成功構建了人ANG的高效表達菌株。該菌株經溫度誘導后,SDSPAGE分析顯示所表達的重組hANG蛋白質占細菌總蛋白質的30%以上,純化后的ANG在體外能夠有效地刺激雞胚絨毛尿囊膜的血管形成。結果表明,所設計的優(yōu)化表達方法對人ANG基因的表達是成功的。
242 自由能與人白細胞介素4在大腸桿菌中的優(yōu)化表達 人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是一重要的免疫活性調節(jié)分子,主要由Th2細胞產生,在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功能調空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來發(fā)現(xiàn)IL4在樹突狀細胞擴增培養(yǎng)中至關重要。而樹突狀細胞作為一種體內最強的抗原提呈細胞在抗腫瘤、抗感染免疫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黃欣等[15]根據原核翻譯起始序列的局部二級結構自由能,設計了AUG上下游序列,并在人IL4基因下游插入部分大腸桿菌(E.coli)LacZ序列以提高mRNA的穩(wěn)定性,成功地構建了人IL4的高效表達克隆,命名為pLCM182hIL4。經分析顯示所表達的重組IL4蛋白質占細菌總蛋白的30%,且非常穩(wěn)定,目的基因下游沒有插入LacZ序列所構建的表達克隆pCZHhIL4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量則占細菌總蛋白的20%左右。而后利用同樣原理對人白細胞介素17進行優(yōu)化表達設計也獲得了同樣的結果。因此該方法所設計的優(yōu)化表達方法對人IL4基因的表達是成功的。綜上所述,熱力學原理與生命 科學 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可以不斷開拓熱力學和生命科學的新的研究領域。
參 考 文 獻
1 高文穎,劉義,屈松生. 生命體系與熵. 大學化學,2002,17(5):24~28
2 吳偉光. 熵與生命和腫瘤的關系. 生命的化學,2001,21(6):531~533
3 李伍舉,吳加金. RNA二級結構預測系統(tǒng)構建.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1996,23(5):449~453
4 Berman H M, Westbrook J, Feng Z, et al. The protEin data bank. NuclEIc Acids Res.2000,28:235~242
5 Holm L, Sander C. Parser for protein folding units. Proteins: Sturct Funct Genet, 1994,19:256~268
6 Tsai C J,Nussinov R.Hydrophobic folding units derived from dissimilar monomer structur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Protein Sci,1997,6:24~42
7 謝志群,丁達夫,許根俊. 通過自由能的差別劃分蛋白質連續(xù)結構域.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 理學 報,2001,33(4):386~394
8 謝志群,許根俊. 基于去折疊自由能的蛋白質結構域劃分方法適用于連續(xù)與不連續(xù)結構域.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2003,35(12):1090~1098
9 Jones S, Stewart M, Michic A, et al. Domain assignment for protein structure using a consensus approach: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Protein Sci, 1998,7:233~242
10 宋海峰,湯仲明. 反義藥物作用中的“靶二級結構域”. 藥學學報,2001,36(8):585~589
11 侯廷軍,朱麗荔,陳麗蓉,等. EGFR和4苯胺喹唑啉類抑制劑之間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 化學學報,2002,60(6):1023~1028
12 梁世德,肖嵐,毛鳳樓,等. 蛋白質表面功能區(qū)的嫁接. 科學通報,2000,45(10):1052~1057
13 Choprav, Dinh T V, Hannigan E V. 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s, growth factors and angiogenin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ncer.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1997,123:167~172
14 路凡,楊輝,趙忠良,等. 人血管生成素基因的優(yōu)化表達及活性測定.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2000,32(5):499~502
15 黃欣,趙忠良,曹雪濤. 人白細胞介素4在大腸桿菌中的優(yōu)化表達. 中國 免疫學雜志,1999,15(9):405~407
看了“化學與生命科學論文”的人還看:
1.關于生物科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