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西方康德哲學之哥白尼式的哲學革命
一、 康德哲學的背景
?在西方哲學關于認識論的研究中,經驗論與唯理論關于真理問題的爭論,已經走入了死路,人類理性陷入了危機,高貴的形而上學也失去了往日的“風采”。“曾經有個時候,形而上學號稱為一切科學的女王,……而現(xiàn)在因為時間的變更,她就只為人所鄙視了;她成了一個孤苦伶仃、流離失所的婦人。”
?康德系統(tǒng)地分析了近代西方哲學之后,他說道:“人類的理性有一種特殊的命運,就是在它的某種知識里為一些問題所苦惱,而這些問題既然是理性的本性所規(guī)定的,它就不能置之不理,可是這些問題有超出了它的各種能力的范圍,所以它就不能解答它們。”也就是說,一方面,人類理性為它在認識中所規(guī)定的問題所困擾,因而必須得到解決。然而,另一方面,這些問題有都超出了理性的能力,理性又不能給以解決。究其原因所在:人類理性在經驗的運用中,雖然為經驗充分證明了其正當性,但是沿著經驗,人類理性必然要追溯到“更高更遙遠的條件上”。“不久,它就覺得這樣一來問題永無止境,他的工作就絕不能完成了。”以至于,“它不能不使用超出一切可能的經驗的范圍以外的那些原理”。這樣就使得人類理性陷入了兩難之境地:一方面,如果在人類經驗中使用人類理性,那樣,便會形成一個無窮的追溯;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超越經驗,“人類理性就陷入黑暗中,陷入種種矛盾之中。”具體說來,之前的懷疑論從經驗出發(fā),不考慮理性,就會形成一個無窮的追問,而獨斷論只從理性出發(fā),不考慮任何經驗,其結果往往與人的常識不符。所以,為人類理性尋找一條合理的出路,是康德所面臨的問題。
二、 哥白尼式的哲學革命
?在哥白尼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太陽為繞地球旋轉”,而且,這一假定被當作理所當然的真理,因為它與人們的常識完全吻合。而到哥白尼時代,這一假定的局限已暴露無疑,天文學方面,亟待新的理論來解決這次危機。經過長期的思索和分析,哥白尼提出這樣三種假定:天體運動,可以假定為觀察者不動,而天體在動;也可以假定為觀察者在動,而天體不動;還可以假定為二者同時在運動,但速度不同。并最終從“天體不動,觀察者在動”這一假定中,得出了著名的“地心學說”。到康德時期,這一假定被當時科學家的觀察和實驗充分證明了其正確性。而康德的偉大在于,他從中發(fā)現(xiàn)了其哲學意義:這一學說已經完全超出了人們的經驗之范圍,是人類理性的產物。如果一味要求主體的認識必須符合客觀事物,最終必定會否定人類理性在人類認識中的積極作用,繼而完全否定認識的可能性。受哥白尼“地心說”的啟發(fā),康德認為,如果將認識論的方向轉變?yōu)?,對象符合認識、客觀符合主觀這一新的原則,由人的認識能力去檢驗人的認識,也許,我們就可以給予認識的可能性以更為充分而雄辯的說明。他曾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中說道:“人們一向假定,我們的一切知識必須符合與對象,可是,使用概念,在驗前建立關于對象的某種東西以擴大我們關于對象的知識,這一切企圖,按照上述的假定,都歸于失敗了……因此,我們必須嘗試一下,如果我們認定對象必須符合于我們的知識我們就恰恰在哥白尼最初的想法(gendanken德文)這條路線上前進。”這種思路,被康德自譽為“哥白尼式的革命”。而且,康德認為哥白尼革命的意義,不僅在于認識符合于對象這一假設已經被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證明是錯誤的,更為重要的是,哥白尼學說指示出了人類知識奠基的嶄新的基礎。揭示了理性在人的認識中的核心地位。所以,康德的認識論轉向最為重要的哲學意義就在于,他為哲學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方向。
三、哥白尼式的哲學革命的重大意義
?這一重大哲學革命,所探討的主要是對象與知識的關系問題,而其實質歸根到底就是普遍必然性的來源問題。經過為理論和經驗論的爭論,已經說明它不能來源于經驗,而只能是先驗的(transcendental)。先驗的含義是指不源于經驗但是又適用于經驗??档抡J為,之所以以往的哲學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是因為它們的思路出了問題。以往的哲學認為,普遍必然性的知識是客觀的,要求知識普遍地復合對象的客觀性。但是,這樣的客觀性是不可能反映到我們的主觀認識能力之中來的,即使我們承認了其可能性,我們也無法先天的(apriori)認識到??档骂嵉沽藗鹘y(tǒng)的認識原則,明確指出,經驗不僅與對象有關,而且還同人的理性能力相連。知識確實來源于經驗,但是經驗只有通過理性的認識形式才有可能。人類只能認識那些我們先天放入到事物里的東西。科學只能在經驗之中才有可能。因此,這一革命不僅消除了經驗論對認識的懷疑,而且還批判了唯理論的缺陷,并為人的認識劃出了邊界。于是,哲學便被分為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兩部分。“康德認為,一切認識只能是經驗認識,認識只限于人的經驗范圍之內,絕不能超越這個范圍。在經驗之外,就不是認識問題,而是實踐問題。”理論哲學是關于經驗的哲學,而實踐哲學則是超驗的(transcendent)哲學。認識和實踐這對古老的問題,第一次在哲學上,被康德明確的劃分為兩個完全不同但又相互聯(lián)系的領域。
?更為重要的是,康德這一革命,將認識的對象劃分為現(xiàn)象(phanomen︱phenomenon)和“物之在其本身”(或譯為“自在之物”“物自體”,dinge an sich selbst)兩個方面。由于認識只能是對象符合知識,因此我們獲得的關于事物的認識只能是“如其所現(xiàn)”(wie sie erscheinen)而不是“如其所是”(wie sie sind)。這也就是說,我們只能以主觀的形式來認識事物,而這些主觀的形式又必然同經驗材料相結合,才能形成知識,那么,我們所認識的事物只能是事物的表現(xiàn),而不是“事物本身”。所以,一切認識都只能是經驗中的認識,絕不能超越經驗。然而,由于“事物本身”已經超出了經驗的范圍,是不可知的,理性就不能把它作為認識的驗前條件。但是,“事物本身”又是事物表現(xiàn)的根據(jù),不可或缺。這就徹底終結了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因為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一直在認識中追求超驗性的對象,一直試圖去認識“事物本身”這類終極本體或終極的原因,但是,又完全沒有認識到這類本體或原因在認識論上的不可知性,強行使人類理性超越了其職責和能力。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認為,康德的哥白尼式的哲學革命終結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命運,為科學的形而上學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并指示了未來哲學的發(fā)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