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日韩欧美色,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亚洲综合色网站,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色99在线,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學習啦>論文大全>畢業(yè)論文>政治論文>民主制度>

重論民主或為民主辯護(2)

時間: 若木1 分享

(四)民主與腐敗
腐敗是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社會的毒瘤,不論什么制度都難以根治。問題是哪一種制度更容易產(chǎn)生腐敗,更容易治理腐?。糠疵裰髡撜哒J為,威權政府更容易治理腐敗。而民主不能治理腐敗,甚至荒謬地提出“民主是催生腐敗的制度根源之一”。(62)他們的論據(jù)是拉丁美洲、非洲、東南亞、前蘇聯(lián)、東歐等地區(qū)民主化以后都腐敗了。這個論點在某個角度說是對的,民主選舉必然會出現(xiàn)賄選和黑金政治。但從整體上說,這個觀點是荒謬的。民主確有產(chǎn)生腐敗的制度因素(如選舉會產(chǎn)生金錢政治),但民主有更多抑制腐敗的因素,如公共預算和議會的審查監(jiān)督制度,如陽光政府和無所不在的媒體監(jiān)督,公眾的知情權和輿論監(jiān)督,等等。所以,歷史的客觀事實是民主制比不民主的政府有更少的腐敗。當然,不能把向民主過渡政府的腐敗算在民主政府的頭上。
這有一點必須指出,民主國家雖然不能避免腐敗,但是,民主國家與非民主國家的腐敗有很大的不同:民主國家的腐敗只限于有限領域的腐敗,非民主國家的腐敗是無所不在的腐?。幻裰鲊业母瘮⊥ǔD艿玫郊皶r的揭露,非民主國家的腐敗難以揭露,特別是高官的嚴重腐敗通常被掩蓋;許多在非民主時期掩蓋的腐敗會因為民主化后被揭露;民主國家的腐敗是可以醫(yī)治的,非民主國家的腐敗是不可救藥的。歷史上盡管也有專制的國家比較清廉,但是,專制國家一旦腐敗以后無一不是伴隨腐敗被葬送,而沒有被治理好了的。
盡管各國政府腐敗的情況不同,決定反腐的方法不同。從我國腐敗的具體情況分析,反腐只有從民主建設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前我國官員的嚴重腐敗主要發(fā)生在兩類掌權者身上:一類是賣官買官,這主要發(fā)生在掌管干部任免人事權主要領導身上。這種腐敗常常是“拔出蘿卜帶出泥”,一個受賄的領導后面有一群行賄的官員,少的幾十個,多的數(shù)百個。(63)另一類腐敗是政府掌握財權的官員貪污受賄。省長、副省長、市長、副市長主管城建、交通建設和國土資源的部門領導,他們利用手中批錢、批地等的權力進行權錢交換。這種腐敗,也是揪出一個,帶出一片企業(yè)家和商人。(64)很明顯,這兩類嚴重腐敗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都與民主制度有關,如果有一套民主的官員選舉制度,當然就不會出現(xiàn)賣官買官。如果有一套經(jīng)人大嚴格審查的公共預算和透明的財政制度,也比較難出現(xiàn)行政官員的權錢交易??梢?,當前我國這類最嚴重的腐敗是可以通過民主制加以克服的。沒有上述民主制度的建立,靠法律和打擊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民主國家的選舉型腐?。òㄆ渌瘮。┦强梢酝ㄟ^法治加以解決的,這點已經(jīng)被事實所證明,如北歐國家就是如此。非民主國家的腐敗特別是涉及有政治性的腐敗現(xiàn)象是通過法治也解決不了。
沒有人否認法治對反腐和保障民主的重要作用。問題在于法治的作用只限于政治民主或政治清明的條件下才是有效的,沒有這樣的前提,法治反腐只是學者們的夢想。他們常以新加坡和香港的例子來證明“缺民主的法制政體對付政策型腐敗非常有效”這樣荒.唐的觀點(65)首先這兩個城市廉政的例子對他們的論點根本沒有什么證明力。就像歷史上的專制政府也可以舉出一些清廉的皇帝和朝代一樣,它不能證明專制制度比民主制度更有利于防腐。比較兩種制度的優(yōu)劣不能以根本沒有什么代表性的特例作證。他們無視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成熟的民主國家是最清廉的國家,最腐敗的國家大多是最不民主的國家這一基本事實,而是以偏概全來證明其觀點,是缺少學術嚴肅性。下面我們以2005年出爐的“透明國際清廉指數(shù)全球排名榜”說明。
2005年透明國際清廉指數(shù)全球排名榜
廉政指數(shù)前20名國家和地區(qū) 廉政指數(shù)后20名國家和地區(qū)
1冰島 140印度尼西亞
2芬蘭 141伊拉克
3新西蘭 142利比里亞
4丹麥 143烏茲別克斯坦
5新加坡 144剛果(民主)
6瑞典 145肯尼亞
7瑞士 146巴基斯坦
8挪威 147巴拉圭
9澳大利亞 148索馬里
10奧地利 149蘇丹
11荷蘭 150塔吉克斯坦
12英國 151安哥拉
13盧森堡 152象牙海岸
14加拿大 153赤道幾內(nèi)亞
15中國香港 154尼日利亞
16德國 155海地
17美國 156緬甸
18法國 157土庫曼斯坦
19比利時 158孟加拉國
20愛爾蘭 159乍得
上表非常清楚地表明,世界上最清廉的前20個國家和地區(qū),基本上都是民主政府,沒有一個是專制政府。世界上最腐敗的20個國家我不敢說都是專制政府,但最少很多公認的當今世界上最不民主的政府都在其中,如伊拉克、利比里亞、剛果、索馬里、蘇丹、安哥拉、海地、緬甸、孟加拉國等國。到底民主制是有利于反腐還是滋生腐敗這難道不是很清楚嗎?
我認為,政府腐敗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政治性的腐敗,如執(zhí)政黨的腐敗、政治領導人的腐敗、選舉中的黑金等;另一種是政府性腐敗,如利用行政權力的貪污受賄、權力尋租等。政治性腐敗需要靠民主制遏制,如選舉、權力制衡、政黨的監(jiān)督、新聞自由、司法獨立等;政府性腐敗主要靠法制、強有力的反腐機制等。在非民主的制度下,如果執(zhí)政者能廉潔自律,能從政治層面保持清廉,再通過嚴格的法制治官,就能較好地解決政府層面的腐敗問題。這是靠人保障而不是靠制度保障的廉政,是不可以長久的。如果政治層面沒有民主制度保障,又沒有有效的自律機制,靠法制和打擊是不可以遏制腐敗的。
一個社會防止腐敗是要靠很多因素相互作用,最重要的有:民主、法治、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等。其中民主、法治是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政治層面的腐敗主要靠民主遏制,政府層面的腐敗有時法制就可以治理。只有民主加法治才最有利于防止腐敗;有民主無法治不足以防腐;無民主有法治可能解決政府層面的腐敗,不能根本上解決腐??;沒有民主一般情況下(只有法制)而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完善的民主政府都必然有法治。所以不存在“法治才是反腐的,民主是導致腐敗 ”(66)的結(jié)論。
那么新加坡和香港的廉政能證明“只要法治,不要民主”的政府更有利于防止腐敗嗎?恐怕李光耀也不會同意這樣的觀點。(67)新加坡雖不是一個完全民主制度,但基本是民主構(gòu)架下的政府,反對黨總是懸在人民行動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正是由于反對黨的存在和新加坡執(zhí)政的人民行動黨政府對周圍生存環(huán)境的警惕,使它時刻居安思危,這兩點促使人民行動黨以廉潔為執(zhí)政第一理念,使黨和領導層能廉潔自律,從而解決了政治層面上的腐敗問題。(68)加上良好的法治傳統(tǒng),使腐敗得以遏制。如果人民行動黨和領導人都腐敗了,新加坡的法治能起作用嗎?對香港的制度,在回歸前,香港政治層面的腐敗是靠英國的民主制解決的,沒有英國的制度對港督的約束,港督是個貪官,香港的法治能有效反腐嗎?香港回歸后,基本法在香港建立的是一套民主體制,特區(qū)政府領導人在政治層面上要受到中央政府、香港居民、立法會和終審法院的有效監(jiān)督,政治層面反腐機制是有效的。加上它有效的法制和反貪機制。在普通國家中,靠什么保證政治層面不腐敗呢?只能是靠民主制度。
反民主論者還舉出一些拉美、非洲和東南亞國家腐敗的例子攻擊民主。這些都是民主轉(zhuǎn)型國家的腐敗。民主轉(zhuǎn)型國家易產(chǎn)生腐敗是不爭的事實,因為它既無民主,也無法治,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腐敗甚于專制國家。這不能證明民主國家是易生腐敗的。學者們完全無視真正民主國家腐敗較少的事實;也無視民主轉(zhuǎn)型國家隨民主的鞏固和成熟,腐敗越來越少的事實;也無視民主國家更容易揭露腐敗的事實。(69)
那些崇拜香港是只靠法治反腐的學者們不妨聽聽香港反腐專家郭文緯先生(香港廉政公署前副專員)怎么說:在中國內(nèi)地反腐敗最好的做法是發(fā)展民主,因為沒有比貪官身邊的群眾對貪官實施監(jiān)督更有效的了。必須探索符合中國政治體制的反腐敗法律制度。我看到中國反腐敗影視作品中,某個地方的首長出了問題,這個地方的司法機關不能有效地開展反腐敗工作。只能靠高一級的官員出面才能解決問題。要改變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是加快民主建設。讓選民選出自己信得過的人大代表,然后由人大代表選舉產(chǎn)生政府首長。只有這樣才不會僅僅借助行政技術手段來解決問題。(70)我想這位資深反腐專家比我們書生更了解什么對反腐是最重要的。
(五)民主與公民素質(zhì)
民主與公民的素質(zhì)有關嗎?很多人都會認為公民素質(zhì)是實行民主的重要條件,中國長期以來就是以“公民素質(zhì)”太低來否認進一步發(fā)展民主的可能性。這種理論認為:中國公民素質(zhì)太低,特別是九億農(nóng)民素質(zhì)太低,所以,不宜擴大直接選舉,發(fā)展民主。
“ 公民素質(zhì)論”或“國情論”在中國由來已久,并且近代以來很多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持有此種看法??涤袨?、梁啟超是近代中國傳播西方思想的先驅(qū),但康有為認為在中國實行民主不合實際,讓普通百姓民主猶如“程度未至而超越為之,猶小兒未能行而學窬墻飛瓦?!?71)康先生主張君民共主。孫中山是偉大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但他也不主張立即給公民以權利,更反對給公民以自由。在他看來,中國人的素質(zhì)太低,“初次脫去奴隸的地位忽然升到了主人的地位,還不知道做主人的方法,實行民權,所以他們更目無主人,胡行亂為?!?72)毛澤東依靠農(nóng)民取得革命成功,但當取得政權后又不信任農(nóng)民,認為農(nóng)民只能被領導,不能做主。所以他提出“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nóng)民”。(73)由于對國民的不放心,總是強調(diào)“我們主張有領導的自由,主張集中指導下的民主?!?74)可見,“公民素質(zhì)低”的認識是中國長期以來發(fā)展民主的重要理論障礙。
盡管民主的實行與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養(yǎng)有密切關系,但是,決定一個社會公民是否有參政熱情和要求,主要不是公民的受教育程度,而是經(jīng)濟利益。一位法國專家告訴我他正在進行的一項移民政治參與的研究。他說,在法國來自北非的移民也常被指責缺少民主素質(zhì)。調(diào)查顯示,這些人也像其他人一樣去教堂,也送子女上學,也關注自己周圍的事,也對代表他們利益的組織感興趣,這些現(xiàn)象說明他們是有興趣和熱情參與政治的。他們?yōu)槭裁礇]有參與?是制度沒有給他們參與的渠道。這種情況說明公民是否有政治參與熱情是制度有問題,而不是他們的素質(zhì)有問題。指責公民缺少民主素質(zhì)是把因果搞顛倒了。不是老百姓沒有民主素質(zhì),而是因為沒有提供有效的參與民主的渠道,使他們對政治失去信心,才使公民對政治不感興趣,不給參與政治,使公民喪失民主素質(zhì)。(75)
公民素質(zhì)論被歷史實踐證明是站不住腳的。如果說公民素質(zhì)是一種文化和受教育程度,我們怎么解釋有五千年文化熏陶的、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公民還不如200多年前被放逐到北美大陸的那些清教徒和流浪者?中國公民受過50多年馬克思主義等“先進”文化的教育,他們的素質(zhì)難道比那些長期受“腐朽文化”教育的國家公民還低嗎?曾長期從事中國農(nóng)村基層民主推動工作的前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司王振耀非常了解中國農(nóng)民的情況,他走過中國大地1000多個鄉(xiāng)村,親眼目睹和指導了那里土渣渣的選舉。他說:民主不是由素質(zhì)決定的,民主是一種利益關系。說農(nóng)民素質(zhì)低,難道中國人比非洲人的素質(zhì)還要低嗎?中國的識字率遠遠高于印度、非洲,印度和非洲可以選總統(tǒng),我們農(nóng)民難道連一個村主任還選不了?印度有60%的文盲,印度的選舉是用各種符號來代替的,什么鋼筆、手、茶缸之類,你選鋼筆,就代表某人。50多年前,農(nóng)民就跟著中國共產(chǎn)黨鬧革命,你能說農(nóng)民素質(zhì)低?我看倒是我們一些官員素質(zhì)低?,F(xiàn)在有許多農(nóng)民研究法律,口袋里經(jīng)常裝著憲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有的農(nóng)民對中央關于農(nóng)民、農(nóng)村的政策背得爛熟,比我們許多領導強得多。
一個國家是否建立民主制度或法律制度與普通公民的素質(zhì)沒有直接關系,它與統(tǒng)治者和精英建制有關。在任何社會,民主制度確實需要統(tǒng)治者和精英推動和建設,作為普通民眾雖然不能創(chuàng)建民主制度,但沒有人是不能享受民主的。就像普通人可能不會發(fā)明撲克,但經(jīng)過簡單的告知規(guī)則后,沒有人不會打撲克的。民主制是由有文化教養(yǎng)的人建立的,但不是全社會公民都要達到一定的教育程度為條件。古希臘的民主制與西方近代民主制建立,并不是當時社會公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決定的,而是利益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民主是不同利益在政治上談判在制度上建立的權力框架。
現(xiàn)在的問題是,不是人民能不能搞民主,而是很多地方自發(fā)地創(chuàng)造了許多民主形式,特別是自發(fā)地進行了擴大直接選舉和實行競爭選舉的改革探索,而得不到肯定和贊同。可見,民主不是會不會、能不能的問題,而是給不給做的問題。說公民素質(zhì)差搞不了民主顯然只是個偽問題和托詞而已。
我們知道在國外民主制國家中都有不少華人,老一代華僑大多都是貧苦人,不識字,在國外大多也只能靠低下的體力勞動為生,他們在民主制下照樣成為一個能很好行使民主權利的公民。在國內(nèi),不少人指責國人素質(zhì)低,不太講規(guī)矩、守秩序,不遵守法律。同樣是華人,在新加坡,他們很守秩序、講規(guī)矩、守法制。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時李光耀對他說,我們新加坡人都是福建、廣東沿海一帶貧苦的農(nóng)民和漁民的后裔,祖先都目不識丁。不是你們中原那些達官貴宦和文人墨客的后代,沒有什么事情是新加坡人能做到,中國人不能做到的。(76)新加坡能夠在華人社會建立一個良好的法治社會,這說明,沒有低素質(zhì)的公民,只有落后的制度。人成就制度,但制度更成就人。對普通公民說,無論是民主還是法制素養(yǎng)更需要靠制度培養(yǎng)。
20多年來,中國民主發(fā)展事實已經(jīng)證明“公民素質(zhì)論”是沒有根據(jù)的。我自己親自組織的一次公民選舉參與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與前面幾位的觀點是完全相同的。調(diào)查表明,公民的民主參與要求,如選民是否參加選舉投票,與經(jīng)濟發(fā)達水平、公民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政治身份沒有直接的關系,而是與個人利益和個人是否有效的參與有關。農(nóng)民對選舉的積極性、參與選舉的主動性和對選舉改革的信心等方面比城市居民和大學生、知識分子等群體要高得多。(77)中國民主選舉的發(fā)端地不是在北京、上海等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的地區(qū),也不是發(fā)生在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群體中。恰恰相反,農(nóng)村基層民主的開創(chuàng)者和發(fā)源地,不少都是在經(jīng)濟不很發(fā)達,有的還是問題比較多的“后進”村里搞起來的。(78)如村委會的海選是從那些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中等程度地區(qū)如吉林、山西、河北等地先發(fā)展起來的。鄉(xiāng)鎮(zhèn)長和黨委書記的直接選舉改革是在四川的遂寧市、雅安市和云南的哈尼彝族自治州等這樣偏遠落后的地方探索的。在這些地方制定的直選和競選改革辦法和規(guī)則是沒有國家法律可依的情況下由自己設計的,卻相當公平、合理和民主,比大會堂里制定的法律毫不遜色,且更科學和有用。
我親自觀摩了一些選舉改革的地方,看到農(nóng)民風雨無阻、扶老攜幼奔向投票站,看到他們不顧寒冷的冬天要在操場或禮堂一等五六個小時,直到出選舉結(jié)果才回家吃飯的農(nóng)民,你會感到農(nóng)民對民主的高度熱愛和熱情;當你看到農(nóng)民拿到選票就像當年拿到土地證一樣由衷的喜悅和感激,聽他們說共產(chǎn)黨1949年給農(nóng)民發(fā)土地證是給了他們經(jīng)濟上的翻身,今天發(fā)給選票是給他們政治上的真正當家做主時,你會感到農(nóng)民對民主選舉深刻的認識和內(nèi)心的渴望;一些農(nóng)民為了維護自己的選舉權利,那樣堅定、義無反顧地同阻撓他們的官僚們和村里既得利益者不屈地斗爭,多少憤怒的農(nóng)民聯(lián)名要求罷免不合法選舉產(chǎn)生的、腐敗的村委會干部,不顧阻撓,不畏嚴寒,四處奔走,甚至進京上訪。有的人冒著打擊報復的危險,有的人被非法關押、甚至被判刑。他們追求民主的大無畏精神令人感動。當我們看到當前中國農(nóng)村民主發(fā)展的這些生動而真實的景象,你會覺得那些指責中國人素質(zhì)太差搞不了民主的知識分子和領導者對民主和農(nóng)民是多么無知和可笑!

三、批判民主方法的批判

從19世紀末中國人民在走經(jīng)濟、技術強國(79)之路不通之后,通過血的教訓和深刻反思才真正認識到民主的價值,選擇中國必須走民主化之路。(80)“五四”時期提出民主與科學,又是這一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進一步總結(jié)。中國人民為了民主前仆后繼,流血犧牲,整整奮斗了一百多年,人民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中國共產(chǎn)黨人為一目標不懈地奮斗,并在建立新中國后仍把它寫入憲法,規(guī)定建設民主仍是國家的根本任務。(81)今天,中國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發(fā)展成就巨大,有人對中國進一步向民主化方向發(fā)展提出質(zhì)疑,難道中國一百多年來的基本問題和基本價值改變了嗎?無數(shù)先輩們的為之奮斗的目標錯了嗎?難道中國要由過去追求民主變成只追求經(jīng)濟發(fā)展和物質(zhì)利益了嗎?
我不知道中國的學者們?yōu)槭裁捶磳γ裰鳎克麄冿@然不是基于對完善制度的批判,似乎是為了“創(chuàng)新”而反對。當我在系統(tǒng)梳理國外民主理論發(fā)展的歷史脈絡時,又時隱時現(xiàn)地在國外民主理論大師中看到這些理論的影子。中國的“新潮”民主學者趕超了世界先進水平,也以西方“大師們”的學術批評來批判中國的民主。但是,我總感到中國的民主批評學者們有幾點方法論上的錯誤需要指出:
第一,反民主論者在追隨西方“大師”們批判民主時,忽視了他們與西方“大師”們所處的環(huán)境、語境和基礎的根本不同。西方學者對民主制的反思批判,是以形成共識的民主作為基本價值和共同理論基礎,并基本肯定以選舉為基礎的代議制民主,否則就不可能有那些西方民主大師們提出的“現(xiàn)代性”民主理論——無論是自由民主、法治性民主,還是協(xié)商式民主和治理式民主等,因為這些民主理論都是在選舉代議制民主基礎上提出來的。就好比說,西方那些民主理論家們在批評民主制種種弊端時,就像是一個主人站在一座有點古老的大廈里,對房子缺少下水道、通風設備和房子的裝修指指點點,需要進行改造裝修,并不是要拆除這幢房子。我們的學者也學會用同樣的話語在對大廈指指點點,但是,他們不是站在大廈里,而是站在空場上。代議制民主是民主大廈的構(gòu)架,選舉是它的基礎,其他后來發(fā)展的民主形式,只不過是這座大廈的下水道、通風口和現(xiàn)代裝修而已。新的民主形式都在補充、完善以選舉為基礎的代議制民主制度,而不是取代。如果反民主論者認為西方民主理論家們是從根本上否認幾百年來的選舉代議制民主,恐怕他們是搞錯了。丘吉爾說,若不包括那些已被嘗試過的政體,民主政治便是最糟的政體。難道他們認為這句話是在批判民主嗎?
第二,反民主學者們在論證方法上總是把目標歪曲、抹黑以后,再用他們的“歪把子”(歪理)槍進行射擊。前面我們作了充分論證民主是一套制度體系,而不僅僅是選舉。民主是以選舉為基礎的代議制政府,并以此為核心的包括對政府權力的限制和對公民權利的保障,還通過司法獨立的法治等等一整套制度體系??梢?,反民主論者非常武斷地把民主有意歪曲為選舉和“多數(shù)決”,然后對選舉制和“多數(shù)決”的缺陷大加撻伐,從而否定整個民主制度,這種學術方法是有問題的。
第三,反民主論者把法治與民主加以人為地割裂,把民主打入地獄,把法治捧上天。他被稱為“法治主義者”,但我看他們卻不十分理解法治的真正含義。為了駁斥這一觀點,我不得不重復關于什么是法治,以及法治與民主關系的基本常識,盡管叨嘮這些常識是有點令人生厭的事,但對缺乏常識的人來說還是必要的。民主與法治是現(xiàn)代社會政治文明的兩大支柱,它們是互相支撐的,并共同支撐憲政大廈。民主制度中有法治要素,法治離不開民主。
那么我們需要溫習一下什么是法治?誰都知道亞里士多德關于法治的經(jīng)典論述:“一是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法治的兩要素要求,法律要得到遵守,專制統(tǒng)治者也會要求這么做。但是,它還要求被遵守的法律應是制訂得“良好”的。“良好”的法律是守法的前提,否則,不可能有法治。誰能制定良好的法律呢?當然,專制統(tǒng)治者有時也能制定一、二部“良好”的法律。但是,根本上是做不到的。他不能制定限制自己權力的法律,他也不能擺脫在法律中的種種偏私。專制政府的法律總體上是一家之私法,是“ 著之于官府,施之于百姓”的治民之法。所以,一般認為(也被人類歷史所證明)民主制度下才能制定“良好”的法律。這不是說民主社會不會制定“惡法”, (82)從總體上來講,民主政府肯定比專制政府制定更少的“惡法”。
這是古典的法治概念,現(xiàn)代法治概念更是強調(diào)民主性?,F(xiàn)代社會一個具有較大國際認同的概念是1959年《德里宣言》的法治概念,認為法治有四項內(nèi)容:① 立法機關的職能是創(chuàng)造和維持個人尊嚴得到維護的各項條件;②法治原則不僅要求規(guī)范行政權力的濫用,也需要一個有效的政府來維護法律。但賦予行政機關以委任立法權要有限度,不能取消基本人權。③要求有正當?shù)男淌鲁绦?,充分保障被告辯護權,受公開審判權,取消不人道和過度處罰。④司法獨立和律師自由等。這個法治概念充滿了民主和人權因素。第一條是講代議民主制度作為法治的必要條件。第二是講有限政府權力,法律需要一個有效的政府來維護,但是,有效的政府要受立法權(即民主權力)的約束??梢姮F(xiàn)代法治更依賴于民主。沒有民主就沒有現(xiàn)代法治,這是法治區(qū)別于法制的根本所在。當然,有民主還不一定有法治,(83)但是,沒有基本的民主,不可能有法治。這一點也是被世界歷史所證明了的常識。
第四,反民主的“法治主義者”有意無意把“法制”與“法治”相混淆。他們不知道法制是專制統(tǒng)治者的工具,而法治不僅是政府統(tǒng)治的工具更是人民管理和控制政府的工具。沒有民主怎么能做到后面這點呢?他們不知道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是民主制度產(chǎn)生以后才有的,在民主制度產(chǎn)生以前只有法制,沒有法治。這點也是公認的常識。他們還大談法治與民主的區(qū)別,以論證他的“法治是好的,民主是可惡的”,從而得出“只要法治,不要民主”的政府更有利于防止腐敗的奇談怪論。但是,他在法治的優(yōu)越性時,說法治怎么約束權力,法律怎么至上,司法怎么獨立制約政府,獨立的公務員如何忠實嚴格地執(zhí)行法律,如此等等。他都不知道這些東西都需要民主制度的保證,有些本身就是民主制度的要素。沒有民主政治,法律怎能至上?沒有民主制度,哪來的獨立的公務員隊伍?沒有民主制度保障的法制,就可能成為專制的工具。這點還需要歷史作證嗎?

我們知道,民主從它成為政治制度開始就伴隨著尖銳的批評。當哲人蘇格拉底被廣場上的民主投票處死之后,像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哲學巨人對民主便充滿了戒備。作為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鼓吹“哲學王”的理論,實際上就是出于對民主的警懼,抵御民主制度;亞里士多德提醒人們:民主是有很多缺陷的制度,必須對它隨時保持警惕。一直到上世紀60-90年代,在民主發(fā)達的國家,對民主的反思和批判一直不絕于耳,并出于許多思想大師之手。但是,在西方,對民主理論的混亂和批判是人們對民主敬畏、崇拜產(chǎn)生的。薩托利說,“ 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沒有任何理論是作為反民主的理論提出。對反民主的行為或態(tài)度的指責經(jīng)常是針對別人,實干的政治家和政治理論家都一致強調(diào)他們所捍衛(wèi)的制度和鼓吹的理論的民主性質(zhì)?!本褪钦f,民主理論的混亂不是由于人們反對民主,而是因為“人人自稱民主派”。所有對民主的批判不是為了否定民主制度,而是為了建立更好的民主制度。而當今中國的學者恐怕不了解這一點,驚世駭俗地打出反對民主的“旗幟”,令世人驚嗟!他們當然沒有對民主的敬畏。當今中國學者常常有“膽大”的,對現(xiàn)代文明制度,他們不善于貢獻,卻擅長于摧毀。他們很輕易地就可以摧毀一種歷史久遠的制度;很輕易就可以否定一種源遠流長的、深思熟慮的理論;他們不擅于一磚一瓦地建設,但卻擅長于憑空“構(gòu)建”,有時一夜之間就構(gòu)建出一個宏大的“理論”;他們理論的生命力不在于對國家、民族事務深入研究之后,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而在于沒有完全了解那些新的理論背景和流源的情況下,“翻譯”并追捧國外那些時尚的“新理論”。他們的錯誤在于不識時務:當中國還沒有完全進入“現(xiàn)代”的時候,他們就在大肆宣揚“后現(xiàn)代”。他們不知道,文明社會的民主價值已不可動搖,對民主反思批判只是為了更完善民主制,而不是為了拋棄民主,而我們的社會還沒有真正確立起民主的基本價值時就在大肆批判民主。
善意批評民主制的弊端,以防止我國在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時少走彎路,與根本否認民主的價值,反對把民主作為國家的發(fā)展目標是根本不同的。盡管民主制不是完美的制度,但當前中國的首要問題是要把以選舉為基礎的代議民主制建立起來,有了這樣一個基本的平臺以后,才可能談如何完善民主的問題。沒有這個平臺,談那些后現(xiàn)代的“先進”民主理論都是空中樓閣。有人認為我們的這種態(tài)度“是一種典型的歷史階段論”。(84)說實在話,我很不贊成這種觀點。我并不主張后發(fā)達國家要亦步亦趨發(fā)達國家的制度,它的發(fā)展當然可以吸取前人的教訓,超越一些歷史階段,少走彎路而發(fā)展得更快。但是,有的歷史階段不是隨便可以超越的,有的制度的基本元素也是不可省略的,好像建大廈要打地基一樣。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繁榮,可不可以超越市場經(jīng)濟這樣一種基本經(jīng)濟機制或體制?到目前為止的歷史和經(jīng)驗表明似乎不可以。盡管市場經(jīng)濟一直受到各種批評,而且確實存在很大的弊端。民主制度對于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很難想象中國的政治改革能超越以代議制為基礎的民主制階段,而建立起更符合民意的新的什么制度?不要選舉制只靠公眾參與,或是協(xié)商式民主,只要法治,還是靠良好的治理?所以,卡藍默批判民主而主張“治理革命”(85)就被一些學者用來證明新加坡就是最好的榜樣。當西方興起協(xié)商式民主理論,一些學者又立即頗為激動,說你看西方的民主走不通,還不是走到我們政治協(xié)商的路上來了嗎?中國成了協(xié)商性民主的發(fā)明權人。(86)中國什么也不用做了,已經(jīng)是超前民主了!否認民主作為現(xiàn)代文明制度的價值,反對中國進行民主化的政治改革,就是這些理論的危害之處。

注釋:
①卡爾·科恩(Carl Cohen):《論民主》,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版,序頁1。
②2004年12月27日,潘維在中山大學“當代中國政治改革議題學術對話會”的發(fā)言。他還說,在多數(shù)“新興民主國家”里,經(jīng)濟日見凋敝,腐敗大幅增加,政府在衰弱,黑社會在興起,空氣里還飄散著血腥味兒。潘維:《法治與“民主迷信”》,香港社會科學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5月版,頁4。
③康曉光:《中國的道路》印刷本,頁283-284。
④當然這個“多數(shù)”是相當有限的,它排除了廣大奴隸、外邦人和婦女。
⑤ 如英國洛克沿襲古希臘的民主理論,認為民主就是人民的統(tǒng)治。而人民的統(tǒng)治是通過人民對于政府組成、政府權力行使的同意來實現(xiàn)的,而人民的同意是根據(jù)多數(shù)決定規(guī)則進行的。而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出,人民的同意是在人民的共同意志基礎上形成的,據(jù)此,他提出人民主權原則,并認為民主的本質(zhì)就是人民主權的實現(xiàn)。
⑥約翰·密爾在《代議制政府》中體現(xiàn)的思想。
⑦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體現(xiàn)的精神。
⑧麥迪遜等人在《聯(lián)邦黨人文集》中有集中闡述。
⑨亨廷頓:“民主的第三波”,見劉軍寧編:《民主與民主化》,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頁358。
⑩ 這場反思運動在歐洲的領袖是哈貝馬斯、德里達、???、波曼、羅茲和德魯茲。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領袖是羅爾斯、哈耶克、沃澤、達爾、德沃金、丹尼爾·貝爾、本·史華慈、理查德·羅蒂、阿瑪?shù)蟻?amp;middot;辛等人。上述反思的結(jié)果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民主理論。這就是參與式民主制、自由民主理論和協(xié)商性民主制產(chǎn)生的理論背景。法國巴黎美國大學Bearworth教授2006年5月23日下午與作者的談話。
(11)到70-80年代,對民主的懷疑和認識上的混亂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民主的擴展,在南美洲、亞洲東南亞和南亞等地民主都有相當不成功的案例。人們提出的問題至少有三方面的:懷疑民主是否具有普適性?民主為什么也帶來腐敗和秩序的混亂?到底什么是民主制度?
(12)議會民主不能充分代表社會各種利益訴求,不能反映新的、突發(fā)性利益要求,導致街頭民主。街頭民主反映了議會制民主的局限。
(13)榮劍、楊逢春:《民主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頁17。
(14)同上注,頁19。
(15)約翰·密爾:《代議制政府》,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頁102。
(16)熊彼特的民主理論是二戰(zhàn)背景下對民主非常悲觀的反映,他認為民主只是公民在選舉投票時才體現(xiàn),選舉以后選民就不能制約政府,選民的制約只能在下次選舉不投他不高興的領導人的票。
(17)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頁395-396。
(18)羅伯特·達爾:《現(xiàn)代政治分析》,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頁21。
(19)Robert A.Dahl,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1,p.3.
(20)科恩,見前注(1),頁10。
(21)科恩,見前注(1),第2章。
(22)馬克·華倫:“協(xié)商性民主”,孫亮譯,《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頁14。
(23) 哈貝馬斯為這一理論奠基,阿瑪?shù)蟻?amp;middot;辛也在朝這一方向試圖重新定義民主的本質(zhì)。在他看來,把民主理解為多數(shù)決定的選舉機制是及表而不及里,民主的本質(zhì) “Public Reason”,可以把它叫做公共理性,或者公共辯論。通過公共辯論,使與社會、國家有關的重大問題達成人民共識,保證所有人們都能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不管它是弱勢,或是少數(shù)。參見黃萬盛:“正在逝去的和尚未到來的——皮埃爾·卡藍默《破碎的民主》中文本序”。
(24)菲利普·施米特等:“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見劉軍寧編:《民主與民主化》,商務印書館1999年12月版,頁21-33。
(25)潘維的民主定義是:現(xiàn)代民主制指的是全體成年公民自由、定期地選舉本國最高領導人的制度。潘維,見前注②,頁8。他說他的定義與熊彼特的定義相通。就是說他對民主的理解停留在熊彼特時代。
(26) 知名學者康曉光教授斷言:在中國,“民主化是禍國殃民的選擇”。因此從經(jīng)驗事實看,民主從來就是少數(shù)人統(tǒng)治多數(shù)人,并不值得推崇。所以,應該建立一個權力精英、資本精英和知識精英的“階級分權”的“合作主義國家”,推行“仁政”。見康曉光:“論合作主義國家”、“仁政:權威主義國家的合法性理論”,《中國道路》,頁116-169。
(27)他的最有力的例子是希特勒上臺和“”都是民主“多數(shù)決”的結(jié)果。希特勒上臺有選舉的因素,他上臺執(zhí)行的是不是民主政策就難說了,至于把“”也扯上民主,就與我們談的民主制度就差得太遠了。
(28) 康教授認為,一些東南亞國家和中國改革的經(jīng)驗顯示,“政治行政化”是一種可行的選擇。未來十年,政治行政化的當務之急是:在群體關系方面,政府必須在利益相互沖突的群體之間維持平衡,限制精英的過度掠奪,維護大眾的基本權利;在制度結(jié)構(gòu)方面,讓大眾組織起來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有意識地建設社會合作主義,把有組織的力量引向維護秩序的軌道??禃怨猓娗白?26),頁296。
(29)潘維認為,從來就沒有什么“人民做主”的體制,都是由領袖們做主的體制。康曉光認為,從經(jīng)驗事實看,民主從來就是少數(shù)人統(tǒng)治多數(shù)人,并不值得推崇。所以他們提倡應由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來統(tǒng)治。
(30)劉軍寧編,見前注(24),頁41-42。
(31)俞可平:《民主與陀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頁23。
(32)像美國前總統(tǒng)林肯、肯尼迪和1986年瑞典前首相Olof Palme爾梅是少數(shù)被暗殺的領導人。
(33)王開嶺:“仇恨和恐懼讓獨裁者永遠站在刀鋒上”。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8182,2006年8月10日網(wǎng)。
(34)科恩,見前注①,頁227、228、229。
(35)Amartya Sen, Democracy as a Universal Value, Journal of Democracy,Oct.3,1999,pp.3-17,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6)孫士海:“印度政治五十年”,載《當代亞太》2000年第11期。
(37)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頁131。
(38) 樸正熙實行軍事獨裁統(tǒng)治期間,在促進韓國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成效斐然。在其統(tǒng)治的18年間,韓國經(jīng)濟以平均9.2%的年增長率持續(xù)增長,韓國人均國民生產(chǎn)總值從不足90美元激增至1500美元。但是,也正是由他推行的政府過度干預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政策,導致后來政經(jīng)勾結(jié)現(xiàn)象的蔓延,為韓國政壇埋下了腐敗的禍根。
(39)在軍事獨裁統(tǒng)治期間,有無數(shù)的民眾被逮捕、關押、和處決,僅光州事件,就有5000多人被屠殺,1.44萬多人受傷。
(40)在專制統(tǒng)治的30年中,韓國歷任總統(tǒng)中:李承晚被流亡海外,客死他鄉(xiāng);樸正熙飲彈身亡,他的政府高級領導人像車智轍、金載圭、鄭升和或被謀殺或被絞死,或死因不詳;全斗煥和盧泰愚最后被民主政府送上審判臺,被判處死刑赦免。
(41)民主社會是寬容的,像全斗煥這樣被判處死罪的人也能被赦免。這是民主社會和平穩(wěn)定的重要原因。
(42)2004年的總統(tǒng)彈劾案和遷都風暴都是憲法委員會化解了矛盾,憲法委員會能夠在社會嚴重沖突的關鍵問題上起這個作用,這是一個民主制成熟的重要標志。
(43)拉里·戴蒙德:“民主政治的三個悖論”,劉軍寧編,見前注(24),頁122。
(44)Democracy and Growth: Why Voting is Good for You? The Economist, August 27,1994.p.17.
(45)拉美自獨立以來,民主與專制的周期性社會震蕩拖延了近兩個世紀,民主化浪潮三起兩落:第一次民主化浪潮始于拉美獨立戰(zhàn)爭,以民族解放、建立民主共和政體為核心內(nèi)容的拉美第一次民主化浪潮,但民主制度在拉美發(fā)生了畸變。第二次民主化浪潮始于20世紀20年代,表現(xiàn)為平民主義的興盛。這時雖還不是民主制度,但政權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發(fā)生于20世紀80年代,國家重新回到代議制民主軌道。有學者認為,權威主義政權的合法性依賴于經(jīng)濟的成功,而軍人的經(jīng)濟失敗又迫使他們退出政治,把權力還給人民。曾昭耀:《近年來國內(nèi)關于拉美政治現(xiàn)代化問題研究的情況》,見 http://www.modernization.com.cn/zeng.htm。2006年8月17日。
(46)Edgardo Boeniger曾任智利政府內(nèi)閣成員和智利____民主黨副主席,智利太平洋基金會主席。
(47)Barbara Geddes, Economic Reform and Democrac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pp. 63-64.
(48)阿根廷1983年結(jié)束軍人統(tǒng)治,開始建立民選政府向民主制度過渡,到1994年才真正建立國際社會認可的民主政府。
(49)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阿根廷民選總統(tǒng)阿方辛開放民主。90年代第二屆民選總統(tǒng)梅內(nèi)姆在鞏固民主和經(jīng)濟發(fā)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使經(jīng)濟在持續(xù)穩(wěn)定中出現(xiàn)增長勢頭,政局保持穩(wěn)定。
(50)秘魯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向民主轉(zhuǎn)型,民選的藤森政府實施的經(jīng)濟市場化改革,使經(jīng)濟穩(wěn)步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取得了重大進展?,F(xiàn)在秘魯民主制基本鞏固、政局基本穩(wěn)定,大多數(shù)民眾支持改革和現(xiàn)行的經(jīng)濟政策。
(51) 皮諾切特政權常被一些學者拿來作為威權體制更有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論據(jù)。Edgardo Boenige對此不以為然。在拉美獨裁政府中,只有皮氏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有比較好的業(yè)績,這有它特定的因素,這個例子是不足以說明以上論據(jù)的。多數(shù)軍人政府把經(jīng)濟搞得一團糟。Edgardo Boeniger著:“拉丁美洲民主的前景與挑戰(zhàn)”,劉軍寧編,見前注(24),頁229-230。
(52)劉軍寧編,見前注(24),頁229-230。
(53)菲利普·施米特等,見前注(24),頁37。
(54)Amartya Sen: Democracy as a Universal Value, Journal of Democracy, Oct. 3,1999, pp. 3-17,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55)科恩,見前注(1),頁212。
(56)基爾摩·奧唐納:“論委任制民主”,劉軍寧編,見前注(24),頁64。
(57)科恩,見前注(1),頁184。
(58)菲利普·施米特等,見前注(24),頁37。
(59)喬·薩托利:“自由民主可以移植嗎?”,劉軍寧編,見前注(24),頁149。
(60)Amartya Sen: Democracy as a Universal Value, Journal of Democracy, Oct. 3,1999, pp. 3-17,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61)蔡定劍主編:《中國選舉狀況的報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12月版,頁199-262。
(62)潘維,見前注②,頁71。康曉光也認為,民主化不能有效地解決政治腐敗問題??禃怨?,見前注③,頁304。
(63)像黑龍江綏化原市委書記馬德案受賄案涉及260多個干部行賄。陜西省商洛市原市委、商州區(qū)原區(qū)委書記張改萍受賄26人。安徽省宿州市委組織部原副部長楊哲信受賄98人。
(64)如深圳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長王炬、云南省省長李嘉廷、安徽省副省長王懷忠、還有北京市交通局副局長畢玉璽、江蘇省交通廳廳長章俊元、四川省交通廳廳長劉中山、貴州省交通廳廳長盧萬里、河南省前后三任交通廳長曾錦成、張昆桐和河南石發(fā)亮都屬于此類腐敗犯罪。
(65)潘維,見前注(2),頁13。無論論證威權政府有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還是論證威權政府有利于反腐,來回說的也就是這兩個例子。而正是這兩個例子是沒有普遍意義的。
(66)潘維,見前注(2),頁11-13。
(67)關于新加坡是如何保證廉政的問題,我本人在2005年11月在《中國青年報》冰點發(fā)表的“向新加坡學什么?”有詳盡的分析。
(68)就像毛澤東時代主要靠黨和領導人自我約束機制起作用。但不可長久,代代相傳的。
(69)像南韓全斗煥和盧太愚的腐敗只能在國家民主化以后才得以揭露。
(70)喬新生:“反腐敗:聲勢漸大,機制需深化”,《南風窗》2006年7月下,頁8。
(71)《康有為政論集 國會嘆》下冊。
(72)孫中山:“革命成功全賴宣傳主義”,《孫中山全集》(第8卷),中華書局1986年,《孫中山選集》,頁722-723。
(73)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頁1477。
(74)《毛澤東選集》(第五卷),頁368-369。
(75)2006年5月,我訪問法國高等政治學院(Sciences Po), Manlio Cinalli教授與我的談話。
(76)《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2000年9月版,頁720。
(77)如在一項選民參與積極性的調(diào)查中,村民表示主動參加投票的為62%,市民只有40.9%,流動人員只有26%。在按職業(yè)分類進行統(tǒng)計時,農(nóng)民參與選舉的積極性態(tài)度在12種職業(yè)中排列第3位,僅次于黨政機關工作人員63.4%,企業(yè)領導61.1%之后,農(nóng)民為59.7%,高出于法律工作者59%、教師52,7%、在校學生41.2%、離退休人員40.7%、個體勞動者38.5%、工人36.9%、文化科技人員33.8%、無職業(yè)者22.2%、自由職業(yè)者14.3%。詳情可參見蔡定劍主編:《中國選舉狀況的報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12月版,頁202-261,附錄一。
(78)這些地方由于經(jīng)濟不發(fā)達,鄉(xiāng)村干部腐敗,農(nóng)民負擔重,村里問題多,上級黨委、政府對村里領導班子難以指定安排,感到很棘手時,才想到通過村民選舉,一放了之。雖然,走民主選舉的路出于被迫,但放手讓群眾發(fā)揚民主,卻獲得了成功,成了中國農(nóng)村基層民主選舉的典型和開創(chuàng)者。沒想到一放手放出了真正的民主,發(fā)現(xiàn)“落后”的農(nóng)民有高度的民主意識、民主熱忱和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原來他們并不是愚昧落后的,他們并不缺民主素質(zhì),而是我們?nèi)藶榈亟d了他們的民主訴求,束縛了他們的民主權利。
(79)在19世紀中期的中國,被帝國主義一頓槍炮打醒了的中國人共同的反思是,學習西方的先進經(jīng)驗技術,以富國強兵,于是有清政府主辦的洋務運動。
(80)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后,知識分子和開明統(tǒng)治者才認識到,中國的落后不是經(jīng)濟,根本在于制度。是缺少民主制度和民權保障。于是在戊戌變法時提出“開議會、定憲法、申民權、張民主”的政治改革目標。
(81)見憲法序言第七自然段。
(82)像反民主論者喜歡舉的例子是希特勒政府曾制定《反猶太人法》。
(83)潘維教授在《法治與“民主迷信”》中證論了多數(shù)決不一定產(chǎn)生好的法律,好的法律也不一定由多數(shù)決產(chǎn)生。見該書頁56-57。
(84) 海外學者黃萬盛先生說,當政治改革的精神圖騰——“民主”,現(xiàn)在出了大問題。有些心不甘、情不愿的學者流露了這樣一種心態(tài):那只是西方面對的問題,我們有我們自己的任務,民主仍然是中國的當務之急,完善民主無論如何也得等到有了民主才能談論!老實說,我并不贊成這種看法,這是一種典型的歷史階段論,民主的再建構(gòu)未必要以早期民主的實現(xiàn)為絕對條件,中國的制度轉(zhuǎn)型可以而且也必須從當代世界的制度反思開始,而不是亦步亦趨重復現(xiàn)在已經(jīng)一目了然的西方民主的失誤,再考慮如何改進,這個代價太大了。
(85)卡藍默批評民主已經(jīng)破碎,而應該進行治理的革命。就是在公共治理的領域要有公眾參與和協(xié)商。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須打破對“民主”的迷信。潘維教授也提出破除“民主”的迷信,建立咨詢性法治政府的理論。
(86)這些學者或許完全沒有理解什么是協(xié)商性民主,也可能是有意無意歪曲吧。

2602